APP下载

学习任务群视域下单篇文本的教学路径
——以五下《跳水》教学为例

2024-06-03赵林萌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24年5期
关键词:横木水手船长

文|赵林萌

单篇文本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基本样态,在教学时并不孤立,教师可以关注单元语文要素,联结单元整体,依托“任务分析”理论,将“学习目标”向“学习任务”转化,对单篇文本进行语文学习任务的设计,以任务驱动学生学习。以五下第六单元《跳水》一课为例,笔者设计了“‘跳水’事件复盘会”这一情境任务,学习任务层层递进,形成有效的学习场域,助力学生理清小说情节,感受人物品质,让学生在综合性的学习任务群中进行言语实践,迸发思维的火花。(以下是任务框架图)

图1

一、事件回放,还原故事现场

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被动接受者,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创设情境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跳水》课后习题的第一题要求学生根据范例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讲讲这个故事,便指向了文章的情节。围绕这一问题,笔者创设了如下情境:在“跳水”事件复盘会上,请你作为船上的一员向在座的调查员们介绍事情的来龙去脉。这样的情境让学生感觉新鲜有趣,驱动他们成为事件的参与者,全身心地投入到事件的分析和思考中。

(一)拟定小标题,梳理人物关系

故事情节是小说的骨架,把握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那么如何把握故事情节呢?可以借助学习支架帮助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情节。课后习题的第一题就为学生提供了概括的范例——水手拿猴子取乐,不难看出这是利用“谁做了什么”的思路进行概括的。引导学生通读课文,圈画出文中的主要人物:船长、孩子、水手和猴子,梳理他们之间的关系,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事件的经过和结果:孩子追猴子遇险、船长逼孩子跳水。

(二)绘制情节图,明晰故事情节

教师可以追问:在同学们概括的经过和结果中没有出现水手,是否可以不提呢?学生纷纷表示水手的出现助推了情节的发展,不能删去,所以在授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事件发展中水手的反应(三次笑、吓呆了、跳入海中)补充进来,形成一一对应的情节鱼骨图(图2),让学生在梳理事件内容时,感受水手反应对故事情节的推动作用。

图2

(三)代入讲故事,呈现事件全貌

沉浸故事角色是进行有效讲故事的路径之一。在概括出事件的主要情节后,让学生分成不同小组,分别代入水手和孩子的视角讲清事件全貌。学生在以第一人称讲解故事时,可以把自己当时看到的、听到的,以及内心的想法都一一说明,让事件的真实面貌呈现在调查人员面前。

二、责任认定,寻找危机推手

任务驱动是具有语文特色的学习方式,通过有意义的驱动性任务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因此,在“跳水”事件复盘会上,笔者设计了请学生作为调查官寻找这次事件的主要责任人的学习任务,此任务的落脚点是研究文中的人物是怎样推动情节发展的。以“谁是‘跳水’事件的主要责任人”这个开放性的问题为主问题,让学生再次深入文本,寻找线索,多角度思考,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分析事件的责任人。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任务中建构起个体的言语经验与思维品质,让语文核心素养落到了实处。

(一)猴子诱发事件发生

生活中,很多学生喜欢看侦破探究类的故事,学习中,学生也喜欢作为调查官去“破案”。阅读课文的第1~4 自然段,学生很快就能发现,猴子肆无忌惮地挑衅是事件发生的首要原因,在猴子不断刺激下,孩子走向了最高的横木。学生回答出“猴子是事件的主要责任人”之后不妨追问:文中哪些地方看出猴子让孩子陷入险境?让学生自读课文寻找答案,并填在表格里。

学生能够在文中找出猴子的一系列表现,通过纵向比较,一目了然地发现,猴子从“摘孩子帽子戴”“咬帽子”“撕帽子”到“龇牙咧嘴做怪样”,越来越放肆,它的行为是在逐步升级的,它不断激怒孩子成为了“跳水”事件发生的诱因。

(二)水手推进情节发展

如果说孩子的怒火是猴子点燃的,那是谁在一旁扇的风呢?很多学生可以一下子找出猴子这个诱因,其他原因就需要学生在事件复盘会上不断梳理总结。再分析完猴子的表现后,笔者适时追问:一只小小的猴子就能让孩子置身危险之中吗?还有其他原因吗?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找找其他责任人。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往往是谜团,学生深入文本,会发现水手对事件的发展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请同学们继续填写表格,把水手的表现梳理出来。

横向比较,学生清晰地看出从“哈哈大笑”到“大笑起来”再到“笑得更欢了”,水手们的笑声让猴子越来越得意忘形,助长了它的嚣张气焰,它才敢去“摘孩子的帽子”“撕咬帽子”“把帽子挂在横木上”。可以说,水手们看似不经意的三次“笑”对事件的急速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孩子推向事件高潮

在梳理了猴子和水手的表现是让孩子陷入险境的原因之后,笔者让学生继续在表格(表1)中梳理孩子的表现,细细品读孩子的什么在变。学生从横向纵向寻找猴子、孩子和水手在事件中的关联,发现是猴子和水手的表现一步步催发孩子的心态发生变化,推动情节向前发展的。

表1

组织学生以第一人称内心独白,还原孩子在面对水手们每一次不同的笑时的情绪波动,循序渐进地走进人物内心。不断地追问学生:“当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模仿人的动人,惹得大家哈哈大笑时,孩子会想什么呢?”“当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水手们也大笑起来,孩子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呢?”“猴子摘下帽子又撕又咬,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又会有什么想法呢?”通过一次一次的联想、揣测,学生发现孩子一开始也觉得猴子很顽皮有趣,但是在水手们的笑声和猴子的挑衅中,他觉得自己连一只猴子也对付不了,太没面子了,幼小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一定要夺回帽子,才会一步步爬上危险的横木。

在学生透彻分析了孩子的心理后,引导学生总结被激怒的孩子也是事件的责任人之一,他在猴子的激化下逐渐心理失衡,失去了理智,没有注意自己所处的环境,把自己置于险境之中。

三、推想思维,感受方法之妙

借助事件复盘会,笔者请学生扮演救援队的专业人员,思考、分析船长的做法是不是最优解,提示大家从“人物的语言”和“解决的方法”两个方面推测船长的思维过程。

(一)品读人物语言,补白心理活动

当孩子站在最高的横木上摇摇晃晃,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作为一位父亲,船长此时在想什么呢?笔者请学生针对船长的心理进行补白:看着儿子站在横木上瑟瑟发抖,船长心想:_____。学生各抒己见,纷纷想象船长的内心世界。

笔者提问:船长内心经过波涛汹涌,但化作语言只有短短的两句,请大家找一找,并思考为什么船长内心的千言万语变成了寥寥数语。学生迅速找出船长的语言:“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和“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学生抓住了船长语言中的关键词句和标点,很快发现了作者的文字密码:一连7 个“!”。可以看出船长对发出的指令不容置疑。危机关头,时间紧迫,他的语言简短精炼,拣关键信息反复强调“向海里跳”“不跳就开枪了”,铿锵有力,冷静果断,与众人的慌乱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分析方法精妙,感受人物形象

船长内心的千言万语除了有对儿子的担忧,还有对当时情况的分析和救援方法的选择,请学生作为调查官,走进船长的内心,分析推测船长的思维过程,他在短暂的时间里可能想到了哪些方法以及这么做的可行性?(表2)

表2

通过讨论,学生会发现常规思维下,人们往往会想到方法一和方法二。但是船长细细分析,不难发现,方法一和方法二的可行性并不高。孩子本身站在最高的横木上已经心惊胆战,他没有胆量也没有本事自己回头走,而让水手上去救援也困难重重,狭窄的横木无法容纳那么多人,孩子也等不了很长时间。危险关头,船长想到的让孩子跳水的方法,无论是风平浪静的天气还是紧急待命的水手都为营救孩子跳水提供了便利条件,可是孩子此时没有胆量从高处跳进大海,所以船长就用手中的枪逼着孩子跳,节省救援时间。

就在这短短的几十秒之内,船长通过正确的分析和果断的决策救了孩子,由此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沉着冷静、勇于突破常规思维的人。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关联课文前后内容,剖析船长的思维过程,了解船长超常的思维,从而体会船长的果敢与机智。而在这场复盘会上,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分析,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船长高大的人物形象,对他的营救方案的评价也越来越全面。

(三)拓展原文结尾,学习独特叙事

课文的结尾水手们把孩子救上了甲板,笔者拓展了《跳水》原文的结尾,等儿子有了呼吸后,船长却“呜咽起来”“赶忙一头钻进船长室里去了”。请学生说说:从这里你又看到了一个怎么的船长?这里的船长和之前果断举枪命令孩子跳水的船长判若两人,学生也在这样的结尾中看到了一位忧心孩子安危的温情父亲,也许他的掌心早已湿透,也许他的心跳到了嗓子眼,也许他的腿也在不停地颤抖,但是他在千钧一发的危机时刻镇定地选择了最优的救援方式,拯救了自己的孩子。有了原文结尾的补充,船长在学生心中的形象也更加真实。

临近课堂尾声,笔者提问学生:在这个故事中,谁是主人公?学生纷纷答道是船长。但是为什么故事叙述了一大半,船长都没有出现呢?学生再次深入文本,寻找答案。有学生提出,船长是在最危急的时候出场的,其他同学也瞬间拨云见日,船长的出场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安排,把船长安排在最关键、最精彩的地方,也是作者在情节叙述上的独特之处。经过讨论交流,学生也明白——一篇小说的主人公不一定是着墨最多的,而是在故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那个人。

在本课的学习结束后,笔者引导学生拓展阅读《用冰取火》《十秒钟的故事》《火灾中的逃生》等同类文章,感受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了解主人公的思维过程,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

猜你喜欢

横木水手船长
小水手的歌
“酒吧”的由来
出发吧,船长
半盏——第七话:水手们
幸运的水手
智珠
当船长
船长,我的船长
梯子
防蛇措施—逃生小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