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遥远的金铃铛
——研习《论语》有感

2024-05-09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教科局卢七主曼

教育文汇(综合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研习论语孔子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教科局/卢七主曼

青年时代那些亦师亦教的日子,是一段非常美好的时光。早晨起床,梳洗之后,踩着轻快的步伐,走进教室,听着一个个朝气蓬勃的学生高声诵读着《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首篇先师孔子这古老的教育思想被学生们清脆的声音读出来,一种穿越感、代入感,让我有如身临其境,我仿佛跨过数千年历史长河看到了孔夫子手捋胡须,颔首而笑,向学生讲解他的教育思想:“一个人学习了知识,并且时时温习所学,这不是件很愉悦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恼怒,这难道不是道德有修养的人吗?”几千年后的现代教学课堂上,我是他最虔诚的弟子,对先生的教诲躬身倾听,深深敬仰。

采撷他的这段教育故事,我从中看到了作为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文学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中蕴含的“快乐学习”的理念,他认为“人们勤奋学习知识、时常复习所学知识”的过程是快乐的事情。这符合“因为无知,我们探究学习;因为学习收获,我们快乐愉悦……”的认知获得而产生幸福感的心理学理论。正确适宜的学习方法,和气求知的学习态度,志趣相投的深究探讨,都基于要让学生实现“快乐习得”。这为后来的现代教育学“快乐教学观”“快乐学习观”打下了朴素又坚实的基础。

在学校的多少个清晨,学生们或背语文、或背历史,我站在学生的身边,被书香、墨香陶醉着,被书韵、文意感动着,那时候,我由衷地高兴,幸福其实就是那时我有所感悟、学生有所收获的模样。

在有序的教学行程中,我高兴地“驾舟”飘荡在教育学生这条幸福的河流上,欣慰孩子们坐在教室里快乐学习而有所得;欣喜自己每天都丰盈充实,没有虚度大好年华;庆幸自己能为人师,站在三尺讲台,把数千年悠悠岁月中教育前辈们传授下来的知识毫无保留地向求知若渴的学生们传道、授业、解惑。

面对天真烂漫的孩子们,我有时会有教法上的疑惑,担忧自己的教育方法能不能被学生适应接受?担忧自己的教育理念是不是滞后陈旧?因此我在工作之余大量翻阅各种教学参考书籍,先是自己大量学习吸收,之后我把自己假想成讲台下面的学生,然后取舍拿用,力争取其精华,紧贴学生实际,让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科学的学习方法、中华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尽管如此,我的探索还是零散的不成体系的,没有很好的归纳与总结,对于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与方法,我迷惑着也不断地探究着。

白天工作忙,教学、批改作业。晚上的时间,是留给自己来学习的。那些个夜晚,我研习《论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于我们每个学习者而言,这其实就是最好的方法,温习学过的旧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感悟。这是我经常运用的教学方法,也是给予学生的最基本的学习方法,课堂上“教”和“学”和谐的优良互动。

孔子还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惘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却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适从。机械地学习不去思考、一味地幻想而不去学习,都将陷入片面的无效的耗费中,只有将学习与思考紧密结合,才能完成学习的本质任务——学思一体,学用一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能力。

孔子还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为我国教育界的鼻祖,他总结出“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这样经典的结论。这里,他提出了学习的三种层级与境界:第一种境界为“知之者”,即为知道学习的人,这里面还有一定被动的成分,被动地接受,能动性不强;第二种境界为“好之者”,即喜爱学习的人,这里面已经有个人性情的喜爱、偏爱,个人主观能动性强,即求知意识明显;第三种境界为“乐之者”,既以学习为快乐的人,这就是更加主动,更加富有自觉学习、自觉探究、自觉感悟意识的一类人了。可见,天性、禀赋在学习中占有一定的先天优势,而喜爱才是学习的天梯,以此为凭借,努力攀登能够抵达更高的知识高峰。所以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圣人在几千年前就能提出来对“学习要件”的阐释与理解,实在是伟大!他的这些育人理念,是如今的学校老师研习、探索的教法良方。

孔子还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还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他的这种人格培养理念的经典思考,属于思想品德方面的范畴:吃粗食、喝冷水,弯起手臂当枕头,也乐在当中。处在清贫之境,不追求物质的享乐,不嫌弃粗茶淡饭的日子,就如他的弟子颜回,一箪饭食,一瓢饮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不改他追求学习知识的志趣。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富与地位,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孔子倡导安贫乐道、取之有道、富而好礼的名利观,后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价值观,就渊源于此。这是多么鲜活的守正的品德教育,传导着满满的人格发展价值追求的正能量——守正取义。文脉绵延,思想传承,后世出现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他们都传承了孔子“守正”的品德教育,他们以自己的高洁人格,在国人的精神领域里树起了一面高大的旗帜,成为后人效仿的“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源流与典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里这样的精神是可歌可颂的,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坚强筋骨。立德树人,培养有家国情怀的国之栋梁,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两千年前,孔子还曾站在河边望着浩浩东流的河水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去的一切如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他的教导中包含了对时间的珍爱与怜惜。“惜时”一直是成就学业的最重要的法宝。“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说的就是时间的宝贵。朱自清在散文《匆匆》中写道:“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对时间的认知上,他们穿过历史烟云却有着一致的看法。在这样共性的表述中,饱含着先贤们对于时间如流水般易逝的怅惘与无能为力。也警示后人,要珍惜时间,在有限时间内一定要高效高质地去学习、去努力奋斗,活出人生的精彩。因为时间不等人,今天过去了就不再回来,利用好每一个“今天”,才能不负时光,让青春谱写奋斗的诗章。

在工作闲暇之余,研习《论语》,确实对自己为师之道起到了引领前行的重要作用。孔老夫子那些普世性的教育理念,犹如岁月深处遥远的金铃铛,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召唤、引领、启迪着教育路上我这样的后来者,永远向前探索,向高拓展。

在每一天的灿烂阳光里,让我们以孔子精神和学生一起探究、学习、创新;一起开拓、一起成长、一起成熟,一起采撷教育带给我们的丰硕果实,一起体验教育带给我们的丰富人生,一起激情满怀地奔跑在新时代的教育路上……

猜你喜欢

研习论语孔子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师生共生研习 点燃课堂活力
孔子的一生
如何读懂《论语》?
孔子的一生
导读课重在框架搭建——任玲老师《堂吉诃德》整本书导读课研习
研习新媒体:从被动适应到主动拥抱
吴家麟先生是我研习宪法学遵从的楷模
《论语·为政第二》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