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方法论+好老师是成功的一半

2024-05-18史鑫余震东广东佛山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4年2期
关键词:颜体余震楷书

◆史鑫 余震东(广东 佛山)

书法家余震东

余震东,清华大学艺术设计本科毕业,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佛山市书法家协会监事、草书委员会委员。作品入展全国第五届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第五届正体书法展、第五届全国“康有为奖”书法展、第十五届广东省艺术节、首届“黄苗子杯”全国书法篆刻展、2019“中国书法·年展”楷书作品展前100名,获“大沥杯”广东省第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优秀奖。

史鑫(以下简称“史”):您最初的艺术启蒙源自哪里?

余震东(以下简称“余”):我从小在市文工团(父亲的单位)长大,小时候最快乐的一件事,应该是叔叔阿姨们排练的时候,我们一班小萝卜头在舞台后面跑来跑去,舞刀弄枪,看着舞台上的道具搬来搬去,背景变来变去,可能那个时候,就种下了艺术的种子。

史:您学的是什么专业?

余:我大专毕业于吉安师范专科学校(现为井冈山大学)首届艺术系美术班,在职读的本科,毕业于清华美术学院平面设计专业。

史:在习书过程中,有无得到高人指点?

余:上小学一年级时,我曾师从家附近的一位李老师(具体名字忘记了,当时在我们地区还比较有名气),从最早的描红开始。我小学、初中都是学校书法兴趣班一员。大学毕业后我就来佛山工作,工作之余闭门造车,从楷书颜柳、隶书史晨里面汲取营养。2010年左右,转习米芾的行草,颇有所得,但在临创之间还不得法。2016年师从李小如老师,感觉艺术的视野猛然打开,遂笔耕不辍,投入了所有的业余时间。2018年又结识李良东老师,进一步拓宽了视野,断断不敢偷懒,几年的练习,抵得上前40年的练习量。

史:您认为自己的书法作品有哪些特点?又是怎样形成的?

余:我想应该是作品字法有出处,又有所不同,整体比较厚重,楷书作品掺入了行书的笔意,行书掺入了草书的笔意吧,因为本科学的是平面设计,对我书法作品的章法有很大的帮助。要领应该是我对颜体楷书的练习、理解,因为从小学一直到工作,颜体楷书是练得最多的字体,在颜体里对字形、笔法、结构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练习行草书以后,在老师的指导示范下,我对节奏的把握也有了深刻的认识。

史:从事书法创作数十年,您能否简单总结一下自己在书法创作上的理论观点?

余:谈对书法创作的理论总结,我觉得为时尚早,只能讲讲自己的一点学习体会。一是书法创作不是简单地像某种字体,更不是集字。书法首先是写字,但书法家的书写是以艺术的思维、艺术的审美来写字。简单说,实用中的写字只是让读者知道写的什么字就可以,但书法创作却需要通过笔法、字法、墨法、章法等综合性的创造,通过大小、粗细、聚散、开合、节奏等的对比来构成一个和谐的审美世界,表现出创作主体的审美情趣。这二者的差别是巨大的。所以,我们学书法的,要头脑清楚自己大概的学书阶段,有针对性地练习,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二是学习书法,方法很重要,这也是有好老师的重要性。有的人认为写的时候认真写,有时间多写写,没时间挤出时间来写,只要多练就好。其实不然,很多十几二十年练书法的人,因为方法、方向不对,始终在原地踏步,或者走入歧途,有的练成了老干体,有的哗众取宠,变成了行为艺术。所以说,好的老师和好的方法,可以节约你探索的时间,尤其现代资讯信息发达的时代,你不会甄别,不会挑选,大杂烩一股脑都吃下去,肠胃能不能消化和吸收,值得商榷。书法以神采为上。一个人的书法,通过勤学苦练,技法可以达到无法挑剔的地步,但不表示他的作品格调有多高雅。三是不同的学书阶段,练习与眼界的提升是相辅相成的,要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这点和上一点有些联系。当你在初学临摹的时候,不要好高骛远,而要沉下心,起码两三年才有点小成。然后去多看展览、看书、与别人交流,还要勤思索,提高眼界与理论总结。总之,要沉下心来,体会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觉得艺术的学习进步,就是这样循环往复吧。

揽华赞泰联 书法 余震东

猜你喜欢

颜体余震楷书
“超长待机”的余震
生死之间的灵魂救赎——《余震》和《云中记》的伦理问题
楷书的笔势
楷书
三百年来颜体第一人
硬笔楷书3500字
硬笔楷书3500字
三次8级以上大地震的余震活动特征分析*
颜体集字
颜体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