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信息化助力乡村教育发展的有效策略研究

2024-05-26田密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信息化学校建设

■田密

(广安开放大学,四川 广安 638000)

当前我国正处在迈向教育强国的关键时期,虽然整体教育水平有了明显提升,但是依然面临乡村教育相对滞后、城乡教育水平差距较大、乡村信息化教育发展迟缓等问题。而通过乡村教育信息化,强化师生创新能力、实现教育公平,对解决上述问题具有重大意义。这样不仅能促进传统课堂改造,打破时空限制,辅助教学,还能建立信息化教育平台,扩大教育资源覆盖面,弥补师资配置缺陷,强化教育质量。对此,有关部门相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从最开始的重视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逐步到后期对信息化使用者素质的提升,皆为乡村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政策环境与指引。但是从现实发展情况来看,缺乏校本资源库、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不足等问题依然比较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乡村教育建设与教育强国战略的实现,因此从哪些方面着手利用教育信息化助力乡村教育发展就成为当前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教育信息化助力乡村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信息化管理体系滞后

良好的教育信息化管理体系是保障乡村信息化教学的重要基础,也是促进乡村教育现代化实现的关键。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却存在一定缺位现象。比如,部分地区缺少从宏观角度指导乡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政策规范,也缺少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措施,在教育信息化经费保障机制、考核机制等方面还不够完善[1]。部分地区甚至没有专门的主管职能机构和人员,比如,有些地区直接将教育信息化规划给校长,由校长组织学校研究教育信息化资金投入方向,再由学校办公室发布相关文件,导致整体执行效率偏低,不利于乡村教育信息化建设。此外,在一些教育信息化工程项目设立中,更偏向于条件好的地区,导致一些规模较小、基础较为薄弱的偏远农村学校难以获得更全面的投入与支持。

(二)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

最近几年国家在乡村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中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相继开展了多项主体工程,使得乡村教育信息化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教学建设等方面获得了良好成效,但是和城市信息化教育还存在一定差距。从当前各大乡村学校实际情况来看,部分教学信息化设备跟不上教学需求。除了在政府部门重点扶持的学校中配备了较为完善的设备设施,其他一些学校还存在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给信息化教学带来了一定阻碍[2]。此外,在设备设施应用方面,部分学校主要将其应用在语文、数学、英语这些主要科目上,对于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的教学还在沿用传统教学资源,影响了乡村教育发展水平提升。

(三)教育信息化理念建设滞后

教育信息化是实现乡村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要素,本质是要实现师生思维的现代化与信息化。从实际情况来看,一些乡村教师还不具备实施信息化教学的经验与能力,特别是一些资历较老的教师,在长期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传统教育理念和方式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依然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制约了农村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比如,学校会将政府下拨的教育发展资金重点应用到提升升学率方面,信息化设备配置、信息化师资力量建设等便处于投资短缺的状态中。

(四)教育信息化人才队伍短缺

良好的教育信息化人才是促进乡村教育信息化获取绩效的重要因素。但从现实情况来看,部分农村存在人才空心化问题,本地的优秀人才大多进城务工,城市成长起来的专业人才因生活环境、薪资待遇等问题不愿意进入农村,导致乡村教育信息化出现了明显的人才短缺问题[3]。其中,信息化师资短缺和信息技术专业教师短缺是最典型的两大问题。在一些学校中课程教师还在坚持传统课堂教学,能熟练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教师数量比较少。虽然很多学校都聘请了专业信息化教师,但由于其毕业于计算机专业,对主要的语文、数学等课程不够熟悉。再加上广大农村地区还是更多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综合素质提升,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也只会基础的计算机教学操作,信息化教学能力相对薄弱,难以为乡村教育信息化的实现提供坚实的智力和人力支持。

(五)教育信息化资金投入不足

从教育资金来看,当前教育信息化资金来源基本包含政府支持、学校自筹以及社会资助三大方面。从现实情况来看,政府支持的资金被部分学校应用在升学率提升上,忽视了对教育信息化的投入;学校自筹资金目前十分稀少,基本很多农村学校很难通过自筹资金支持信息化建设;社会资金主要是一些公益机构投入,但这些基本投入到发展最为困难的偏远山村,普通农村学校很难获得。从投入资金使用来看,大部分学校将资金应用到软硬件设备的购置上,忽视了对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支持,导致一些学校虽然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信息化教学系统,但是缺少专业人才使用,导致资源闲置和浪费,也不利于信息化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二、乡村教育信息化建设滞后的基本原因

(一)本土服务和教育现代化追求不符

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乡村学校需要掌握先进的教学方式,革新管理模式,重塑教育理念。但这一点的实现需要和当下乡村教育文化服务相适应。乡村教育应该以促进本土文化改造作为前提,不仅要重视本土文化基因价值,而且要吸收现代教育理念,同时,还需要借助教育信息化进行本土文化弘扬,完善学生的价值观念。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一些农村学校基本将注意力放在信息技术更新、教育设备换代等方面,忽视了乡村教育文化的本源作用。

(二)传统定位和社会转型需求存在矛盾

当前很多农村青年进城务工,导致了乡村空心化问题,促使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将子女送入城就学,农村教育主体价值开始消失。从理论上来看,教育信息化除了要推进社会经济建设,还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但当前乡村教育定位与社会转型需求存在矛盾,很难推进学生素质提升[4]。虽然国家不断倡导素质教育,但越来越多农村家长还是认为只有升学进入城市才能有所发展,致使农村教育功能与价值本末倒置,影响了乡村现代教育发展。

三、教育信息化助力乡村教育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建立学校信息化部门

在学校内部可以尝试建立专项信息化管理部门,由校长、教务主任、网络管理员等组成,而非将信息化教育的事情全权交给相关教师进行处理。该部门重点负责学校信息化管理网络,落实日常规划,持续为乡村教育信息化建设指引导航。同时,确立专项培训计划,分层落实师资队伍信息化技术应用技能培训,并促进学校教学系统开发。此外,还需定期组织召开部门会议,广泛征求和此课题有关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教育信息化管理机制,确保教育信息化不断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促进软硬件设备完善

网络设备和应用软件是乡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必备条件。教师和学生可以借助信息化优势获得更多优质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教育公平实现。但因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较晚,一些学校信息化运行流畅度与安全性和既定期望有所偏差。同时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下,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持续建设,给网络硬件设备维护和软件更新带来了更高要求。对此,还需要基于乡村教育信息化软硬件设施维护升级专项资金,持续提升网络覆盖率,实现100%教室覆盖网络,并持续展开网络扩容。乡村学校要尽可能与城市学校平均水平相近,打通吸收优质信息化教育资源的通道。同时,优化学校信息化办公条件,配备专项技术管理者,给教师信息化教学和信息化能力建设带来更多便利,及时解决学校的软硬件设施维护更新问题,以此畅通乡村信息化教育之路,促使更多教育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三)优化教育信息化保障

乡村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当前国家落实教育信息化的重难点,所以还需在相关部门引导下持续完善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因势利导,实现资源整合与统筹协调。具体需加强信息管理机构与队伍建设,即要求各地依照国家设定的目标,明确分管部门,责任到人。不仅要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工作,也要形成长远眼光;不仅要落实基础设施和教学资源建设,还要加大培养信息化人才[5]。同时,持续推进乡村教育信息化资源应用管理模式,由各地根据设立项目,进行信息管理部门和信息技术开发机构合作,持续深化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资源开发的奖励力度,以确保乡村网络教学资源能实现持续性更新。在乡村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受限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资金短缺,即经费投入总量不足、经费结构性短缺。对此,还需建立信息化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一方面,持续提升信息化经费总体投入力度。可以尝试围绕能体现乡村学校教育教学需求实际的班均信息化经费指标确定经费投入水平,将该标准提升到城市学校的平均水平。另一方面,平衡信息化经费投入结构。相关部门可以在学校信息化教育项目经费中,划拨出一部分应用到学校日常信息化设备,所产生的网费、电费、耗材、保养维护费等方面;或按照比例抽取部分地方教育公用经费、教育附加费形成专项资金,支持农村学校购置信息化教育软件、更新设备、教师培训费用等支出,持续提升信息化经费应用效益,促进信息化办学条件与教学质量的持续性发展[6]。

(四)落实项目化绩效评估

乡村教育信息化建设属于公共项目,因此,项目开展还需基于相关政策,明确绩效目标管理,形成绩效评估机制,使最终评估结果和预算安排、政策调整相联系,以达到深化绩效管理约束的作用,不断形成以建设成效为标准的奖惩机制,持续调动和深化地方政府建设乡村教育信息化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一般绩效评估机制需要构建监控评价制度,由各地主管部门与乡村学校对绩效目标实现和预算执行展开双向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纠正,以保障项目绩效目标可以顺利实现。另外,还要确立网络资源应用与建设激励机制,不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更好地展开乡村信息化教学,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学习成绩。

(五)建立校本教学资源

各乡村学校应主动进行校本资源建设,充分发挥资源应用价值,即学校学科带头人与科研人员共同参与到校本资源库的构建中,深入结合乡村学校自身优势与特色,开发适合农村教育发展、符合乡村教育需求的优质教育资源。所有教师也应该积极主动设计良好的教学内容,制作丰富多彩的课件,再将其上传到资源库,方便教师进行资源获取,实现彼此间互享互帮,减少重复性的教学劳动,减轻课堂压力,强化教学质量。

(六)持续培养信息化意识

对学校管理层而言,应该始终坚持发展信息化的教育理念,增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决心和信心,通过带头示范,选择适合的信息技术平台,在课堂中率先开展信息化教学,并鼓励全体教师展开学习交流,进一步深化教师的信息化意识。各学科教师应该保持主动心态进行学习和适应,在心理上主动认同信息化,享受信息技术给教学工作带来的便捷性,由此转变教学意向,变革传统教学方式,真正把信息化理念全方位渗透在教学行动当中。

(七)促进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依赖于扎实的人才储备,因此,应在教师结构优化和人才引进方面做足功夫,不断促进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关注教师比重。要关注年轻教师和资深教师的比重,要关注各科教师的比重。一般年轻教师有想法有活力,易于接受各种新鲜事物;资深教师经验丰富,能创作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方法。所以,需要充分发挥两类教师的优势,取长补短。对于各科教师,基于学科教学需求进行招聘,防止出现人岗不匹配的现象。另一方面,引进专业的信息教师。对于部分乡村学校缺少专业化的计算机教师,还需采取各种方式进行信息化专职师资引进,如增加信息技术教师编制名额,提升福利待遇,以确保更多高水平的信息化人才可以投身到乡村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中。

(八)建立信息化发展联盟

乡村一些学校底子薄、基础弱,信息化发展正处在起步阶段,各项信息化教育资源长期匮乏,需要大量外部力量支持。对此部分地区采取了联校一体化校际合作模式,虽然具有比较显著的发展效果,但其本质属于“以强扶弱”、强校和弱校的合作关系,从最开始就不是相对尊重的平等关系,更多的是上下级的管理关系,与互惠互利的合作目标背道而驰,所以应该加强弱校之间的互帮互助。具体可以由相关部门带头建立弱校联合体,把分散在各地的发展能力不足的学校按照区位关系进行划分,形成发展联盟[7]。在信息化技术与设备共享上,对联盟内的所有师生开放,提升设备应用率;对于缺少技术力量支持的情况,可以多所学校共同聘用一名信息技术工作者,负责联盟内所有学校信息化设备和软件的维护与更新。优质教师也可以采取流动原则,并借助远程教育形成校际的“在线课堂”,提升优质教师资源与精品课堂的覆盖率。对于教学活动合作,可以集中力量充分发挥各校优势,组织交流,如定期召开联盟教学研讨会,供教师之间进行交流学习。对于联盟本身也可以建立一个管理委员会,重点对联盟内所有成员学校的信息化经费、设备配置、师资力量等进行合理配置,在维护成员学校关系的同时,实现信息化教育资源有效利用,减少信息化教育投入成本,提升管理效益。

(九)提升学生信息化素养

学校需重点对学生的信息素养展开评价研究,掌握学生的信息化素养实际状况,从而根据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确立适合的评价指标,形成可行性的评估模型,实现对信息素养的科学评估。同时,学校还需为学生建立良好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体验到和传统课堂不一样的地方,感受信息化教学带来的便捷性,从而形成信息化意识。日常也要特别增加信息计算机课程数量,延长课时、开放机房,确保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展开自主性的信息化学习,不断提升对信息技术的探索兴趣。

四、结语

乡村教育信息化已经发展到新阶段,但其中仍不乏存在一些问题。为此还需基于问题出现的症结所在,采取必要的解决措施,应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优化教育信息化保障、促进软硬件设备建设与完善、持续培养信息化意识、提升师生信息化素养、建立农村学校间信息化发展联盟、重视校本教学资源建设,真正从根本上更好地推进乡村教育实现现代化。

猜你喜欢

信息化学校建设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学校推介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