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设“解暗箱”支架,促进科学思维发展

2024-05-06高誉铭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24年12期
关键词:暗箱支架电路

□潘 婷 高誉铭

“解暗箱”是通过感知事物的外部信息,间接推断事物内在本质和属性的一种科学探究方法。[1]暗箱内部状况难以观察,需要人们先对外部信息进行观察与分析,而后对事物的本质形成认知,最后作出判断。小学科学学科涉及许多解暗箱的探究活动,例如地球、月球等自然暗箱,家用电路等实用暗箱,用于习得科学新知、掌握科学方法的模型暗箱,等等。从微观世界到宏观世界,从无生命到有生命,从工程技术到社会领域……解暗箱都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研究方法。将这一研究方法运用到小学科学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思维能力。

科学概念的学习离不开具体经验的支持,强行灌输的知识无法得到有效的迁移和应用。借助解暗箱这一支架,能让学生的兴趣高涨,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动机得到激发,帮助学生从科学的视角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产生全面、深刻的认识,促进学生推理论证思维、模型建构思维、创新思维等的发展。

一、设计多感官聚焦支架,建立思维生长点

学生与暗箱之间产生联系,往往是通过自身的感觉,如视觉、听觉、味觉和触觉等实现的。感觉是人类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是认识活动的开端。暗箱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开端建立思维的生长点,自主提出有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能让学生产生强大的内驱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以视觉为主的解暗箱问题支架

以视觉为主的解暗箱问题支架强调视觉感知和直观理解。其中,视觉元素是主要的信息载体。教师应通过构建视觉化的问题支架,帮助学生从外部观察出发,逐步推断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属性。以教科版《科学》二年级下册《磁铁能吸引什么》一课为例,教师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暗箱设计(如图1):提前将条形磁铁装进不透明的盒子里,然后将盒子挂在竖架上,再用线分别系住回形针1、回形针2、小磁针、彩色橡皮筋,线的另一头固定在支架的底座上,注意线不能过长,保证回形针或小磁针不碰到条形磁铁末端。

图1

开始,学生观察到回形针1 停在了空中,回形针2 不能停在空中,于是猜想物品的形状。接着,学生尝试用暗箱内的条形磁铁分别吸引小磁针和彩色橡皮筋,同时观察实验现象。最后,学生揭开暗箱,观察磁铁本身的形状、大小,进而提出疑问。该过程中,学生从多个视角进行观察,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动机,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二)以听觉为主的解暗箱交流支架

以听觉为主的解暗箱交流支架侧重于听觉感知和交流互动。其中,听觉元素是主要的信息传递要素。通过构建听觉化的交流支架,能够实现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换和思维碰撞。以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强与弱》《声音的高与低》等课的教学为例,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听觉刺激,让学生交流声音的强弱与高低之间的不同,促使学生自主提出“影响声音的强弱与高低的因素是什么”等问题。教学设计如下。

暗箱设计:拿出一个不透明的箱子,一侧挡住,另一侧敞开,可以自由拿取物品。

准备的物品:腰鼓、音叉、尤克里里、铝片琴等。

操作步骤:先拿出腰鼓、音叉并敲击,每种物品敲击两次,第一次用大小相同的力进行敲击,第二次用大小不同的力进行敲击,接着按音阶弹拨尤克里里并敲击铝片琴。

学生听完声音后比较音叉、腰鼓、尤克里里和铝片琴声音变化的特点,最后教师打开暗箱展示各种物品。学生根据以上声音现象,交流有疑问的地方。通过听觉来接收、理解和分析信息,可以使学生的科学思维向纵深处延展。学生根据现象,表达了自己的问题和疑惑,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三)以味觉和触觉为主的解暗箱探究支架

在以味觉和触觉为主的解暗箱探究活动中,学生需要通过探索不同物质的味道和触感,推测其性质或特征。以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一课为例,由于本课涉及的内容较多,如唾液消化淀粉时味觉产生了变化,牙齿有很多种类和作用……教师常常为教学环节的衔接而苦恼。实际上,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品尝面包、苹果、肉干等食物,从“咀嚼前后食物发生了什么变化”“味觉发生了什么变化”“吃不同食物时,牙齿的参与顺序、参与程度是怎么样的”等方面进行探究。学生边吃边学,深刻理解知识,建立现实与模型之间的联系。本课学习中,学生根据现象,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具体如表3所示。

表3

二、设计多变量探索支架,孕育思维生长点

多变量探索支架是指教师为学生提供多变的、结构性解暗箱材料。学生通过对结构性材料的观察、操作和思考,能够建构科学概念,产生正确的科学认知,发展深层的科学思维,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一)设计多变量暗箱支架,构建暗箱模型

构建一个能够适应不同实验条件的暗箱模型,关键在于根据实验需求灵活调整暗箱的内部布局。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里面是怎样连接的》一课是经典的电学解暗箱操作。学生利用电路检测器辨别暗箱中的通路与断路,分析内部可能有的多种电路连接方式。暗箱接线柱之间可以设计不同的连接变量,如电池、用电器、导线等。利用电路检测器检验暗箱电路时,检测器中的小灯泡一般会出现不亮、变亮、变暗、不变四种情况,后三种情况需要比较才能发现。因此,解决电路暗箱问题,着重提升的是学生分析问题的全面性和科学推理的严谨性。

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简单电路”是较难理解的概念,内部不可见的电路暗箱更难把握。对此,教师要抓住学生认知障碍的核心,根据电路各组成部分的特性及检测结果,引导学生推测内部电路图,再根据内部电路图制作一个“明箱”进行验证,最后对暗箱的内部结构和功能作出解释。学生需要经历“猜测—检测—验证”的思维过程,具体如图2所示。

图2

(二)借助多变量暗箱支架,引发推理论证

学生在探究多变量暗箱时,不仅要通过交换触点反复进行求证,分析电流的流动方向和闭合回路的情况,还要间接观察、推测、验证小灯泡亮度变化的原因,并对暗箱的内部结构和功能作出基于事实的解释。这对学生思维的生长以及学生系统性建立科学概念有很大帮助。教师以项目任务的方式出示暗箱,提前告知学生所有暗箱的内部连接方式都是相同的,引导学生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等方式初步了解暗箱的内部情况。教学片段如下。

学生1:我们的暗箱2-4开始是不亮的,但把电路检测器的检测头换了个方向,2-4就亮起来了!

学生2:我猜可能有电池在里面,因为这种电子元件是“单行道”,电流是从正极一端流向负极一端的,如果方向反了就不能连接成功。

教师:如何验证内部有电池呢?

学生3:如果暗箱里真的有电池,那么,拿带灯泡的两根导线连接2、4两个端点,应该就能点亮小灯泡。

学生4:若暗箱里2、4两个端点真的有电池,那电路检测器中小灯泡的亮度应该比连接1、3 两端的更亮一些。

学生茅塞顿开,通过验证,暗箱内部2、4 两端之间确有电池连接。教师继续追问:在不打开暗箱的情况下,如何知道里面安装了几颗电池?

学生1:我们可以根据推测图,用材料(盒子、导线、若干电池)制作一个电路“明箱”来验证。

各组验证暗箱内部放置电池结构(数量)的问题,与检测暗箱时小灯泡亮度相同或不同的现象进行对比,具体如图3、图4、图5所示。

图3

图4

图5

学生4:制作明箱时,我们先选用单颗电池连接2、4 两端,发现小灯泡没有暗箱检测时那么亮,因此重新选用两颗电池。

学生5:制作明箱时,我们先选用两颗电池连接2、4两端,发现小灯泡与暗箱检测时的亮度基本一致。

(三)改进多变量暗箱支架,培养创新思维

在科学学习中,学生不仅要掌握概念,还需将概念与现实世界相结合,形成对事物更深层次的理解。特别是在解暗箱探究活动中,学生需要在已有暗箱模型的基础上,构建新的暗箱,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通过构建暗箱,学生不仅能够巩固所学概念,还能发展创新思维,提升问题解决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的精神,共同设计暗箱的结构和功能。为了确保其他小组不能轻易推测出暗箱的内部结构,学生需要对自己的暗箱进行精心设计和测试评估。遇到问题后还应加以改进,不断深化工程思维。从图6 中可以看到,学生对暗箱的构建经历了从单变量到多变量的过程。暗箱中既设计了7号干电池,又设计了小灯泡。在多次增设变量的过程中,学生提高了创新思维能力。

图6

三、设计多技术融合支架,找准思维拓展点

多技术融合支架是一种创新的教学工具,它结合了多种技术手段,如数字化工具、物理实验装置等,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学习平台。如教学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感受我们的呼吸》一课时,教师拓展了话题“新冠病毒进入我们的身体后会发生什么”,并利用数据采集分析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支架,帮助学生将暗箱转化为与现实世界类似的模型,为学生的思维拓展和发散提供了可能。

(一)运用动态分析支架,助力思维拓展

教师选用动态分析支架,找出学生的共性特点,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精准定位教学重难点,而后有效实施教学。课前,教师设置问题,调查了学生对人体呼吸的前概念。如:参与呼吸的器官有哪些?各器官的工作顺序是怎样的?各器官有哪些结构和特点?在呼、吸的不同环节,气体成分有哪些不同?课中、课后环节,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以调查呼吸气体成分的变化为例,教师先出示空气成分百分比,让学生推测呼出气体成分所占的百分比。

学生普遍认为氧气和二氧化碳在人体内发生了交换,这与本课的概念较为吻合。但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学生认为氮气的含量会发生变化,甚至会被人体吸收。对此,教师在教学精准地设计教学环节,纠正了学生的错误。

(二)运用操作平台支架,助力思维增长

人体VR 图是学生学习人体知识、了解呼吸规律的有效工具。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登录相关学习系统,通过局部放大、缩小、翻转等操作,自主观察虚拟的人体呼吸器官以及在呼吸过程中各器官的变化,将不可视的呼吸器官转化为生动可视的人体VR图。学生根据原有经验画出气体的旅行路线,小组交流后拍照上传至移动终端,再利用资源库的自主筛选、分类、整理功能,推进认知体系的完善。如在“认识呼吸器官在人体的分布与结构特点”时,学生先画出人体的呼吸器官图,然后观察人体VR图,并加以修正。

(三)利用影像交互技术支架,促使思维提高

VR 技术生成的3D 影像将学生模拟为即将进入呼吸系统的新冠病毒。病毒经历人体的呼吸过程,按照虚拟的路径进入人体。学生进一步了解了病毒的特性及其与人体之间的联系,拓展了视野。在此基础上,学生利用生活材料制作新冠病毒模型。在指导学生探究气体的“旅行路线”时,也可采用“VR+AR”的教学系统,将平面图像转化为3D形式。

将移动终端和各种软件与小学科学课堂深度融合,可以让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更加充分,探究过程和结果呈现的方式更加丰富,可以让科学暗箱课“变暗为明”,增加学生探究经验,有利于新知的不断建构。需要注意的是,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展教学,并不意味着放弃实物模型教学等手段。实践表明,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模型,构建模型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丰富学生的探究经历与体验。

实际教学中,解暗箱式的课程形态是丰富多元的。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紧密围绕解暗箱的基本原理,可以生成形式多样的教学样态。教师要立足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最佳的解暗箱任务,使学生在解暗箱的过程中,逐步建构科学思维,形成求知精神。总之,解暗箱是发展学生科学素养较为有效的方法,它在小学科学课堂实践中有较强的可行性,值得进一步应用与研究。

猜你喜欢

暗箱支架电路
支架≠治愈,随意停药危害大
电路的保护
王加华
给支架念个悬浮咒
解读电路
前门外拉手支架注射模设计与制造
巧用立创EDA软件和Altium Designer软件设计电路
基于MATLAB模拟混沌电路
探索管理层与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契合的“暗箱”
“解暗箱”方法实施中的问题及相应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