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职院校爱国主义教育:科学内涵、生成逻辑与实践路径

2024-04-17马宁符刚

职业技术教育 2024年4期
关键词:生成逻辑科学内涵爱国主义教育

马宁?符刚

摘 要 2024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对新时代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明确了总体要求,强调各级各类学校应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系统性和亲和力、感染力。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摇篮,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应从理想信念、精神力量、行为准则三个层面准确把握新时代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深刻理解其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价值逻辑,构建“五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把握知信行循序渐进的内在转化逻辑,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法与载体,推动爱国主义与技能教育融合共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关键词 《爱国主义教育法》;爱国主义教育;高职院校;科学内涵;生成逻辑;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04-0050-07

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2024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正式施行,以法律形式明确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总体要求、实施举措、保障条件等,为高职院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方向和思路,对培养具有爱国心、强国志、报国行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意义重大。高职院校爱国主义教育应结合新时代发展需要,从理想信念、精神力量、行为准则三个层面精准把握其科学内涵和时代特征,从历史渊源、实践需要和价值实现三重维度深刻理解其生成逻辑,从协同机制、转化逻辑、职教特色、方法载体四重视角构建实践链路,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一、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及时代特征

爱国主义和简单朴素的爱国情感不尽相同,是上升到国家和民族层面的关于理想信念、精神力量、行为准则的集合体,具有自身独特的科学内涵、时代特征、内在结构和外在表现,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汇聚强大精神动能。新时代高职院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应首先把握其科学内涵及时代特征。

(一)爱国主义是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坚定信念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体现了个体对祖国的浓厚感情和忠诚精神,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政治原则、道德要求、价值规范。爱国主义的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多样,但首先表现为个体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坚定信念,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明确提出,“任何公民和组织都应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自觉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1],我国宪法也规定了“保卫祖国、抵御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2]。

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取得的伟大成就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更离不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勤劳奉献。因此,在社会主义中国,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天然地包含着国家性、阶级性、政治性、人民性的高度一致性,突出地表现为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具备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一方面,爱国主义表现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公民共同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保卫祖国不受外敌侵犯,同分裂势力和敌对行为英勇斗争,保护祖国大好河山和自然遗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营造和谐宜居的生活家园。另一方面,爱国主义表现为全体公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道路选择,贯彻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捍卫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

(二)爱国主义是强化国家认同和凝聚共识的精神力量

五千年来,中华民族虽饱经风雨、历尽磨难,却绵延不绝、薪火相传,中华文明也成为全世界唯一从未中断的古老文明,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一代代中华儿女都有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文化基因传承和国家认同。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情感纽带,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特的精神内涵、精神追求和精神脉络,有力促进了中华民族团结奋斗,增强了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向心力,在强化国家认同和凝聚共识方面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价值。

从中华民族的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发展历程来看,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动员和凝聚全民族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3]。历史上,我国各个民族经过迁徙、接触、交往、融合逐渐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各民族文化既互相交流借鉴,又各自保留了传统特色,最终汇聚成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中华民族精神。在此过程中,各具特色的多民族文化元素之所以能够兼容并蓄,形成有机统一的中华民族精神,就在于各民族具有共同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精神力量,使各个民族成员将简单纯朴的对自身居住土地的守护之情升华为对大一统国家领土的守土之责,将原始真切地对单一民族的血脉宗族亲情升华为对中华民族的国家认知和情感认同,并逐步意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整体,培养出自觉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根本价值取向。尤其在国家危难和时局动荡之际,当中华民族与外敌入侵之间的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时,全体中华儿女总能够在爱国主义精神感召下并肩作战、一致对外,共同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三)爱国主义是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觉行动

爱国主义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概念范畴,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往往被赋予特殊的时代内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成为一个时代的价值导向和行动指南。在一些重要历史时期、重大历史事件中也外化为爱国群体的爱国行为。因此,爱国主义不仅包含对国家的情感诉求和认知共识,还回应着国家和时代号召,引导和形塑着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爱国行为。

当前,我国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共产党正带领中国人民信心百倍地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新时代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国家改革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必須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决定性作用,以爱国主义精神武装和教育广大人民群众。一方面,爱国主义就是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关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以实际行动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另一方面,爱国主义表现为广大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创造者”的自主意识和自觉行动,清醒认识国家所处的历史方位,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使命,投身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实践,做新时代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奋斗者,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高职院校爱国主义教育的生成逻辑

爱国主义教育具有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重要价值,是在中华民族辉煌历史和灿烂文化中长期传承和发扬的优良传统。进入新时代,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并最终服务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发展目标。高职院校開展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立足于悠久的爱国文化传统、国家建设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国家发展与个人成长的辩证统一关系三重维度,探讨其内在生成逻辑。

(一)历史逻辑:源自中华民族悠久的爱国文化传统

千百年来,爱国主义一直是中国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的主旋律,是激励中华民族不断开拓进取、奋勇前进的思想动力和精神支柱[4],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几千年绵延发展的重要保障。当然,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其社会历史性决定了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爱国主义,往往承载着不同的历史任务,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

自秦朝开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华夏大地正式形成,“大一统”的思想观念也成为中华民族逐渐接受、共同追求的重要目标,以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为目标的爱国主义成为承接千年传统、贯穿历朝历代的价值追求和思想主题。在封建社会时期,中国的国家政权和社会秩序具有“家国同构”的典型特征,当时的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忠君爱国、治国安邦、抵御外侮,历代爱国人士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诠释着爱国主义精神。从鸦片战争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无数爱国仁人志士以此为奋斗目标,投身于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洪流中,直至为之付出宝贵生命。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团结奋斗,将爱国主义书写在“一化三改”的社会主义改造中,贯穿于保家卫国、“两弹一星”研发、“三线建设”、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脱贫攻坚等各项事业中,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纵观中华民族发展史,就是一部爱国主义精神文化的传承发展历史,每个历史时期都闪耀着以民族大义为先、以家国天下为重的爱国主义光辉,为新时代高职院校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滋养,激励着新时代高职学子深入学习和传承爱国主义文化传统,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二)实践逻辑:熔铸早日实现中国梦的磅礴青春力量

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成就伟大事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并贯穿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展革命、建设和改革活动的各个历史阶段,成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最佳实践阐释。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是推动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依靠力量。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年工作并深刻指出,“青春的力量,青春的涌动,青春的创造,始终是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磅礴力量”[5]!在过去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事业中,党和国家始终注重发动青年、教育青年、依靠青年,积极引导青年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改革等各个领域建功立业,广大爱国青年也积极拥护党的领导,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听党话、跟党走,在全国青年中掀起了“争取做一个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和“为社会主义建功立业”的热潮[6],涌现出一大批青年劳动模范、青年突击手、青年志愿者先锋队员。历史充分证明,广大爱国青年群体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得力助手。

当前,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比任何时候更加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更加有能力、有信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此过程中,必须以爱国主义思想引领青年,以科学文化武装青年,以建功立业鼓舞青年,充分发挥爱国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具体到高职院校,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引导广大高职学生树立技能报国的理想信念,坚持德技兼修、技能成才,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成长为可堪大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以实际行动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

(三)价值逻辑:在技能报国实践中塑造和成就青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时刻关心青年大学生成长,对青年大学生如何在实践锻炼中成长成才作了大量论述,教导青年大学生“要坚持学以致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熔炉中,在社会的大学校里,掌握真才实学,增益其所不能”[7],鼓励广大青年立大志、明大德、担大任,让青春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因此,新时代高职院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逻辑出发点就是引导高职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国家、社会之间的关系,在技能报国实践中实现人生理想与个人价值。

高职院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投身技能报国实践,将从个人信仰、思维视野和知识技能三个维度塑造和成就青年。在个人信仰维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可以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国家和个人的相互关系,深刻认识到国家富强和社会进步为自身成长成才提供了良好条件,为个人职业发展提供了丰富机遇,进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动承担时代赋予青年学生的责任,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事业。在思维视野维度,随着国家综合实力不断提升,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也面临着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在主权和领土完整、民族宗教、经济贸易等领域制造的各种摩擦和纠纷,科学理性的爱国主义可以教会青年学生冷静思考,以全球眼光和国际视野正确认识大国竞争,保持头脑清醒和战略定力,既充满自信又能正视差距,进一步激发青年学生“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的担当意识和奋斗精神。在知识技能维度,一旦青年学生将个人成长成才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就会主动融“小我”于“大我”,关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卡脖子”技术领域和技能人才需求短缺等问题,利用高等职业教育的技能教育和培训优势,开展知识学习和技能钻研,积极弥补薄弱环节,攻坚“卡脖子”技术难题,并在推动国家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知识和技能水平,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

三、高职院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路径

高职院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具有爱国心、强国志、报国行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选择上,高职院校应立足于职业教育办学特点,坚持系统性思维、整体性构建,从教育主客体、教育规律、教育方法与载体等过程要素着手,构建“五位一体”的多主体协同育人機制,把握知信行循序渐进的内在转化逻辑,推动爱国主义与技能教育融合共进,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法与载体,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系统性、针对性和亲和力。

(一)坚持统筹兼顾,构建“五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

《爱国主义教育法》明确要求,“爱国主义教育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健全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各方参与、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8]。在推进高职院校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政府、学校、社会、企业、家庭都是重要育人主体,应构建政府指导、学校主导、社会协同、校企合作、家庭参与的“政校社企家”五位一体的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既统筹兼顾、同向而行,又各司其职、守土有责,共同做好爱国主义教育。

第一,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监督作用。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高职院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宏观指导,充分发挥其在顶层设计、体系构建、政策支持和监督改进方面的职能作用,在政策制定中明确相关管理部门、学校、社会、企业、家庭等各方育人主体的责任与义务,推动高职院校将爱国主义贯穿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将爱国主义教育开展情况纳入考核指标体系并加强过程监督。政府还需协调共青团、青年联合会、学生联合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等群团组织,发挥其联系青年、服务青年、引领青年的工作优势,协同做好高职院校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宣传、网信等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传统媒介和新型网络媒体的指导管理,营造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舆论氛围和网络空间,为高职院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保障。

第二,发挥高职院校的主导作用。高职院校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直接组织者和主要实施者,为高职学生提供学习场地、师资队伍、培养方案等,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关键主体。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教育主导作用,主动寻求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指导,在充分调研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制定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发展特点的爱国主义教育方案。在协同育人中,高职院校要做好校内各教育参与部门、师资力量和保障团队的组织协调工作,确保学校思政课主渠道和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同向而行,当好学生和社会育人主体之间的桥梁纽带,搭建校内育人主体与校外参与力量的对接平台,提升校内外爱国主义教育协同育人成效。

第三,发挥企业、社会、家庭等校外主体的合力作用。在高职院校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中,企业、社会、家庭也分别在校企合作、社会实践、家校共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校企合作育人中,应加强对校企双方指导教师和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情况,将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融入实习实训全过程,培养学生精益求精、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强化学生的国家经济主权和经济安全意识。街道社区和社会团体、群众组织、行业协会等应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组织建设和行业规范中,利用红色资源、艺术空间、志愿者组织等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升其道德素养、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最终,企业、社会、家庭与高职院校联动协作,形成多主体协同育人合力,使爱国主义教育贯穿校内外教育全过程,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二)尊重教育规律,把握知信行循序渐进的内在转化逻辑

爱国主义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其教育和生成过程涉及到认知系统、情感系统、行为系统三大复杂体系,依循着认知、信念(情感)、行为三个阶段的递进和转化逻辑,必须以科学系统的理论学习深化高职学生的爱国之“知”,以生动豪迈的历史与国情教育涵养高职学生的爱国之“情”,以丰富有效的实践活动引导高职学生的爱国之“行”,实现爱国主义认知、情感和行为的有机统一,成长为知行合一的青年爱国者。

第一,深化高职学生爱国之“知”。爱国主义不是自发萌生的,是建立在人们对国家和民族的认知和理解基础上,源自于对自己和所在族群的产生、发展、去向等一系列本源性问题的追问和回答,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9]。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能够帮助社会成员塑造民族意识、群体意识,并逐渐构建起共同的历史、共同的文化、共同的信仰,进而深化对有形的国家形态和无形的精神文化的共同情感关系。提升高职学生爱国之“知”,必须充分利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历史文化课程、理论宣讲活动,教会学生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结合改革开放史,带领学生学习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激发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奠定认知基础。

第二,涵养高职学生爱国之“情”。身处新时代,厚植高职学生爱国情怀要从对过去的“自豪感”、对未来的“自信心”、对当下的“使命感”入手,以丰厚贯通的奋斗史、光明美好的未来憧憬、担当有为的时代号召滋养青年学生,将爱国主义的政治要求转化为技能报国的自发诉求,推动高职学生技能成才与精神成人融合共进,成长为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高职院校要立足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奋斗史,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伟大成就,在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的纵横对比中,引导高职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要带领学生学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准确把握国家所处的历史方位和个人肩负的时代责任,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和信心,将个人前途命运与党和国家发展需求结合起来,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

第三,引导高职学生爱国之“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理论性、情感性和实践性高度统一的工作。衡量爱国主义教育是否成功,最终要看高职学生能否在爱国认知和情感基础上,将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转化为行为规范和实际行动。高职院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应坚持知行合一、知行互促的基本原则,不仅要开展理论教育和情感涵养,还要注重引导青年积极参与爱国主义实践,以实践活动的生动性和体悟性进一步强化青年学生内心的爱国主义情感。高职院校可以为学生组织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国情民意调研,深入基层社区开展志愿者服务,到红色革命根据地开展革命精神教育等。在爱国主义实践教育中,高职院校还要教育学生理性爱国,明白爱国行为绝不等同于简单无序的情绪宣泄,要以合情合理合法的行为方式表达爱国之情,避免陷入狭隘的民族主义陷阱。

(三)突出职教特色,推动爱国主义与技能教育融合共进

职业教育是“为了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或者实现职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道德、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等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而实施的教育”[10]。高等职业教育属于职业教育的高级阶段,具有职业性和高等性双重属性,其类型化特征和层次性特点,要求高职院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突出职教特色,从宏观上把握国家对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需求,从中观上结合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特点,从微观上关注高职学生个人成长发展需要,推动爱国主义教育与技能教育融合共进,培育更多大国工匠、能工巧匠。

第一,立足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需求,融入工匠精神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11]。当前,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代新阶段经济发展的鲜明主题,需要以工匠精神为指引,打造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产业工人队伍,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保障。高职院校是培养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的摇篮,要立足国家高质量发展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迫切需要,在爱国主义教育中融入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鼓励高职学生刻苦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不断提高技能实践本领,熏陶创新变革意识,在未来的工作中精益求精、追求卓越,适应产业升级换代和制造强国建设需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

第二,立足高职办学特点,融合专业特色精神内涵。为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高职院校往往背靠特定行业办学,与区域经济和产业体系联系密切,具有行业属性强、专业领域聚焦的总体特征,并在长期的办学历史中,融合爱国主义精神,形成了独具行业特点、校情特色的专业精神内涵,理应在培养高职学生成长为德技兼修、“又红又专”的技能人才过程中得到传承和发扬,通过校本教材学习、校史校情教育、校园文化熏陶为学生提供丰厚滋养。如农业类高职院校可以将“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情怀融入乡村振兴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航空航天类高职院校可以将“航空(天)报国”的强国梦想融入航空航天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财经管理类高职院校可以将“为国理财,为民增收”的使命担当融入财政税务与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

第三,立足学生个人发展需要,坚定技能成才目标。由于本专科录取批次不同、高职院校招生体制改革、高职扩招等原因,高职学生和普通高校学生在生源口径、文化基础、自我发展期待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高职院校爱国主义教育应立足高职学生个性特点和成长发展需要,注重学生思想引领和技能培养相结合,突出爱国情感与职业规划的一致性、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的协同性、创新思维与务实作风的平衡性,为学生树立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成长目标。在教育内容体系设计中,既要注重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又要将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与国家发展战略保持一致,主动投身于经济与社会发展建设,具备“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荣誉感和“技能报国,强国有我”的职业使命感;既要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和从事具体岗位的实践技能;既要注重培养学生改革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甘于从事一线生产与服务工作的务实作风。

(四)坚持与时俱进,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法与载体

爱国主义教育不是在真空中运行的,总是处于特定的时空场域,是一种针对特定教育对象开展特定内容输出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从内容、时空和技术三重维度深入研究教育内容的新变化、青年群体的新特点、技术工具的新应用,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分层分类搭建爱国主义教育载体,提升方法与载体的针对性、适切度、亲和力。

第一,把握内容维度,提升方法与载体针对性。正如毛泽东所说:“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之下来决定。”[12]根据《爱国主义教育法》的最新规定,愛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涵盖了思想政治、历史与文化遗产、国情教育、宪法法律、国家安全、英烈事迹等多个方面,并需要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丰富性、系统性和时代性特点,决定了没有一种爱国主义教育方法和载体能够包打天下,必须结合高职院校学情特点,选择针对性更强的教育方法和载体呈现不同的教育内容,实现爱国主义价值导向的有效传递与接收。如结合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可以邀请大国工匠、劳动模范到校面对面开展宣讲交流,使学生更直观、更近距离地接受熏陶和感染;开展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教育时,可以采取重走长征路、参观战争遗址的“沉浸式”现场教学方法;也可以采取实践锻炼法,联合街道社区搭建学生寒暑假实践锻炼平台,让学生在面对群众、服务基层中领悟和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为民情怀。

第二,把握时空维度,提升方法与载体适切度。在高职学生三年学习和生活期间,将会经历学习内容从基础到专业、学习空间从校内到校外、学习方式从理论到实践的渐进式转变,爱国主义教育应当结合这些时空变化、年龄增长特点,分层分类构建教育载体,辅以适当的教育方法,以更好地达成教育目标。在刚入校的一年级,学生以在校学习通识课程和基础理论课程为主,高职院校爱国主义教育应重点突出通识性更强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历史文化教育,并主要通过理论讲座、校园文化活动、社团实践等教育方式和载体实现。进入专业核心课程学习和实习实训阶段后,学生即将步入社会和职场,高职院校爱国主义教育应重点突出专业性和职业性更强的工匠精神、职业素养、社会责任感教育,并采用职业体验、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等教育方法和锻炼载体,激发其劳动热情和担当精神,以爱岗奉献、服务人民的实际行动报效祖国。

第三,把握技術维度,提升方法与载体亲和力。在互联网全面覆盖和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快速迭代更新的今天,高职院校要积极研究“00”后高职学生需求变化,找到引领新一代网络“原住民”精神世界的“验证码”,借助信息化、科技化手段构建爱国主义教育新载体,提升教育成效。高职院校可以利用数字媒介技术打破传统课堂“必须在场”的物理空间限制,开展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参观网上红色纪念馆,通过3D、VR(虚拟现实)技术实景还原红色故事场景,使其更加鲜活生动,提升学生参与兴趣。高职院校还要善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功能,精准掌握学生参与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出勤率、覆盖面、成长进度等,实现针对教育对象的“精准画像”和兴趣识别,靶向化设计教育方法,优化教育载体,及时回应学生所想、所思、所惑,持续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感、吸引力和亲和力,进而在斗争日益尖锐复杂的网络空间和舆论场域贴近青年、引领青年、赢得青年。

参 考 文 献

[1][8]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N].人民日报,2023-10-25(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J].吉林人大,2018(3):36.

[3]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527.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58.

[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2-05-11(2).

[6]李玉琦.中国共青团史稿[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7:237.

[7]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1).

[9]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1).

[10]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N].人民日报,2022-04-21(13).

[11]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0(34).

[1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0.

Patriotic Education of High Vocational College in the New Era: Scientific Connotation, Generation Logic and Practical Paths

Ma Ning, Fu Gang

Abstract  “Patriotic Education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fficially implemented on January 1, 2024 specifies the overall requirements for carrying out patriotic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emphasizing that all levels and types of schools should integrate patriotic education throughout the entire process of school education, and enhance the pertinence, systematicity, affinity and infectiousness of patriotic education. As the cradle for cultivating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talents, high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er the mission of educating people for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They should accurately grasp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 patriotism in the new era from three levels: ideal beliefs, spiritual strength, and behavioral norms, deeply understand its historical logic, practical logic, and value logic, construct a “five in on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and grasp the internal transformation logic of knowledge, belief, and action in a gradual manner, innovate the methods and carriers of patriotism education,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patriotism and skills education, and cultivate high-quality technical and skilled talents with patriotic sentiment who can undertake the great task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Key words  Patriotic Education Law; patriotic educ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cientific connotation; generation logic; practical paths

Author  Ma Ning, associate professor of Sichu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hengdu 610199); Fu Gang, professor and principal of Sichu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猜你喜欢

生成逻辑科学内涵爱国主义教育
准确理解组织路线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逻辑理路
儒家廉政思想的基本内涵、生成逻辑及其现代境遇
浅谈如何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四个全面』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及其启示
论职业教育的生成逻辑
“美丽宁波”的科学内涵及实现途径
美国政治极化的层次界定与生成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