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时代下教育家精神的弘扬与赓续

2024-05-09安徽省马鞍山市成功学校郭惠宇

教育文汇(综合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人工智能育人时代

安徽省马鞍山市成功学校/郭惠宇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重要驱动力,它将颠覆多个行业,重构人类的生活及工作。受人工智能技术的影响,传统教育培养学生的优势受到威胁,走向无边界交互阶段的教育使教师的角色面临困境,学生个体生命成长的独特性也受到挑战。同时,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数字化,为教育发展开辟了新的赛道和新的突破口,成为衡量教育强国战略的重要指标之一。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 年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上强调,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为谱写中华民族文明新华章,构建教育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大业相称的师者信念、品格、态度和境界,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的“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教育家精神的提出无疑是对教师职业精神的凝练与升华,它从信念之维、德性之维、学识之维、态度之维、情感之维、境界之维六个方面,集中展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激励教师立足教育发展前沿,解决教育时代难题,为推动教育创新和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能,必将成为智能化时代中教师致远力行的内在动力和行动指南[1]。

一、以育人智慧应对智能技术的教学挑战,呵护学子的生命尊严和成长天空

人工智能时代多元化的知识获取途径以及对人的知识素养要求的提升,使得教师的知识权威、传统知识观被动摇。当知识的获取变得更加便捷,培养学生能力、素养、认知和情感变得更加重要。怎么教、教什么,怎么学、学什么,都需要发生深度的变革。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是教育家精神的学识水平和专业品质的反映,也是教育家精神在教学实践层面的体现。启智润心,就是启迪学生的人生智慧,滋养学生的心灵空间;因材施教,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遵循育人规律实施教学。二者都以学生为本,既注重教学的科学性,也体现教学的艺术性,努力在“启”“润”上下功夫,在“施教”上做文章,引领学生实现精神成长和全面发展[2]。教育家精神的育人智慧为广大教师面对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指明了方向和实施的路径。我以为,在应对智能技术的教学挑战上,广大教师在教学行为上需要做三方面的转向。

一是从教为中心转向学为中心(教—学)。传统的教育方式注重老师的授课,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可以辅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学生可以更加自主地控制学习进度、学习路径和学习方式。教师需要重新思考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组织,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的力量,实现课程内容、教学形式、考试方式等方面的创新和变革,建立起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创设项目化学习、跨学科探索、深度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元化的学习体验,让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二是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知—智)。知识本位的教学将知识作为教学的起点,也作为教学的终点,被称为“为了知识的教育”。现代课堂,掌握知识不仅是狭隘地拥有知识点,更要掌握这一学科所涉及的能力和素养,把书本知识变成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因此,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面对复杂情境、现实问题时的思考能力、解决能力、合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借助智能技术,帮助学生建构个性化的学习条件、环境,推动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把可能的发展潜力变为现实的发展智力与实践,成为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助产者”。

三是从关注分数转向重视育人(分—人)。应试教育只重分数不看人,对分数的追求成为读书的唯一任务。然而,强调统一性的标准化考试面对“强大”的人工智能会变得黯然失色,这不得不引发对教育本质的思考。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品质为依归,能够适应社会飞速变化的教育本质成为当今教育的追求,校园环境中数字媒介的无限延展和变化不仅带来学习空间的新维度,也为学生丰富体验,增强学习灵活性、互动性、参与性和体验性营造了成长环境[3]。教师要客观完整地记录并形成学生发展过程的大数据,系统生成评价结果,构建多样化、有活力的教育数字化生态,引领学校育人方式的变革。

当然,这些转向本应是教育发展的规律使然,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正是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逼迫着我们不得不尽快转型,以适应时代变革的需要;这更需要我们弘扬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去落实这样的转型。

二、以躬耕态度实现智能背景的角色转化,传承师者的君子风范和创新特质

当今的教育一直都在不断翻新、不断变革,我们改观念、改课标、改教材、改技术……当然,虽也看到了其中的进步和变化,但教育的问题依然堆积如山,难以化解。所以,我们最终发现最需要改变的是人,是教师。不改变教师,再好的技术、再新的理念、再优的教材、再强的行动,都会缩水、走调、被肢解甚至被歪曲。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让一些教师陷入了能力恐慌和角色转变的困境。

“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是教师在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能够安身立命的基本前提,教师凭借个人经验成为知识权威、真理化身的时代已经结束。“勤学笃行”就是教师要保持开放的学习态度,适应知识的更新迭代,接纳技术发展对教育变革的影响,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持续提升教育艺术和道德境界,学行并重,知行合一。“求是创新”就是教师既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秉持严谨科学的态度,还要顺应时代发展需求,投身教育创新实践,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优秀人才。教育家精神的躬耕态度将成为广大教师职业践行的基本要求和终身学习的根本任务。事实上,在日新月异的教育场域中,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和教育深度融合而成的智慧教育,教育理论与观念不断更新发展,教学形式与技术更迭不断、创新拓展,对教师素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也赋予教师多重身份和多元角色。教师不可能回到原来粉笔加对话的教学常态中,从某种意义上说,智能时代的教师的躬耕态度就是不断地重新定义和转化教师的角色。

第一,教师要成为课程的设计者。通常我们总是认为,教师只是拿着别人的课程图纸进行施工的工匠。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明确要求教师在课程设计、开发和建设上发挥更大作用,尤其在人工智能的教学中更需要教师转变为具有创新力的课程设计者。如何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创造出逼真的教学场景,带给学生更加直观的体验?如何通过数据分析、学生定位等方式,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增强教学效果?如何通过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等技术提供定制化的练习和测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如何利用新技术和数据来改进教学流程,解构教学模型,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使其适时调整学习,真正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这些都离不开作为课程设计者的教师。

第二,教师要成为学习的合作者。在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从原来知识的主要提供者转变为学习的合作者。一是要成为人机学习的合作者。教师要将自己的教育智慧和技能技术紧密结合起来,厘清技术与教育的逻辑关系,平衡人机决策,精准施策,个性施教,从而共同作用于教育对象的人格完善和全面发展。二是要成为师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师要成为师生学习共同体的推动者,借助智能教学系统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养成,同时还要发挥教师的育人效用,通过互动创设的真实关系唤醒个体的内在德性[4]。

第三,教师要成为价值的引导者。目前,人工智能技术没有自身的感情、观点和价值观,机遇与风险并存,我们必须警惕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回归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关注学生在开发与应用人工智能时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是智能时代教师的责任所在。教师要成为智能时代价值的引导者,要引导学生提升数字素养,培养尊重科学、与人为善、团队合作的精神品质;要引导学生形成智能时代必备的伦理道德,确立正确的义利观;要引导学生热爱生命、纯净灵魂,加强师生间充满生命活力的交流与交往,避免智能时代人际交往的疏离。

其实,面对教育的新时代,教师需要改变的角色远不止这些,需要我们切实承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来逐渐适应时代、教育、学生对我们职业的期许。

三、以弘道追求肩负智能时代的文化使命,彰显教育的世界眼光和天下情怀

“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是对广大教师在精神指向和价值导向上提出的新要求,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一直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社会教化角色。人工智能时代既给教育发展带来无限可能,也在技术、价值和情感等不同层面带来风险与危机,惊喜与忧虑始终相伴相生。例如,技术优势促进教学过程技术化,人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被弱化,而技术本身的滞后与失真,会阻碍学生的有效学习;对技术的盲目依赖,造成育人价值的缺失,使学生陷入并堕于思考的“舒适圈”泥淖,同时,技术取代我们的思考与言行,我们身处“信息茧房”,造成认知局限和价值偏向;“技术藩篱”带来了师生间情感的疏离和教师情感素养的价值缺失,内卷化过度,人文关怀缺失。可见,技术在教育中被过度应用,会引发教育生态失衡,网络社会良莠不齐的文化与价值观造成的伦理困境,将直接引发信仰迷失。正如海德格尔所言:“技术在帮助人类解蔽事物的同时也限制了人类,让人类自然而然成为技术的持有物。”[5]

面对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家精神的弘道追求正是对广大教师在精神指向和价值导向方面所提出的新要求。“胸怀天下”是格局与情怀,新时代的教师要有洞察时代的眼光和兼济天下的格局,以提升从教的境界,共同构建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新生态。“以文化人”是使命与担当,新时代的教师要有赓续文明的使命和复兴伟业的担当,丰富育人的方法,合力创造中华现代文明的教育新未来[6]。要完成肩负的使命,教师需要作三方面的努力。

首先,提升专业的学习力。学习力是人工智能时代教师最迫切需要提高的能力。学习力的提升有助于更好地适应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和介入的挑战,更自如地应对数据驱动下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教师要努力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充分利用好人工智能时代给学习带来的便利的教育教学资源,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与专业技能;要善于建立虚实融合的学习空间,自觉运用类似工作场景的沉浸式研修来解决现实的工作问题,积极参与多人协同、人机协同的混合化研修来组建智慧化的学习共同体;要加强自我反省、自身认知和自我展示的能力,通过数字技术,记录个人专业发展的全过程,分享学习的体会收获,提升个人的专业学习力。教师只有努力提升学习力,才有弘道追求的底气和能量,才可以看到更深远、更美丽的教育风景。

其次,培养个人的领导力。所谓教师领导力是教师把握组织使命并激励成员(学生、同伴、家长)围绕组织使命奋斗的一种能力,它是变革学校的新生力量,也决定了学校教育的质量。个人的领导力体现在自我成长上,教师必须高度认同职业意义、价值和使命,热爱教育事业,自觉主动地投身教育教学改革,持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始终保持职业幸福感;体现在教书育人上,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拥有精湛的教学艺术和良好的班级管理能力,创新性地开展德育实践和课程开发,为每个学生生命成长拔节助力;体现在专业引领上,主动分享教育经验,协同完成课题,在正式和非正式的专业学习共同体中释放自己的影响力,提升职业的生命意义和价值;还体现在学校发展和家庭教育上,发挥骨干作用,驱动合力,成为建设学校组织文化和愿景塑造的内在力量,同时,在家校协同机制中发挥中坚力量,促进教育生态更加和谐。因此,教师领导力的修炼,着实让弘道追求有了路径与方法,让教育抵达理想的彼岸[7]。

最后,发现潜在的创新力。创新力是教师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成为教育家的必需品质。其实,每一个教师都拥有创新力的天赋,可能是受后天环境影响,很容易被束缚、被埋没。面对智能时代的飞速发展,我们亟待去发现,也急需重启、挖掘和塑造教师的创新力。具有创造力的教师,始终以研究者的眼光自觉审视、分析和解决来自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勇于在教育教学的每个领域主动自觉地进行改革探索;具有创造力的教师,能够在其深厚的学科理解力基础上,创造性地重组和理解教材,营造充满生命张力的灵动课堂;具有创造力的教师,善于培育创新环境,运用多元方法、技术、策略,激活学生创新能力和批判反思能力,引导和鼓励学生突破常规,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支持学生的精神发展;具有创造力的教师,遵循教育的规律,拥有人文精神的教育哲学观和独立的教育见解,具备宽广的视野格局和开放包容的胸怀,引导学生探索世界、认识自我,形成正确的三观。发现并释放教师的创新力,弘道追求便有了教育“以文化人”的内生动力,教育魅力也将得到无比生动的展现。

猜你喜欢

人工智能育人时代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下一幕,人工智能!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