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现状、路径

2024-05-26赵静茹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建党精神思想

■ 赵静茹

(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上海 201901)

回首百年,风雨兼程,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从小小红船启航,已成长为民族复兴大业征途上的巍峨巨轮。2021 年7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一论断精辟概括了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魂,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解码密钥,在新时代为我们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不竭力量源泉。

站在新的历史阶段,准确理解和把握伟大建党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关系,把伟大建党精神的培育弘扬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发展统一融合起来,把伟大建党精神转换为行动力,是新时代高校育人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议题,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一、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三重逻辑

站在新的历史阶段,准确理解和把握伟大建党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关系,把伟大建党精神的培育弘扬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发展统一融合起来,把伟大建党精神转换为行动力,是新时代高校育人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议题,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一)理论逻辑:推进二十大精神“三进”的题中之义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开宗明义地阐明了大会主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写进了主题并贯穿全篇,充分彰显了伟大建党精神的重大理论意义。

以史鉴今、资政育人,吸取党的历史中的经验教训,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的优良传统,也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一环。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和精神谱系的开首之篇,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深深地融入了我们党、国家、民族和人民的血脉当中,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的滋养和不懈的动力。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这次大会明确宣示了我们党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等重大问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和人才聚集地,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抓住青年学生这个关键群体,帮助他们努力掌握蕴含在党的二十大精神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二)历史逻辑:高校思政课赓续红色血脉的基本遵循

百年党史展现党的伟大成就,彰显党的优良传统,凝聚伟大建党精神,包含了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习近平强调要“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1]。中国共产党经过百年的艰苦卓越的战斗,留下了一大批红色文化资源,以高校思政课赓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是深化党史学习教育,实现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和开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的时代之需。

红色基因是一种传统、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一种力量,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内核动力,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伟大成就的根源。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发展过程,实际上是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的精神逻辑展现,和党的历史实践相互生成、相互推动,并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伟大建党精神从精神维度高度凝练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奋斗,在进取中突破,于挫折中奋起,从总结中提高,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党的百年奋斗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形成的历史经验包含了伟大建党精神,同样,伟大建党精神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精神标识,也从高度凝练的精神层面概括反映了党的历史进程、集中呈现了党的历史经验。弘扬党的伟大精神,赓续红色血脉,接续党的伟大事业,其根本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基本遵循。

(三)现实逻辑: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诉求

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也是我国高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在新时代高校育人工作实践中,要继承并发扬伟大建党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伟大建党精神是我们党之魂、民族之魂的最高体现,拥有丰富的德育资源,是培养当代大学生茁壮成长的天然营养素。

大学生是新时期社会发展的新兴力量,肩负着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任务。伟大建党精神是我们党在万里长征上所创造且经受过检验的世间最宝贵的财富,散发着无穷的炽热耀眼的爱国主义之光,同时也是指引大学生在人生旅途中自觉爱国报国的灯火。“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就是要有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就是要有崇高使命担当,“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就是要有过硬斗争本领,“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就是要有强烈政治担当。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进一步筑牢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培养大学生奉献与担当的优良品格。回望过去,党走过了一个世纪,无论是写就《可爱的中国》的方志敏,还是坚定“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的钱三强,一代代的中国共产党员以勇往直前的精气神,坚定不移地朝着理想信念迈进。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将伟大建党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崇敬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培养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筑牢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二、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分析,把握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状况,分析其中存在的现实性问题,并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总结其中最具有现实性、普遍性的几个方面,为进一步提出把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实践路径提供前提。

(一)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通过聚焦“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理念、工作程序中的难点、重点,调研当前上海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继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典型案例和创新性措施。

1.形成了合作、统一的研究中心机构

2021 年10 月9 日,在教育部指导和支持下,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主办成立了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研究中心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托部市共建合作,立足上海、面向全国,聚焦准确把握、深入领会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这一根本要求,着力打造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研究、成果转化、学术交流、信息共享平台。

研究中心现设若干分中心和协同单位。首批分中心设在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等10 所高校。首批协同单位包括:中共一大纪念馆、南湖革命纪念馆、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中共四大纪念馆等红色场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兰州大学8 所第一批全国重点马院;《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高等教育》《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光明日报》《解放日报》等学术报刊。

2.注重发挥上海建党之地的地理优势

红色资源基地也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内蕴伟大的建党精神在助力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进行身临其境的理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应当充分利用当地红色资源基地这一鲜活教材。

(1)建党精神进思政课

上海市各大高校注意组织学生分批参观就近的“一馆”“五址”红色资源基地,以衔接课堂教学。这些革命旧址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物质形态,以最大原生面貌展示着伟大建党精神,能够促进学生与伟大建党精神在心灵上产生共鸣、在行为上达成共振。例如,华东师范大学精心打磨思政课程,校领导身先示范做表率,校党委书记走进思政课堂为学生讲授“铁军精神及其在华东师大的传承”,由学校思政课骨干教师担纲主讲的“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等课程,入选教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联学联讲联研思政课示范‘金课’”。全国高校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华东师范大学·河南省)、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华东师范大学)入选教育部社会科学司2020-2022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项目。东华大学在杨浦滨江举行实践教学展示活动,借助“人人屋”党群服务中心、在黄浦码头旧址、在怡和纱厂旧址、在杨浦滨江人民城市建设规划展示馆的生动教材,开展思政大讲堂,思政课教师分别带领同学们开展场馆联讲实践教学活动,一同追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开启“行走的课堂”,沉浸式感悟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以及“人民城市”理念。

此外,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东华大学、杨浦区委宣传部联合建设了人民城市系列馆校合作课程(课程涵盖“坚持真理坚守理想——革命先辈信仰起航”“不忘初心‘为民纺丝’——‘七一勋章’获得者黄宝妹华丽转身:从“百年‘棉厂’到时尚‘秀场’”等10个主题,引导青年学生们在新时代鲜活实践中学习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极贡献青春力量),通过深入挖掘杨浦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探索“区域+高校+中心”多方合作,强化共建共享,创新“思政课堂+社会课堂”双育人模式,打造新时代思政金课。

(2)创设相关主题特展

上海市高校积极用主题展览的形式激励全校师生、干部群众攻坚克难、踔厉奋发,凝心聚力,继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例如,复旦大学承接了全国首个以“伟大建党精神”为主题的大型特展,特展由中共一大纪念馆的精心策划并送展进校,主题为“伟大精神铸就伟大时代——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专题展”,展示了在伟大建党精神引领下党和人民的百年奋斗历程。这一展览来到复旦大学,也是该展首次进入高校。展览结合复旦大学的厚重历史和卓越贡献,增添专题内容,增加特色板块,丰富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和实质,让复旦师生切实感悟伟大建党精神的魅力。

(3)构建社会实践平台

上海市高校还积极构建了与红色资源基地合作的社会实践平台。例如,上海外国语大学与一大会址签署了合作协议,通过文旅结合的方式向大学生讲述建党故事。

3.积极开展高校、场馆学术交流活动

在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支持下,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聚焦伟大建党精神用于立德树人,持续举办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学术交流系列活动,推进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研究和阐释,加强伟大建党精神红色资源的挖掘与整理,充分发挥高校人才、智力密集的优势,聚焦理论创新、成果转化、合作交流,把伟大建党精神研究好、讲授好、传承好,更好地铸魂育人,为推动新时代高校党建和思政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例如,在中共一大纪念馆和上海交通大学,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举行首届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学术研讨会。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上海大学分中心举办了“红色资源挖掘与整理”学术研讨会。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和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在上海社会科学馆主办了“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与浦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学术研讨会。

高校、场馆合作举办学术研讨会。例如,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指导,上海市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中共一、二、四大场馆管理委员会联合主办“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式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回望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推进伟大建党精神的研究阐释和传承弘扬,让历史之光、精神之力指引和激励新时代新征程的伟大奋斗。

各高校积极筹办学术研讨会。例如,复旦大学举行了“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式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不断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和深化党史研究,以党史研究持续服务新时代伟大实践。同济大学举办了“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学术研讨会,对二十大精神进行理性研讨,又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实践经验探索,对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二)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培育时代新人有着重要的价值。目前,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取得重要进展,但是融入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现实问题,需要进一步去研究,以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更好地发挥伟大建党精神的教育引导作用。

1.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材不够深入

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应紧跟时代发展,通过形式更新、内容丰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伟大建党精神是党的精神之源,具有丰富的育人价值,学习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是党和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现实要求。然而目前在高校常设的六门思想政治课程,教材中涉及到伟大建党精神的篇幅较少。对于课本中已有的关于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介绍和意义地位的内容,并没有进行深入阐释,缺乏感染力,学生很难通过学习教材感受到精神的力量。

2.部分教师对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意识不强

首先,课堂讲授学生接受度不高,思政课教师主要是根据课本内容做课件,大多是大班授课,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未能把理论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连接,使得学生对此理解不够全面,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引起学生思想和心理的共鸣。其次,在教学过程中,伟大建党精神只是被作为教学的素材,部分教师也只是在原有课程中进行浅层次提及,讲解的部分案例大多是学生较为熟悉的,只是对旧知识的回顾,不能够讲出新意,不能正确的把握伟大建党精神与其他精神之间的关系,缺乏对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内容的深度剖析,不能调动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进程。

3.伟大建党精神传播方式有待进一步优化

高校各方面积极传承红色文化,开展关于伟大建党精神的学术讲座,进行伟大建党精神宣传教育、理论研讨等等,也取得了不少成果。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使得更多人在学习历史、重温党史中铭记重大事件,传承伟大建党精神。然而,纵观目前传播主渠道使用情况,讲授讲解的方式为多数,讲解讲授主要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的方法,要把自己所讲的概念、道理讲透彻,内容逻辑讲清晰,实质说透。传统的传播方式使得伟大建党精神在校园中得到了一定的传播,但也具有自身的局限性。时代不断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高校应该更多地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加以引导,积极把握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高速发展的契机,研究当代大学生特点,以他们更容易接受的传播方式,有效拓宽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的渠道。

4.伟大建党精神实践教学活动组织不充分

实践教学是帮助学生加深理论理解、促进知识掌握的有效途径,因其鲜明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自主性深受广大学生喜欢。当前,为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感与获得感,调动课堂的活跃度,增加趣味性,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但是在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实践教学进程中,实践教学占比较小且形式大同小异,多为经典诵读、主题宣讲、课堂辩论等传统方式,缺乏创新性,缺乏对学生的实质性引导,不能激发学生心中的共鸣。学生参与的积极主动性不高,更多是因为完成任务或者增加平时成绩,这就使得实践教学流于形式,育人效果欠佳。并且由于地域、资金、安全等多方面因素,实践教学大多集中于校园内部,赴校外红色基地实践考察的辐射范围小,校外实践育人平台搭建不充分,直接影响了伟大建党精神实践育人的成效。与此同时,高校在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之后,较少组织讨论交流会,一般只会布置撰写观后感,无法引导学生从思想深处去理解认同,这就导致实践活动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措施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动课程思政和伟大建党精神协同,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伟大建党精神在实践中发挥育人功能,激励当代青年坚定理想信念,促进伟大建党精神育人功能知行统一。

(一)创新教学方法,用混合式课堂教学推进伟大建党精神传播

以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为基础,探索如何建设讲授与研讨相结合、线上线下一体的混合教学模式,打造翻转式课堂,推进伟大建党精神入脑入心。

1.突破单向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多以老师讲授课本知识为主,形式单一,“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效果不佳。在课堂上听的过程,是学生大脑思维最不活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学习,大脑处于静默状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与重要阵地,应积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伟大建党精神宣传模式。

立足课程内容,采取翻转课堂形式,发挥教师引导作用,尽可能采用情景式、案例式、互动式教学,在伟大建党精神的宣传教育实践中,要尊重和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与成才规律,把学生作为“现实的个人”,肯定以学生为主体的价值定位,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追求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因此,在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完善课程设计,突破“我教你学”的单向课堂教学模式,主动服务学生主体,全面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坚持主线贯通与专题讲授相结合,进行个性化教育,调动学生成长发展的主动性。注重启发、鼓励和指导创造性学习和探究性思考,设计和探索小组研学、课题研讨、情景教学等创新教学形式,设置相关讨论主题,将伟大建党精神巧妙融入各门课程之中,组织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进行深入的交流和讨论,促使学生在查阅资料、阅读书籍、案例研讨中深化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解和领悟,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产生、发展的历史,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

2.加快开发线上教育资源

注重开发优质党史慕课资源,通过利用文物档案,深挖一手资料与全国高校共建“地方党史”慕课,以“小视角”映射“大主题”,邀请权威专家解密鲜为人知的党史故事,实现各地区、各高校之间党史资源共享,引导学生从地方党史出发深刻理解宏大历史规律,树立大历史观。

借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优班、党史宣讲团等平台,创作以建党精神学习、党史故事宣讲、党史人物介绍等为主题的优秀短剧、宣讲、影视鉴赏作品,以生动活泼的形式把伟大建党精神讲活。例如,围绕伟大建党精神内涵、作用,解读《觉醒年代》《1921》《建党伟业》等优秀影视作品的经典片段和细节,制作成优质视频资源,共享到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慕课”平台等,以喜闻乐见、声情并茂、通俗易懂的方式,再现中国共产党先驱们逐渐觉醒并探索救国道路的艰辛历程,使学生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实现思想升华,增强思政课教学的生动性。

此外,丰富发展有声资源,打造优质有声作品。目前在“喜马拉雅”“蜻蜓FM”等有声数据平台上,关于伟大建党精神宣传的音频较少,可以适当把档案馆、学术研究、新闻采访等数据编辑发布,推出诸如“解读伟大建党精神”“伟大的胜利”“物说”等有声节目,进行有针对性、有意识的宣传。

3.共建共享线上精品课程

高校可结合地域特点、文化积淀,凝练具有自身特色的伟大建党精神教育教学模式和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选择。目前,在“慕课”等平台上,关于伟大建党精神的课程较少。可以结合地域文化特色,立足区域资源,打造诸如“伟大建党精神概论”“海派文化与伟大建党精神”“寻访初心之地”等的特色课程。将地区历史与学科特色相结合,寻访红色足迹。例如,怡和纱厂是当年上海红色工人运动的发祥地,东华大学结合自身纺织专业,探寻纺织工业史里的红色历史,将历史文化转换为红色教育资源。打造特色、精品课程,学生可根据兴趣爱好和已有知识经验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深化在“第一课堂”所获得的间接认知。

(二)重构教学环境,打造三空间融通的伟大建党精神教学情境

增强教学的信息化水平,通过改造物理空间、拓展资源空间、构建社交空间,实现三空间融通,打造线上线下打通、课内课外一体、实体虚拟结合的教学创新环境,以适应新时代青年学生思想特点与学习方式,提升伟大建党精神的影响力,有效发挥育人育才功能。

1.建设新型教学空间

利用校园内的普通教室、专用教室、学科实验室和其他专用场所,以教学资源为支撑,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打造适宜建党精神传播的新型教学空间,更有效地支持教师教学方式改变和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重视功能部室、室外运动活动场所的多样化建设,基于学校地域实际、发展积淀,进行能够体现学校特色的伟大建党精神宣传和内涵式发展规划建设。根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等,灵活变动教学空间、教学环境、教学资源和设施设备,支持实体空间与网络空间联通,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当地教学与远程教学交互。以学习者为中心——做到教学空间的规模与学生数量相匹配,设计方案与高校阶段学生年龄相匹配;能开展多种教学活动,支持多种学习方式。在布置教学空间时,教学整体空间要有留白,方便存放教学活动开展的必要器物和材料,能够使师生共同布置和展示教学成果。课桌椅和家具的规格与学习者年龄相符,配备协调,符合人体工程学设计。允许师生改变空间布局和用途,利于师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例如,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打造智慧教学空间,建设微格演练室等智能教室,用随时可以被拆散和重新组合的圆环型桌椅,取代固定的阶梯式桌椅,开展伟大建党精神的主题讨论课,根据讨论需求,同一位同学可能先后属于不同的小组,而这些桌椅也可以随同学一起灵活变动位置,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带动学生转动大脑、主动思考,提升伟大建党精神的育人效果。

2.重新定位教师身份

为提升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要重新定位自身课堂身份。习近平指出:“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2]这从另一方面来说,就是要帮助教师重新定位课堂身份,激发教师“学习者”角色。

高校可以建立一支服务于学校教师教学模式转变的培训师团队。培训师团队通过诸如外出参加专业培训、自主学习书籍文献的方式,掌握前沿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并通过教学培训将新理念、新发现传递给学校更多教师,使教师在学习教学方法过程中,更适应自己作为“学习者”的身份。在满足日常教学的基础上,高校可以支持学科相关拓展性课程教学和跨学科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教研活动,集体讲授和分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进一步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教师通过新型教学空间,使用软件平台对教学管理或教学行为的数据进行采集与分析,实现教与学过程的可回溯和数据化,对数据结果进行研读与学习,调整教学方案,开展基于数据的精准化、个性化等教学活动。

3.应用数字信息技术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数字信息技术研究日趋成熟并开始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信息化发展已经成为高校办学的重要支撑,新技术应用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日益广泛。促进伟大建党精神的有效融入,就要适应新时代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与学习方式,不仅要搭建互联网平台,更要结合新技术,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式。

虚拟现实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着我们的生活,特别是在教育领域。虚拟现实(VR)不再仅仅是游戏和娱乐的领域,它已经成为改变教育方式的一种强大工具。打造伟大建党精神主题VR 展厅,促使大学生通过情景体验接受精神洗礼。创新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利用VR 动画或RV、AR 等技术手段,对建党的时代环境、历史事件、活动现场进行虚拟重构,使学生瞬间置身于“真实”的历史场景,体验中共一大会议现场,“重走建党路”,真正体验一场视觉的震撼和精神的洗礼,身临其境地感受革命先辈的精神力量,提升学习体验,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建立网上数字陈列馆,通过收集伟大建党精神相关的详细史料、照片、音像等资料,设计多类创意展项和体验模式,同时配备语音讲解将展馆的图像信息立体化、全景式的呈现出来,通过创立伟大建党精神主题学习教育的数字平台,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进行学习,给学生提供身临其境参观的感官享受,深入了解党的百年奋斗史,汇聚起传承伟大建党精神的磅礴力量。

(三)拓宽教学场域,借助红色资源促进伟大建党精神入脑入心

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资源,形成育人合力。利用校外红色基地和场馆、社会组织,采取共建、参建、合建等多种方式,学生在参观中学、体验中学,实现教师引导作用与学生自主学习有机统一。

1.充分挖掘本地红色文化资源

立足于本区域的实际,充分挖掘本地红色文化资源,走访档案馆、探访红色基地,充分发挥本地博物馆、陈列馆、纪念馆的优势,开展校外合作,开发社会实践学习锻炼场所,构建常态主题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参与校外主题实践的过程中践行伟大建党精神。除了探访研学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化馆、博物馆等教育服务设施,还可参与第三方机构提供的沙盘推演等创新型的团建活动,提供沉浸式的学习、实践体验,基于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通过学生亲手做、亲眼看、体验和实践,使学生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中所获取的历史文化知识经验,实现再现与迁移、应用,让学生在看、学、思和环境情境介入中学习,提高思想道德情操。

2.践行伟大建党精神回馈社会

指导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知行合一,把建党精神转化为行动力。伟大建党精神所指向的为人民服务、奉献自我的精神为大学生发展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实践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要推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深度融合,引导学生深刻体悟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伟力,打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边界,使思政课教学与青年学生的思想状态以及社会现实紧密相连,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提升的有机统一。指导大学生学有所用、服务社会,在实际工作中培养奋斗精神、奉献意识,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在服务人民和奉献社会中实现自身价值,发挥青春力量。例如,在公益宣传、文明城市创建、展会志愿者等校外实践活动中,高校鼓励并支持大学生承担相应的岗位职责,促使大学生积极践行伟大建党精神,正确处理个人,集体与国家的关系,自觉承担时代所赋予的职责。

3.引导社团发挥组织育人功能

大学生社团是高校大学生通过共同的兴趣爱好自发集结在一起的自由活动团体。作为承载大学生兴趣的团体,学生社团打破了年级和专业的限制为展示学生特长,培育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一片天地。相较于传统的课堂教育,学生在社团中可以放下高度紧张的神经,学习过程相对轻松活泼。高校可以把伟大建党精神的社会实践融入到各式各样的大学生社团中,充分利用好社团这一活动载体,让大学生在放松娱乐之余也能感受到伟大建党精神的熏陶。比如在音乐社团,学校可以引导社团组织演唱红色歌曲的社团活动,让学生在红色歌声中体会共产党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话剧社团可以通过排练和表演红色经典作品,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那个年代的震撼和感动,感悟先驱者建党的心路历程。学生也可以在社团活动的过程中交流思想、互相启迪,加深对伟大建党精神内蕴的深化理解。社团活动具有不可低估的育人功能,可以引导自觉完成社会实践,让学生真正的沉浸其中,以身临其境的角度体会伟大建党精神。结合时下的社会热点开展多样化实践。例如,“Citywalk”、集章打卡等,充分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助推伟大建党精神占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高地,助力伟大建党精神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和培养“时代新人”战略任务的完成。

伟大建党精神凝聚了中国共产党先进的价值理念与高尚的精神追求。深入挖掘伟大建党精神的育人价值,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坚定文化自信,增强理想信念,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宝贵的红色资源,在高校传承伟大建党精神,把伟大建党精神转换为行动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凝聚蓬勃伟力。

猜你喜欢

建党精神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建党百年颂
建党百年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思想与“剑”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