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扎根沃土,让“非遗之树”长青

2024-05-31杜晓帆张煦

光明少年 2024年5期
关键词:世界遗产遗产技艺

杜晓帆 张煦

唱春词、制春帖,少年在传承人的带领下,在乡村开展非遗传习活动,感悟鲜活而悠久的农耕智慧;做皮影、学剪纸,学生在课堂上体验独特的传统技艺,思考非遗文化的内涵与意义……随着我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事业取得显著成就,青少年日益成为实现非遗活态传承、延续历史文脉的重要力量。

青少年参与非遗传承是确保非遗后继有人、代代相传的前提条件,也是让价值重大、底蕴深厚的“非遗之树”根深叶茂的关键所在。

1972

1972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17届会议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與自然遗产公约》,提出通过教育手段,努力增强各国公民对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赞赏与尊重。

2003

2003年10月,在第32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该公约提出开展面向青少年进行宣传和传播信息的教育计划,形成广泛多元的遗产参与路径。为落实公约中的基本理念,世界遗产中心组织先后编写37种语言版本的教材《世界遗产与年轻人》。

2008

世界遗产志愿者倡议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牵头,与更美好世界(?Better? World)合作,推出开展遗产志愿者项目,截至2023年连续28年举办世界遗产青年论坛。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地区机构与国际组织携手参与到助力青少年传承非遗的活动中。

在非洲,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ICCROM)联合肯尼亚、塞内加尔、南非、卢旺达等政府及国家博物馆,通过专业培训、传统技艺、数字记录、水下摄影等主题活动,提供更多参与遗产保护的机会,培养青少年遗产保护能力。为推动亚太地区活态遗产的教育与传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二类机构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信息与网络中心(ICHCAP)、亚太国际理解教育中心(APCEIU)共同发起了“亚太地区活态遗产教学”项目,建立起“将活态遗产带进课堂”的在线课程与电子书籍,以世界遗产名录、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教学内容,通过视频、图像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发挥正式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全球公民教育以及社会与情感教育的协同作用。

通过一场场课堂、一次次体验、一系列非遗实践,全球青少年既可以获得参与非遗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心,又为尊重文化多样性、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力量。

非遗与青少年的“双向奔赴”,不仅满足了新时代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更是向未来一代充分展现非遗所蕴含的核心价值。

动手动脑,凝心铸魂

非遗能够让我们明晰中华文明“从哪儿来、到哪儿去”这一发展脉络,理解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的历史内涵、家国情怀、人文精神与道德规范,进而增强文化认同、培养文化自信、形成文化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社区非遗传承人将其生存智慧和传统技艺传承并发扬,不仅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与遗产保护意识,而且增强了代际之间的知识传递与社区凝聚力。从自然资源的有序利用到建立个人与社会中的和谐关系,再到文化记忆的保存与流传,这些知识跨越诸多学科和领域,丰富了社区居民资源,助力社区可持续发展。

非遗对我们而言不仅仅停留在书本上、视频中、画面里,而是生动地存在于人们的日常行为与生活当中。“活态传承”让我们与现实亲密接触,让非遗实践“生动可感”,亲身参与到非遗的制作、体验、传习以及使用的过程中,直接面对真实的人、地、事、物。

立足于现场的体验或者传习活动,是以往的书本教育、课堂教育的必要补充,有利于全面成长与终身学习。

打开非遗传承“第二课堂”的方式

青少年接过非遗传承的接力棒,通过家校合作、校企合作、博物馆、文化宫、非遗进社区、非遗上舞台、数字化非遗等方式打开非遗传承的“第二课堂”,增强非遗活动的知识性、趣味性与体验感,提升青少年非遗传承的社会参与。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和伙伴们学习玩耍之际,我们就可以分享文化中的非遗。

首先,我们要学会发现非遗。例如,“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农耕社会的产物,将天文、农事、物候和民俗实现了巧妙的结合,形成了中国社会独特的生存智慧、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事实上,这二十四个节气在中国乡村和城市社会中仍旧发挥着春播夏耕、秋收冬藏等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在不经意间滋润着我们对大千世界的体验。这便需要我们保持敏感与好奇,捕捉非遗,发现非遗。

其次,我们要学会探索非遗。在课堂上,我们要学习非遗知识,了解非遗的历史渊源、基本类型与文化内涵;在校园里,我们还可以参加非遗社团,体验甚至掌握非遗技艺,如一门手工艺、一首传统民歌、一项民族舞蹈、一折经典剧目;回到家中,不仅向家人邻居请教有关非遗的前世今生,还可以前往联合国教科文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等官网浏览世界各地的非遗名录;在节假日,我们不仅可以体验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这些传统节日,还可以前往非遗体验馆、博物馆、图书馆观看非遗展览,参与非遗竞赛等。这些非遗技艺,大到中国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小到书法练习、昆曲表演、木偶制作等,都可以成为同学们积极探索的对象。

最后,我们要学会分享非遗。同学们还可以收集非遗故事,通过拍照、视频等记录我们体验到的非遗,与家人、老师、同学分享与非遗一同成长的美好经历,邀请周边的人前往遗产地一起传习非遗,学习并制作非遗宣传片、小视频、3D动漫等数字作品。各地可能有着不同的风俗或者习惯,但是一同发现、探索以及分享非遗,会让我们彼此了解、相互尊重,让非遗保持活力,让我们自己成为非遗传承的“小能手”与“接班人”,使非遗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

让非遗融入文化传承、城乡发展、民族团结等社会领域,扎根沃土,让“非遗之树”长青。

猜你喜欢

世界遗产遗产技艺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的“世界遗产”
中国的世界遗产
跟淘气章鱼巡游世界遗产
遗产怎么分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千万遗产
技艺并举 厚积薄发
从丝绸之路到世界遗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