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时代学校德育评价智慧化的改革诉求、困境审视及推进路径

2024-05-30王贤德李玲玉

当代教育科学 2024年2期
关键词:学校德育道德主体

● 王贤德 李玲玉

德育评价是人们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正确的途径,多方面搜集适当的事实性材料,对德育活动及其效果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1]很大程度上,学校德育评价的开展是促进学生品德真正发展,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使命的重要保证。从德育评价的操作实践看,学校德育评价的重点和难点便在于事实性材料的多方收集和有效处理。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调要“创新评价工具,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开展学生各年级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当前来看,数字技术已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我们早已进入互联网数字时代,这一时代的特质便是信息的数字化、数字信息的计算、数字智慧化等。[2]在新的教育评价改革形势和发展际遇下,学校德育评价迫切需要进行智慧化的变革。教育评价的智慧化即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定期、持续采集各类教育数据(学业成就、体质状况、教学质量等),并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以得出更加科学、准确的评价结果。[3]德育评价智慧化即借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定期、持续地智能采集各类德育实践和道德生活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深度挖掘,以得出更加科学、准确的评价结果。德育评价的智慧化对于突破学校德育评价实施中事实性材料多方收集和有效处理等困境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当前我们对数字时代的特征以及智慧化评价的基本形态认知并不清晰,进一步探明数字时代的特征及动能,弄清学校德育评价智慧化的任务及困难,对于推进学校德育评价智慧化的变革极为重要和迫切。对此,本文将聚焦这些问题具体探究,以期助力学校德育评价的智慧化。

一、数字时代学校德育评价智慧化的改革诉求

数字时代正开启新的生活样态和互动特质,并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校德育实践、道德生活及学校德育评价。传统意义上的结果性、单向度、标准化学校德育评价显得越来越不合时宜,超越这一特征的智慧化选择和改革也显得越来越迫切。

(一)数字时代的多样与动态特征诉求德育评价过程实施的智慧化

数字时代是由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数字文化与数字社会等一系列核心概念与议题,进行理论聚合和分拣内生而成的文明形式,无处不在的数据信息会自动采集、传递和计算。[4]数据的采集与应用通过数据中台得以实现。数据中台的功能包括数据融合、数据加工、数据可视化等,其中数据中台提供统一、适配的一站式数据收集标准与方法,以此来实现数据的收集与转换。[5]正因如此,数字时代的数据伴生着一些典型特征。首先是多样性。主要表现为信息数据来源及结果的多样化。前者是基于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泛在网络、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实现所有人、物品与互联网平台相连接,推动跨领域数据的流动、交叉与融合,满足跨空间的大规模计算、海量数据处理和多元信息服务的需求,即数据收集方式的多样性。后者是数据通过多条路线的信息传输,展现多方位、多视角、多类型的特征,基于不同的视角、目的,不同端口输入的描述性数据呈现多样化。其次是动态与多变特质。数字时代基于智慧技术的赋能,信息数据的搜集更加便捷和顺畅,更新的速度也远快于以往。因而,反映事物本质的信息数据的搜集和传输具有实时性、时效性,呈动态更新。

智慧平台的数据收集与储存,不断诉求并助力教育的智慧化变革。面对多样与动态的数据特征,学校德育评价层面的智慧化变革诉求越发凸显,德育评价过程智慧化诉求尤为明显。一般而言,德育过程性评价需要分析学生的知、情、意、行等转变,关注学生道德形成过程与后续结果。[6]智慧评价借助于数字的采集、存储与智能分析,连通学生从道德知识的学习把握到道德行为外化的全过程。与传统重知性发展的德育评价不同,数字时代的德育评价可通过多端口德育信息的输入,推动对德育全过程评价数据的全面呈现。德育过程是学生道德发展的过程,具有生成性的特质,反映在每个个体身上的特质指标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况且,大数据不仅包含传统的结构化数据,更存在大量半结构与非结构化数据,能够满足更多的实时分析,并能迅速萃取提炼信息,从而反馈研究对象的内在规律。[7]数字时代学校德育评价的实施,需要及时反馈德育过程中学生的道德行为数据,追踪记录和呈现学生道德认知形成、道德情感培养、道德意志修炼的完整样态。例如,学生对同一道德事件在不同情境下的判断标准、行为选择、情感波动、持续时间等方面的变化,都需借助于智慧技术的实时捕捉和测量,以做到动态更新,进而实现学校德育评价过程的智慧化。

(二)数字时代的共享与互动特征诉求德育评价主体参与的智慧化

有学者在分析5G 赋能数字时代的过程中提到“5G 有望带来一个网络化社会”,即让任何人、任何事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无限制地访问信息和数据。[8]这也让数据信息的智慧操作突破空想,真正打破时空、载体的约束,人们在互联网平台交流互动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不断突破信息壁垒。学校德育可以融合多功能、多视角的数据,以共享的数据为基础,建立多主体间的互动。通过智慧校园建设,学生能够便捷化地获取云校园平台上的学习资料(如国家智慧教育等公共服务平台上线),实现线上优质教育资源的真正共享。与此同时,需要强调的是,我们还要关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德育。在互联网的连接下,人们越发关注到公共领域中的各种生活样态,即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合作、冲突等样态。和谐的公共生活显得尤为重要,公共精神的培育则又成为学校德育的时代性任务。于每个公民而言,公共精神乃孕育公共德性的基本品质;于社会发展而言,公共精神乃构建和谐社会之不可或缺的精神储备。[9]每个个体都不能绝对脱离公共生活的环境及其影响,学生在公共生活中成长并受其影响,需要直面公共生活,充分参与到公共生活中,以发挥个体及公共团体的公共价值和积极影响。

学校德育评价同样需要直面和回应数字时代的共享与互动特征,关注共享的便利和互动的诉求。第一,在共享的境遇下,德育评价主体间的智慧相互联系、互相影响,教师仅凭学生的学校表现进行德育评价,必然会窄化其公共生活的空间。学校德育评价对象不仅包括德育中的学生,还应包括实施德育的老师及其他德育参与者。对德育过程、德育资源等因素进行评价,对德育对象与体系进行审视,应避免单向度的德育评价。[10]数字时代教育智慧平台能够将不同主体间的空间距离缩短,可以通过网络传输、智慧加工等技术将相关德育评价信息进行储存、整合和分析,在不同主体间的智慧共享和互动中彰显德育评价的现实价值。第二,学校德育评价需要建立在多主体间互动的基础之上。数字教育资源在共享程度上可以分为跨平台、跨终端、跨区域等三个方面的共享。[11]学生是具有整全人格的人,学生的整全人格体现在不同空间,折射出不同形象。对学生的道德评价不能是抽离式的局限于知性层面、学校空间,而需要从整全的学生生活中萃取道德评价的信息和数据。这就需要充分利用数字时代的智慧技术,全面链接并解码学生生活空间,使学生的整全人格在不同交往主体的交互作用下实现全息投射。这需要对学生私人生活、公共生活的智慧表达,进而进行智慧化的对照和引导。例如,湖北省武汉光谷实验小学利用网络、多媒体等智能技术手段,在校内开展“可视化德育”,通过线上平台建立电子成长档案,实时记录学生评价情况,多端口连接教师与家长,共同助力智慧德育评价建构。[12]诸如此类实践可以说是对适应数字时代的初步探索。共享与互动是多主体智慧交互的基础,学校德育评价需要依托智慧技术推进不同主体的智慧参与。

(三)数字时代的可量与预测特征诉求德育评价个性描摹的智慧化

数字时代的大数据记忆创造了可量的条件,不同对象都可以通过数据信息进行诠释和表达。有学者提出,数字时代的大数据记忆是一种兼具空间拓展和时间延伸的全景式永久记忆,相较于传统的数据采集,不仅维度更多、频度更密、粒度更细,而且还具有实时性、连续性和自然性的绝对优势,海量的过程性数据是在无人参与的情况下通过智能设备自动采集的。[13]在可量的基础上也为预测提供了依据。预测是对事物的未来发展规律或趋势进行的预先推测。科学预测不是源于个人喜好的主观臆断,而是建立在一定数量数据基础上的逻辑推演和复盘。例如,有学者在进行人工智能视域下的宽度学习及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中提到,根据宽度学习构建学生成绩预测模型,利用与学生每周学习情况有关的学习数据,包括之前的成绩、上交作业的速率与准确率等时间序列数据进行有效处理并检验精度,最终完善的模型在应用过程中可以对学生的成绩做出预测。[14]数字时代的可量与预测特质,为对不同对象各个层面的历史和未来进行智慧化预演和揭示提供了可能。传统德育评价,主要通过分数来评估学生对道德知识的把握程度。事实上,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等关键信息则很难通过分数来衡量,这也就使得除道德认知之外的其他道德素养在德育评价中常被忽视。然而,数字时代通过数据描摹对不同主体全要素的全面存储、实时录入和永久记忆,使得对学生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等素养的有效揭示成为可能。

解放的德育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多样的、人化的、个性化的,充分相信学生、鼓励学生能让儿童的德性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自主地成长。[15]《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到要,加快信息时代变革,利用现代技术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学校德育评价不只是给出一个分数,更是期望能够通过科学的方式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未来走向进行预估与引导。第一,学生道德人格的个性描摹能够支持揭示和预测其道德发展。有学者研究个人学习空间(Personal Learning Space,简称“PLS”)提出,PLS 的建构意义有对个性化学习的核心支持作用,所建构的反思框架允许学习者选择性地记录任何对个人重要的活动、产品、评价、成绩等,支持与这些记录相关的其他数据源建立链接,可实现不同情境下学习数据的整合。[16]学生道德个性的描摹需要关注其自我反思与自主修养,依据其道德认知转变、道德情感波动、道德行为观测、道德意志表现等层面的记录来予以达成。第二,学生个性描摹需要智慧技术支持。参考大数据的用户画像,搭建学习者的数据获取与数据处理层,将基本信息传输到画像挖掘层,采用基于关联规则的知识发现方法,构建不同学习者的标签聚合体,由此形成精准、立体的学习者画像模型。[17]在德育过程中智慧化地收集与学习者相关的信息,如从年龄、性别等基本信息开始,通过德育过程中课堂讨论与参与、课外生活实践表现等,全面记录其道德发展的数据,进而据此实时分析其道德个性。如沉浸式智慧校园建设,立足于多模态交互体验,开发多模态智慧课堂、交互式XR(Extended Reality,简称“XR”)实验室和AR(Augment Reality,简称“AR”)探索式校园导览等应用。[18]智慧化的道德个性描摹可以依托具身交互应用,通过多视角线上、线下互动观测数据,从影响和反映学生道德发展的多个变量中挖掘有效信息,以支撑学生德育评价。

二、数字时代学校德育评价智慧化的困境审视

目前,推进学校德育评价过程实施、主体参与、个性描摹的智慧化并非易事,无论是智慧工具的运用、评价主体的智慧实践,还是智慧化评价实践的人文情怀等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困境。

(一)德育评价过程中数据的完整性与真实性困境

数字时代的思维方式离不开大数据的支撑,教育行业的革新更是需要抓住对大数据及其潜在价值功能的认识和态度。[19]大数据不仅是对德育活动的记录,也是学生品德评价的关键依据,使数字时代的学校德育评价在大数据的支持下发生变革成为可能。大数据或全数据很大程度有利于保证学校德育评价的有效性、可靠性,使得学校德育评价更加开放、更加全面。与此同时,智慧技术的运用程度也就关系着德育数据的收集情况和数据分析反馈的效率。多数德育数据如学生的微表情、话语、行为等方面动态数据的智慧存取,对智能工具的开发和选择有着较高的要求。如何保证对全部学生道德数据的全面、实时提取,如何保证跨越时空障碍实现对学生道德数据的完整性存取,作为一个技术难题摆在我们面前首先需要解决。道德数据的完整性问题同时也会伴生真实性的困难。真实性是德育数据记录价值的重要保障。有学者提出,在大数据中,存在的有价值信息与数据规模的扩大并不是成比例增长,从而导致获取有价值信息的难度加大。[20]真实性是对动态数据深度和价值的双重追求。

具体而言,数字时代对德育评价数据完整性与真实性的获取存在时空和主观因素的双重制约。第一,时空交错下的学校德育评价对象十分庞杂,完整德育数据很难获取。完整德育影响和道德表现相对宽泛,学校德育评价不仅指向个体道德水平评估,还包括德育环境、内容、方法等诸多因素。除了前文谈到的学生全部在校道德数据,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大背景下,学生离开校园受到什么影响,遭遇什么道德困境,获得什么道德指引等具体情况都需要关注,如何明确理清不同空间德育实践或道德表现的时序关系,这种时空交错的自然关系很大程度上会加剧对学生完整德育数据准确收集和排列的困难。第二,甄别评价对象“表演”心理存在困难。道德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使学生单纯地对制度绝对服从、做一只“提线木偶”,而是发展学生的道德自主性和对道德问题的思维、决策与判断能力。[21]数字时代下纯粹的数据存取在技术上并不是什么大问题,然而如何深入学生心理,如何甄别学生的言行是否发自内心,是否出于合乎德性吁求。事实上,要去甄别学生是否在教师、家长、他人等眼前“扮演”成好孩子并不容易,如何确定德育实践主体的行为及动机也是符合德性的同样困难。如面对评价压力,教师能否保证客观,家长能否直面问题,反映个体主观意识的德育数据难以建构,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德育评价的真实性。

(二)德育评价主体的专业化与协同性困境

数字时代智慧化的德育评价不同于传统德育评价,不是通过德育课程考试或泛在的操行评定所做出的终结性判断,而是基于多主体的视角、全数据的录入来开展的专业化整全性评价。事实上,专业化既是数字时代德育评价的重要突破,也是其最大困境。一方面,德育评价智慧工具的专业研发,以及在德育评价中智慧技术的专业化普及和运用,都存在困难。从智慧技术的应用来看,评价主体存在技术畏难心理。从当前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程度、效果及教育技术研究人员的总体状况来看,钻研于智慧教育研发的技术人员并不多,更多的是对教育技术的理论畅想。短时间内智慧教育的技术研发队伍及实践创新并不容易实现突破。对数字时代的适应,需要具备数字能力,不仅包括基础技能,还尤其强调技术素养、技术设计、技术思维等高级技能。[22]这对于不同德育评价主体无疑会是一个重大的挑战。众多适应传统教育教学的教师,面对数字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评价模式的操作转变,一时难以接受,甚至会产生畏难或抗拒心理。另一方面,多元主体德育评价的专业性存在困难。专业化的德育评价,需要保证参与德育评价的不同主体都具备德育评价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谊等素质。事实上,在以专业自居的德育教师群体中尚且难以保证,更难说学生、家长以及其他参与者能给予专业支撑。

数字时代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学校德育评价,不仅要求不同主体要有专业支撑,还需要把各主体协同起来发挥整合评价的功能。在这一点上同样存在困难。一方面,多主体的范畴较大,存在天然的协同困难。通过智慧技术将不同主体链接起来并不是什么难事。然而,若进一步将不同主体的行动协同起来,使不同主体间的德育评价实践能够互补、互助、互动,实现德育评价智慧整合,在操作机制本身的探究上存在很大的困难。另一方面,多主体间存在文化心理差异,参与意图难以引导。例如,不同主体为什么要参与并配合学校德育评价,学校德育评价的参与对自身、重要他人或一般他人会有什么影响等一系列问题。不同主体基于不同的文化心理,会影响其对学校德育评价参与的意图,进而会影响多元主体间的协同。此外,评价必然伴生结果,这些结果甚至会关联优与劣、奖与惩、选择与淘汰。如何保证德育评价主体公正的参与必将是所要面临的巨大挑战。

(三)德育评价理念的生活化和人文性困境

数字时代学校德育评价智慧化的变革有利于突破传统德育评价的机械、片面、滞后等问题。但,我们同样要谨防落入德育评价“数”的陷阱。毕竟,当前的德育评价主要通过运用因果律思维和手段揭示教育评价规律,从研究假设、研究过程、测量工具到研究结果无不渗透着数量、测量的思维。[23]围绕数所进行的人力计算与人工智能计算并不一定有实质性的差别。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手段辅助德育评价实施时,倘若只关注数量关系则很容易造成德育评价与生活、与文化传统的脱节。物质生活中的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产生了道德的需要和道德关系;生活是德育的场域,德育必须基于生活,在生活过程中,德育的目的也是为了生活。[24]将干瘪的数等同于学生的品德和学校德育实践,必然会忽视人的道德情感、道德理想和道德体验,遗失德育的生活意蕴和人文情怀。

人本质上是在生活之中,教育必须与生活建立联系。[25]然而数字时代却存在超越“数”的陷阱的困难。第一,德育评价智慧化的逻辑起点和依据是数,数却难以还原道德生活的原貌。即使是在智慧技术端的评价操作,对学生道德行为选择、道德行为习惯的他者反馈往往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具有甄选的特质,即以主观感受去锁定特定场域、特定情境的道德行为实践。他者眼中的德育评价对象就很难是源于真正完整生活中的他者,很容易成为被评价主体主观锁定在特定境遇之中的量化的他者。这样的德育评价显然是不能够反映学生完整道德生活的,同样难以有效关联学生过去、当下及未来道德生活理想,难以真正揭示学生的道德心理。第二,德育智慧评价的终点同样关联着数,其通过数来描述学生道德水平的意涵却又不免会空泛。过往评价经验显示,在各种综合性评价操作中,一旦有数的参与,数的量化与可比性会使得评价主体对数的关注都大于对其他描述性指标的关注,自然就会去追求具有明确数量关系的结果性评价。在学校德育评价智慧化变革中,数的这一独特优势同样存在。这并不是说数所反映的结果不可信,而是说,纯粹数所能呈现的内涵却很有限,如数量关系很难具体揭示学生品德发展的文化立场、人性立场,很难具体表达学校德育的人文意蕴。文化精神的缺失也会使得本就缺乏情感代入的智能评价工具愈加模式固化,学生鲜活的内心世界难以揭示,也就难以被关注,一旦持续性地忽视学生的情感需求,就会严重制约对学生道德个性的有效关注和塑造。

三、数字时代学校德育评价智慧化的推进路径

德育评价数据完整性与真实性的呈现,评价主体专业性与协同性的保证,评价理念生活化与人文性的彰显等,是数字时代学校德育评价智慧化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回应的问题。推动德育全过程智慧存储建设,推进多主体间的专业协同,深化德育评价的生活和文化意蕴是推进学校德育评价智慧化改革的关键。

(一)创建德育全过程数据的智慧存储与提取

数字时代的智慧环境下,学生评价的内涵、取向、主体、结果等都在发生变化,学生评价开始广泛采用持续的、形成性的、嵌入式的评价,越来越多地关注现实世界所需的技能和更复杂的思维方式。[26]确保德育全过程数据的完整性与真实性,学校德育评价需要建立在智慧技术充分运用的基础上。第一,智慧输入、存储的建设是基本保证。对此,需要加快智慧评价技术的研发,深化智慧技术在学校德育评价中的有效运用。例如,可以将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 简称“RPA”)引到德育评价数据交互中来,RPA 不仅可以协助学校日常学生工作管理,还可以将家长、学生等加入进来查看共享信息。[27]围绕学校德育实践、多空间学生品德表现,挖掘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服务于适合不同身份评价主体便捷参与的多端口、多序列、智慧化德育数据收集技术,全面推进专业化云存储平台建设,实现对德育全过程数据及时、高效、便捷化的输入和存储。

第二,智慧加工、提取的建设是学校德育评价智慧化变革的关键。在处理数量较大的多方德育评价资料时,不能停留在传统的原始资料提取,而是要实现评价资料智慧加工后结果的实时更新和提取,以及过程性、支撑性评价资料的智慧提取。创新信息提取方式可以基于在线校园平台,建立和完善教育产品和设备的技术标准和信息共享机制,以整合数字资源[28]。学校德育评价可以通过智能编码和信息加工将非结构化数据转换成结构化数据,可以通过借助密码、指纹、语音、图像等识别技术进行信息提取,进而使德育评价的内容更具完整性、条理性。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强化评价信息录入的真实性。一方面,需要在技术上更加智能化,要创建智慧化的信息佐证链和虚假信息的自动识别机制。立足评估者的身心基础和偏好,创设个性化的用户评估,结合对评估者在信息录入时的微表情、微动作、生理指标等层面的自动分析和识别以筛选评估数据的真实性。另一方面,需要引导全部德育评价的参与者进一步变革评估理念。要认清学校德育评价的根本目的,即学校德育评价并不是为了道德排名,而是要真正促进人的品德发展,促进学校德育改革优化。尤其重要的是,要在观念上明确区分德育评估与智育评估,将德育评估与奖惩等结果性评价分开,打消评估者的评估疑虑,建立问题呈现与支持解决的评估体系,使得评估参与者和被评估的对象都能够敢于直面问题,并以积极的德性目标为追求。

(二)创建学校德育评价的多主体专业化智慧协同机制

数字时代学校德育评价智慧化的变革虽然有智慧技术及其功能的加持,但是这并不代表评价的专业化。德育评价参与主体的参与方式和作用关系都将大大影响评价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对此,首先最为艰巨的任务便是德育评价参与主体的专业支持,即评价主体在德育评价上的专业化。从完整意义上来看,德育评价的专业化至少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具备德育评价的专业伦理;二是具备德育评价实践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现实性上,教师群体德育评价的专业化有其内在动因和可行性。然而,其他参与主体何以要去发展复杂的德育评价素养?比较教师群体与其他参与主体在学校德育评价中的地位,教师无疑需要做出专业引领并还要统筹推进整个德育评价智慧化的稳步运行。因而,德育评价多主体的专业化,其可行的方案必然是差异化的专业化,即对不同参与主体在学校德育评价中的专业标准进行不同建设。以各参与主体在学校德育评价中的功能定位、社会身份、知能基础、时空限度等为基本考量,建立易于接纳和习得、易于与智慧技术融为一体的专业标准,进而在最大程度上在不给德育评价主体带来学习和操作负担的情况下,保证各参与主体的专业评价。

与此同时,专业化的学校德育智慧评价还需要搭建多主体无障碍协同机制,确保在智慧技术的加持下各参与主体相互协同、有条不紊地开展评价。第一,需要推进德育评价观念的转变,强化协同。一直以来,虽然我们不断强化和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但是这种协同更多的是在某些方面教育过程的协同。例如,教育评价或德育评价的协同,学校之外的其他主体则很少参与。很多时候由于家校社在价值立场上的差异,也使得三方在学生德育的很多层面是相分离、相独立甚至相左。对此,需要以学生品德发展为根本指向,进一步强化不同参与主体的协作意识,摒弃学校、家庭、社会“各自为营”的教育状态,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29]第二,推进协作技术的智慧建设,支持协同。创建智慧协同机制,依托网络技术建设多方互通的线上评价协作平台,开发对信息的智慧互通和整合技术;推进实现不同来源的德育评价信息智慧化的发挥合理作用,支持德育评价信息的互补及共享,最大程度地发挥多主体对德育评价过程的支持。第三,多主体的协同并不只是为了德育评价本身,要最终发挥多主体在学生品德发展中的协同力。一方面,要利用大数据支持教育评价与决策形成清晰的预期,充分结合对教育评价本身的需求定位,深入分析需要利用哪些数据来解决评价中涉及的哪些问题。[30]另一方面,立足所识别的德育问题,在明确相关方责任的基础上,调动相关方在不断完善德育实践的路上动态支持、协同发力。

(三)丰盈学校德育评价的生活和文化意蕴

数字时代建立在智慧平台基础上的德育评价如果只是过分推崇技术,只会使德育脱离现实生活,使评价本身工具化、麻木化。学校德育评价的智慧化并不只是为了智慧化地获取一系列评价结果,更不是纯粹地只有评价本身的实践活动。智慧化的评价过程与学校德育过程、学生品德生长过程是一体的。因而,学校德育评价的智慧化不是纯理性的道德审判,而应同德育实践本身一样,有对生活的观照和人文的关怀。第一,智慧化的学校德育评价需要融入生活标准。人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及行为都是在生活中不断检验和提升的,生活是学校德育评价的重要标准和尺度,脱离生活的德育评价无异于纸上谈兵。一方面,要把生活德育的理念融入德育评价之中。回归生活的德育,力求回到生活情景之中,在儿童真实可感的生活场景之中去发现生活、感悟生活、领略生活的伦理要求,拓展个体的价值视界。[31]另一方面,要把智慧化的学校德育评价置于真实的生活境遇之中。要把评价置于整全的生活境遇之中,明确学生在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等场域不同角色设定的基础上,区分生活场景的类型,进行不同生活场景道德标准的智慧搭建;结合多端口评价数据的输入,实现对学生整全道德生活情境的智慧再现和评价。第二,需要在学校德育评价智慧化的变革中融入人文意蕴。人文精神培养是助力塑造完整的、真实的、鲜活的人的重要因素。随着数字时代智慧技术的不断进步,唯技术至上的技术理性虽然不断地提高了评价效率,但也不断冲击着人们朴素的情感交流,不断抽离学校德育评价应有的人文关怀。

德育评价的人文关怀取向在现实中是可能的。[32]一方面,建构有文化支撑的智慧化学校德育评价模式。文化赋予人之存在的道德意义与伦理价值[33],在对德育评价文化的思考上,至少包括一般文化和特有文化。可以将多元文化作为或渗入德育评价要素,赋予建基于一般文化或特有文化的不同德育文化标准以应有的评价权重。特有文化是学校德育评价中文化建设的关键。学校文化个性能够将文化精神转换成真实的教育力量,并且将全体师生和学校所有教育活动的精神融通,让学生融入积极的校园文化影响中。[34]如立足区域或学校文化历史和特色,运用智慧手段进行特有文化体系的编制,进而生成学校德育评价的文化标准。另一方面,创建融合质性评价的智慧评价方式。立足文化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把以人为本、文化为本的质性思路与量化分析相结合,用质的方法在具体的道德情境中分析评价学生的道德文化心理,把握评价对象更深层次的道德诉求和文化诉求,进而让不同德育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在德育文化的熏陶下,不断形成文化自觉、不断强化人文情怀。

猜你喜欢

学校德育道德主体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农村初中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探究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对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实效问题的理论反思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