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嵌入性理论下县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与路径

2024-04-17庞世俊缑文玉

职业技术教育 2024年4期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

庞世俊?缑文玉

摘 要 县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指在县域范围内,通过改革创新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以满足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需求。根据嵌入性理论中“文化—政治—结构—认知嵌入性”分析框架,细化构建了“价值取向—县域文化—国家战略—县域治理—社会经济—个体发展—本质认知—表象认知嵌入性”分析框架,分析认为,文化嵌入性、政治嵌入性、结构嵌入性和认知嵌入性是县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据此得出县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以县域内文化现象为切入点,为职业教育注入文化底蕴和动能;以优化县域政治实践为重点,引领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以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为动力,提高县域职业教育多元适应性;以改变县域职教偏见为痛点,多方合力弥补社会结构性缺陷。

关键词 县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嵌入性理论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04-0057-07

2022年12月2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坚持和加强党对职业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把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县域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环节,通过促进就业创业、培养技能人才,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因此,县域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不仅对地方经济有益,也对整个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嵌入性理论是一种关注制度环境对组织行为和发展影响的理论框架。在县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嵌入性理论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有助于深入理解县域职业教育发展的逻辑和路径。

一、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

(一)嵌入性理论的内涵

嵌入性是新经济社会学的一个基础性概念,“嵌入”由卡尔·波兰尼(K.Polanyi)首次提出,他认为经济行为嵌入在社会之中,强调嵌入性概念应分析经济行为和社会体系的关系问题。嵌入性理论是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个理论框架,在社会学、组织学、经濟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该理论主要用于解释和理解社会经济行动和社会关系的背景和环境,强调个体和行为是嵌入在社会和组织结构中的,而非孤立的个体行为。嵌入性理论受到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Ronald Coase)交易成本理论的启发,该理论强调了交易双方的位置和关系对交易成本的影响,这与嵌入性理论关注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观点相契合[1]。嵌入性理论可以追溯到格兰诺维特(Granovetter)在1973年提出的“弱关系”理论,弱关系指的是在社交网络中不太密切的联系,他认为社会网络结构中的弱关系对于信息传播、资源获取和机会发现等具有重要作用,与密切的关系(强关系)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2]。他指出嵌入性受到关系和网络结构的影响,提出了结构嵌入性和关系嵌入性的概念。格兰诺维特通过批判总是预设行动者独立于政治、文化及历史之外追求个人目标的经济学模型,即“社会化不足”,以及批判认为社会规范与思想能引导集体行为方向的模糊理论,即“过度社会化”[3],提出了“适度社会化”的嵌入性思想。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祖金(Zukin)和迪马吉奥(Dimaggio)通过强调理性的概念、企业理论和宏观经济理论对嵌入性概念进行拓展,认为经济行为具有四种“嵌入性”特征,即“认知、文化、社会和政治”,提出了嵌入性可以分为结构嵌入性、认知嵌入性、文化嵌入性和政治嵌入性[4]。

不同学者通过应用及创新发展嵌入性理论,形成不同的嵌入性分析框架。目前嵌入性分析框架主要包括根据网络联系视角划分的“结构—关系嵌入性”,关注指向性角度的“文化—政治—结构—认知嵌入性”,从宏、中、微观出发的“环境—组织间—双边嵌入性”[5]、聚焦企业内部运营和价值链视角的“业务—技术嵌入性”[6]等。学者们所关注的侧重点不同导致这些框架存在差异,但它们之间并非毫无关系,而是存在包含与重叠等关系,比如环境嵌入性包括文化嵌入性和政治嵌入性,三者都属于宏观层次;而文化嵌入性又包含了微观层面的认知嵌入性;关系嵌入性和结构嵌入性分别相当于双边嵌入性和组织间嵌入性[7]。文化、政治、结构等根据所研究对象的特征又可以细分,例如通过制度嵌入或行政嵌入来表达政治嵌入。

(二)县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嵌入性分析框架

近年来,嵌入性理论在教育领域被广泛运用,尤其是职业教育领域。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组织活动和经济活动,其发展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职业教育广泛嵌入并根植于社会网络结构中,并与社会网络结构相互作用,同时受其制约和促进。嵌入性理论是社会网络理论的核心,社会网络强调行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更多受到主体所在社会网络环境的影响,并非由主体自身属性产生的内驱力决定[8]。同理,县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现并非是由县域职业教育本身的属性所决定的,而是受到县域职业教育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认知等环境的影响。因此,本文基于“文化—政治—结构—认知嵌入性”分析框架,进一步构建出“价值取向—县域文化—国家战略—县域治理—社会经济—个体发展—本质认知—表象认知嵌入性”分析框架,见表1。

县域虽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区域,却是我国文化渊源最深的地域,也是农民聚集最多的地方,县域职业教育肩负着贯彻党的价值观以及县域文化传承的重任,再加上县域人口认知特点的独特性,对县域职业教育的本质和表象认知存在不稳定性,所以从文化和认知嵌入性分析县域职业教育发展有其合理性。县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承上启下、沟通城乡、总揽农村的战略地位突出。县域是都市圈和城市群高水平一体化的重要支点,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载体,是边疆安全和民族融汇的重要支撑,是资源和能源供应的重要基地,是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县域职业教育是促进县域发展,使县域更好发挥战略作用的关键之一。因此,分析县域职业教育在国家战略中的作用和县域治理的现代化发展意义重大。

二、嵌入性视角下县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

(一)文化嵌入性:价值取向和县域文化

文化嵌入性是指传统价值观、宗教信仰、共同信念等社会文化因素对组织经济行为的制约和影响,主要关注这些因素对组织行为实现目标的促成机理,组织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实践行为也有所差异[9]。县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正确价值取向的贯彻和县域文化的作用,不同县域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实践既有统一性又有独特性,也就是说,我国所有县域的职业教育都要贯彻落实党的价值观,但在贯彻实践过程中也会因所在县域文化环境的差异而有自身的独特性。如西部民族地区与东部地区县域职业教育在实践中存在一定差异。高质量发展的文化嵌入性指的是将党的价值取向和县域当地的文化要素融入到县域职业教育体系和内容中,使县域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党的价值观和地方文化相契合,让职业院校学生在县域职业教育实践中获得优秀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滋养,实现教育公平,做到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的认同感、归属感、幸福感和职业发展的地域适应性。

人民是职业教育的主体和受益者,人民的满意度是评价职业教育质量的标准,同时人民的需求和期望也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县域职业教育应该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提高人民群众的就业能力和生活质量,加强与人民的沟通和互动,及时调整和改进教育内容和方式。一是以人为本。以培养具备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和良好职业道德的人才为核心目标,帮助他们获得稳定的就业和可持续的发展,满足个人成长、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二是教育公平。注重公平和包容,不分贫富、不分地区、不论健全与残疾,为所有人提供平等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机会和资源,推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教育差距。三是产教融合。加强与企业、行业的合作,实现产业需求与职业教育的紧密结合,提高教育实效性和针对性。四是文化融入。将县域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弘扬民族精神,同时促进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五是创新驱动。鼓励县域职业教育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六是持续发展。关注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培养具有绿色发展意识的人才。七是国际化视野。拓展和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教育品质和国际化水平,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

县域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地区和民族的历史积淀、文化特色和智慧结晶,是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资源和优势。县域职业教育与其相结合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技术理性”“能力本位”“实用主义”等根植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中,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人格塑造和灵性成长[10]。高质量的县域职业教育应在精神上滋养学生,将县域优秀文化融入县域职业教育。一方面,有助于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提升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传承能力,促进文化创新和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使县域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延续传承。另一方面,能够丰富县域职业教育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在专业知识技能之外,获得较高的文化修养和文化品位,充实自身的精神世界,正确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

(二)政治嵌入性:国家战略和县域治理

政治嵌入性是指当地政治环境、体制和权力结構等对一个国家和地区内组织经济行为造成的一定影响,主要关注政治因素对组织经济行为的作用机理和制约与促进该组织行为的某些政治特征(障碍或缺失)[11]。县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治嵌入性是指将政治理念和政治要求等融入到县域职业教育的各个方面,以实现高质量发展。县域职业教育对政治的融入性主要体现在其对国家战略的贯彻和县域治理的特征对其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与制约中。因此,在县域职业教育发展中,国家战略规划和县域政府的正确干预引导是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在国家战略规划方面,县域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有四个方面的促进因素。一是乡村振兴战略。2021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对“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作出了指导;2023年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大力发展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乡村振兴的核心是农业振兴。通过县域职业教育培养具备农业科技、农村经济管理、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专业技能人才,推动农业现代化,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加强农产品加工和农业产业化,推动农业转型升级。二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县域职业教育肩负着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县域职业教育与当地产业紧密结合,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能够适应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助力县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县域职业教育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式,探索创新教育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和培训效果,帮助学生提高创业能力,推动创新创业和经济发展。三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县域职业教育通过培养绿色人才、支持绿色产业、提高能源效率、促进社会公平和推动环境治理等方面,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四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县域职业教育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平衡人才分布、支持特色产业、促进资源共享、助力基础设施建设和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等方面,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在县域治理方面,政府要把握县级独特性和整体性,充分发挥县级行政能力,调动多元主体发挥积极作用。县域治理是指县级行政单位通过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市民参与等多方合作,共同推动县域内的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县域治理的目标是提高县级行政单位的综合治理能力,促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县级行政部门了解县域实际情况,清楚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产业结构、人才需求等,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县域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重点领域和政策措施,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推动县域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确保职业教育与本地实际需求相契合。推动实现县域治理现代化意味着县域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这是县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国家确立了“管办评分离”教育治理原则,厘清政府、学校和社会三者的权责关系[12]。在县域职业教育治理中政府扮演引导角色,学校和社会是主体和监督者。加强政府的统筹管理作用,强化行业自律和主动参与,提升办学主体自治能力,构建社会监督体系是打造县域职业教育多方协同治理体系的重要方面。

(三)结构嵌入性:社会经济和个体发展

结构嵌入性是指组织在社会网络或组织结构中的位置对其行为和决策的影响程度,强调主体在所处环境中的结构特征。结构嵌入性既给组织提供了发展机遇(资源和信息优势等),又给组织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制约[13]。县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结构嵌入性指的是将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和教育体系的结构相融合,充分考虑个体的个性化和社会化均衡发展,以实现教育与就业的有效衔接和社会及个体发展的可持续性。在县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社会经济的动态需求带给县域职业教育各种发展机会,同时县域职业教育也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要求的制约。同理,个体的独特性、能动性和发展性,让县域职业教育更加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多样化发展,使其教育教学体系有更多改革创新与完善的空间,这又意味着它不是一个人的教育,是通过技术技能赋能改变农村孩子命运,帮助所有学生实现就业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類型。

县域职业教育作为对接县域产业最密切、服务县域经济最直接的教育类型,在服务县域高质量发展方面承担着基础性、支撑者的角色定位。县域职业教育担负着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任务,是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其嵌入在社会经济环境中得到了经济要素等方面的资源支持。近年来,国家在县域职业教育领域加大了资金投入,提供了经费支持和资源保障,包括设立专项资金、加大财政补助、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等,以提升县域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2022年,教育部发布的《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12-2022年)》指出,“十三五”期间,中国职业教育经费累计投入2.4万亿元,年均增长7.8%,其中,财政性职业教育经费达1.84万亿元,年均增长8.6%,财政性职业教育经费在全部职业教育经费中占比逐年增长[14]。目前,县域特色产业迫切需要从传统生产模式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新兴产业转型,推动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市场份额,这为县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方向。

职业教育是提升社会流动性、保持社会活力的重要途径,在满足人的多样化发展、推进社会协调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质量的县域职业教育对于个体发展而言,能够促进当地居民的职业发展,使其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能够帮助他们拥有高水平的职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匹配县域产业的需求和个人职业的追求;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为个体的创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四)认知嵌入性:本质认知和表象认知

认知嵌入性是指组织的认知和思维对主体经济行为的引导和限制,强调了组织与其所处认知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关系,主要关注群体认知、群体思维、社会认知对组织经济行为的作用机理。它从理论上解释了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长期形成的群体认知和思维对行为的影响[15]。县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认知嵌入性是指职业教育内利益相关者的群体认知和思维对县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产生促进与制约并存的作用,对职业教育有着正确的本质认知能够促进县域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反之,表象认知中的认知偏见会阻碍其发展。

群体对县域职业教育的本质认知是指对职业教育在地方区域内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价值和意义的正确理解。政府和学校作为认知觉悟高且处于引领地位的群体对县域职业教育的本质认知最为深刻。一是县域职业教育与就业的紧密联系。县域职业教育的目的是满足地方社会和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以提高县域就业率。二是县域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关联。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和专业方向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技能型人才支持,从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三是县域职业教育的实用性。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更注重实用性和实践性。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四是县域职业教育的公平性。县域职业教育为不同学历、年龄、背景的人提供了公平学习和发展机会,有助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高人们的整体素质。五是县域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关系。职业教育强调终身学习,鼓励人们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技能,有助于培养人们的自主学习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县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表象认知是指人们从表面现象上对职业教育在地方区域内发展和表现的理解,往往表现在部分企业、学生和家长站在自身利益角度思考而对职业教育产生认知偏见。一是职业教育地位较低。部分人认为职业教育相较于普通教育地位较低,是学术能力不足者的选择,忽略了职业教育在培养实用技能和促进就业方面的重要作用。二是职业发展前景有限。一些人认为职业教育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前景有限,晋升空间较小,导致学生和家长对职业教育产生抗拒心理。三是薪酬待遇较低。部分人认为职业教育毕业生的薪酬待遇相对较低,不如普通高校毕业生。这种观念可能影响学生选择职业教育的意愿。四是社会认可度不足。职业教育在社会认可度方面仍有提升空间,部分企业和社会对职业教育毕业生的能力和素质存在误解和偏见。

三、嵌入性视角下县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嵌入性视角下县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应跳出过度关注县域职业教育内部发展问题的惯性思维,适度聚焦社会中的文化、政治、经济、教育主体发展、相关利益群体认知带给县域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

(一)以县域内文化现象为切入点,为职业教育注入文化底蕴和动能

文化是人们在特定社会环境中形成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的总和,是一种创造性力量。文化极具个性,不同县域的文化存在差异性。县域文化现象是指在某个特定县域内所展现出来的各种文化特点和现象。县域文化具有引导力、内生力、发展力和生产力[16],县域职业教育能够通过加强“四力”,促进县域社会发展。在县域职业教育中,注入县域文化能使其更加贴近当地的文化特点和需求,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方面,以县域职业教育为场域,注入县域文化。一是在县域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中,增加与本地文化相关的课程。例如,开设本地文化历史、传统工艺、地方特色产业等课程,让学生了解和学习本地文化的知识和技能。二是组织学生参与本地文化的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传统工艺体验、文化节庆等。通过亲身体验和参与,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本地文化,增强对本地文化的认同感。三是邀请本地文化领域的专家和从业者担任文化导师,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和培训。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本地文化。四是将文化创意教育融入县域职业教育中。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和创作能力,鼓励他们将本地文化与职业技能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本地特色的作品和服务。

另一方面,以县域文化产业为场域,融入职业教育。一是建立县域文化产业与职业教育的产学结合机制,与当地文化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教学和实习项目。二是根据县域文化产业的需求,调整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开设与本地文化产业相关的专业课程,如文化创意设计、文化艺术管理等,培养学生在该领域的专业能力和素养。三是建立县域文化产业实践基地,为职业学校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学生与从业人员一起工作,学习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与县域文化产业协会或相关机构合作,制订人才培养计划。通过与产业界的密切合作,了解产业发展趋势和需求,为学生提供更贴近实际的培养方案,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县域文化产业的发展。五是为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创业支持和指导。与当地创业孵化器、投资机构等合作,为学生提供创业培训、创业资源和创业指导,帮助他们在县域文化产业中实现创业梦想。

(二)以优化县域政治实践为重点,引领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

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指在职业教育領域中,通过提升教育质量和水平,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能力。它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职业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适应现代化、数字化和国际化的职业要求。县域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离不开县域政府的正确支持和科学引领。

首先,县域政府要克服职业教育政策执行的碎片化。职业教育政策执行的碎片化是指政府机关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由于缺乏协调和沟通出现的各自为政而阻碍政策目标的实现[17]。碎片化的政策执行往往导致资源分散、管理混乱,难以形成政策的整体效应。因此,克服碎片化,有利于提高政策执行效果,确保各项政策能够在职业教育领域取得预期成果;有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有限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有利于实现各类职业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促进教育公平,为不同群体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

其次,县域政府制定发展规划,统筹各方资源,构建县域职业教育多方协同治理体系。县域政府作为地方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统筹协调、资源整合等方面的优势,能够调整县域普职结构,建设县乡村三级培训网络,构建县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同步规划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教育发展;还能够在政策实践中构建县域职业教育多方协同治理体系,实现各方利益的平衡和协调,提高职业教育治理的水平和能力。

最后,将党建工作与县域职业教育融合。党组织作为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具有强大的组织力和凝聚力,能够有效指导和推动职业教育发展。融合党建工作可以发挥党组织的领导作用,确保职业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与党的方针政策相一致,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党建工作可以为县域职业教育提供政治保障和组织支持,提高县域职业教育的竞争力和发展水平。党建工作应注重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职业教育的德育工作相结合,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为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贡献。

(三)以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为动力,提高县域职业教育多元适应性

改革和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制度创新阶段的主要特征就是新的产权形式的出现,而且这种新的产权形式演进的方向是:越来越与个人的努力成正比,使个人收益与社会收益日趋一致”[18]。社会经济活动是以人的活动为主体进行的,市场交易的本质是个人权利的交换。创新阶段的产权是明确的、人格化的、自由交易的,是以个人的意愿和个人权利为基础的。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经济活动,必须通过改革创新,将原有制度运行中的交易成本降低,克服信息不对称等因素造成整个系统成本高和效率低的问题。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应促进实现社会经济利益和个人发展利益的统一,以维护社会稳定。

县域职业教育多元适应性是指县级职业教育体系能够灵活适应不同地区经济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需求的能力。它强调根据县域特点和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职业教育选择和人才培养方案,以满足不同行业、不同职业的人才需求。主要包括多样化的专业设置、灵活的培养模式、产学融合的实践教学、个性化的学生培养和终身学习的机会等。根据结构嵌入性理论,县域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适应县域产业升级和县域人口的个人发展需求。目前县域职业院校存在专业设置脱离县域产业,课程设置过于理论化,师资队伍建设薄弱,校企合作不紧密,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造成县域职业教育的适应性低,无法兼顾各方的利益诉求。面对这样的发展形势,必须坚持从理念、专业、课程、教学、师资、管理、招生考试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降低交易成本,来保证运行资本的高效利用从而获得最大利益,使个人收益与社会收益日趋一致,提高县域职业教育的多元适应性。一是创新教育理念和模式。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模式,积极探索适合县域特点的教育模式。二是合理设置专业和创新课程体系。县域职业教育应根据产业结构和发展水平,设置符合实际需求的专业,并构建符合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灵活调整和设计课程内容,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改革教学模式。探索适应新时代县域产业升级的发展需求的教学模式,深化产教融合。四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教师的专业发展培训,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机制,激励教师积极创新和提高教学质量。五是创新管理机制。建立现代职业教育管理机制,实现政府、学校、企业、社会的多元参与和协同治理。定期评估和对比分析,确保职业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六是完善创新职教高考制度。建立“纵向衔接、横向融通”的招生考试制度,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引入项目制学习,设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四)以改变县域职教偏见为重点,多方合力弥补社会结构性缺陷

最早提出“偏见”的学者培根认为,偏见是一种先入为主的成见,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障碍[19]。偏见按对象可分为个人偏见和社会偏见,按属性分为认知偏见和道德偏见。目前县域职业教育存在的偏见属于社会偏见和认知偏见。社会偏见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表现为不同的社会群体或社会阶层之间的偏见,抑或是个体对某个社会群体的偏见;认知偏见是指个体认知与社会认知和社会现实不符所产生的偏见[20]。职业教育的社会结构性缺陷主要是指职业教育在社会层面存在的问题,包括社会认知、社会价值观、社会资源等方面的不平衡和不充足,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和社会认可度。县域职业教育嵌入于社会结构中,相对其他教育类型,其发展弱势在于存在社会认知层面的结构性缺陷,更多表现为社会偏见和认知偏见。根据县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认知嵌入性分析和社会偏见的概念,企业、学生和家长等社会群体对职业教育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偏见,这受到了特定历史文化的影响。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中,普通高等教育被普遍认为是受教育的最高形式,而职业教育则被认为是低级的选择。社会认知理论认为,认知偏见的形成原因包括对旧有概念的依赖,认识工具和方法的不足,“先入为主”的印象[21]。因此,改变县域职教的认知偏见需要政府、学校、企业、社会、学生和家长等社会群体共同发力。

在政府层面,政府应加大对县域职业教育的政策支持和投入,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鼓励和引导学生选择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和影响力;政府还需加强对职业学校的监管和评估,确保其教学质量和培养效果。在学校层面,县域职业学校应加强内部改革和创新,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提高职业学校的教育质量。在企业层面,县域企业应积极参与职业教育,了解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放下偏见。在县域职业教育中挖掘商机,同时作为企业家也应通过教育事业回馈社会,做到既注重职业教育的经济效益又兼顾其育人价值。在社会层面,社会各界应加强对县域职业教育的宣传和推广,改变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和误解,举办职业教育展览、讲座等活动,让更多人了解职业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同时,社会各界还可以提供奖学金、助学金等资助,帮助有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职业教育。在学生和家长层面,学生和家长应加强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和了解,了解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和就业机会;参加职业教育咨询活动,与职业学校和企业进行交流,了解不同职业的发展路径和要求,调整对职业教育的态度,认识到职业教育的价值和重要性。总之,只有通过多方主体的合力,才能改变县域职业教育的偏见,弥补社会结构性缺陷,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影响力,推动县域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参 考 文 献

[1]COASE, R. H. The nature of the firm[J].Economica, 1937(16):386-405.

[2]GRANOVETTER.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73(6):1360-1380.

[3]马克·格兰诺维特.镶嵌:社会网与经济行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3-4.

[4]ZUKIN S,DIMAGGIO P. Structures of capital: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economy[M].Cambridge M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3.

[5][9][11][13][15]杨玉波,李备友,李守伟.嵌入性理论研究综述:基于普遍联系的视角[J].山东社会科学,2014(3):172-176.

[6]ANDERSSON U, FORSGREN M, HOLM U. The strategic impact of external networks: subsidiary performance and competence development in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2(11):979-996.

[7]吳忠良.残疾人职业教育社会化:基于“嵌入性”理论的解析[J].中国特殊教育,2015(6):10-15.

[8]李久鑫,郑绍濂.管理的社会网络嵌入性视角[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6):2-6.

[10]岳洪,张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等职业教育的现实困境及其实践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2(12):138-143.

[12][1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12—2022[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28.26.

[16]林克松,王官燕,赵学斌.县域职业教育发展与乡村文化振兴的双螺旋耦合[J].教育与职业,2020(16):27-34.

[17]孙科技.教育政策执行碎片化的整体性治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40.

[18]洪名勇.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151.

[19][20][21]许靖.偏见心理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3.11-12.77-78.

The Logic and Paths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ounty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 the Embeddedness Theory

Pang Shijun, Gou Wenyu

Abstract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ounty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ers to improving the quality and leve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t the county level through reform and innovation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county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ersonal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framework of “culture-politics-structure-cognitive embeddedness” of the embeddedness theory, the analysis framework of “value orientation-county culture-national strategy-county governance-social economy-individual development-essential cognition-representation cognition embeddedness” is further constructed, and the internal logic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ounty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put forward, which include cultural embeddedness, political embeddedness, structural embeddedness and cognitive embededness. From the above four aspects, it is concluded that its practice paths includes taking the cultural phenomenon in the county as the starting point to inject cultural deposits and kinetic energy into vocational education; optimize the county political practice as the focus to lead the conformal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ake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s the driving force to improve the adaptability of county vocational education; change the bias of county vocational education as a pain point to make up for social structural defects by joint efforts.

Key words  county vocational educati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embeddedness theory

Author  Pang Shijun, researcher of Hebei Institute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24); Gou Wenyu, master student of College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猜你喜欢

高质量发展
关于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思考
加快建设适应与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转向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工业经济
加快发展现代种植业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大力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完善制度体系,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2018:中国会展业“高质量发展”之年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辽宁省绿色增长水平提升路径及对策分析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