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城融合视域下地方高校与区域文化协同发展路径研究

2024-04-14廖婧琳

北京文化创意 2024年1期
关键词:湖湘产教螺旋

摘要:产教城融合对地方高校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区域文化的创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研究湖湘文化与地方高校、产业和政府互动关系的基础上,重构区域文化创新“双三螺旋”模型。研究表明,地方高校與湖湘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向内“以文化人”和对外“博采众长”的共同价值诉求;二者协同发展的实践内涵需立足人才培养的知识链-能力链-素质链内三螺旋核心,依托政产学研合作的科学链-生产链-行政链外三螺旋场;在创新动力选择上应创建知识-共识-创新三位一体的三螺旋空间,推动人员-信息-产品动态调整的三螺旋循环,通过人才培养链和文化创新链的“六链”融合,促进优秀区域文化“传下去”“活起来”“走出去”。

关键词:产教融合 地方高校 湖湘文化 区域创新 双三螺旋模型

一、问题的提出

产教融合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转型时期,对高素质、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①这进一步要求高等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吸纳更多优质社会资源参与大学教育与管理全过程,加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全方位素质的培养,从而推动教育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

“产教城融合”是对产教融合理念的发展阐释,即以产业为依托,以教育为引领,以城市为载体,通过政产学研共同体合作,构筑适应城市区域特色的多层次、多元化、立体式协同发展机制,实现“以城聚产、以产兴城、产教融通”的三方共赢②。随着新型城镇化的进一步深入,针对产教融合与城市发展相分离的现象,大学与城市共生共荣、协同育人的“产教城融合”发展理念被逐渐引入产教融合实践。“十四五”以来,在政府、高校与企业等多方协同推动下,我国产教融合开始从初期的项目与项目、学校与企业、学科与相关行业的点对点对接,向试点城市与企业、产业集群以及学科集群建立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深度融合迈进,但与新一轮科技与产业变革、创新驱动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需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纵观学界对产教城融合理论的探讨,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产教融合的影响因素③④和发展路径,⑤⑥以及城教融合中的关系互动上,①②③其中对于文化互动的研究呈零星分布的样态。④作为推动区域繁荣的主体力量,地方高校有因“地”而设、立“地”发展、为“地”服务的布局定位,对区域社会、经济和文化建设具有重要影响。⑤地方高校与城市的互动不仅体现在政产学研等物质层面的合作上,也见于其精神文化的渗透中,由此产生的文化互动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中都具有很大价值。故本文以湖湘地区城市为研究样本,探索地方高校与湖湘文化通过产教城融合实现创新驱动的发展路径与实践策略,旨在为我国各地高校构建与区域本土文化协同发展的育人机制提供借鉴?本文中的“产”是指由各个相关行业或企业构成的文化产业结构;“教”代表以地方应用型高校为主体的高等教育体系;“城”指城市社会、经济和文化的高质量发展。三者通过政产学研合作的表现形式实现融合,即通过高校—产业—政府共同体的协同作用,构建政府支持、企业主导、高校人才支撑、城市产业聚集的新发展格局。

二、地方高校与湖湘文化协同发展的价值诉求

湖湘文化是当地千百年发展历程中形成的人文特质和时代精神。两宋伊始,随着文化中心的南迁及儒学的地域性发展,以岳麓书院为首的湖湘书院等地方文化机构联合地方官僚机构与士绅阶层,共同促进了湖湘文化的兴旺繁荣。其中,湖湘书院所传承弘扬的“成就人才、传道济民、实事求是、经世致用⑥”等优秀文化教育传统,为湖湘文化理论思维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使其在中国区域文化演变过程中始终保持前沿地位。高校是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价值载体,身处湖湘大地的高校与湖湘文化在湖南高等教育和湖湘文化现代化转型⑦中具有共同的价值诉求。一方面,二者共同向内“以文化人”。湖湘文化是“立德修身、经世致用、敢为人先”人才培养的优质土壤,地方高校依托湖湘文化的精神沃土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并为城市输送各级各类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人才。另一方面,二者合力向外,“博采众长”。湖湘文化通过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教育价值塑造大学文化精神,为人才培养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地方高校亦在各项教育活动中继承发扬湖湘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不断赋予湖湘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与地域特色,并将这种地域认同的价值理念转化为育人实践,进一步增强优秀区域文化的影响力,发挥地方人才对国家的贡献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⑧弘扬优秀区域文化,同样要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工作。在全球融合背景下,面对湖湘文化所面临的现代发展困境,地方高校应积极履行文化使命,主动承担弘扬优秀区域文化,发展地方先进文化的职责,联合文化产业和官方组织共同推动优秀湖湘文化“传下去”“活起来”“走出去”。一方面,立足创造性转化。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赋予湖湘文化新的内涵特征和表达形式,使优秀湖湘文化与当代先进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发展相协调,重塑文化感召力;另一方面,立足创新性发展,遵循时代发展规律,拓宽湖湘文化的价值应用空间,加强对湖湘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加速人才培养创新和文化研究成果转化,激活文化生命力。而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创新动力的“双三螺旋”模型正为此提供了理论可能?

三、双三螺旋模型:理论建构与重构

三螺旋模型(Triple Helix Model)是20世纪90年代由亨利·埃茨科威兹(Henry Etzkowitz)和罗伊特·雷德斯多夫(L. Leydesdorff)提出的用以研究大学—产业—政府辩证关系的理论模型?⑨在将知识资本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中,三个主体既各司其职,又相互支撑,在交叉融合的互动中形成多样的关系模式和组织架构,共同实现“螺旋式上升”的区域创新发展①?随着三螺旋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日益发展,是否存在第四个螺旋的问题已成为该领域的争论焦点之一。为防止第四螺旋的引入打乱原有三方作用模式的稳定动力,学者周春彦和亨利·埃茨科威兹借助中国传统文化的阴阳双鱼图,以创新三螺旋模式(大学—产业—政府阳三螺旋)为基础,引入公众对社会创新的监督和约束,提出了可持续发展三螺旋模式(大学—公众—政府阴三螺旋),与原有模式共同构成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并存的双三螺旋理论体系②。

根据阴阳双三螺旋理论,三螺旋模型具有非线性和多主体特征,其运作依赖于创新过程中静态的“内核外场模型”和动态的“横纵向周期循环”。因此,本文以静态三螺旋场模型和动态三螺旋循环模型为基础,③参考学者孙祥冬、姚纬明提出的“人才培养双三螺旋”模型,④同时结合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的基本职能,构建地方高校与区域文化协同发展的双三螺旋模型。其中,高校主导的知识链、能力链和素质链构成人才培养的内部三螺旋核心;高校、产业和政府整合的科学链、生产链和行政链构成文化创新的外部三螺旋场。同时,在内外三螺旋基础上继续引入以人员循环、信息循环和产品循环为流动要素的动力模式,营造以知识空间、共识空间和创新空间为合作场域的发展环境,力图将湖湘文化资源转化为向内“以文化人”、对外“博采众长”的双重优势,实现优秀区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四、地方高校与湖湘文化协同发展的实践内涵

(一)以文化人:立足人才培养内三螺旋核心

地方高校与区域文化协同发展的双三螺旋作用于包含内核和外场的嵌套模型。其中,围绕大学的首要职能——人才培养内核,知识、能力和素质在维持相对秩序独立的同时相互促进,有机串联起三螺旋内部的中心链条。在地方高校与湖湘文化协同发展的过程中,高校应准确把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新时代湖湘文化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立足教学和科研使命,保持对湖湘文化的教育传承、学术研究和成果转化,以优秀区域文化培育新时代经世致用领军人才。

1.知识链

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指出,知识链是知识组织创新周期形成的互动过程。⑤湖湘书院的教育学统体现了湖湘文化的知识链条。在教学内容上,书院以修德为主、通识为本,强调将儒家经典与现实事物相结合。一方面,学习儒家经典“民为邦本,本固邦”的文化思想,将儒家伦常化为“担当天下、传道济民、教化社会”的具体道德行为。另一方面,崇尚“时务物理 ”,即在天下万事万物中习得道德规范,使人的内在天性得到充分展现。⑥这种“求真务实”的教育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理学家目及心性、空谈理论的虚浮风习和空洞做法,培养了一代代湖湘历史上德业双馨、博晓古今的名师鸿儒。在现代高等教育的知识链中,科技发展使高等教育倾向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略创新思维和人文精神的价值,導致教学内容愈加偏离现代化育人目标。以此为鉴,在人才培养的内三螺旋知识链中,应倡导兼容并包,加快各类知识要素的融合运用。不仅在教学内容中囊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交叉学科、管理知识、工程原理和前沿知识,还应拓展更加丰富的人文知识,突显对个人品德的磨炼,塑造学生更完整的人格与知识体系以应对未来挑战。

2.  能力链

能力与实践活动紧密相连。没有具体实践,个人能力便无法得到表现和发展。能力链由各类决定的相关能力构成,并通过其基本能力和辅助能力的循环交互塑造个人具有竞争优势的技能特质。在能力培养上,湖湘文化崇尚知行统一。一方面强调“经世致用”,要求学生“知天下之事”,泛观博览以增长才干和见识;另一方面主张“致知力行”,提出“居敬穷理”“涵养心性”“学贵力行”等观点,通过实践向社会学习,培养“践履”的勇气。从湖湘士人将理论观念与实践行动相结合的能力特质中可以得知,人才培养内三螺旋的能力链需要在准确把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的基础上,以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适应能力等综合能力全面囊括进能力链的范畴中去,致力于培养崇学术、重经世、尚力行,德行与学问并重、品性与治学并举的匡国济时之才。

3.素质链

系统论将素质视作一个丰富多样、开放有序的分层次系统。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素质被定义为大学生依据教育目标通过实践活动所掌握的各项能力素养。在教育宗旨上,湖湘文化讲求“经世致用”。在求学精神上追求“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在学术风气上推崇“既通晓经典又学以致用”的教育宗旨。这种优良学风体现了湖湘文化的价值取向,①铸就了湖湘士子“以学报国、经邦济世”的爱国情怀,以及“求真务实,敢为人先”的精神品格。根据素质的“三类八种”理论,人才培养内三螺旋的素质链可分为自然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三类,具体包含政治、思想、道德、职业、审美、劳技、身体和心理八种素质。新时代背景下,应赋予素质更加切实的意义内涵和表现形式,如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主体精神,和谐统一的价值取向,重义轻利、顾全大局的行为规范,忧国忧民的理想抱负等。

在人才培养的内三螺旋中,知识、能力、素质并非平行并列,而是在依赖影响中相互促进,于辩证统一中动态发展。以书院文化为代表的湖湘教育以个体关怀为出发点,以培养德智并举、敢为人先的经邦治国人才为基本目标,以立身达人的道德感、责任感、使命感和个性修养为核心内容,形塑了个体实现自我满足、自我平衡的深层文化机制,为现代高等教育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发展路径。在推动湖南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吸取传统区域文化精华,树立与湖湘文化相统一的素质教育新理念,创新文化育人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以科学文化素养为基础,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专业技能为主干,创业精神为保障;同时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加大对教育教学与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视,在积极营造五育并举的文化环境中全面构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教育体系。

(二)博采众长:依托政产学研外三螺旋场

创新是三螺旋理论和文化价值观的根本立足点。高校、产业和政府作为知识、技术和政策的创新主体,三个机构在三螺旋的外场空间相互作用,并始终保持场力均衡以满足创新环境、目标和客体等系列条件和要求,构成湖湘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外部三螺旋结构。在政府行政链的政策引导和制度支持下,高校科学链与产业生产链形成一种双向正反馈,使政产学研体系中的各要素不断在协同作用中螺旋上升及系统推进,共同作用于区域人才培养、产业经济和文化创新发展。

1.科学链

科学链的主体是以高校为代表的研究和学术组织。地方高校作为科技和人才的第一聚合点,因其教学科研的核心职能,具有旺盛的知识生产能力和维持区域文化生态体系良性循环的“造血功能”,为生产链源源不断地输送创新型人才。此外,高校内部的人文环境、学术制度、管理方式等文化因素也必然与区域文化同频共振。因此,高校既是政产学研的最大利益需求者,同时也是发动者和组织者。在外三螺旋中,高校应积极发挥科学知识及地域资源优势,增加自身场能,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力量与高校的良好互动关系。如实施项目的主体推动,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调查研究报告,建设“创新极”文化市场体系;强化价值主线思维,树立“区校”协同创新的价值理念,为政府制定与文化产业相关的政策、法规、制度建言献策等。

2.生产链

生产链的主体是行业机构、企业单位等相关文化产业组织。文化产业组织是知识和人才的需求者和使用者,技术和文化创新的主导者和推动者。其主要职责是根据区域社会与文化持续长远发展要求,合理配置整合各类资源要素,将潜在生产力转变为直接现实的文化生产力。这需要相关行业、企业在两个方向上付出努力:一方面,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感,主动与高校交流合作,建立健全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组织有针对性的科研开发活动,为师生提供文化创新的实践平台,为更多创新型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进入企业开展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地域资源和优势产业,实施“本土化”品牌推广战略,结合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实施文化项目策劃,规划文化产业发展目标,推动文化产品开发;制订文化品牌提炼与推广战略,深度开发“创新极”文化市场。

3.行政链

行政链的主体是国家或地方政府及相应机构。在外三螺旋场中,作为创新活动的引导者、协调者和保障者,政府应当立足国家战略高度,以人才发展、文化创新的良好环境培育区域发展的动力系统。具体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营造人才发展的社会环境。充分挖掘湖湘文化的当代价值,利用媒体资源宣传树立契合湖湘文化价值取向的人才评价观念,在全社会营造埋头干事、勇于创新、大胆创业的社会文化环境和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浓厚氛围;另一方面,健全文化创新的政策环境。加大财政支持、优化资源配置、监督政策落实。通过鼓励创新创业的人才政策、支持转型升级的产业政策、优化产教城深度融合的区域政策,探索建立政产学研平等合作、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体制机制,①进而加快文化创新成果转化,不断提高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因此,在湖南高等教育与湖湘文化走向协同发展的道路上,高校、企业、政府三方应共同承担起文化创新发展的时代担当与历史重任:推动湖湘文化传承与保护、发掘文化潜能、创新与引领湖湘文化、培育文化特色、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品位与区域文化素养。真正创建以知识链、能力链、素质链构成的人才培养链和以科学链、生产链与行政链构成的政产学研合作链紧密对接的“六链”融合新机制,实现创新要素与优秀区域文化的深度融合。

五、地方高校与湖湘文化协同发展的创新动力

(一)三位一体:创建区域文化创新的三螺旋空间

区域三螺旋的创新活动将政产学研共同体的合作过程转化为由知识空间、共识空间和创新空间组成的三螺旋创新空间。②地方高校作为区域文化协同发展的发动者,在湖湘文化对外辐射的过程中,应通过促进在区域文化创新的三个外场空间彼此重叠,相互交叉,实现现代化湖湘文化的繁荣发展。一是要坚持抓好教育教学,推动优秀传统湖湘文化“传下去”;二是要坚持抓好研究阐释,推动优秀传统湖湘文化“活起来”;三是要坚持抓好推广传播,推动优秀传统湖湘文化“走出去”。

1. 探索科研组织新模式,打造知识空间

知识空间为区域发展提供科技资源和知识源泉,其效果取决于该地区高校与研究机构的集聚程度和其研究成果的溢出强度。知识积累在超过“临界质量”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通过知识资本化推动区域创新发展③。而目前,无论是湖湘文化与地方的互动研究,还是湖湘文化的国内外影响力研究,都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地方高校需坚持育人与科研工作,打造教研一体、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的知识空间。首先,要聚焦拔尖创新人才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打造与湖湘文化传统及其产业服务相融合的核心课程体系,设置跨院系、跨学科、跨知识领域复合型课程,以数字化构建国家高教智慧教育平台,打造湖湘文化与学术“金课”,锻造科研成果转化的人才队伍;其次,要加大文化研究,在湖湘文化理论研究和应用型研究中产出更多学术成果,依托科研团队和资源平台,做好湖湘文化智库、多语种和复合型人才数据库、传播动态数据库建设。通过有组织的科研,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移和产业化链条。为湖湘文化由区域向国家、向世界的影响力发展提供必要的知识条件。

2. 健全协同育人新机制,构筑共识空间

共识空间是高校、产业、政府三方主体共同参与创新活动,经过反复论证达成一致后,形成战略并进行资源整合的过程,其关键在于形成战略共识。高校应充分发挥内外两方面影响力,调动多元主体力量参与探讨并制定文化发展行动战略,带头构建多方协同育人新机制,将知识空间应用为优秀区域文化创新发展的驱动力。对此,首先要积极开展学术研讨、文化展示、就业宣讲等湖湘文化及其产业相关活动,邀请业界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共话文化产业转化新思路、共商高校就业新方向,探索精准施策、精准发力、精准服务新举措,形成高校、政府、产业三方良性互动。其次,要积极响应落实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起的“校企合作 双百计划”④,主动与地方政府、地方企业沟通,签订合作协议,把握湖湘文化发展新机遇,谋划湖湘文化发展新战略,打造地方高校、政府与文化产业深度合作新样板,凝练政校企协同育人新经验,构建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新格局。

3. 完善产教融合新体系,营造创新空间

创新空间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建立健全组织体系,填补区域发展缺口,实现共识主体共同确定的战略目标。其高度依赖高校-产业-政府在实践中的协调互补作用。目前,湖湘文化在地方发展的短板与堵点在于平台载体不统一与政策保障不贯通。在演艺、展览等地方文化交流活动中,高校在学术思想上应发挥的知识作用被割裂。高校科研主体面向市场不敢为;法规政策还没有自成体系;知识产权保护还没有落到实处。解决这些问题,第一要发挥政府的统筹协调作用,推动建立具备整体统筹协调功能的融合发展体系,完善知识产权重点保护的专项服务体系,探索系统配套的激励赋能政策体系,优化产教城融合的育人环境,为打造高质量产教城融合新体系创造条件、夯实基础。第二要发挥区域的优势互补作用,拓展成果孵化空间,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组建湖湘文化产业技术联盟等协同创新组织机构,创新搭建产教城融合与文化协同创新平台载体,统筹推动人文教育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二)动态调整:实现区域文化创新三螺旋循环

三螺旋的作用机制离不开宏观和微观层面上的动态循环。宏观循环关注三个螺旋间的交互影响,而微观循环仅发生在各个螺旋内部。两个层面的循环均通过人员、信息和产品等多种要素的流动和转移构成,前者通过相互作用产生合作政策、项目和平台网络,后者则通过内部循环释放产品。①借助这种运作机制,可以创建区域文化创新的三螺旋循环,以文化教育为精神载体、文化产品为物质载体,把依赖低成本劳动力的发展模式转化为培育文化内容、产品内涵的文化产品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创新能力,整体增强湖湘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推动湖湘文化更好地“传下去”“活起来”“走出去”。

1. 内外联动,加快人员循环

在三螺旋循环中,高校是区域文化创新发展的推动器。激发高校对湖湘文化创新发展的龙头作用,可以从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及文化产业发展两个层面进行内外部联动。一是对内积极建设现代文化产业与技术学院,打造一批由企业主导、校企共同管理运行的新型创新联合中心,促进人才资源的有效供给。二是向外根据湖湘文化产品与文化贸易“走出去”的需要,一方面,结合文化产业领域前沿动态,在校内举办论坛讲座,为当地文化企业培育、输送符合产业发展急需的文化管理、创意设计和传媒营销人才;另一方面,结合岗位技能、本土历史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的特点,为社会文化产业单位或团体提供专业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和理论水平,解决湖湘文化产品走出湖湘地区后,在国内外市场上的适应性问题。

2. 数字共享,加强信息循环

依托创新网络的信息交流是高校、产业及政府的合作基础。在湖湘文化创新发展的信息循环中,政府的文化政策和基金来源、高校对优秀区域文化及其文化产业的前沿研究成果,文化产业的市场导向和合作需求等信息,关乎湖湘文化能否更好地“传下去”“活起来”“走出去”。對此,高校、企业与政府应协同构建湖湘文化信息网络平台,通过共享数据库的合作模式形成信息链条,以减少产教城融合的阻力因素。一是要高校发挥人才优势,共享在湖湘文化对外传播、湖湘文化产品设计、创意及营销策略等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二是要地方政府发挥资源优势,将产教城一体化融入地方文化政策,并与高校同步最新文化发展规划、文化产业政策法规等相关文件;三是要企业发挥技术与资金优势,及时发布文化产业的行业动向、成果转化等具体要求。将地方政府所想、企业所需和学校所供真正对接起来,以数字化构建产教城融合教育新形态,实现城市、产业和学校“三赢”,为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3. 互助互惠,加速产品循环

产品循环是高校、产业与政府在推动区域文化创新的过程中,基于互助互惠的发展动机,在各个阶段通过文化发展成果和效益共享,实现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循环。高校为文化创新提供人力资源和研究成果,向政府和文化企业展示财政资金的投入价值;政府为文化创新提供法律法规等政策支持,调动高校和文化企业积极参与创新创业的信心热情;行业企业为文化创新提供优质产品,带来一系列经济和社会效益,吸引政府和高校萌生更多合作需求。三方可通过理论研究转化、技术实践应用等方式实现互助互惠的良性循环。一是设立“湖湘文化产业研究院”,整合校内文化产业管理、新闻传播、文化创意、湖湘文化研究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和科研骨干,深入开展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引领文化产业国际前沿;二是建立“湖湘文化创新发展智库平台”,通过政企协作发挥高校人才优势与文化企业平台优势,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和咨询服务,既缓解企业人才紧缺的问题,也为政府制定文化政策提供智力支撑。

作者:

廖婧琳,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政策与管理

(责任编辑:谷儒楠)

Abstract: Industry-education-city integr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ultivation of high-level applied talents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innovativ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culture. This paper reconstructs the “double-triple helix” model of regional cultural innov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unan culture and local universities, industries and government. The study explains that local universities and Hunan culture share the common value of “educating people with culture” and “learning from the best”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sation; the practice of synergistic development of the two needs to be based on the knowledge chain - competence chain - quality chain of talent cultivation. -The practical connotation of the synergistic development of the two needs to be based on the knowledge chain of talent cultivation, which is the core of the triple helix of the ability chain and the quality chain, and the triple helix of the scientific chain, the production chain, and the administrative chain of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government, industry, academia,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In the choice of innovation power, we should create a knowledge-consensus-innovation trinity triple helix space, promote the triple helix cycle of dynamic adjustment of personnel-information-products, and promote the “transmission” of excellent regional culture through the “six-chain” fusion of talent cultivation chain and cultural innovation chain.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alent training chain and the cultural innovation chain, it promotes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excellent regional culture by “passing it on”, “bringing it to life” and “going out”.

Key Words: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Local Universities, Hunan culture, Regional Innovation, Double-triple Helix Model

猜你喜欢

湖湘产教螺旋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旋风“螺旋丸”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螺旋变变变
湖湘扫描
湖湘扫描
湖湘扫描
奇妙的螺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