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莫道秋菊晚 香气满乾坤

2024-05-07苏青

中国科技教育 2024年1期
关键词:人民邮电出版社翰墨科普

苏青,博士,研究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曾任科学普及出版社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中国科学技术馆党委书记等职;现任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副理事长兼科学传播工作委员会主任。

这部自选集定名为“翰墨鸿影”,只是觉得它比较契合我一生的事业。“鸿雁”一直被视为邮电的象征,它美好的形象还曾牵动历代无数人的思绪,引发无穷的遐想。我在重拾记忆、铺陈一生的笔墨生涯時,也仿佛有一种目送飞鸿远去,笑迎“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感觉。“翰墨鸿影”也成了我内心情感的寄托。

——选自《翰墨鸿影——陈芳烈科学文化随笔》前言

《翰墨鸿影——陈芳烈科学文化随笔》(以下简称《翰墨鸿影》) 于2021年3 月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时,我曾撰写推荐联概括该书内容,庆祝该书付梓:“科技新域苦探索,穷究宇宙信息奥秘,椽笔深解知识传播谐趣事;梨枣故园勤耕耘,铸造图书特色品牌,美文畅抒编辑出版善真情。”今天,重温这本出版界大家的随笔力作,尝试破解陈芳烈老师功成名就的奥秘,为青少年成长成才树立学习的榜样。

青壮当努力,莫负时光鲜 陈芳烈1962 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学院(今北京邮电大学),同年入职人民邮电出版社,曾任《电信技术》和《电信科学》主编、人民邮电出版社总编辑,获授“有突出成绩的科普作家”“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等荣誉称号,策划、主编的“e 时代N 个为什么”丛书荣获2007 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翰墨鸿影》分“文化记忆”“科普随笔”和“编创杂谈”三部分,读罢全书,你就能清晰理出陈老师青壮努力、不负韶光、艰辛跋涉、走向成功的人生轨迹。

《小院的故事》展现了陈老师对事业的追求和热爱,即使在艰苦环境下,仍然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悠悠笔墨情》彰显了他对工作的积极主动:当《电信技术》载波专业编辑时,他在天津和苏州的载波站设立了联络点,经常与两站技术人员联系,鼓励他们写作,帮助他们改稿,先后在两站发展10 多名作者。自25 岁在《人民邮电报》发表第一篇科普文章,他的创作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留住兴趣》一文道出了他成功的奥秘:兴趣教他学会坚持,学会积累,学会沙里淘金,学会珍惜时间,引导他走向事业成功。

感恩重情义,不负前辈贤 在《翰墨鸿影》中,陈芳烈以感恩之心深情地回顾那培育他成长的土地,怀着高山仰止之情缅怀对他有引路之恩的先辈。第一部分“文化记忆”收录的文章大多与他成长的人和事有关,无论是《难忘恩师崔东伯》写中学恩师的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主编遗风》写佟树龄老主编对编辑工作的极端认真,对下属和弱者的慈心关爱,还是《风波》写出版社老书记张惠仁在恶劣政治环境下为下属主持正义、鼎力呵护,读来都十分感人。《成长的沃土,生命的摇篮——为人民邮电出版社65 华诞而作》,更是将陈芳烈对为之奋斗了36 个春秋的工作单位的一往情深表达得淋漓尽致。

陈老师十分感恩、珍惜这些前辈先贤对自己的指导、关心和帮助,视他们或为“编辑精神的集中体现者”,或为“人生的楷模”,并将他们的优秀品质予以传承、发扬光大。刘庚业还是一位普通基层电路技术员时,陈芳烈就鼓励他投稿,并一遍遍帮他修改稿件,使得他的文章终于登上《电信技术》,后又成为这份学术刊物的老作者。刘庚业由此逢人便说自己是人民邮电出版社培养出来的。

铁肩担使命,创新敢为先 古今中外,凡有成就者,无不具备“铁肩担使命,创新敢为先”的品质,陈芳烈参与、亲历与外资合作创办《米老鼠》连环画月刊的全过程就是最好的佐证。《邂逅〈米老鼠〉》一文,讲述了实现这一创举的生动故事。1992 年6 月1 日,经过一整年的艰辛谈判,克服重重困难,突破种种“禁区”,人民邮电出版社与丹麦艾阁萌公司终于达成协议,由中国出版的第一本《米老鼠》杂志正式与读者见面。在此基础上,1994 年在中国又诞生了首家中外合资出版企业——童趣出版社。

陈芳烈的使命意识、创新思维,在“科普随笔”和“编创杂谈”里都多有体现。他创作的许多科普文章,如《一个伟大的预言——克拉克与卫星通信》《剪断“脐带”的革命——浅谈移动互联网》《走向融合》等,都传播了当时的高新电信技术。他撰写的论文,如《创意:出版业不竭的源泉》《跨界思维与融合意识》《对科普创新的认识和思考》等,都反映了时代最新的编辑出版理念。

编辑甘作嫁,成果丰硕妍 人们常说,编辑工作就是为人作嫁,难成大气候。陈芳烈老师一辈子从事编辑工作,不仅成为优秀的编辑家,还是一位出色的出版家、著名的科普作家和电信专家。在陈芳烈看来,为人作嫁是编辑的神圣使命,但编辑同时也可为自己做几件“新衣”。于是,“多年来,在书香中夜读,在孤灯和清茗的陪伴下寻章觅句,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给我平添了几多乐趣。”他从写编辑应用文开始,随后写一些“豆腐块”大小的文章,再后来写与自己专业有关的科普文章,最后出版自己的科普图书。

数十年来,陈老师著译有《电信革命》《现代顺风耳——电话》《我的科普情结》等书籍20 余种,主编“e 时代N个为什么”丛书、“爱问科学”丛书、“少年科技百年图说”丛书等10 余种,发表科普文章、论文300 余篇。他以科学文化的积累和传播为使命,努力探索编辑出版规律,将编辑学带入大学课堂,成为把编辑出版实践升华为理论建构的积极尝试者。《翰墨鸿影》昭示读者,即使是编辑这样普通的职业,只要你尽心尽力,同样可以做得出彩、出色、出类拔萃。

如今,陈芳烈老师已年届耄耋,仍活跃于业界,著书、撰文、授课、咨询……正如刘嘉麒院士《序一》标题所言,“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香气满乾坤”。掩卷沉思,感慨万千,谨填《水调歌头》词一首,褒赞陈芳烈老师及其大作《翰墨鸿影》:

前辈富何有?解密阅高篇。科学文化随笔,鸿影翰墨妍。皓首传知编创,电信激情探访,梨枣沁甘鲜。作嫁绣衣慰,成美育人甜。

字诚切,丰意蕴,善达贤。著书授课,出版肩任勇为先。实践真经凝聚,理论杂谈撷取,付梓普及宣。莫道秋菊晚,香气满坤乾。

(注:文中图片均由人民邮电出版社提供)

猜你喜欢

人民邮电出版社翰墨科普
小日子,大自在
对某人而言,是为全部
科普达人养成记
翰墨飘香的砚台
翰墨飘香的“溯盐”魅力
翰墨高吟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赵厚麟 :赞《通信世界》,常盛不衰;贺《通信世界》,惠及全球!
在翰墨飘香中拥抱新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