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梗死患者习得性无助感水平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2024-04-11张殷琪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4年7期
关键词:习得性自理中重度

张殷琪

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 332000

脑梗死具有发病急、病情危重的特点,常会导致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偏瘫、昏迷等,甚至会并发脑疝,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目前,临床多通过溶栓、神经保护类药物等方法来减轻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患者康复[2]。但部分脑梗死患者经治疗后多会存在偏瘫、吞咽困难、情绪障碍等后遗症,严重降低其生活质量。习得性无助感是机体经历困境或创伤后产生的自暴自弃、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3]。习得性无助感较重的脑梗死患者极易产生焦虑、抑郁、自卑等情况,甚至会因绝望而放弃治疗或自杀,不利于其尽早康复。因此,积极探究该类患者习得性无助感较高的危险因素对于临床采取措施改善其习得性无助感至关重要。基于此,本文旨在探究脑梗死患者习得性无助感的相关影响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3月—2023年3月我院收治的80例脑梗死患者,其中男38例,女42例;年龄43~78岁,平均年龄(61.25±5.12)岁。患者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均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4];患者均救治成功,生命体征稳定;患者意识清晰,认知功能正常。排除标准:视听障碍者;合并呼吸系统障碍;合并其他脏器疾病者;脑部手术史者;先天性肢体残障者。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习得性无助感评估。采用习得性无助感量表(LHS)[5]评估脑梗死患者习得性无助感水平。该量表共18个条目,分为无助感(13个条目)、绝望感(5个条目),每项1~5分,总分18~90分,18~54分为低水平,55~72分为中等水平,>72分为高水平。得分越高,习得性无助感越严重。

1.2.2 基线资料调查。统计患者相关资料,包括:性别(男、女)、年龄(<60岁、≥60岁)、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下、大专及以上)、主要照顾者(配偶、子女、护工或其他)、医疗费用支付方式(自费、医保)、生活自理程度(无法自理、可自理)、自我感受负担[采用自我感受负担量表[6]评估,该量表共10个条目,分为情感负担(4项)、经济负担(1项)、身体负担(5项),每项1~5分,总分10~50分,<20分无自我感受负担,20~29分为轻度负担,30~39分为中度负担,≥40分为重度负担]、社会支持度(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7]评估,该量表共10个条目,分为主观及客观支持、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个维度,总分12~66分,<35分为低水平,35~45分中等水平,>45分为高水平。≥35分为社会支持度良好)。

2 结果

2.1 习得性无助感水平 80例患者的LHS评分(59.15±5.92)分,处于中等水平。

2.2 不同特征脑梗死患者的LHS评分比较 不同年龄、受教育程度、自我感受负担、生活自理程度、社会支持度的脑梗死患者LH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主要照顾者、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的脑梗死患者LH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特征脑梗死患者的LHS评分比较分)

2.3 脑梗死患者习得性无助感水平的危险因素线性回归分析 将表1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各因素作为自变量,见表2。将脑梗死患者习得性无助感水平作为因变量,经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高中及以下、中重度自我感受负担、生活无法自理、社会支持度低下是脑梗死患者习得性无助感较高的危险因素(P<0.05),见表3。

表2 自变量说明

表3 脑梗死患者习得性无助感水平的危险因素线性回归分析

3 讨论

习得性无助感会影响脑梗死患者的康复信心,降低其康复依从性,造成预后不良。本文结果显示,80例患者的LHS评分(59.15±5.92)分,处于中等水平,说明脑梗死患者的习得性无助感水平较高,临床需予以重视。而尽早探究该类患者习得性无助感较高的影响因素对于临床采取措施降低其习得性无助感水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文结果显示,年龄≥60岁、高中及以下、中重度自我感受负担、生活无法自理、社会支持度低下是脑梗死患者习得性无助感较高的危险因素。分析原因如下:(1)年龄≥60岁:年龄较高的脑梗死患者身体机能衰退较严重,经治疗后康复进度缓慢,且这类患者多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疾病,需要接受长期的康复治疗,患者极易因此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进而丧失康复信心,使习得性无助感水平较高[8]。建议护理人员主动与脑梗死患者沟通,加强对高龄脑梗死患者的关注,对于有明显负面情绪的患者及时予以心理疏导,主动告知其康复成功的案例,以减轻其习得性无助感。(2)高中及以下:高中及以下学历的脑梗死患者学习能力、理解能力较差,且患者对于疾病信息的获取渠道较少,多通过医护人员或周围人群来了解疾病,缺乏主动学习疾病知识的意识。而这会导致脑梗死患者常因不了解疾病、害怕疾病复发而产生习得性无助感[9]。建议护理人员强化该类患者的健康宣教,通过宣传手册、动画视频、通俗的语言讲解等方式来提高患者的疾病认知度,鼓励其积极应对疾病,以降低其习得性无助感水平。(3)中重度自我感受负担:脑梗死患者经治疗后常会存在偏瘫症状,需要接受长期的康复训练及家人的照护,而这会导致患者自我感受负担水平升高。中重度自我感受负担会加重脑梗死患者的自卑、自责、愧疚等负面情绪,降低其康复信心及治疗依从性,进而影响其康复进度,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加重其习得性无助感[10]。建议护理人员定期评估脑梗死患者的自我感受负担,对于评估结果为中重度的患者及时予以一对一心理护理,并主动了解其患者内心想法,消除其顾虑,促使其积极应对脑梗死,以减轻其习得性无助感。(4)生活无法自理:生活无法自理的脑梗死患者不得不依赖他人的照护,患病前后强烈的落差会促使患者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加重其习得性无助感;且生活无法自理的脑梗死患者在依赖他人照顾的过程中极易因此产生自卑、愧疚等情绪,长期如此会产生孤独、绝望等,习得性无助感较强烈[11]。建议护理人员尽早评估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对于无法自理的患者予以心理护理,并依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制定针对性的康复训练计划,鼓励患者严格执行康复训练计划,以加快其身体机能恢复,改善其生活自理能力,降低其习得性无助感水平。(5)社会支持度低下:社会支持度低下的脑梗死患者无法获得周围人群、亲友等较多的精神支持、物质支持,患者患病后身体的不适感、对疾病复发的恐惧及对自身预后的担忧容易被他人所忽视,无法获得他人较多的帮助,习得性无助感水平较高[12-13]。建议护理人员主动与脑梗死患者家属沟通,告知其家庭的支持对于患者康复的重要性,叮嘱其多陪伴、鼓励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同时,护理人员可引导患者遇到困难需积极寻求他人或相关社会组织的帮助,以提高其社会支持度,降低其习得性无助感水平。

综上所述,脑梗死患者习得性无助感较高,患者年龄≥60岁、高中及以下、中重度自我感受负担、生活无法自理、社会支持度低下是该类患者习得性无助感较高的危险因素,临床可据此采取措施来降低患者习得性无助感水平。

猜你喜欢

习得性自理中重度
探讨Scarf截骨术治疗中重度拇外翻的疗效
例谈分数意义习题习得性教学误区
中重度宫腔粘连术后预防宫腔粘连的临床分析
笑到生活不能自理
学业成绩与习得性无助: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初中生自尊和习得性无助感的关系研究
中重度颈脊髓压迫患者术前术后MRI研究
Ustekinuma b 治疗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的系统评价
习得性无助感与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研究
自立当从“自理”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