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农科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

2024-04-18赵孟良任延靖

高教学刊 2024年8期
关键词:基地建设新农科科技创新

赵孟良 任延靖

摘  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也是新农科建设的内在要求,因此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与应用在农学类专业人才培养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乡村振兴是当前中国农村发展的重要战略,农学教学实践基地作为农学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建设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新农科建设对高校农科人才培养提出新标准和新要求,实践教学对新农科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阐述农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的重要意义、现状、问题及发展路径,以期为今后国内涉农高校新农科实践教学基地的科学化、合理化建设及高效利用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乡村振兴;新农科;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8-0089-04

Abstract: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s the only way to cultivate applied talents, and it is also an inherent require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s. Therefore, the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eaching practice bases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cultiv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fessionals.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strategy for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in China.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agricultural professional education, the construction and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teaching practice bases in the contex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has put forward new standards and requirement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agricultural talents in universities, and practical teaching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talents. This article elaborates on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s,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in the field of agriculture,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scientific, rational construction, and efficient utiliza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practical teaching bases in domestic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in the future.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New Agriculture Science; practical teaching; base constructi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鄉村振兴是当前中国农村发展的重要战略[1],旨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农学教学实践基地作为农学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培养农学类专业人才的摇篮。新农科是指运用新的科技手段和理念,推动农业的创新和发展,实践教学是指通过实地考察、实验操作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

通过建设新农科实践教学基地,可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培养农业人才,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同时,基地建设也需要与乡村振兴战略相衔接,充分考虑当地农业特点和需求,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实践基地的建设是更好地为新农科专业的学生提供优质的实践教学和科研平台而建设的设施和资源,并且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  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农科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乡村振兴是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1]。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快新农科建设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意见》强调要全面加强知农爱农教育,发挥耕读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综合性育人功能。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探究建设新农科实践教学基地具有时代意义。

(一)  是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内在需要

党的二十大吹响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进号角[3]。农业现代化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任务与关键所在,具有重要的战略支撑和先导性支持作用。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坚持农业科技创新的核心地位,推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前沿技术突破,既是我国守好“三农”基本盘的必然选择,又是我国迈向现代化强国的内在要求,还是跻身世界科技强国、全面加快农业强国建设的根本保障。为此,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农业科技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意义,不断夯实农业科技现代化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新农科实践教学基地提供了一个实践教学的平台,使学生能够直接参与农业科技研究和实践,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这将促进农业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  培养高素质人才,塑造“三农”情怀

“农业稳,天下安[4]”,农业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保障,是带动农村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人民幸福生活的核心基础。因此,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人才建设是第一要素,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提升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有力保障。通过新农科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使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农业生产、农村经济管理、农业现代化设备及智能化物联网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成为掌握现代农业科技的高素质人才。这些人才将来能够为农村提供专业化服务,并推动农业现代化。在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应注重加强个人品德、价值观等方面素质的培养和提高[5]。应该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着力培养对农业、农村、农民“三农”具有深厚感情,且拥有知农、爱农、兴农,以及服务农业的献身精神和勇于吃苦、开拓创新、追求真理的科学家精神[5]。

(三)  建设新农科教学实践基地,促进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指出,“扎根中国大地办好高等农林教育,倾心倾力服务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是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肩负的庄严神圣使命。[6-7]”建设新农科教学实践基地,一方面,通过农科类专业学生的实践活动,将涉农高校先进的农业技术、管理经验和科研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中,带动周边农民群众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另一方面,新农科教学实践基地可以充当示范基地的角色,吸引更多农户学习先进的种植和养殖技术,从而提高整个农村的产业水平。

总之,新农科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对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其不仅促进了农业科技创新、培养高素质人才,还推动了农村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  新农科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各地新农科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包括农业科技园[8]、农田实验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园[9]等。这些基地通过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模式,提供实践教学和科研平台,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支撑。然而,新农科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仍然存在诸如对实践教学重要性认识不足、师资力量及经费条件投入不足、缺乏系统科学的监管手段,以及农学类生源不足等一些不容忽视的关键问题。

(一)  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重视理论教育而忽视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指课堂教学之外的实践教学活动[9],主要包含课程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等[10]。实践教学环节是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环节[11]。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教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教学也是实现现代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经之路和有效途径之一。

然而,由于受根深蒂固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現实中表现为:部分从事农学专业教学的高校教师对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认识不够[12],认为实践教学仅仅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和验证,而过分强调和重视课堂理论知识的讲授。还有一些教学管理人员,在农学类专业学生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中,理论课时量的设置远远大于实践课时量,从学生、教师及社会层面对实践教学重要性认识的淡化,在对学生考核过程中,片面地追求学生考试成绩的高分,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这种形式下,大部分学生自心底轻视或排斥实践教学活动,通过对2021—2023年青海大学农学类专业学生参与小学期实践教学活动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有60%左右的学生对开设的小学期实践教学活动不感兴趣,或觉得没有必要,有20%的学生认为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但实践方式有待改进,仅有10%的学生认可现有实践模式。基于此,重塑实践教学在育人环节过程的重要地位,根本在于改变从教育管理者、教师、学生及大众重理论教育轻实践教学的思想误区,让实践教学活动真正回归本真:实践教学是教书育人重要环节。

(二)  专业建设师资力量不足,办学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

根据农学专业国家标准的要求,农学专业是培养具备作物生产、作物遗传育种及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及其他相关的部门或单位从事与农学有关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及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农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技巧性非常强的学科,同时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季节性特点,这就要求农科类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相应的实践和思考能力[13-14]。它不仅要求有一支相对稳定、专业知识扎实、学术造诣深、科研及生产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而且还要求有固定的实践性教学基地[13]。而对标青海大学农学专业师资队伍,农学教研室现有教师6人,农学类专业学生约160人,师生比约为1∶27,师资队伍数量严重不足;目前拥有校内实践基地3亩(1亩约等于667 m2) ,种植作物类型包括小麦、玉米、油菜、青稞、胡麻和花卉等近20余种作物,每种作物种植面积不足100 m2,每生人均不足1.6 m2,实践基地规模严重匮乏。因此,加大实践基地建设,主要体现在基地建设的规模上,一方面要增加师生教学实践用地的占比,另一方面要不断改善实践条件,合理增加新的教学设施设备,保障实践教学的高效实施。

(三)  实践教学过程化监督缺失

实践教学的过程化应包括从实践设计、具体实施、效果评价等内容,然而在具体实践教学环节中,往往是“重设计、轻过程,淡评价”。根据笔者2022—2023年对自身参与的具体实践教学过程的总结,发现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实践活动开始前会对教学实践内容向学生进行详细的讲授,制定实践计划和内容,然而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往往根据内容进行理论知识的重复讲授,而忽视了理论知识同实践之间的关系及转化的引导和讲解,学生在此过程中也仅仅是对课堂上讲过的理论知识进行回顾,不能将理论同实践有机结合。最后,在实践活动结束后,对学生实践效果评价的常用手段是通过学生实践报告撰写水平的高低来判断,而忽略了学生通过本次的实践教学活动,是否真正提高了自身动手操作能力,以致于形成了老师和学生“走过场”,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规定的动作。

除此之外,目前同高校合作开展的校外实践基地,往往由于基地建设定位、双方沟通交流不充分,造成在监控管理中各司其政,基地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和统一标准,在建设过程中缺乏对当地农业特点和需求的充分考虑,无法真正满足农业生产和科技创新的需要。一些基地在管理和运营方面存在不足,导致建设质量和水平不一致、资源浪费、效益低下、利用率较低、辐射面较窄及学生的实践活动流于形式,实践教学基地自身的教学价值无法体现,难以满足高校农科类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实践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四)  农学生源数量和质量均有待进一步提高

长期以来,受到人们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影响,相比其他专业,农学一直是一个“冷门”专业,考生報考热度低,造成报考农业类专业的生源数量不足,这也是限制农学专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15-16]。由于我国仍是农业大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相对其他领域仍相当滞后,加之农业的投入周期长、见效慢,农业科技人员待遇偏低等因素影响,对考生产生消极影响,尤其是农村考生影响更大。有学者表示:“越是农村的学生对涉农专业越敏感,对报考农业大学越有顾虑,‘寒门难出贵子[17]现象也较为普遍。”因此,种种原因造成报考农学类专业人数严重不足,从而使农学专业成为“冷门”专业,且生源质量相对其他专业较差。据统计,2020年,我国农学年招收本科生人数仅7.79万人,在12大学科门类中的位置,处于倒数第三,仅高于哲学、历史学两大门类的招生规模,占本科招生总人数的1.76%;在校农学本科生总人数为30.37万人,占本科生在校总人数的1.66%。农学专业人数的多少直接影响师资力量投入、经费投入、实践教学基地设置比例等方面,因此,如何提升国民对农学类专业的报考热度,扩大生源、提高生源质量,成为新时期新农科建设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  新农科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路径

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农学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的现状、存在问题,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具体的改革建设路径。

(一)  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加快教学改革及完善监督机制

从源头入手,一方面,加强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通过开展“三农”大讲堂、“三农”知识竞赛、田野考察、乡村调研报告征集、美丽乡村征文和摄影等系列活动,传播农耕文化,引导学生深化“知农爱农”思想,鼓励更多的当代新农科类专业学生投身到我国农业建设和发展中;另一方面,通过不断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坚持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服务农业发展为导向,培养具有一专多能的专业素质强、掌握多种实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满足当代社会背景下对农业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作为涉农高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不断创新改革培养模式、不断优化完善农业类专业技术人员培养过程中的质量监督机制,坚持“五全育人”构建人才多元综合评价、监督体系,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二)  构建创新的教育协同育人模式

基于乡村振兴的需求,农学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应当着力构建创新的教育模式,通过改革课程设置、调整教学方法,创新改革模式。近年来,国内部分涉农高校已开展了试点改革措施,如山西农业大学[2]在省内相关部门支持下,实施了公费农科生招生培养试点工作,不仅提升了生源质量,也探索了一条校地协同培育农林人才的新路径,更为学生提供了一条能与乡村发展相匹配的专业素质培养路径。基地建设还应充分考虑当地农业特点和需求,结合科研与实践,将先进的农业科技和管理模式引入基地建设,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有效支撑。

(三)  激发乡村振兴活力,建设现代农业技术示范基地

乡村振兴需要农业技术的支撑[18],农学教学实践基地要与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打造成为先进的农业技术示范基地,提供实际操作与实践训练的场所。加强规划和标准化建设:建立统一的规划和标准,确保基地建设符合农业发展需要和科技创新要求。同时,加强基地建设的监督和评估,提高建设质量和水平,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提高基地的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益。除此之外,农学教学实践基地应当积极与乡村实践合作,与农村企业、农合社、农户等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合作研究、技术推广等活动,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同时,加强与相关科研机构和农业企业的合作,充分利用基地资源,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

(四)  探索实践教学模式研究,加强人才培养

农学教学实践基地可以成为探索农村产业发展路径的实验场所,通过与当地产业合作、开展实践研究,为乡村振兴提供可行的发展方案,可以搭建大学生志愿服务平台,邀请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相关的志愿服务活动,提高大学生对农村发展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研究实践教学在基地建设中的运用,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遵循建设新农科实践教学基地不仅是为了开展科技研发和推广应用,也是为了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宗旨,不断加强对基地人员的培训和学习,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

农业是传统性、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产业,是安定天下的产业,是民生的基石、百业的基石,这一传统产业的延续和健康发展,保障了社会的稳定和繁荣[7]。新农科建设作为培养高素质农林人才的重要战略举措,只有将自身的发展深植于农林行业的沃土之中,以服务“四新”建设[19]、乡村振兴为中心任务,更加主动地聚焦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等关键领域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才能使“生命之树”常绿。

四  结束语

总之,基于乡村振兴背景的农学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研究应当紧密结合乡村的实际需求,注重创新新农科相关专业的教育模式,加强与乡村、科研院所、企业等的实践合作,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培养和技术支持,推动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繁荣。通过以上研究,进一步推动新农科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的持续增收。

参考文献:

[1] 何亚慧.乡村振兴战略融入高校思政课路径研究[J].智慧农业导刊,2023,3(10):111-114.

[2] 廖允成.把握好加快新农科建设任务 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J].中国民族教育,2023(2):8-11.

[3] 陈红平.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学术研讨会”综述[J].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3,8(2):111-117.

[4] 高峰.农业稳则天下安[J].上海农村经济,2016(4):1.

[5] 赵曼,陈遇春.深化教学改革 培养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J].高等农业教育,2000(8):40-42.

[6] 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Z].2019.

[7] 代凡也.系统构建新农科高质量建设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22(23):43-45.

[8] 齐建丽.推动农业科技园园区高质量发展[N].燕赵农村报,2023-05-30(004).

[9] 甘靖.着力打造国家数字农业科技示范园[J].经济,2022(1):122-123.

[10] SHAHJAHAN R A. Decolonising curricula and pedagogy in higher education: bringing decolonial theory into contact with teaching practice[J]. Educational Review,2023,75(2):371-373.

[11] 庞兴华.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必须落到实处[J].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58-59.

[12] 王思涵.《园林植物学》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改进与创新——以北海艺术设计学院为例[J].农业灾害研究,2022,12(10):191-193.

[13] 张冬波.农学专业建设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思路[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2(14):143.

[14] 董守坤,杨亮,刘丽君.新农科背景下农学高校生产实习现状与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22(7):95-96.

[15] 周亚星,余忠浩,罗巍,等.新农科背景下农学专业种业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23,51(7):265-267.

[16] 李媛媛,杨恒山,张永亮,等.综合性大学农学类专业生源不足原因及稳定生源对策——以内蒙古民族大学农学院为例[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0(5):416-419.

[17] 范先佐.“寒门难出贵子”的原因及解决之道[J].全球教育展望,

2020,49(3):36-41.

[18] 楊香春,胡菊,梁芳.乡村振兴背景下产教融合培养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探析——以玉林师范学院为例[J].现代园艺,2023,46(9):148-150.

[19] 黄莉.“四新”建设下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4):183-188.

基金项目: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项目资助(K9923197);青海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新农科背景下农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JY202321)

第一作者简介:赵孟良(1986-),男,汉族,河南柘城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农学教学。

*通信作者:任延靖(1991-),女,汉族,陕西富县人,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农学教学科研。

猜你喜欢

基地建设新农科科技创新
基于“新农科”发展的《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教学改革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资源昆虫学》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的《动物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初探
新农科背景下观赏果树栽培与资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地方财经类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现状及路径研究
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构建推进科技创新的资金模式的研究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