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我”重要论述赋能高校教育管理的意蕴、策略与进路

2024-05-26许晓月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社区大学生文化

■ 许晓月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7)

2019 年3 月22 日习近平在回答意大利众议院议长的发问时,提出了颇有意蕴的“无我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我相信可以通过我的努力,通过全中国13亿多人民力同心来担起这副重担,把国家建设好[1]。2018 年4 月13 日,提出在新时代新起点上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一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保持历史耐心,发扬钉钉子精神,一张蓝图绘到底。“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功成一定有我”“功成不必在我”的“三我”重要论述首次出现在视野中,对于党员领导干部和全国人民兢兢业业、勇于担当,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做好各项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对推进高质量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有着重大意义,是指导新时代大学生建功立业的前进指南和基本遵循。

一、“无我”“有我”“不在我”论述的内涵与逻辑

“无我”,即一种忘我的精神状态,是正确处理公与私、大家与小我、奉献与获取关系的一种价值选择,是一种崇高的、无私的境界,是推进事业发展的一种进取、昂扬和奉献的人生态度。典籍《关尹子·三极》指出:“圣人师万物,惟圣人同物,所以无我。”宋朝苏轼《司马温公神道碑》写道:“二圣忘己,惟公是式,公亦无我,惟民是度。”指的是以民众的利益为处世办事的法度和衡量的价值标准,而将自己的得失荣辱置之度外。“有我”,即包含其中的意思,是把自己主动置身于群体和事物发展过程之中,自觉担当与积极作为的心理和行为。这是一种责任感的体现,即把推动事物发展看作是自己的份内之事、应尽义务。“在我”,即在于我、归属于己,意思是将某种事物发展及其结果与自身紧密联系起来,小看或鄙视他人的劳作与贡献,把成绩归功于自己,是“非他”和“排他”的认知状态,“不在我”,则与之相反,即对成功和成果以及劳绩的谦让。

“无我”“有我”与“不在我”之间有着理论的和实践的、历史的和现实的逻辑关系。就理论逻辑而言,“无我”是“有我”的基础,没有“无我”的精神境界,就不可能有“有我”具体生动的实践;“无我”境界是力避成果独占“在我”的前提,只有达到了“无我”之境,才能与成果独享“在我”绝缘;“有我”是“无我”的实践及其实现方式,只有在切实有效的“有我”担当和作为中,才能实现向“无我”的质的飞跃。因此,在人生成长与事业发展中,应该提倡不以“在我”为诉求,而以“无我”的精神与情怀,在积极有为的“有我”奋斗中建功立业。“无我”“有我”与“不在我”的核心要义,归根结底,其实就是克己奉公、积极工作,勇于担当、永不懈怠[2]。就历史逻辑而言,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曾有过相关概念。庄子、佛家以及王国维等,都曾有过“无我”一说,而习近平所说的“我将无我”是对“无我”的新解、新用,可以说是古为今用、推陈出新[3]。“‘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境界,就是要看淡看轻个人利益和短期利益,更要看重长期利益和整体利益。……‘功成一定有我’……‘我’也许不是这个胜利最终的见证者,但一定是这个伟大历史的参与者、贡献者。”[4]这样的认知与论述,不只是讲求在道德、人格层面上的自我完善,而是在政治、精神及其文化层面上,在构建和谐社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的政治修为、责任担当、情怀塑造和文化自觉。

二、“无我”“有我”“不在我”论述的育人意蕴

“我将无我”“功成有我”“功不在我”简而言之可称为“无我”“有我”“不在我”之“三我”重要论述,具有深刻丰富的思想蕴涵及其现实教育意义。

首先,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三观”。青年面临的选择很多,关键是要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选择。无数成功的事实表明,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5]。由于一些人错误地以技术教育为重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和“三观”教育,轻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树,部分学生在利己主义思潮的影响下,逐步沦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或以利欲熏心、角逐名利场为荣耀,或以万事皆空、冷漠孤傲为个性,这既对大学生的个人成长与发展非常有害,也对构建和谐社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十分不利。因此,“三我”重要论述对提升高校教育质量和水平,促进高校大学生提高“三观”认识,引导大学生勇于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是非常适用与贴切的。。

其次,有利于校正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取向。高校学生在进行职业选择和从事某种职业时,往往功利性较强,尤其是在公与私、大家与小我、奉献与获取产生矛盾和冲突时,一些人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把功名利禄置于首位,心胸狭隘而斤斤计较,甚至突破道德和法纪底线。“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作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5]因此,用“我将无我”“奋斗有我”“功不在我”的职业指向、工作态度和人生情怀教育大学生,用中国领袖的职业经历、生活阅历和人生履历引导大学生,既仰望星空、豪情满怀,又脚踏实地、躬行践履,无论顺境还是逆境,无论低谷还是高位,无论荣耀还是责难,都始终能够以大格局、大情怀和大志向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工作。这些可感可学的蕴涵丰富人生底色和哲理底蕴的论点、认知和躬行践履,对大学生立志为人民服务,选择和从事未来职业充满有益启迪的正能量。

最后,有利于涵育积极有为、向上向善正能量的高校校园文化。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就业为导向、以技术技能教育为重要任务,这是我国高校的职能之一,但也容易走进工具性培养训练的误区,即对学生只注重技术技能的教育与培训,而忽视立德树人之根本,其结果就会培养出一批利己主义者而缺乏社会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和奉献意识。以“无我”“有我”“不在我”之“三我”重要论述融入学校“大思政”,使之成为贯穿整个校园文化建设的一条主线,以“我将无我”“奋斗有我”和“功不在我”为重要教育内容,融入并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铸魂补钙、固本强基具有重要意义。使“我将无我”的高尚情操、“奋斗有我”的敬业态度、“功不在我”的坦荡胸怀,有机融入高校校园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建设之中,形成心怀民众、情系社会,崇尚劳动、精于技能,乐于奉献、勇于担当,敬业爱岗、不懈奋斗的昂扬向上、积极有为的大学校园特色文化,春风化雨,以文化人。

三、“无我”“有我”“不在我”论述的育人策略与进路选择

对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而言,可以以“三我”教育为抓手,赋能高校教育管理,围绕以人为本,强化内涵建设,将“无我”“有我”“不在我”重要论述贯穿于高校教育管理的全要素、全过程和全方位,可采用相应策略,最大限度地拓宽和伸展其路径。

(一)“无我”“有我”“不在我”论述的育人策略

采用正确的育人策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实际成效。要把“三我”重要论述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并成为大学生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动,策略问题至关重要。

一是顶天立地的策略。即高校组织大学生认真学习和领会党中央对大学生所提出的殷切希望与要求,使之积极响应用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召,通过学思悟践,确立献身中国式现代化的凌云之志;同时,高校学工处、团委、宣传部等管理部门要广泛挖掘校友素材,用身边可感可知、可学可仿的普通而优秀、平凡而伟大的人物及其业绩和事迹教育和鼓舞大学生,用人人皆可成才、人人都能奉献的历史和现实逻辑,点拨和启发大学生,使他们自觉地一点一滴、踏踏实实地练就为人民服务、为现代化贡献的实用本领和过硬才干,踔厉奋发,脚踏实地。通过“上接天线”与“下接地气”的贯通,把“三我”重要论述的精髓和灵魂融会于心并见之于行。

二是春风化雨的策略。可以把“我将无我”“奋斗有我”和“功不在我”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线、主题和重要的教育内容,绘制校园文化建设全面系统规划的“版图”,勾勒校园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课程思政的“施工图”,作为顶层设计不可忽略的“硬核”。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立体地展现“我将无我”“奋斗有我”和“功不在我”的主题和主旨,并运用多种传播媒介实现全方位的视觉传达,让学生生活、学习各个地方都有“我将无我”和“奋斗有我”“功不在我”的意蕴。这样,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的环境熏染和氛围陶冶中,增强“三我”意识,提升“三我”境界,强化“三我”旨趣,躬行“三我”实践,实现“三我”素养的自我完善。

三是内引外联的策略。可以运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方法,将“我将无我”、“奋斗有我”和“功不在我”的资源、素材加以充分利用。一方面,与有关企业、社区、乡村、军营、机关、科研机构和学术中心等机构和单位强化联合协作,使之成为“我将无我”、“奋斗有我”和“功不在我”教育的校外实践基地,让大学生在实训中接受具有现场感、真实感的现实的、真切的教育;另一方面,学校邀约相关杰出人物、先进典型、行业翘楚、岗位能手、科研尖兵、致富模范和专家学者等深入学生社区,现身说法,作为高校特聘思政辅导员引进校园、走上讲台,置身学生之中沟通交流,使大学生备受启迪。

四是自我磨砺的策略。高校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要做好制度保障,鼓励大学生到社会广阔而复杂的大舞台上去经风雨、见世面,与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人物打交道,推进情感交流、认知碰撞、技艺切磋、理念认同等,既能体悟为社会和大众服务和贡献的快乐,也能感知生活生存生命的艰辛与不易,更能清晰地懂得个人的渺小和自私的狭隘,从而切身体会人民群众朴素的感情和对大学生为社会贡献聪明才智的期望,牢固确立“三我”价值取向与奋斗志向,学会用“三我”理念自我对标、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提高。

五是传统熏陶的策略。优秀传统文化中既有舍身取义、公而忘私、鞠躬尽瘁的宝贵理念,更有为国为民舍身喂虎、为世界牺牲的仁人志士和国之栋梁,还有普通民众竭力尽责的社会常态。我们既可以从丰富久远的历史资料中挖掘素材,更可以在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等各个不同历史阶段,以史诗般的宏篇巨幅和不可胜数的生动案例教育学生,这些案例非常丰富,可谓信手拈来。

(二)“无我”“有我”“不在我”论述的育人进路

育人进路指的是高校立德树人工作中人才培养的方向所指及其具体路径,即“线路图”。在高校教育管理中融入“三我”重要论述教育,需要方向明确、路径清晰。

首先,在党建中融汇、贯通。高校党建在学校各项工作中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党建工作中,把“我将无我”、“奋斗有我”“功不在我”的价值诉求、党性修养和德行标准融入其中,使培养听党话、跟党走、报党恩的现代化建设者成为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任务。“三我”理念既作为广大共产党员党性锻炼的自觉要求,也应使之成为加强党性教育和团员青年自我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中党员干部在学校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社会服务、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交流等工作中积极劳作、不计个人得失,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就是对“我将无我”“奋斗有我”“功不在我”理念的最好践行和诠释,也是无声而有力的引领。

其次,要在“实体”建设中有机渗透、融合。高校为学生提供的“实体”主要包括学生社区、教学楼、体育馆、图书馆等场所。以“一站式”学生社区为例,“一站式”学生社区是学生成长新场域、管理服务新载体、“三全育人”新平台的功能定位,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性选择。将“无我”“有我”“不在我”论述作为学生社区构建的重要题旨和内涵,可以有机渗透于之中,发挥核心内容和精髓灵魂作用,以此提升学生社区建设的文化境界,增强学生社区的文化厚度和质感。在“一站式”学生社区、社区功能室的命名,社区文化管理、社区活动管理的过程中,将思政目标落实到对大学生“忘我工作”和“贡献在我”、报效祖国等敬业精神的教育之中,融合到“论功行赏”不必在我的去功利性的价值观建构上,有利于培养和铸造大学生克己奉公、勤政为民的政绩观[2],有利于培养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集体荣誉感和奋斗精神

再次,在“虚体”建设中赋能、加持。教育管理的“虚体”暨体现在模式、制度、文化等。其中,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对大学生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对他们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要把“无我”“有我”“不在我”教育寓于学生社区文化之中,在高校学生社区文化的各个部分和层面,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维度上有效呈现和展开,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等传播手段、平台、载体以及各项文体活动的展示,进行广泛深刻的理论宣传、文艺展演、舆论渲染、事迹展陈、榜样示范,大力弘扬身边先进人物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事迹,发挥楷模的力量,彰显榜样的热能,使以奋斗有我、奉献有我成为学生社区文化催人奋进的冲锋号角。

最后,在“体验”学习中发力、养成。劳动教育、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志愿服务、顶岗实习和技能实训都是高校“体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走进社会、接触社会、了解和认识社会的重要驿站和平台,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服务社会、服务百姓和厚植家国情怀等社会责任教育的最佳契机。这些“体验”学习给他们提供了近距离接触、体悟劳动者、建设者、奋斗者拼搏奉献的机会,也使他们在实践中真正领略“我将无我”“奋斗有我”“功不在我”理念的价值意义和对自己成长的促进作用。因此,高校应高度重视“体验”学习,要把这个部分作为培养大学生懂得社会责任、承担历史使命,陶冶道德情操、提升人生品位,增强为民情愫、提高服务本领的重要训练平台和宝贵机缘,既讲究顶层设计,切实加以精细谋划,更注重落实落细,提高成效。

四、结语

“无我”“有我”“不在我”的“三我”重要论述体现了对高尚的道德境界和人民情怀及其敬业精神、奉献精神的赞誉,这是对高校教育管理提升的内核驱动力,也是对新时代精神精华的凝练概括。在高校教育管理中以“三我”理念指引工作,势在必行。高等院校要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培养广大青年在激扬青春、开拓人生、奉献社会的进程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5]

猜你喜欢

社区大学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谁远谁近?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