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域下“建筑设计4”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2024-04-08韩晓娟彭芳曾磬湖南城市学院湖南益阳413000

安徽建筑 2024年3期
关键词:建筑设计思政课程

韩晓娟,彭芳,曾磬 (湖南城市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

2020 年6 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纲要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其中重点指出要“继续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把思想政治工作和教育教学活动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课程改革的效果。

根据知识传授、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的总要求,亟需深化建筑学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建筑设计4”作为二年级建筑学本科的主干课程,其处于大学生思想成熟阶段的重要节段,因此本文选择“建筑设计4”为课程思政建设对象,可有效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1 把握课程思政建设布局

高校的管理者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者,应全面把握课程思政建设的整体布局。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标准,重视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构建了“1234”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即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基础能力课程、专业能力课程、发展能力课程三大课程模块,达到“实基础、重应用、有特色、高素质”四个方面的培养要求。

而“建筑设计4”需要在教学中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协同德育课程与专业课程,提出融合古代哲学思想与现代人文精神、融合地域文化传承与现代建筑创新设计、融合传统营建智慧与现代人居环境等教学设计,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设计技能的同时,培养其优秀的人文素养、职业归属感、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 创新课程思政教学理念

“建筑设计4”课程在兼蓄与超越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与特点的同时,树立了“课程思政、艺术精神与工程意识协同教学”的新理念,强调艺术精神与工程意识在教学过程中的协同、交互推进,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在培养学生艺术精神及其美学价值追求的同时,注重其纯粹性和抽象化的建筑艺术形态;结合具体的建筑专业知识和工程技术,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意识的同步提高。

3 构建课程思政教学框架

3.1 结合思政目标,创建“两专题五阶段”教学主线

基于“课程思政、艺术精神与工程意识协同教学”的课程教学新理念,二年级“建筑设计4”采用“两专题五阶段”的教学主线(图1)。

图1 “两专题五阶段”课程教学主线与“思政渗透”示意图

第一专题为理论专题,以“建筑与环境”为主要知识模块,其中包括建筑协调环境、建筑保护环境、建筑关联环境、建筑创造环境、专题设计实践+模型制作。课前学生依托云班课、超星平台等网络平台进行线上学习,通过浏览PPT、微课和视频链接等,提前熟悉课堂知识,以空间体验、文化感受建立初步审美。

第二专题为设计专题——五阶段教学模式,“五阶段”即现场调研、概念设计、深化设计、图纸表达、交流评价。

二年级的建筑设计课程更新构建“两专题五阶段”的教学主线。专题一为理论专题(建筑与环境),渗透在设计过程的每个环节。专题二为设计专题,以“后疫情下的大学生活动中心设计”为载体,按照现场调研、概念设计、深化设计、图纸表达、交流评价五个阶段完成设计任务。

“两专题五阶段”教学主线的建立,一方面,辅以三课堂一网络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以教学主线为框架在各环节中挖掘思政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知识传授融合并应用于教学全过程。

3.2 完善课程内容,创新“3+5”教学新方式

“建筑设计4”遵循3+5 教学方式(图2),实现了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同时,发掘各个教学环节的课程思政元素,将课程教学中的思政价值模块整合,与各个教学环节对应,体现当代社会核心价值观,并与专业知识相互协同。

图2 “3+5”教学方式与课程思政示意图

“3”即3 周现场环境调研及1:20 实体模型搭建。学生在了解复合空间的基础上,进行实际场地的调研测绘;团队合作,完成1:20 场地模型搭建,进行场地初步设计。

“5”即5 周建筑设计专题实践。通过现场调研、分组讲评、汇报答辩、集体评价、创新附加等方式为学生建构直观明了的学习框架,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突出人在空间里真实活动的体验,探讨建筑空间的构成手法,把握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创新专题设计实践。

在模块训练中,通过学习地域建筑文化,了解其发展历程,激发学生对祖国及家乡的深厚感情。学生通过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及地域文化的力量,不仅能增强民族自豪感,还可使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其中乡村振兴项目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能力得到验证,最终促进学习内动力的提升。由此建立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能更好的达到固化于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德育目标。

3.3 改进教学方法,探索“三课堂一网络”课程思政新模式

“建筑设计4”采用“专题设计实践教学为主体,课堂理论线下教学和云班课等线上教学相结合”的教学体系。线上,学生通过省一流课程等网络化资源浏览微课、扩展知识,学生学习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线下,创造以学生为中心的“三课堂”教学环境,即课内理论讲授第一课堂、校内实践实训第二课堂、课外学术创新第三课堂。

通过将思政教育与课前课后、校内校外、理论实践教育相结合,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传承与创新设计能力,更能培养其工匠精神、敬业精神、团队合作能力、法律意识及社会责任感。

3.4 “激励与弹性”的课程考核,搭建全方位考核制度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是课程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思政教育的考核通常都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其表象多体现在学生行为上。因此它的考核绝不是一份试卷能做到的,它的评价办法一定是多元的。

首先应准确定位常规知识技能考核项中所含的思想政治映射点,这是将行为反映的思想状态显性化的方法。通过从“隐性”到“显性”的转化,教师能较为准确地反映思想教育效果。评价者在对常规知识技能考核时还需将学生的认知、情感、价值观等内容纳入其中,毋庸置疑,将增加评价者的工作的细致度,但正是如此评价结果才更加客观准确,使任课教师、辅导员更能发现学生的长处,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同时“建筑设计4”课程还增加了“激励与弹性”的考核方式,考评方式以设计成果为基本依据(表1),计分方式强调设计课的过程性,体现各个环节在总体考评中所占的比重。增加“激励与弹性”的教学管理,建立学习激励机制,促进学生主动和自主学习,即设立“创新附加成绩”计入总成绩的“弹性计分机制”,鼓励学生参与实践体验与大学生创新性项目等研究,从而提高学生设计实践能力和艺术创新精神,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对本课程的学习热情,从而带动学院的学风建设。

4 达成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建筑设计4”采用“课程思政、艺术精神与工程意识协同教学”的新理念,明确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即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树立学生的建筑理想、提升学生的职业操守、厚植学生的人文情怀。

4.1 “广度与深度”的教学成效

“建筑设计4”课程通过教学改革与思政植入,课程广度增加,除了课堂内容,学生可以借助“三课堂一网络”,从时间、空间上全面扩展知识;课程深度增加,在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的同时,也挖掘了专业知识的内核;广度与深度的增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深度的理解,从而有效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堂学习氛围和学习能动性,并培养了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4.2 “嵌入与整合”的示范辐射

“建筑设计4”课程设计了新媒体嵌入整合式教学方法,通过网络教学资源平台、VR 虚拟仿真平台、AR 增强现实平台的嵌入式整合运用,自创300 多个虚拟仿真模型、1000 多张作品静态图,通过50 多个云平台知识点微课,解决教学重难点问题,最终实现学教融合、学教互通。近5 年来,指导学生主持国家级创新项目2 项、省级创新项目2 项,获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奖60 余项。这些教学创新成果对省内、外建筑设计相关课程的教学及人才培养,都将有较好的借鉴和推动作用,可广泛覆盖全省乃至全国同层次高校的莘莘学子。

5 结语

在高校建筑学专业教学中,以主干课程“建筑设计4”为载体实现思政元素的融入,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在今后的专业课教学实践中,教育工作者需深入挖掘专业课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进一步深化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可用之才。

猜你喜欢

建筑设计思政课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建筑设计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