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现状—背景—评估—建议模式的心理护理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心理状态及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

2024-05-14刘双双刁春艳

黑龙江医药 2024年7期
关键词:赋权总分研究组

刘双双,刘 宁,刁春艳

1.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及代谢病科,河南 郑州 450000;2.郑州市妇幼保健院急诊医学科,河南 郑州 450000;3.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心手术部,河南 郑州 450000

糖尿病是以遗传因素为基础的一种慢性多发性疾病,不良生活方式是发病及病情进展的助推剂。由于患者多为老年人群,在我国社会经济状况改变及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其患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已成为我国的重点公共卫生问题[1]。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对疾病认知水平较低,缺乏面对疾病未知预后的信心,会给老年患者造成严重的负性情绪,影响患者面对疾病的应对方式,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2]。因此,临床需积极探寻有效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以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减轻其疾病不确定感及负性情绪,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现状—背景—评估—建议(SBAR)模式[3]是WHO 提出的结构化、标准化沟通模式,近年来逐渐被应用于护理领域,可改善护理服务质量。鉴于此,本研究探讨基于SBAR 模式的心理护理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心理状态及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及代谢病科收治的10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中男23 例,女27 例;年龄51~78 岁,平均年龄(63.85±4.89) 岁;病程3~20 年,平均病程(9.09±1.30)年。研究组中男22例,女28例;年龄53~79岁,平均年龄(64.12±5.19) 岁;病程3~18 年,平均病程(9.24±1.17)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征得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赫尔辛基宣言》要求。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年龄≥60岁;(2)符合《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诊疗措施专家共识(2018 年版)》[4]诊断标准;(3)具有正常的认知及沟通能力;(4)依从性良好,可配合完成护理及调查;(5)病历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伴有精神障碍或认知障碍,(2)伴有急性糖尿病并发症,(3)伴有严重肝肾功能障碍,(4)伴有严重心肺疾病,(5)病历资料不全,(6)中途退出本研究。

1.3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采取口头宣讲方式向患者讲解糖尿病相关知识,提高患者疾病认知水平,开展心理疏导,促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嘱咐患者遵医嘱用药,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定期开展适量运动,学会自我检测血糖水平,积极预防处理并发症。

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基于SBAR 模式的心理护理干预。(1)组建团队。成立心理护理小组,组员包括1名专科护士、4名责任护士,由科室护士长担任组长,所有责任护士要求工作年限≥3 年,负责实施具体的护理措施,由组长负责所有组员的培训与护理工作监督,开展护理前进行小组成员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糖尿病知识、SBAR 模式概念、实施流程等,培训结束后经考核合格方可上岗。(2)制定护理方案。由护士长组织所有组员开展质控会议,采用头脑风暴法,所有组员按照科室特点及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疾病特点,根据SEAR 模式具体步骤制定心理护理方案,规范护理内容。(3)现状(Status)。调查并采集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主诉、体征、诊断结果、入院类型、床号、住院号、治疗药物等信息。(4)背景(Background)。了解患者的现病史,调查患者的社会学背景,包括民族、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学历、职业、婚姻、家族史、既往病史等。(5)评估(Appraise)。评估患者的病情,包括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及用药情况,采用5 级评分法评估患者的心理需求,包括家庭支持、心理支持、健康教育等,了解患者的心理感受,询问其关注担心的问题及想要了解的信息,包括疾病概念、病友、危险因素、治疗目的、治疗方案与过程、药物正确使用方法、注意事项、日常生活饮食、运动原则等,了解患者获取心理护理的方法需求,包括医护人员讲解、心理治疗处方、一对一心理疏导、家属支持、病友交流、社会支持、举办心理知识讲座等。(6)沟通建议(Recommend)。与患者建立沟通桥梁,责任护士在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时与其交流沟通,告知其病情、下一步治疗方案及注意事项,在沟通过程中也可通过手势或体态表现等向患者做出积极的回应,建立良好的护患沟通氛围,耐心告知患者用药方法及饮食、运动原则,讲解一些疾病控制良好的病例,帮助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疾病治疗,为其营造良好的病房环境。

两组患者均干预3个月。

1.4 观察指标

(1) 心理状态。 采用中文版简明心境量表(BPOMS)[5-6]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心理状态。BPOMS包括紧张—焦虑(TA)、愤怒—敌意(AH)、抑郁—沮丧(DD)、疲劳—迟钝(FI)、迷惑—混乱(CB)、精力—活力(VA)6 个维度共30 个条目,采用Likert 5 级反向评分法,每个条目计分0~4 分,总分120 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的心理状态越差。(2)疾病不确定感。 采用Mishel疾病不确定感量表(MUIS-A)[7-8]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疾病不确定感。MUIS-A 由不明确性、复杂性、信息缺乏性、不可预测性4 个维度共32 个条目组成,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每个条目计分1~5 分,总分160 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越高。(3)健康赋权。采用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赋权量表[9]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健康赋权水平。该量表由责任信念、获取支持、增长知识、参与治疗、重建自我5个维度共26个条目组成,采用Likert 5 级评分法,每个条目计分1~5 分,总分130 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的健康赋权水平越高。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BPOMS评分情况

干预前,两组患者BPOMS 各维度评分及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BPOMS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明显低于干预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BPOMS评分情况(±s) 分

维度干预前干预后TA AH DD FI CB VA总分研究组(n=50)4.22±1.41 4.40±1.49 4.14±1.20 4.19±1.08 4.18±1.14 4.32±0.68 25.45±5.98对照组(n=50)4.32±1.28 4.45±1.34 4.19±1.16 4.17±1.02 4.20±1.17 4.24±0.92 25.57±4.77 t值0.371 0.176 0.212 0.095 0.087 0.494 0.111 P值0.711 0.860 0.833 0.924 0.931 0.622 0.912研究组(n=50)3.34±0.46 3.45±0.31 3.07±0.27 3.15±0.35 3.13±0.34 3.08±0.32 19.22±3.25对照组(n=50)3.77±0.65 3.83±0.48 3.44±0.39 3.61±0.52 3.69±0.53 3.58±0.45 21.92±4.19 t值3.818 4.702 5.516 5.189 6.289 6.403 3.602 P值<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MUIS-A评分情况

干预前,两组患者MUIS-A 各维度评分及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MUISA 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明显低于干预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MUIS-A感评分情况(±s) 分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MUIS-A感评分情况(±s) 分

组别干预前研究组(n=50)对照组(n=50)t值P值干预后研究组(n=50)对照组(n=50)t值P值不明确性复杂性信息缺乏性不可预测性总分34.12±3.74 34.35±4.07 0.294 0.769 20.42±2.72 20.27±2.91 0.266 0.791 15.39±1.62 15.60±1.71 0.630 0.530 15.21±1.72 15.44±1.85 0.644 0.521 85.14±7.61 85.66±6.93 0.357 0.722 21.54±2.46 28.26±3.20 11.773<0.001 13.38±1.22 16.62±1.57 11.522<0.001 11.24±0.70 13.28±0.95 12.224<0.001 11.37±0.93 13.49±1.21 9.823<0.001 58.53±4.15 71.65±5.37 13.670<0.001

2.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健康赋权量表评分情况

干预前,两组患者健康赋权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者健康赋权评分均明 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健康赋权量表评分情况(±s) 分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健康赋权量表评分情况(±s) 分

组别干预前研究组(n=50)对照组(n=50)t值P值干预后研究组(n=50)对照组(n=50)t值P值责任信念获取支持增长知识参与治疗重建自我总分12.14±1.57 12.65±1.72 1.549 0.125 14.22±1.34 14.17±1.41 0.182 0.856 15.34±1.52 15.13±1.60 0.673 0.503 11.44±1.14 11.27±0.93 0.817 0.416 13.51±1.26 13.14±1.41 1.383 0.170 66.65±7.63 66.36±8.17 0.183 0.855 17.53±2.33 14.19±1.95 7.773<0.001 22.40±2.37 18.65±1.93 8.676<0.001 22.49±1.96 19.65±1.94 7.282<0.001 17.31±2.45 13.76±2.02 7.905<0.001 20.16±2.33 16.34±2.05 8.704<0.001 99.89±13.46 82.69±11.85 6.782<0.001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现阶段临床尚未有根治的方法,患者需终身接受药物治疗。由于病程漫长,且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慢性并发症,造成器质性损害,如眼、脑、心、肾的病变,患者因此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负担或心理障碍,导致患者反复住院[10]。与老年糖尿病患者有效沟通并进行心理评估及疏导,有利于缓解其不良情绪,减轻或消除其血糖波动诱因,对糖尿病治疗具有辅助作用。SBAR 模式作为简明扼要的沟通程序被应用于临床沟通中,有利于明确沟通重点内容,减少沟通屏障,提高对患者的护理质量[11]。

吴锦芳等[12]研究发现,将SBAR 模式应用于ICU 患者家属探视沟通中,能够明显缓解家属的焦虑情绪,提高家属的护理满意度。王敏[13]研究表明,对冠状动脉搭桥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患者实施SBAR 模式干预,有利于提高护士对患者病情的掌握度,降低交接班失误率,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术后主要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干预3 个月后的BPOMS 评分及MUIS-A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健康赋权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与徐嫚等[14]的研究结果相似。分析其原因在于,基于SBAR模式的心理护理要求护士增加巡视病房的机会,能够使护患沟通渠道畅通,护士对患者的病情及潜在因素进行整体评估,通过对患者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与总结确定护理主要问题,明确患者的真实护理需求,并针对性实施个性化的临床指导及心理支持,如一对一心理疏导、举办心理知识讲座、开具心理治疗处方等,有利于充分挖掘患者的积极意识,协助患者建立对抗疾病的信心,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从而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并通过医护人员讲解、病友交流、举办糖尿病知识讲座等方式,提高患者的疾病认知水平,减轻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有利于提高患者的健康赋权水平。

综上所述,基于SBAR 模式的心理护理能够有效改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减轻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提高患者的健康赋权水平。

猜你喜欢

赋权总分研究组
论乡村治理的有效赋权——以A县扶贫项目为例
企业数据赋权保护的反思与求解
立体几何单元测试题
试论新媒体赋权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一)本刊试题研究组
第59届IMO团体总分前十名的代表队及总分
基于改进AHP熵博弈赋权的输变电工程评价
圆锥曲线解答题训练
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
一年级下册期末复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