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拓宽幼儿园边界,促进幼儿经验生长
——以“山海游学”园本课程为例

2024-05-06杨士芳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24年12期
关键词:游山游学拓宽

□杨士芳 沈 燕

幼儿的经验生长对其成长至关重要。《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要求幼儿园和教师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教师要创造条件,为幼儿提供充足的学习机会,使其与所处的生活环境建立密切的联系,与周围的自然、社会与文化资源进行深度互动。为此,幼儿园开设了“山海游学”园本课程,支持幼儿在无边界的场域中学习。幼儿园开展了“乐玩海”“趣游山”主题游学活动,拓宽物理边界,并打造“游学博物馆”“云博物馆”等仿真游戏场域,拓宽虚拟边界。幼儿从封闭的空间走到开放的场域,在游学过程中实现了经验的生长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一、拓宽物理边界,让经验在直接体验中生长

幼儿的经验要在体验中才能得到发展。教师要带领幼儿感知、探索事物,获得直接体验。然而,幼儿园的物理空间相对有限,不利于活动的开展。这就需要教师拓宽幼儿园的物理边界。“山海游学”园本课程包括“乐玩海”“趣游山”两大主题,旨在引导幼儿在具身学习中获得体验,在实际探究中积累经验。这样,幼儿就能在游、学、玩、思的过程中获得全面发展。

(一)拓宽实践场域,使幼儿获得具身体验

玩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但幼儿的玩不能仅停留在园内,还要向园外拓展。教师要引导幼儿在玩中体验,在玩中思考,在玩中积累经验。在“乐玩海”主题游学活动中,教师将幼儿从幼儿园内带到了海边,以四条路径引导幼儿开展具身学习。

一是乐玩选点,多维思考。教师引导幼儿根据海边的游学项目,选择自己或小组感兴趣的多个方面进行探索,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二是具身趣玩,创意记录。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的形、质、色等特点,而后使用合适的探究、观察工具开展海边的探索游戏,记录生动有趣的发现。

三是布置场馆,深度体验。教师引导幼儿挑选和陈列游玩时收集的沙、贝等物件,精心布置体验馆,深度体验活动带来的快乐。

四是玩创分享,个性表现。教师结合幼儿在海边和体验馆中的发现和思考,引导幼儿通过多种艺术表现方式,从创意构想、尝试玩创和个性表现等方面开展与沙画、贝艺相关的活动,具体可以从生活活动、游戏运动、社会实践等方面入手。幼儿在情境中积极体验游戏,深度探究问题,与同伴展开合作,获得独特的感受。

“乐玩海”主题的设定基于幼儿经验圈的生长,活动范围从海边走向沙滩,再走进渔村。如在“探海·探鱼”子主题学习中,教师以家乡的海为切入口,引导幼儿观察海上的船、海面上空的云,探索神秘的海洋世界,让幼儿对身边的海形成初步的感知。在“寻宝·寻趣”子主题学习中,幼儿围绕沙滩上的物件,如沙子、贝壳、石头、小螃蟹等开展游戏。通过寻访山脚下的小渔村,幼儿对房子、渔民、渔船、渔具等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他们搜罗了具有渔村特色的物件,拍摄了渔村的照片。回到幼儿园后,教师带领幼儿构建“小小渔村”体验馆,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布置。亲身体验渔家生活让幼儿积累了关于渔村的经验,获得了进一步成长。

(二)拓宽实践路径,使幼儿完成具身探究

幼儿玩游戏的过程,也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更是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教师带领幼儿在真实的场景中学习,引导幼儿从多条路径进行探索,将身边的资源融入有趣的活动中,而后内化为相关学习经验。“趣游山”主题游学活动包括游山、逛镇、说山、赏创四个部分,旨在让幼儿在感悟与体验、表达与创作的过程中开阔视野,提升思维能力。

其中,游山活动以山间的碑、亭等为学习载体。幼儿积极寻找山上的历史印迹及森林公园中蕴藏的绿色资源。逛镇活动以古镇中的历史文化为主要学习内容,涉及千年银杏、山海博物馆、陆绩怀橘庙等地点。说山活动旨在引发幼儿展开关于山的游学,而后对浙江乃至中国的名山进行持续性探索。赏创活动鼓励幼儿到山中捡松果、树枝等,并尝试创新玩法。

以“山间的亭”项目为例,教师带领幼儿先交流讨论,然后制订游学计划,绘制游学地图,设计游览路线。幼儿徒步进山,利用望眼镜、写生画板等学具,以四个步骤展开探究。

一是游山定位,完成设想构思。幼儿利用地图以及导航系统定位山的方位。二是制订计划,进行观点碰撞。幼儿聚焦预想的游玩地点,运用图画符号表征游学计划。他们围绕“为什么要建造亭子”这一驱动性问题,分组展开交流。三是学具助赏,提升审美能力。幼儿带着各种学习工具,展开有主题的游赏活动。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又促使幼儿继续探究,使幼儿的审美能力和生活技能得到提升。四是游山会展,实现经验交互。教师带领幼儿收集各类物件,并对其进行创意加工,使得新旧经验实现交融。

“山间的亭”项目促进了幼儿与周边资源的互动,使幼儿在探索、发现、表达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经验。此外,教师还设计了“山上的碉堡”“探秘渔村”等项目,为幼儿的成长创造机会。

二、拓展虚拟边界,让经验在间接体验中生长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幼儿获得知识的基础。幼儿需要通过直接体验获得经验,也需要在间接体验中积累经验。在拓宽幼儿学习的物理边界的同时,教师还要拓展虚拟边界,引导幼儿在仿真空间中学习,在间接体验中成长。

(一)开创“游学博物馆”仿真空间,让幼儿在虚拟体验中增长知识

教师要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作用,让幼儿在虚拟体验中增长知识。在“游学博物馆”仿真空间内,教师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创设了一个山海游学虚拟情境,让幼儿进行有挑战性的学习。“游学博物馆”中的学习规则清晰,方法简单易懂,幼儿容易参与并获得沉浸式体验。教师设计了许多有趣的关卡,让幼儿的学习充满乐趣。虚拟情境能够充分调动幼儿身体的多种感官,提升幼儿知觉的敏锐度。

声效、动画等技术让虚拟体验过程变得趣味十足。以“云上阅读《山海经》”活动为例,幼儿在虚拟情境中阅读《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故事,了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源地。旅行家徐霞客是幼儿心中“游山玩海”的代表人物。他们希望追寻徐霞客的足迹,在“游学博物馆”中继续探秘山海。仿真空间打破了时空的限制,让幼儿不断探索,获得了独特的游学体验。

(二)开设“云博物馆”学习空间,让幼儿在延伸学习中扩展视野

延伸学习能强化学习效果,符合幼儿的学习需求。“云博物馆”是幼儿的线上学习空间,具有鲜明的生活气息和育人价值。幼儿在“云博物馆”中获得具身体验,实现个性发展。

教师适时组织幼儿复盘、分享游学经历,给予幼儿开放的空间和充足的时间,鼓励幼儿用绘画等形式记录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幼儿持续思考,强化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云博物馆”内包含具有鲜明生活气息和育人价值的游学视频素材,构成了“山海游学”园本课程的资源包。教师定期将资源包推送给家长,让家长带领幼儿巩固前期的主题学习经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幼儿的学习场域。幼儿园公众号以课程故事的形式将主题实践过程及时输送到“云博物馆”,促使幼儿持续思考。教师通过照片、视频等资料记录幼儿的游学过程,了解幼儿的需求,使幼儿的成长轨迹清晰可见。在“云博物馆”中学习时,教师引导幼儿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解决问题,鼓励幼儿与同伴、教师展开交流,而后借助语言、图画等方式进行自我表达,内化游学经历。

比如,在渔村的游学中,教师发现他们对直观的大海具有较大的兴趣,但也存在许多疑问,如“大海为什么是蓝色的”“大海有多深”等。针对这些问题,教师鼓励幼儿自主探究,或寻求同伴的帮助。回到幼儿园后,幼儿在“云博物馆”中了解了更多关于海和渔村的故事。又如,完成“趣游山”主题游学活动后,教师及时梳理并展出幼儿与马的故事,同时将幼儿在马场直播的视频、照片等材料上传至“云博物馆”。总体而言,“云博物馆”资源丰富,有利于拓宽幼儿的知识视野,激发幼儿持续探究的欲望,彰显项目活动对幼儿发展的意义和价值。

幼儿园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等方式积累经验,尝试利用不同方式拓宽幼儿的认知边界,引领幼儿在广阔的大自然中展开学习,在神奇的仿真空间中深化学习,实现从“有限空间”到“无限场域”的跨越。由此,幼儿才能真正解放身心,不断内化经验,实现综合素养的提升。

猜你喜欢

游山游学拓宽
闲赋
小小羊肚菌 拓宽致富路
城市道路拓宽改造设计探讨
游山偶拾
游学天鹅湖
海外游学别因焦虑而盲目跟风
我省拓宽企业“混改”——不搞“一刀切”、不搞“拉郎配”
去美国“插班”游学
我家的游学故事
游蕲春鄂人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