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哲学与人生”课程的探索

2024-04-09佛山市南海区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朱小红

广东教育 2024年3期
关键词:哲学与人生逆境哲学

文/佛山市南海区第一职业技术学校 朱小红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即“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中职哲学与人生的课程内容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应涉及的人生问题。“两个结合”为中职哲学与人生思想政治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成为中职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研究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笔者结合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哲学与人生课程为例加以探索。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的内在关系

自古以来,中华传统文化就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出“本固邦宁”的理念,意在通过个人道德修养实现国家富强和社会稳定。这与中职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宗旨相契合。两者在实践层面都致力于培育德才兼备的理想人格,使青少年在德育的基础上,掌握知识技能,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这种价值取向的一致,值得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光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道德规范、价值理念和人生智慧,是开展哲学与人生教育的重要内容资源。将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丰富教育内容。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思想政治教育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个性,可以提高哲学与人生课程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结合在一起,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需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发展的最本质的规律,具有高度理论性和抽象的特点。中职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推理能力较弱,理解哲学有一定的难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古诗、谚语等以简单通俗的语言阐释了深刻的哲学观点。如唐诗《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表达了事物变化的规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指出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来源的哲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易于理解、接受的情况下,掌握抽象的哲学原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独特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的实践探索

(一)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标,充分运用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

2023年秋季使用的《哲学与人生》统编教材,共设置了4个单元12课,分别对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和相应涉及的人生问题。新教材在导语、阅读思考、相关链接、启思导行等栏目灵活插入了三十多处中华传统文化素材,内容涵盖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神话故事、典籍书籍、古诗、成语故事等。在第一课第一框第一目的阅读与思考栏目中选取老子和孔子的名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引导学生体会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世界和人生的理性思考,感悟这样的思考具有哲学的性质,初步体会“哲学是什么”,激发学生探究哲学智慧的兴趣。

新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素材是经过反复筛选提炼出来的,具有示范性、典型性。教师要深入理解教材中传统文化素材的内涵,将其有机融入哲理知识点讲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教材正文学习,从而达成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构建跨学科协同育人的课程思政体系

中职二年级的学生除了学习哲学与人生,在语文课上还学苏轼的《赤壁赋》,历史课上学宋代时期民族关系与社会经济文化的新发展,这三门课程可以以“东坡文化”为切入点进行了跨学科融合的思政教育。

思想政治教师联合语文、历史和书法社团的各科任课教师进行了联动教研。“东坡文化”以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为载体,引领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帮助他们跨越学科界限,将看似零散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整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下面笔者以思想政治课程的《哲学与人生》为例说明

1.课前下达任务单(部分内容见表2的阅读任务),学生成立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表2 阅读任务单

2.课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学生的实际情况等选择和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

本目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要求,围绕议题,创设议题情境,设计议学活动开展议题式教学。下面以第二单元第5课第二框第二目“正确对待顺境与逆境”为课例说明

[议题]“为什么说人生发展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议题情境]苏轼去世前两个月在《自题金山画像》诗中说“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为什么他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在这三个地方干了什么?

[议学活动](1)请梳理苏东坡一生的仕途经历图。在黄州惠州儋州三个地方干了什么?他是怎么对待人生逆境的?

(2)辩论会:顺境出人才,还是逆境出人才?

(3)你的人生计划能够完全实现吗?为什么?

(4)如果你遇到人生低谷,你会怎样面对?

(5)请你举一个例子,说明一个国家发展也存在曲折性。

[教师总结]苏轼的人生经历颇为坎坷, 20岁考取进士,虽然最高官职达到了尚书,但担任时间总共只有1.8年。黄州惠州儋州被贬的时间长达10.5年,这三个地方虽然是他政治上最为失意的地方,但却成就了他文学的巅峰。他曾经说过“此心安处是吾乡”,表达了他随遇而安、乐观向上的心态。在面对逆境时,他用“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诗句来表达自己敢于面对困难、应对挫折的勇气和决心。

世界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而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同样地,人生道路上的顺境和逆境也是不断变化的。因此,我们应该正确认识顺境和逆境的本质,以及它们对我们人生的影响。在顺境中,我们应该保持清醒和警觉,不要被表面的成功和顺利所迷惑;在逆境中,不要气馁和自我放弃,我们要学苏东坡的乐观和大气,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逆境中找到力量和勇气,不断向前迈进。

[设计意图]通过梳理苏东坡一生的生涯图表、辩论会、讨论等活动,帮助学生体会人生发展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会遇到顺境和逆境。正确认识人生道路上的顺境与逆境,在生活实践中磨炼意志,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3.课后总结拓展

布置课后作业:(1)“以苏东坡的人生逆旅给我的启示”为题进行演讲。(2)进行下一任务单的探究。

(三)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和基本的观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本地区的优秀文化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活动可以有多种形式,如参观访问、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等,开展时要考虑学生成长需求,依托学校和社会资源,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观感性的认知,加深对抽象哲学原理的理解。例如在学习第三单元第7课第二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时,让学生从佛山传统名菜里面如:均安蒸猪、佛山扎蹄、柱候鸡、双皮奶、九江煎堆等,任选一个,做出来给家人或朋友吃;并把做菜过程拍下来,做成视频,配上讲解和文字,时间五分钟内。提问学生在做菜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或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写出实践前和实践后的认识变化。让学生体会认识来源于实践和实践出真知的原理,将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有机结合,突出实践取向,有机融入劳动精神教育。再如在学习第三单元第9课第二框《积极投身创新实践》时,可以让学生到融合传统岭南文化和现代时尚元素的佛山岭南新天地参观。让学生感受创新就在身边,体会树立创新意识的必要性,增强投身创新实践的自觉性。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一定要把握好度的分寸,不能简单地将思想政治课程变成传统文化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牢牢抓住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线和方向。同时要注意避免陷入对传统文化材料和活动本身的形式迷恋中,而忽视了真正落实和讲透正文内容的要求。教师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剖析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终服务于立德树人的目标。

储备一定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建立一个跨学科融合的课程思政教育,需要教育工作者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这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系统规划,引导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传统文化,积累丰富素材。同时要大力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运用传统文化的能力,还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探索更加有效的融合路径。

在一些国家教育资源平台上,虽然可以找到中职思想政治统编教材的相关配套资源,但是具体点开查看会发现许多资源仍处于建设中状态。这说明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我们还面临诸多挑战。因此需要有计划地组织专业教师团队,设立传统文化融合的资源开发项目,重点强化视频、课件、案例库等在线教学资源建设,为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程的教学提供强有力的资源支撑。

猜你喜欢

哲学与人生逆境哲学
超越逆境
How adversity makes you stronger逆境如何让你更强大
菱的哲学
论在《哲学与人生》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利用教材案例
充分利用手机功能提高中职“哲学与人生”课堂效率
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教学探讨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特殊教育高职院校《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完形填空Ⅳ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