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程认证背景下能源动力类专业课程设计体系化建设与实施

2024-05-13王伟云杨天华谢俊开兴平朱轶铭张涛

高教学刊 2024年13期
关键词:工程认证改革对策课程设计

王伟云 杨天华 谢俊 开兴平 朱轶铭 张涛

摘  要:能源动力类专业的培养方案中通常有三到四个课程设计实践环节。工程认证背景下对课程设计实践环节的实施提出更高的要求。该文以两个能源动力类专业为例,重点分析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整合课程设计实践环节具体内容,建立课程设计间的联系,使课程设计之间彼此关联,依序递进,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学改革实践可实现学生对专业知识由点及面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有助于学生建立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

关键词:能源类专业;课程设计;体系化建设;改革对策;工程认证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3-0110-04

Abstract: There are usually three or four practical links of course design in the training program of energy and power major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ngineering certification, higher requirement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um design practic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urse design content of two energy engineering and power majors, the contents of different course design practice in teaching plan are integrated in this paper,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different courses are established, which can make the course designs related to each other closely by formation of the knowledge system. The reform efforts can make th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comprehensively and construct the practice link of the professional course in a three-dimensional way, which can improve the students' learning ability and analytical ability, and establish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system.

Keywords: energy and power majors; curriculum design; systematic construction; initiatives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ertification

2016年6月2日,在吉隆坡召開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上,中国成为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第18个正式成员[1-2]。这对我国工程人才培养教育事业具有重要意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遵循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3个基本理念,工程教育的实施有助于推进工科专业建设的稳步发展[3]。我国在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数量方面有明显的优势,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288所普通高等学校1 977个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4]。但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存在短板,尤其在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上尤为突出。补齐这一短板,就要求我国高校改变目前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以使培养的工程技术人才达到国际化标准[5]。高校的专业课程重点在理论知识的教授上,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上存在缺陷。而作为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过渡衔接重要环节的课程设计[6],在深化理解课程知识的同时可以培养学生设计计算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工程认证背景下尤显重要。

面向工程实践的课程设计体系化建设主要体现在:工程实践与课设教学目标、课设具体任务及评价体系等[7]。有的专业在综合课程设计中融入文献检索、计算机计算模拟等内容,也有专业在理论学习时将分步骤、节点的课设任务同步实施,并注重基于基础参数设计整体的系统流程[8]。

一  传统的课程设计模式

(一)  课程设计基本情况概述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开设有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两个能源动力类专业。前者设置了四个专业课程设计,分别是换热器课程设计、锅炉原理课程设计、汽轮机课程设计和热力系统工程课程设计。其中换热器课程设计是专业基础课传热学的实践环节,另外三门是专业课的课程设计,分别安排在第五学期、第六学期、第七学期进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除了包含换热器课程设计外,还涵括生物质能课程设计和风能课程设计两门课程设计实践环节,均在第六学期开设。

(二)  换热器课程设计简述

换热器课程设计任务书由指导老师从题库中随机抽取下发,在换热器形式上包含列管式换热器与板式换热器两种。课程设计的差异化主要体现在任务书上的初始数据,如介质类型和进出口温度等。内容上,学生需要根据任务要求确定工质比热容、黏度、热导率和密度等物性参数,估算换热面积,再根据面积确定换热器几何尺寸,最后对估算的换热面积进行校核直至满足任务要求。

方法上,主要由学生参照传热学相关知识,并结合指定参考教材的实例进行。总体计算量一般,学生通过传统纸笔记录计算过程即可完成,因此对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设计的能力培养不足。

此外,由于该项课程设计设立时间较长而题库数据有限,学生很容易通过高年级同学获得相同数据,抄袭现象严重,这进一步导致该门课程教学效果下降。

(三)  锅炉原理课程设计简述

锅炉原理课程设计题目为220 t/h汽包炉热力计算,依靠不同煤种和不同给水温度实现数据差异化。其中煤种的组分差异影响了燃料热值、烟气组分浓度、结渣特性和烟气体积等重要参数,因此学生的任务间有较大差异,不容易发生抄袭。

内容上,需要对锅炉烟气流程途径的各换热面进行热力计算,包括炉膛、过热器、再热器、省煤器和空气预热器等十个换热面共十六个表格的数百项数据逐一计算。由于计算量大且需要频繁迭代计算,要求学生使用Excel或编程进行。并且时间设置为三周。但因前序课程设计不强制要求学生使用上述工具,此时突然增加的计算量导致学生难以适应,往往在课程设计前中期进展缓慢。

方法上,除任课老师每周对学生疑问进行解答外,还给出了详细的步骤参考。考核要求学生绘制炉膛结构及受热面图纸各一张,并要求学生对计算表格的进度备份保存,随完整表格一同上交,保证了课程设计“一人一题”的切实落实。

但由于课程中所用锅炉炉型及参数较小,存在与企业实际生产脱节的问题。

(四)  汽轮机课程设计简述

汽轮机课程设计针对大中型电厂广泛采用的600 MW凝汽式汽轮机进行课程设计。内容上,首先选择汽轮机配汽方式和基本参数,在焓熵图中绘制热力过程线,随后初步估算进汽量,对抽汽回热系统进行初步平衡。根据上述结果重点计算调节级尺寸,再根据等焓降法确定各缸压力级数量和级后参数,最后调整回热系统抽汽压力并对整体结果校核,并核算经济性。时间安排为三周。

方法上,由任课老师每周进行答疑,给出详细参考资料。考核要求在焓熵图上绘制机组热力过程线,随计算表及说明书一同上交,不要求计算进度备份文件。

(五)  热力系统工程课程设计简述

热力系统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包含凝汽式电厂、抽汽式热电厂、背压式热电厂和核电站等多种形式,各种形式电厂、热电厂工质流程有极大差别,不同学生的给定参数差异明显。

内容上,包含全厂热力系统平衡、回热加热器计算、流量校核及功率计算和热经济性指标计算四部分内容,逐一进行。其中,回热加热器部分计算流程与汽轮机课程设计中抽汽回热系统大致相同,学生可直接使用已经制成的计算表快速计算、校核,减轻了工作量。因此,时间设置为两周。

方法上,除任课教师外,增添了其他各科老师实行分组辅导,每周有3~4次答疑;参考资料除已明确给出的教材外,部分数据需要学生自行查阅资料确定。在四门课程设计中效果最好。考核内容要求全厂原则性热力系统图纸两张,其中一张标注详细工质参数,并要求上交计算表。

(六)  现状分析

上述课程设计均由专业课老师自行确定题目,学生按照老师指定的时间节点完成。主要考察学生该专业课的知识掌握情况,课程设计之间关联性不强,内容相对独立。没有统筹考虑课程间的区别与联系,使学生在做下一个课程设计时,不容易也不太需要想起上一个课程设计的内容细节和知识重点,对原理及过程的理解也不够深刻。也就是说,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不需要特别关注已完成的课程设计内容和知识要点,只要按部就班往下进行,就可以顺利完成,因此在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潜力方面不够,难以实现工程认证背景下确立的课程目标和任务。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设计也存在这个问题。换热器课程设计的题目和内容两个专业基本类似。风能课程设计与公共基础课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联系更多。生物质能课程设计中各个受热面的换热计算与换热器课程设计一脉相承,是相互递进的关系,这部分与换热器课程设计、锅炉原理课程设计的承接关系是一致的。

学生答疑方面,除热力系统工程课程设计外,均由任课老师进行,其他相关课程教师参与度不高,对课程设计流程也不甚了解。很难在课程教学中为后续课程做铺垫。此外,部分就业于电厂的毕业生反映锅炉原理课程设计中锅炉的形式和参数与现代电厂锅炉参数相比,蒸发量偏小,设计计算过程对实际工程参考性不足。

二  课程设计体系化建设路径及实施

以能源與环境系统工程专业为例,对课程设计的具体实践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可知,该专业四个课程是阶梯式的设计思路,是层层递进、有机结合的整体。通过统筹考虑,需要重设课程设计题目,整合课程设计内容,建立课程设计间的直接联系,并建构课程设计间立体化知识体系,实现四门课程知识融通,让学生深度掌握专业知识并且做到温故知新。

主要实施路径如下。

从换热器课程设计入手,整合换热器课程设计的具体内容。从锅炉课程设计和热力系统工程课程设计中提取换热器课程设计的设计题目及任务书。例如把锅炉中的省煤器、管式空气预热器、水冷壁、过热器和再热器的参数数据作为已知条件给出,要求学生计算受热面的换热面积及管的具体尺寸,并画出受热面结构图;或提取汽轮机和热力系统工程课程设计中的某级高压加热器、低压加热器的换热参数作为已知条件,设计高压加热器和低压加热器并计算几何参数。

随后的锅炉原理课程设计作为三个专业课中的第一个实践环节显得尤为重要。为实现与汽轮机课程设计和热力系统工程课程设计的衔接过渡,将课程设计题目变更为《600 MW等级亚临界汽包锅炉校核设计》及《600 MW等级超临界直流锅炉校核设计》。建立各科目间的联系,同时也有助于解决专业教育与企业生产脱节的问题。通过变更煤种及给水温度,实现学生参数的差异化布置,避免学生之间数据抄袭的问题。换热器课程设计中完成的受热面计算设计无疑加深了学生对锅炉原理课程及课程设计中换热面部分计算的理解和掌握。

汽轮机课程设计仍沿袭原来的题目《600 MW汽轮机热力计算》,学生可以直接选用锅炉课程设计中计算得到的参数。如高温过热器和高温再热器出口蒸汽的温度和压力等。

之后进行的热力系统工程课程设计和汽轮机课程设计则联系紧密,在计算热力系统工程中的原则性热力系统时,可以调用锅炉和汽轮机课程设计的参数进行热力计算,最后绘制一张A1规格原则性热力系统设计图。

四个课程设计整合体系化还有助于一以贯之的课程思政模式。首先,联动式课程设计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可以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等精神贯穿于课程设计的全过程,有效保证了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

由以上过程可知,四个课程设计彼此相互关联。整体联系如图1所示。

对于新能源专业,其风能课程设计与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呈递进关系,因此引入了Solidworks软件模拟计算结果,实现设计结果的立体可视化,充分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生物质能课程设计与换热器课程设计存在承接联系,因此将生物质能课程设计中涉及的受热面数据引入,效果也非常好。

三  课程设计体系化建设的实践效果

基于图1的建设路径,面向工程实践教育,专业实现了课设建设体系化,使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改善,提升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  知识的立体——温故知新

在每个课程设计的讲授环节,都会强调这个课程设计与其他课程设计间的过渡内容及衔接知识,一方面巩固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加深对当前课程设计的理解,也对后续课程设计的开展大有裨益。同时实现了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系列课程间的联系和融合,提高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综合掌握和应用能力。对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学生的调查发现,通过体系化课程设计的开展,学生除了对课程内容和课程设计内容理解程度加深外,对于后续要学的电厂集控运行课程的理解和掌握也更游刃有余。

(二)  能力的增强——多元融合

通过课程体系化建设,学生在回顾已经做过的课程设计时,能够充分调动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由于要跟已经做过的课程设计实现参数的衔接,每名学生的基础参数都不一样,需要学生通过文献调研方式来确定很多备选参数,提高了学生通过整合不同途径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增强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同时因为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的提高,增加了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  素质的提高——一体思政

课程设计的体系化建设为一体化思政的实施提供了条件。一体思政建设主要通过在课程设计实施过程中,进行系统统一的思政教育,培养学生追求卓越、刻苦务实的精神及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高度整合的思政建设思路提高了思政的育人效果,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这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反馈好评。

(四)  师资的提升——专业系统

整合课程设计,还有助于提升专业教师的课程设计指导水平。在推进课程设计体系化进程中,每一门课程设计都安排四门课程的授课教师参与。教师在参与时加深了对其他课程和课程设计的理解,在授课时更能抓住重点,就学生的知识薄弱点进行深入讲授。并且不同课程授课老师在指导课程设计时,通过互相交流,能够逐渐形成一支专业系统的教师团队,为专业即将进行的工程认证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四  结束语

课程设计是能源类专业的重要实践环节。本文在充分分析两个专业不同课程配套的课程设计实训环节内容基础上,确立了其间的关联关系,实现了专业课程设计实践环节的体系化建设。各专业学生在完成课程设计时,能够系统化掌握知识,并获得能力的阶梯式提高及综合素质提升,为工程认证背景下不同工科专业综合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 胡德鑫.德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变迁逻辑及其启示: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J].高校教育管理,2017(6):74-82.

[2] 沈洁,周本卫.国际工程教育学历互认背景下的专业建设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9):207-210,235.

[3] 陈平.专业认证理念推进工科专业建设内涵式发展[J].中国大学教育,2014(1):42-47.

[4]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转发《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 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关于发布已通过工程教育認证专业名单的通告》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78/A08/tongzhi/202206/t20220629_641656.html.

[5] 熊勇林,高游.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宁波大学为例[J].林区教学,2022,308(11):75-79.

[6] 刘凯华,朱江,郭永昌,等.产教融合视域下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以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课为例[J].高教学刊,2022(31):131-134.

[7] 惠英,吴娇蓉,叶建红.面向工程实践的交通规划设计与管理工程课程设计体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39):161-163.

[8] 陈捷超,左远志,何清,等.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创新型综合课程设计探索[J].广东化工,2020,47(15):234-235.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学改革项目“能源环境交叉学科的新工科专业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辽教函〔2018〕 471号);辽宁省教学改革项目“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一流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辽教办〔2021〕254号);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校级教学改革项目“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课程设计体系化建设路径研究”(沈航教务发〔2022〕10027)

第一作者简介:王伟云(1978-),女,汉族,河南郑州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生物质高值资源化利用。

猜你喜欢

工程认证改革对策课程设计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面向工程认证的软件项目管理课堂教学探究
基于工程认证及成果导向教育的环境工程专业体系构建
实行绩效工资背景下的公共图书馆改革探析
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探析
基于现代加工技术的冷挤压技术教学大纲
基于“工程教育”的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基于自动化系统的PLC课程设计
开放大学课程设计与资源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