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背景下复合应用型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2024-04-08曾怀才贝春华谭盛葵

教育教学论坛 2024年6期
关键词:预防医学复合型人才双一流

曾怀才 贝春华 谭盛葵

[摘 要] “双一流”建设是指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的建设,是党和国家为了顺应当今时代发展所提出的战略目标。“双一流”建设的核心是培养一批能够顺应当今时代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在新形势下,国家提出了加快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方针,尤其对复合应用型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基于我国当下经济、科技与教育发展的要求,以及预防医学专业现状和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对“双一流”背景下复合应用型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讨论,构建适合我国当前公共卫生领域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有助于“健康中國2030”建设。

[关键词] “双一流”;预防医学;复合型人才;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 2021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项目“‘双一流背景下复合应用型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2021JGZ145);2021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项目“后疫情时代公共卫生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2021JGZ283)

[作者简介] 曾怀才(1975—),男,湖南宁乡人,医学博士,桂林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教育研究;贝春华(1983—),女,广西柳州人,医学博士,桂林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教育研究;谭盛葵(1975—),男,广西全州人,医学博士,桂林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4)06-0177-04 [收稿日期] 2023-02-08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公共卫生人才,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缩小城乡、中西部地区公共卫生服务差距是当前的主要任务。在“双一流”学校和学科建设背景下,积极开展对复合应用型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探索,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公共卫生人才,可为“健康中国2030”战略有效实施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

一、什么是预防医学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以及人口老龄化日渐加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慢性病及新发传染病疫情等已成为影响国民健康和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预防医学作为一门对于专业知识水平素养要求高、实践要求强的专业,要根据时代进步的要求不断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输送满足新时代要求的复合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复合型人才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与之相匹配的综合技能、创新思维和政治素质等。“复合”从字面上来理解,即有两者或两者以上的融合:一方面是指社会学科与自然经济学科之间多学科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是指人才本身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配合。因此,在“双一流”建设的宏观背景下,以顺应时代发展为前提,结合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目标,本文提出了“双一流”复合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的内涵:(1)具备熟练扎实的医学知识,既包括预防医学知识,也包括基础医学知识、临床医学知识。(2)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和较高的人文素养。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如果一个人没有道德约束,很容易行小人之事,这样的人越有才华,对社会的危害就越大。所以,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根本。人才培养要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政治素养、道德修养和专业素质,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守护着人类的健康,肩负着“健康中国”建设的神圣使命,因此必须培养预防医学专业学生高尚的道德素质。(3)具备较强的综合应用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对于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来说是一个核心问题,包含实践动手能力、交际能力、创新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理解能力、学习能力。这是公共卫生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也为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机遇,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在清晰了解复合型人才的定义和内涵后,为了更好地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预防医学专业复合型人才,我们应充分了解目前预防医学专业的相关学科、公共卫生领域的科研及科技成果转化人才等方面的问题,并着重寻找对应的解决办法,构建符合国家人才培养方案需求的复合应用型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框架、学习能力、综合素质结构体系,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模程度和具体培养方式,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培养应具有的特征,集中表明了现代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复合型人才的特点是涉及的领域广泛,能够在很多领域大显身手。当今现代社会的重大特征是学科之间相互交叉,各科知识交互融合,多门课程知识融合成新的技术[1-2]。这一特征决定了人人都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既要拓宽自身知识面,又要不断调整内心想法,变革自己的思维方式,这样才能成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3]。

国外对于预防医学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有很多,如美国的合作教育(指的是将课堂学习与学生专业或职业相关领域内的有报酬的、生产性的工作经验结合起来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德国的“双元制”(其中的一元指的是在学校的学习过程,另一元指的是在企业的实践过程,主要强调的是“做中学”的教育理念)、英国的“三明治”(实施的是一边学习一边工作的教育方式,被称为“工读交替”)和日本的“产学结合”(将企业的生产实践与培养学生相挂钩,把在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技术难题放到学校的科研工作中进行,这样企业在解决技术难题的同时,学校有了经费去培养学生,学生在毕业后进入企业工作也更有经验)。此外还有苏联的“基地企业模式”(为学生的理论学习建设理论学习基地,实践学习创造生产场所)。经过对以上几种模式的分析与比较,国际劳工组织提出了以公立为主体、划分区别、重视实践性的办学模式——模块式技能培训(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 MES)[4]。这些教育模式在其各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有益的作用,但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国外对预防医学专业教育模式的理论研究也在不断地完善中。目前,国内高校在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以“三阶段”培养为主,即分为医学基础知识学习、预防医学专业知识学习和生产实习三个阶段。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政治素养的预防医学专业应用型专门人才,现有的培养模式已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我国的预防医学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缺乏成熟的理论构建[5]。

三、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问题

(一)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

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既要具备较强的预防医学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要具备较强的社会能力和实践能力。这就需要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走入社会,深入了解并掌握慢性病、常见病等各种疾病的防控,尤其是在紧急情况下能保持平稳的心态,处理好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然而,在当前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有的医学院校忽视了实践教育对预防医学专业的重要性,授课的着重点在于理论而非实践。在授课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现场分析能力及调查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课时在总课时中占的比例较少,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动手能力[5]。

(二)科研能力和经历不足

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更是今后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和预防工作的必要条件。当前,各医科院校在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存在不足之处,对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很少,导致他们在科研方面所获甚少。例如,学生的论文选题、实验设计、动手操作、论文撰写及答辩过程全程由教师设计和指导,学生只负责执行,这就导致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受到了束缚。实验教学是目前能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一种有效方法。但是,目前各高校选择的实验教学内容大多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其教学的主要方式是对每个实验步骤进行列举或演示,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大大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不足

预防医学专业对学生英语的综合素养水平要求高,学生在查阅英语文献、与外国专家交流、完成自身的科研任务和提高专业知识水平等方面都需要较高的英语水平。在现阶段预防医学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虽然英语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占较大的比例,但是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目前的英语教学注重让学生能够顺利通过各种英语考试,而没有与他们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缺乏应用能力的培养。另外,英语教学并未涉及专业英语的内容,这也导致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不足,无法独立完成科研任务。

(四)临床工作经验不足

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相关课程与知识,教学安排比较合理。然而,临床课程教师往往不了解临床医学对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重要性,实习医院对学生临床能力的要求也比较低,如不需要他们照看病人,也不需要写病历报告,等等。因此,预防医学毕业生进入社会后,在其职业生涯中会出现临床知识和临床经验匮乏的现象。

四、解决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的措施

针对我国目前医学院校开展的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只有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科學研究与人文素养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才能更好地培养出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公共卫生人才。

(一)改革预防医学理论教学方式

结合当前各学科的实际情况,整合各学科的共同点,建立特色课程,从而形成突出的教学优势。首先,将研究方向、方法、内容和手段相近的课程进行整合,形成一种全新的教学系统,如将“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和“环境卫生学”进行整合。这样既可以扬长避短,促进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又可以缩短教学时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其次,增设针对突发卫生事件处理措施、医学人文学、卫生监督及应用心理学等学科课程,提高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及专业素养。最后,开展教学方案改革,如采用PBL联合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以及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好地把握知识脉络,更轻松地掌握知识,享受知识的乐趣。这样能极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专业素养,还能从侧面提高其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视实验课程教学

实验教学是当今医学教学必备的要求,是医学教育的基本组成元素,同时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实践知识、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现阶段,学校对预防医学专业的实验教学重视程度不高,常常会导致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例如,实验教学课时不足导致上课拖堂的现象;教学内容陈旧,实验器械陈旧、失灵,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好。学校可以依据实验室的开放管理条例设计实验课时,将实验时间安排在周末与课余时间,这样学生就可以有充分的时间完成实验教学内容。为了保证实验可以顺利进行下去,学校要针对不同实验教学过程中所需的仪器与试剂采购新式的仪器设备及试剂。另外,实行导师负责制,每五名学生组成一个实验小组,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从课题选题、实验设计、动手操作、资料收集到论文撰写的整个研究过程。通过这一连续的实验过程,学校不仅达到了人才培养的目的,学生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素养也得到了提高。因此,实施实验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写作能力和专业素养。

(三)加强和改革临床实践课程教学

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预防医学知识,也要具有一定的临床知识和临床经验,这对其未来的工作很重要。医学院校在对实习生进行临床实习安排时,要把预防医学实习生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放在一起编组,包括实习单位的选择、实习过程的要求、实习计划的实施和实习的评价。在实习期间,还可以安排临床和预防医学领域的实习生组队,做到相互学习,互相提高。

(四)开展双语教学

针对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专业英语水平问题,学校可以开展双语教学,旨在提高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

双语教学并非单纯地运用英语进行教学,或是对课堂中所用课件上的英语词汇进行标记。教师可以选择国外课堂教学方式,结合国内教学现状总结出适合预防医学专业双语教学的一套上课方案。还可以通过观看形象生动的英语专业知识视频,以及解读文献的部分内容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产生显著的教学效果。

在“双一流”背景下,加强对高校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可为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输送更多、更全面、高质量的公共卫生人才,对国家和社会有序、健康、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參考文献

[1]吴凡.后疫情时代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J].复旦学报(医学版),2020,47(4):472-473.

[2]管德坤,孙自学,田文华.后疫情时代医疗机构公共卫生复合型人才的知识和技能[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21,28(12):1141-1143.

[3]李伟玲,赵永芹,文婷.“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医学教育现状分析[J].改革与开放,2020(11):104-109.

[4]管德坤,孙自学.我国公共卫生复合型人才培养策略探讨[J].中国医院,2022,26(1):69-70.

[5]梁梦娇,漆光紫.预防医学专业本科实习生岗位胜任力的模型构建[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9,36(10):764-767.

Exploration of the Training Mode of Compound Applied Talents in Preventive Medicin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First-Class”

ZENG Huai-cai, BEI Chun-hua, TAN Sheng-kui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Guilin Medical University, Guilin, Guangxi 541199, China)

Abstract: “Double first-class” refer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world-class universities and first-class disciplines, which is a strategic goal put forward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esent era. The core of “Double first-class” is to train a group of talents who are able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meet the needs of the society. In the new era,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put forward the strategic policy of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health personnel, especially the talents of compound applied preventive medicine. Based on the deman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and current status of the preventive medicine profession and the current preventive medicin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to study and discuss the training mode of compound applied talents in preventive medicin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First-Class” and to construct the training model of personnel to be suitable for the current public health needs in China will contribut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ealthy China 2030”.

Key words: “double first-class”; preventive medicine; compound applied talents; talent training

猜你喜欢

预防医学复合型人才双一流
高职高专《预防医学》课程中统计学案例设计初探
《预防医学》课程在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的改革及创新
初探卫生职业教育中预防医学课程改革
基于校企合作的“互联网+”复合型人才的跨界培养
高师钢琴主修课教学探究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MOOC优质教学资源在高专《预防医学》课程中的应用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