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心理效应提升思政课教学亲和力的实践路径

2024-05-13徐萍萍祁英香

高教学刊 2024年13期
关键词:心理效应亲和力实践路径

徐萍萍 祁英香

摘  要:亲和力是思政课对学生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心理效应是心理活动一般规律的体现。思政课教学中会涉及各种各样的心理效应,思政课亲和力的提升离不开教师对心理效应的熟悉掌握和适当运用。思政课教师要善于观察把握师生交往、教学设计、课堂组织和教育评价等诸环节中常见的心理效应,做到熟谙机理、把握情境、扬长避短,因事而谋、应时而动及顺势而为,准确、灵活、巧妙地运用心理效应开展教学活动,才能把思政课打造成入心入脑的金课。

关键词:心理效应;提升;思政课;亲和力;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3-0076-05

Abstract: Affinity is the attraction, infectiousness, and influe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on students. Psychological effects are a manifestation of the general laws of psychological activity. In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various psychological effects are involved, s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affin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teacher's familiarity, mastery, and appropriate application of psychological effects.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should be good at observing and grasping common psychological effects in various aspects such as teacher-student communication, teaching design, classroom organization, and educational evaluation. They should be familiar with the mechanism, grasp the situation, promote strengths and avoid weaknesses, plan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act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and use psychological effects accurately, flexibly, and cleverly to carry out teaching activities. Only in this way ca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be turned into a golden lesson that enters the heart and mind.

Keywords: psychological effects; enhanc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ffinity; practical path

思政課的亲和力是指思政课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其是开启学生心灵的一把钥匙,是决定思政课教学能否入心入脑的关键所在,更会直接影响思政课能否发挥其在学校立德树人中的主渠道功能。由于亲和力在本质上是一种心理影响力,且正如“现代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所言“教育学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心理学说明了“教育的途径、手段和障碍”[1],心理学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依据、原则和方法,因此要提升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必须从掌握教学过程所涉及的心理学原理出发,辩证运用各种心理效应去设计、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才能达到感召学生、吸引学生的效果。

一  心理效应与思政课教学亲和力的提升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受到各种规律所支配,而心理效应便是心理活动一般规律的体现。“效应”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是一种事物作用于另一种事物所导致的变化,侧重于影响的结果;二是某一事件或某种行为通过一定的方式去改变某人或某事,侧重于影响的方式[2]。把两方面结合起来理解,心理效应就是指某人某事以某种方式引起他人在心理或行为上的某种变化。作为规律,心理效应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广泛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客观性是指心理效应的出现是基于一定客观条件的结果,并不以个人意志作为转移;普遍性是指心理效应是大多数人在相同情境下或对某种相同的刺激,产生相同或相似的心理反应的现象[3];广泛性是指心理效应涉及范围宽广,在人类生活生产的各场域都有存在;多样性则是指心理效应类型多样,比如有学者收集到了200多条心理效应,还有学者仅就传播学领域就归纳了130多条心理效应[4],也就是说心理效应的数量是难以准确估计的。数之不尽的心理效应究其来源也不尽相同,其中有些曾得到过心理实验的证实,有些则来自于人们对日常生活经验的总结;在命名原则上也是五花八门的,有的是根据人名来加以命名的,如罗斯塔尔效应(也称皮格拉里翁效应)、蔡加尼克效应、马太效应和莫扎特效应等,有的是根据水果来命名的,如酸柠檬效应、甜葡萄效应等,还有的是根据活动动作、自然现象、动物、社会问题及历史典故等来命名的。

在思政课教学活动中也同样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心理效应。它们实际上相当于预先存在着的某种心理程序,是人们不自觉、无意识的心理惯性,当教学活动中的某些要素、特征恰好符合某一心理效应的发生条件时,便会触发其发挥作用。因此思政课教师必须提前预知这些心理效应的存在,并做出周密的运用与应对计划。否则,如不能把握其中规律,将无法有效组织引导学生,导致课堂秩序杂乱无章,并势必会造成学生对教师的疏离和对思政课学习的厌倦。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曾提出教师力求使教学引人入胜,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鼓舞[5],思政课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同样在于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并进而感召和影响他们。但这不意味着简单地去迎合学生的一切需求,而是建立在教师对于教育心理规律的熟练掌握、对心理效应的熟稔运用的基础上。

二  有助提升思政课教学亲和力的心理效应

思政课教学过程由若干环节所构成,如课堂设计环节、教学实施环节、课程评价环节;其中涉及诸多要素,包括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媒介、教育手段和教育环境等。不同心理效应对应不同教学要素的作用,尤其紧密联系于师生之间的互动交往,因为正如《学记》所言“亲其师,信其道”,教学亲和力首先是教师本人对学生的亲和力。以下为便于分析,将把师生关系要素单独提列,再结合各教学环节来考查对思政课的亲和力而言具有深刻影响的主要心理效应,它们正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着力运用的心理效应。

(一)  师生交往环节——人际关系效应

思政课亲和力的核心是教师对学生的吸引力,用当下流行术语来表述就是教师偶像与学生粉丝关联的“黏性”。师生关系的质量会决定学生是否愿意接受教师对他们的谆谆教诲。为此教师必须把握相关的心理规律以增加自己的吸引力。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增进人际吸引可从空间距离、类似性、需要的互补、能力与特长以及仪表等方面入手,其中常见的心理效应有“首因效应”“近因效应”“自己人效应”和“南风效应”等。

“首因效应”也称“第一印象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中给对方留下的第一印象极其重要,会成为今后很长时间里别人评判你的依据,且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接下来人际关系的状况。其告诫思政课教师要善于采用印象管理策略,通过打造良好的第一印象来博得学生的初步好感。具体来说,可通过在与学生首次见面时对自己的着装、仪态、谈吐和风度等方面的管理来增进吸引力,赢得学生对你的兴趣和期待。然而“首因效应”并不会持久起效,随着交往程度的加深,基于外在因素的吸引力将会逐渐减弱,而学生对于教师的内在品质、学识能力的关注度则会逐渐增加,这时“近因效应”将发挥作用。因此即便不善管理形象,教师也无需气馁,同样可在日后与学生深度接触时,通过所展示出的真诚态度、渊博学识和各种优良品格来获得学生的认可和欣赏。

思政课教学以思想引导、情感熏陶、价值引领作为根本目标,因此教师必须设法打开学生的心扉,走进其心灵世界。社会心理学中有一种“南风效应”,出自于拉封丹的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结果寒冷凛冽的北风输给了温暖的南风。“南风效应”的本质就是“温暖人心”“以人为本”的理念。其告诫我们,老师要赢得学生的喜欢,首先要尊重和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对于思政课教学的需求和期待,帮助他们解决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实际困难,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思政课教师给予他们的温暖。虽然不同的成长环境和年龄差距会造成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可避免的“代沟”和心理距离,但思政课教师可利用同理心去缩小差距避免隔阂,这就需运用“自己人效应”:学会换位思考,善用倾听的技巧,以同情的方式去回应学生的需求和想法,让学生感知到教师的诚意和对他们无条件的接纳,以此打开学生的心扉。这也是契合了我们倡导要做“有温度”、“有情怀”、亦师亦友的思政课教师的理念。

(二)  教学设计环节——心理需求效应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在《教学设计原理》中指出:“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6]”皮连生认为:“教学设计是指在实施教学之前,依据学习论和教学论的原理,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对教学的各个环节统筹规划与安排,为学生和学习创设最优环境和准备过程。[7]”合理的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础。由于教学设计旨在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根据课程要求与教学对象的特点,将各种教学要素有序地加以安排,形成可操作化的执行程序的活动,因此教学设计的范畴通常包括分析教学对象、分析和安排教学内容、利用和开发教学资源及选择相应的教学手段等。

基于心理效应进行教学设计首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现实需求、心理期待来进行教学安排,以达到激起学生兴趣的目的。比如,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可参照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和现实案例,这是运用“近体效应”或“熟悉效应”,以达到缩小教与学之间在时空和心理距离的效果。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为例,几乎每一主题都可用学生熟悉的现实案例来作教学导入。比如,在讲授择业观和就业观时,不妨从“六成大学生想当网红”“张桂梅的华坪女中”“唐尚珺的16高考次”等学生熟悉的网络热点事件来导入,以吸引其进一步探讨的兴趣。当然,还可运用“新奇效应”来设计课程导入,因为心理学研究表明,新异性的刺激比一般刺激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在讲解新知识时还可以利用“比较效应”,即根据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去引入新知识,帮助他们在新旧知识之间寻找联系点,利用同化或顺应的原理,令学生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体系中,或者改变已有认知体系,形成新的知识体系,由此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的获得感。在学习难度的安排上,可运用“登门槛效应”层层递进式地加深,即我们可以把某一个较大的教学目标分成若干个子目标,首先从完成最简单的目标开始,一步步地诱导学生去逐步完成最终的目标。在引导学生的态度转变时,也可以用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方法,以逐步誘导的方式促使学生提高认识发生转变,而不是一开始就向他们强烈地灌输某种正确但他们未必能一下子接受的理念和认识,以避免激起学生的心理抵触。另外在教学设计上,还可利用爱屋及乌的“移情效应”,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适当安排,使学生通过对不感兴趣的内容产生移情,从而扩大其兴趣范围。

(三)  课堂教学环节——渲染控场效应

“纸上得来终觉浅”,精妙的教学设计最终需落实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落实在课堂的组织和管理上。即便已做好了充分的教学设计和准备,但课堂环境常常是复杂而多变的,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具有根据课堂形势敏锐洞察学生的心理变化,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因势利导学生,使之有能有效地参与课堂学习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利用一些有助于提高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增加课堂互动、传递正向情感、形成良好课堂气氛的心理学效应。具体来说,在教学语言风格方面,可借助于风趣、诙谐的表达及教师所展现出来机智和豁达的态度,增进课堂的生机活力,使所呈现的信息更加亲切有趣,便于学生接受和铭记,这就是利用了妙语连珠的“幽默效应”。比如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特别节目主讲嘉宾、江南大学的唐忠宝教授把思政课上成了幽默风趣的脱口秀,深得学生的喜爱。除了听得见的声音,教师还要合理利用看得见的身势语言,这就是“身体说话的温馨效应”。由心理学研究发现,在人际沟通中身势语言传递了与口头语言同等重要的信息,因此思政课教师注重身体表达的艺术,利用适当的目光接触、自如控制的面部表情、自然不做作的身体运动和姿势以及适宜的空间距离来赋予语言表达,增进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8]。

思政课教学的目标在于激发情感、引领价值、规范行为和塑造人格,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与情绪感染、态度转变相关的心理效应,如“心理暗示效应”“保龄球效应”“肥皂水效应”等,以期达到融情于教、同频共振的效果。“心理暗示效应”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或“暗含期待效应”,通常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进行影响,其可实现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方式去行动,或者更容易接受某种观点和信念的效果。但心理暗示其实是一把双刃剑,既可能产生积极影响也可能产生消极影响。因而教师应注意多对学生进行正面和肯定暗示,以增加其积极情绪体验,形成“正念”,而不可进行否定性的心理暗示。另外,在课堂组织中还可利用一些能营造群体气氛的心理效应来激发学生的适当情感体验。例如,可利用情绪具有传染性的特点,即“情绪感染效应”,在群体中传达具有正能量的情绪感受,以形成积极向上的课堂气氛;可利用“角色效应”,通过设置教学活动情景,给学生分配一定的角色进行扮演,使其体会因角色的不同而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变化,从而起到增进社会认知、提高共情能力和观点采择能力的效果。

(四)  教育评价环节——激励督促效应

思政课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教育评价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动机。思政课教学评价的方式有很多种,如根据评价的时间分为配置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根据评价手段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根据评价对象可分为个别评价和集体评价等。然而无论采用哪种评价方式都应注重评价的及时性、客观性和公正性,使教学评价既能准确如实地反映学生的思想和学习状况,又能对学生产生督促激励的效果。在此环节中可借助三种类型的心理效应来提升亲和力:与及时反馈相关的心理效应、与正面激励相关的心理效应、与客观公正相关的心理效应。

“及时反馈效应”顾名思义是指对活动结果做出及时评价可以起到强化动机、促进工作的效果,这一原理曾得到美国心理学家罗西和亨利所做的心理实验的证实。其提示我们对学生思政课学习的评价不应仅限于最终的结果性评价,还应注重对其参与学习的过程做出及时总结和反馈,由此能起到强化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的作用。教学评价不仅应及时,还要注重方式方法。行为科学中有一个著名的“保龄球效应”,说的是不同性质的评价反馈对行为者接下来表现会带来截然相反的影响:在取得同样成绩的情况下,如给予行为者以积极反馈将比给予其消极反馈更能增激发他们的干劲。因为肯定和鼓励能增强行为者的自信心,而否定与惩罚容易触发其心理防御机制,引发逆反心理。这告诫思政课教师在对学生做出评价和反馈时应着眼于他们所取得的进步而非存在的不足,才能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与之类似的还有“肥皂水效应”,指的是如果必须要对学生做出否定性评价,那么就要采用“先扬后抑”或者“以扬为主、半扬半抑”的模式,把批评夹在赞美的前后和肯定之中,以此减少批评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使学生能更愉快地接受批评。另外,思政课教师在做出评价时还应注意给予学生以具体、详细和有针对性的反馈,让学生感受到教师评价的客观公正性,并竭力避免如“成见效应”“刻板效应”这一类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负面效应。

三  运用心理效应提升思政课亲和力的实践策略

(一)  熟谙机理,准确运用

思政课教学中涉及到的心理效应种类繁多,思政课教师要准确地对它们加以运用,需建立在对这些心理效应的发生条件、作用机制和影响结果的熟悉把握和准确认识的基础上。也就是说,不仅要全面地了解教学过程中会存在哪些心理效应,而且要更进一步掌握这些心理效应内在规律的深层机理,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如不了解内在心理依据,照本宣科、生搬硬套地使用,可能不仅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甚至产生适得其反的影响。比如,网上有爆料某校一位思政课老师为了追求教学创新,牵强附会地套用心理原理,结果不仅没有成功引起学生的兴趣,反而弄巧成拙地把一堂思政课上成了让人啼笑皆非的“雷人课”。

(二)  把握情境,灵活运用

要想准确运用心理效应组织教学,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设计环节和组织环节也要多下功夫。在教学设计时要预先考虑到教学情境中可能出现的变化,预先做好规划和充分的心理准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要及时洞悉教学形势的走向,了解学生即时的心理状态,采取有效的措施施加积极地引导,促使那些能提升亲和力的心理效应发挥作用。即善于根据现实的教学情境做出及时准确判断,灵活选择运用适宜的心理效应。比如,在一节思政课的后半段当教师发现所剩下时间可能不足以完成预定教学任务时,应如何去安排呢?有些教师在此情况下会选择加快授课进度、压缩互动时间或者缩略案例分析的方式去处理,但这极易激起学生心理上的厌倦和烦躁情绪,导致“超限效应”出现;而熟悉心理学原理的教师则可能想到不妨利用“蔡格尼克效应”来保持教学的效果。该效应认为人天生有一种做事有始有终的内在驱力,如果一项工作没有完成,那么这个任务会给他带来一定的心理紧张感,并留下深刻印象,反而能激起他去完成这项任务的动机。据此,他们可能更愿意把未完待续的教学任务留给学生课下探索,并在下一次课时留出短暫时间做总结分析。思政课教师还应基于对各种心理效应的灵活运用来进行教学创新,拓展教学媒介,拓宽教学情境,创新教学手段,实现理论课堂、实践课堂、社会课堂和网络课堂等不同学习场景的巧妙切换,提升教学内容的可感知、可触碰、可探索程度,以满足Z世代的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其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9]。

(三)  扬长避短,巧妙运用

思政课教师在利用积极心理效应组织教学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并非所有的心理效应都能起到提升亲和力的作用,有些心理效应会对教学效果造成消极影响。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竭力避免这类心理效应的出现,比如,在师生交往中要避免对学生一味迁就讨好的“马屁精效应”,与学生打交道时的“标签效应”“成见效应”,以及难以控制好情绪的“踢猫效应”(即坏情绪产生的连锁恶性反应);在讲课过程中既要避免源源不断输出的“超限效应”,也要避免因讲授不足、深度不够而导致的“感觉剥夺效应”,还要避免拖堂所导致的“飞镖效应”(一种好心办坏事的情绪逆反现象),更要注重自己表述的准确性,避免“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的“瀑布效应”。

还有一些心理效应在不同情况下、针对不同对象使用也会带来性质截然相反的效果,比如前述的“心理暗示效应”若以不同方式加以使用产生效果将截然不同;对正值青春期的学生而言对他们提出禁止性的要求很可能引发其逆反心理,这是“禁果效应”,有经验的教师却可以利用此效应进行“激将”,以达到正面效果。“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运用心理效应组织教学要灵活巧妙,“因事而谋、应时而动、顺势而为”,方能真正起到有效提升思政课教学亲和力的效果[10]。

概言之,青少年正处在人生成长中的“拔节孕穗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教师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特别是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上好思政课必须着力增强思政课对于学生的心理吸引力和心理影响力,亦即提升亲和力。由此,思政课教师必须熟谙教学活动中的心理学原理,善于观察把握师生互动、教学设计、课堂组织和教育评价等诸教学环节中常见的心理效应,对其灵活、准确、巧妙地加以操控和运用,方能达到提高学生对于思政课的学习兴趣和认同感,继而主动将所接受的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德]赫尔巴特.教育学讲授纲要[M].李其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

[2] 陈德华.教学中的心理效应[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32.

[3] 杨芷英.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238.

[4] 刘京林.传播中的心理效应解析[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3.

[5] 高觉敷,叶浩生.西方教育心理学发展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46.

[6] [美]加涅.教学设计原理[M].皮连生,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1.

[7] 皮连生,刘杰.现代教学设计[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

[8] 唐忠宝.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微小”与“宏大”的辩证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2):113-118.

[9] 關春华,王科.适应Z世代大学生心理特点的思政教学理念与载体创新[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20):13-16.

[10] 王智腾.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亲和力提升的体验路径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20(7):45-47.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一般项目“基于教育心理规律的高校思政课亲和力提升研究”(21JDSZK072);江苏省高校哲社科一般项目“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提升研究”(2021SJB0074)

第一作者简介:徐萍萍(1980-),女,汉族,山东威海人,哲学博士,副教授,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信大基地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德育心理学。

猜你喜欢

心理效应亲和力实践路径
高端访谈节目如何提升亲和力
高端访谈节目如何提升亲和力探索
让政治课紧扣“心”弦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心理效应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策略
化解作文教学窘境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亲和力在播音主持中的作用探究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教育教学工作中常见心理效应的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