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结合散寒活血止痛方外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效果探讨

2024-04-28赵胤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4年6期
关键词:活动度舒适度腰椎间盘

赵胤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骨科常见的脊柱慢性退行性病变, 具有高发病率, 高发人群以老年人为主[1-3]。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后, 患者会出现腰背疼痛症状,其腰椎功能出现障碍, 腰椎活动受到限制, 在漫长的病程中患者病情会反复发作, 给患者日常生活带来严重干扰, 致使其生活质量水平下降[4,5]。临床上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西医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通常采取腰椎牵引手段, 利用负重力对腰椎进行牵引, 可在一定程度上纠正椎体[6], 但部分患者经单一腰椎牵引治疗无法取得理想的疗效。近年来, 临床上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中医技术治疗的研究报道增多, 针灸、中药外敷等中医特色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7,8], 为探讨针灸与散寒活血止痛方外敷联合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 本次研究收集了2022 年10 月~2023 年5 月医院骨科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6 例, 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后分别采取常规腰椎牵引治疗方案、常规腰椎牵引+针灸+中药外敷治疗方案, 对比两种治疗方案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22 年10 月~2023 年5 月在医院骨科就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6 例,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 各63 例。对照组中,男41 例、女22 例;年龄最小60 岁, 最大84 岁, 平均年龄(71.35±6.02)岁。研究组中, 男43 例、女20 例;年龄最小60 岁, 最大86 岁, 平均年龄(71.68±5.94)岁。两组性别、年龄比较, 经由统计学分析后发现数据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说明两组一般资料匹配度良好, 研究可比。本次研究项目通过了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批, 并对于患者及家属进行研究项目的说明, 取得其同意。

纳入标准:①经症状观察、影像学检查, 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②老年人, 年龄≥60 岁;③在治疗期间保持清醒意识, 未出现意识障碍。排除标准:①合并脊柱骨折、脊柱结核、脊柱肿瘤;②合并心脑血管疾病;③在认知方面存在障碍;④存在全身感染。

1.2 方法 对照组施行常规腰椎牵引治疗, 让患者在牵引床上以俯卧体位接受牵引治疗, 将初始的牵引负重数值设置为35 kg, 后续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及时调整负重数值, 腰椎牵引1 次/d, 30 min/次, 持续牵引4 周。

研究组在常规腰椎牵引治疗基础上采取针灸联合散寒活血止痛方外敷治疗。①针灸:让患者俯卧在治疗床上, 根据患者病情选择昆仑、环跳、秩边、悬钟、照海、申脉、商丘、阳陵泉、足三里等穴位, 对上述穴位消毒后, 取2 寸长的毫针垂直刺入穴位1 寸深, 施针手法为轻捻转、慢提插, 有针感产生后留针30 min 左右, 每周进行5 次针灸, 持续4 周。②散寒活血止痛方:当归15 g、川芎15 g、黄芪15 g、独活15 g、羌活15 g、赤芍15 g、杜仲15 g、元胡15 g、苏木15 g、桑寄生15 g、鸡血藤15 g、川牛膝15 g、红花10 g、防 风10 g 、乌 梢 蛇10 g、桂 枝6 g、蜈 蚣2 条, 将上述中药研磨成粉末状, 将粉末加凡士林搅拌均匀, 制成膏药, 将膏药外敷在患者腰部疼痛点, 持续外敷30 min, 1 次/d, 持续治疗4 周。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临床疗效, 腰椎活动度、腰椎功能评分, 症状评分, 舒适度、心理、睡眠质量评分, 生活质量评分。

1.3.1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患者治疗后症状缓解情况和腰椎功能改善情况对疗效开展评价, 如患者治疗后症状消失, 腰椎功能恢复至正常, 即治愈;治疗后症状得到缓解, 腰椎功能得到改善, 但未恢复至正常, 即好转;症状未缓解, 腰椎功能无改善, 即无效。总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

1.3.2 腰椎活动度 治疗前后记录患者前屈、后伸、侧屈、旋转活动度。

1.3.3 腰椎功能评分 治疗前后对患者的腰椎功能情况进行评估, 以日本骨科协会(JOA)量表作为评估工具,量表最高分29 分, 最低分0 分, 最终所得分数与腰椎功能呈正比。

1.3.4 症状评分 治疗前后对患者发病后的症状严重程度进行评估, 应用Likert 4级评分法对患者腰背疼痛、下肢放射痛、大小便障碍的严重程度进行计分, 分值范围设置为0~3 分, 分数越高则提示症状越严重。

1.3.5 舒适度评分 治疗前后开展舒适度测评, 测评工具为舒适状况量表(GCQ), 量表对28 个条目应用Likert 4 级评分法进行计分(1~4 分), 总分值上限为112 分, 下限为28 分, 分数与舒适度呈正比。

1.3.6 心理评分 治疗前后运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由Zung 教授编制)对患者是否存在焦虑和抑郁情绪进行测评, 将最高分值设置为100 分, 分数与心理是否健康呈反比, 即分数越高, 心理健康情况越不容乐观。

1.3.7 睡眠质量评分 治疗前后对患者夜间的睡眠质量进行测评, 应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量表分值范围在0~21 分, 所得分数越高提示夜间睡眠质量越差。

1.3.8 生活质量评分 治疗前后对患者生活质量4 个维度(生理、心理、环境及社会关系)进行测评, 让患者填写世卫组织生活质量测定简表(WHOQOL-BREF),单独统计每个维度的分数, 每个维度的分值上限均为100 分, 最终得出的分数与对应维度的生活质量呈正相关。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获取的数据在进行统计学分析时选用SPSS22.0 软件。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 对比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 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对比用t 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经治疗后, 研究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n(%)]

2.2 两组腰椎活动度、腰椎功能评分对比 治疗后,两组的前屈、后伸、侧屈、旋转腰椎活动度及腰椎功能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增高, 而研究组的前屈、后伸、侧屈、旋转腰椎活动度及腰椎功能评分均比对照组高(P<0.05)。见表2。

表2 两组腰椎活动度、腰椎功能评分对比( ±s)

表2 两组腰椎活动度、腰椎功能评分对比( ±s)

注:与治疗前对比, aP<0.05;与对照组对比, b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腰椎活动度(°) 腰椎功能评分(分)前屈 后伸 侧屈 旋转对照组 63 治疗前 47.29±4.16 12.51±1.14 14.19±1.06 13.29±1.17 16.58±2.19治疗后 52.37±4.94a 14.69±1.58a 16.43±1.87a 15.07±1.46a 19.37±2.65a研究组 63 治疗前 47.53±4.08 12.63±1.06 14.30±1.03 13.39±1.12 16.74±2.03治疗后 60.46±5.32ab 17.05±1.97ab 18.97±2.14ab 17.12±1.85ab 22.09±2.71ab

2.3 两组症状评分对比 治疗后, 两组腰背疼痛、下肢放射痛、大小便障碍评分相比于治疗前均明显降低,而研究组腰背疼痛、下肢放射痛、大小便障碍评分均比对照组低(P<0.05)。见表3。

表3 两组症状评分对比( ±s, 分)

表3 两组症状评分对比( ±s, 分)

注:与治疗前对比, aP<0.05;与对照组对比, b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腰背疼痛 下肢放射痛 大小便障碍对照组 63 治疗前 2.13±0.42 2.05±0.40 2.19±0.47治疗后 1.58±0.43a 1.52±0.48a 1.61±0.45a研究组 63 治疗前 2.15±0.45 2.03±0.44 2.21±0.54治疗后 1.17±0.39ab 1.06±0.31ab 1.16±0.40ab

2.4 两组舒适度、心理、睡眠质量评分对比 治疗后,两组舒适度、焦虑、抑郁、睡眠质量评分与治疗前对比均显著改善, 而研究组舒适度评分比对照组高, 焦虑、抑郁、睡眠质量评分均比对照组低(P<0.05)。见表4。

表4 两组舒适度、心理、睡眠质量评分对比( ±s, 分)

表4 两组舒适度、心理、睡眠质量评分对比( ±s, 分)

注:与治疗前对比, aP<0.05;与对照组对比, b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舒适度评分 焦虑评分 抑郁评分 睡眠质量评分对照组 63 治疗前 81.42±5.97 54.38±4.45 56.27±5.10 15.20±2.15治疗后 93.25±6.30a 45.61±3.96a 46.98±4.37a 12.56±1.58a研究组 63 治疗前 81.67±6.15 54.19±4.58 56.03±5.24 15.07±2.29治疗后 102.59±6.57ab 40.90±3.74ab 41.85±3.81ab 10.80±1.31ab

2.5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治疗后, 两组生理、心理、环境、社会关系评分较之于治疗前均显著增高,而研究组比对照组高(P<0.05)。见表5。

表5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s, 分)

表5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s, 分)

注:与治疗前对比, aP<0.05;与对照组对比, b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生理 心理 环境 社会关系对照组 63 治疗前 74.21±5.30 73.64±5.27 74.52±5.19 74.39±5.02治疗后 82.93±6.85a 82.40±6.13a 83.27±6.30a 83.14±6.54a研究组 63 治疗前 74.68±5.12 73.91±5.19 74.80±5.24 74.75±5.08治疗后 89.75±6.48ab 89.07±6.02ab 90.14±6.15ab 89.96±6.27ab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常见脊柱疾病, 其发病主要是由于患者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 通常与长期外力损伤有关。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后, 患者腰背会出现明显疼痛, 还会因腰椎间盘对马尾神经造成压迫而出现坐骨神经痛、大小便障碍。由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情迁延不愈, 会反复发作, 每次病情发作时患者会伴有疼痛、腰椎活动受限等情况, 给其身心健康带来痛苦, 随着病情进展, 患者逐渐无法从事体力劳动,致使其劳动力部分丧失。

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 临床主张在其病情发作后实施积极治疗, 西医方面通常是对患者开展腰椎牵引治疗, 利用牵引床设置负重牵引模式, 在负重情况下利用重力作用完成对于腰椎的牵引, 促使患者腰椎间盘位置恢复, 解除腰椎间盘对马尾神经产生的压迫, 达到缓解腰背及坐骨神经痛的效果, 使其腰椎活动范围增大[9]。常规的腰椎牵引治疗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但部分患者经单一腰椎牵引治疗后未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其疗效还有待提高。

近年来, 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时应用中医技术治疗的研究报道增多, 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中医学中属于“痹证”范畴, 其病机为肾气不足、风寒湿寒气入侵,阳气受损, 筋脉痹阻, 气血在经络运行不畅, 不通则痛,故中医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在治疗时的原则主要为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活血化瘀、行气止痛[10-14]。针灸、中药外敷是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治疗时常用的两种中医特色技术, 其中, 针灸属于中医理疗手段, 主要是依据中医经络学说, 选取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相关的穴位,在穴位上采用毫针垂直刺入, 再通过施针手法对穴位下血液循环进行刺激, 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减少因局部血液循环不畅而引起的神经水肿、粘连, 对于腰背部肌肉进行松解, 进一步减轻患者疼痛感[15-18]。中药外敷是除中药内服治疗之外的一种中药治疗方法, 中药外敷可使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 无需经肝肾代谢, 可提高治疗的安全性[19-21]。本次研究中药外敷应用的药方为散寒活血止痛方, 方中当归可活血行气、调经止痛, 川芎、元胡可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黄芪可扶正固表、健脾益气, 独活、防风可除痹散寒、祛风除湿, 羌活可散寒止痛、祛风除湿, 赤芍可散瘀止痛, 杜仲、桑寄生可补益肝肾、强壮筋骨, 苏木可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鸡血藤可活血化瘀、通经活络, 川牛膝可逐瘀通经、补益肝肾、强壮筋骨, 红花可活血化瘀, 乌梢蛇可祛风除痹、解痉通络, 桂枝可温经通脉, 蜈蚣可息风解痉、通络止痛, 诸药合用可共奏活血化瘀、行气止痛、除痹散寒、祛风除湿之功。

在本次研究中经对比发现, 治疗后, 研究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P<0.05);研究组前屈、后伸、侧屈、旋转腰椎活动度及腰椎功能评分均比对照组高(P<0.05);研究组腰背疼痛、下肢放射痛、大小便障碍评分均比对照组低(P<0.05);研究组舒适度评分比对照组高, 焦虑、抑郁、睡眠质量评分均比对照组低(P<0.05);研究组生理、心理、环境、社会关系评分均比对照组高(P<0.05)。说明针灸联合中药外敷治疗可更好地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椎功能和腰椎活动度, 缓解腰背疼痛、下肢放射痛等症状, 疗效显著,从而减轻患者躯体不适感及对于其心理、睡眠、生活质量方面造成的消极影响。

综上所述, 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中, 将针灸与散寒活血止痛方外敷联合应用可增强患者疗效, 对于患者腰椎功能、腰椎活动度、腰椎疼痛等症状可起到更好的改善作用, 有利于提升患者舒适度, 改善其心理、睡眠及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活动度舒适度腰椎间盘
NLR、C3、C4、CRP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的比较分析
基于用户内衣穿着舒适度的弹性需求探讨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改善地铁列车运行舒适度方案探讨
能量多普勒评价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度的价值
某异形拱人行桥通行舒适度及其控制研究
16排CT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的应用
腰背部肌肉锻炼联合TDP照射腰痹痛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7例
术前膝关节活动度对TKA术后关节功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