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阅读与初中历史单元主题教学

2024-04-08张泽惠

中学历史教学 2024年3期
关键词:政治文明交融政权

张泽惠

学术阅读是中学历史教师储备专业知识必不可少的,阅读中获得的学术观点和素材能为我们厘清历史发展逻辑、建立历史教学逻辑提供指引和启发。本文尝试以七年级《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为例,浅析学术阅读对单元主题教学的作用。

一、学术观点为单元教学提供思路

单元主题教学是指以一个单元为教学基本单位,在某一个主题的统领之下,整合不同课时知识点的一种教学模式,比较适用于导言课或复习课。对内,它能将单一课时的碎片化知识板块拼接起来,引导学生形成对某一历史时期更宏观的认识,符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关于“认识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1]的要求;对外,它应当尽量与前后时段或相同领域的其他单元建立联系,逐渐帮助学生建立“在时段上纵通又在领域上横通的通史意识” [2]。

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为例,标题的编写已经包含了明显的时代特征。如果将这一时期置于整个中国古代史的核心主题——“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之下看,政权分立是统一的对立因素,民族交融则是多民族国家的积极因素。那在政局纷乱复杂的局面下,仅仅是因为民族交融就为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基础了吗?是否有一个更生动简洁的主题能统摄本单元的内容并联系前朝后代?有,阎步克先生的《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为备课提供了基本思路。

书中认为,秦汉时期中国的专制官僚政治处于古代世界的前列,是一个波峰,在皇帝专制、中央集权、官僚政治、儒家正统和“士大夫政治”等方面奠定了常态,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动荡和政治制度、政治势力、政治文化的变态,陷入了波谷。但由于“常态”的存在,哪怕“常态”其实是“动态”的,也总能使中华文明在沉浮动荡、波动摇摆后回归轴线,得以连续不断地发展。因此,我将本单元的主题确定为“低谷中的回归”,先分析低谷的表现,再寻找回归的因素。

【导入】

材料1:中国历史家认为,自公元220年汉代覆亡至581年隋朝兴起,当中是一段长期混乱和令人失望的时代。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2:

问题设计:请结合材料和教材知识思考,将两个时代分别描绘成高峰和低谷的依据是什么?

设计意图:虽然在阎先生的研究逻辑中,波峰和波谷囊括了更丰富的历史含义,但不妨碍我们借助这样的观点和曲线为学生呈现直观形象的历史发展态势,让学生知道政权分立就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突出的时代特征。学生对比教材的文字表述可知,第三单元秦汉史中,“统一”或“大一统”的字眼多次出现,而第四单元描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词语都是统一的反义词,如割据、鼎立、分裂、纷乱、对立、矛盾、战乱、对峙、彼此攻战、更迭频繁等。尽管大一统和大分裂的反差如此鲜明,但课标将“绵延不断,成就辉煌”视为中华文明的特点。

【活动一】

请观察教科书P83、P87、P90中的形势图及下图,梳理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史实,绘出简要图示。

设计意图:在这段长达三百多年的政局变幻中,有影响较大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战争,有在空间上并立、在时间上接替的众多政权,由于知识点散布在各个课时,学生需对此做一个清晰地梳理,以落实课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要求,培养时空观念。

在掌握低谷的基本表现之后,笔者整合北方各族的内迁、江南地区的开发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等内容,设计了“斗争中的交融”和“南迁后的开发”两个小主题,引导学生关注这一時期更为积极的发展表现。最后,借助活动二,由学生完成历史是如何在分裂的“变态”中得以回归“常态”的知识体系建构。

【活动二】

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推动历史重回高峰的因素。

材料3:尽管分裂是这个时期的整体特征,但是社会并没有停滞不前,还表现出发展的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都有明显的时代特点。

——张鹤泉《新编中国史·魏晋南北朝史》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拨开冲突、流徙、破坏等乱象,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四个方面发现和概括“回归”的因素,从而对本单元所学知识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形成自己的历史解释。经学生讨论大致形成如下的知识框架:

二、学术素材为情境创设提供启迪

在讨论“北朝化”和“南朝化”的问题时,阎步克先生认为,五胡入主后政治结构、官僚体制、社会形态和文化观念发生了变化,孕育出了帝国政治的复兴,北朝构成了“走出低谷、通向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3],并提供了素材做支撑,譬如,“对华夏皇帝的集权专制,部族首领们一见倾心” [4],“东晋文化水准是北方所不能比的,但在国家学校的规模上,十六国反胜一筹” [5],还有“‘五胡在‘汉化中、在采用汉式皇帝制度时,也用部落传统中的‘主奴观念,强化了皇帝制度的专制性质” [6]。上述内容至少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北方民族交融对历史发展的重要性,二是胡汉之间学习与借鉴的相互性。结合教材内容和具体学情,设计以下情境和问题链。

材料4:十六国政权名称简表

材料5:后赵设有经学、史学和律学等专科学校,史学之独立为“学”,竟有羯人石勒之功。

——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材料6:

材料7:南北朝后期,南北双方关系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尽管全国尚未实现统一,但北人不再因民族压迫而南流,各地对统一文化的认同感也日趋强烈。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问题设计:

(1)观察材料4,看看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名称有何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5并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分析,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对待中原文化是何态度?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6、7,说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还体现在哪些方面?

设计意图:通过十六国政权大多沿用了中原王朝的名号、重视中原王朝传统的儒学以及北魏孝文帝改革等具体史实,反映出少数民族领导者主动接受中原文化和历史,原因在于凸显政权的正统性以及汉族文化的先进性。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识读和挖掘史料信息,发现这一时期民族交融广泛体现在政治制度、经济生产、生活方式、心理认同等方面,且囊括了汉化和胡化、上层和平民。

三、研究态度为独立思考提供示范

在研究秦汉魏晋南北朝政治文明的过程中,阎步克先生与古今中外的学者不断对话,既不轻易地照搬权威观点,也审慎地对一些看法提出质疑,展现了独立思考、批判质疑的大家风范,终成为这一领域的权威之一。有感于此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璀璨的科技文化,设置如下的课后探究题:

【课后探究】

材料8:一个绝非“黑暗”可概括的时代,而是一个风流竞逐、异彩纷呈的时代。

——[日] 川本芳昭《中华的崩溃与扩大》

问题设计:以政治文明作为衡量一个历史阶段处于高峰与低谷的标准是否合理?

设计意图:呼应开头,形成观点碰撞,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阎步克先生从政治文明的角度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视为中国历史发展曲线上的低谷,长期混乱也是这一时期最突出又“令人失望”的原因。然而,这一时期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成就非凡,不少领域领先于世界,如祖冲之推算圆周率的成就领先世界近千年。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世界农学史上的优秀著作之一,云冈石窟是我国雕刻艺术的瑰宝。书圣王羲之、画圣顾恺之、诗人陶渊明等大艺术家、大文学家熠熠生辉,又是“异彩纷呈”的。本设问从反思的角度出发,既引起学生对这一时期社会发展的全面关注,也培养了批判质疑的意识和能力。

总之,学术阅读是我们不断加深历史认知的基础训练和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必要条件,它为日常教学设计提供了方向和素材,也提醒我们时刻保持历史教学逻辑的严谨性。如今在学术成果多元化、学术阅读数字化、阅读渠道多样化的大背景下,在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琐碎又紧张的小环境下,如何从丰富的信息中筛选出适合的学术成果,如何以互助共研的团队模式开展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转化,是我们正在努力的方向。

【注释】

[1][2] 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年,第9、40页。

[3][4][5][6] 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第187、165、179、173页。

猜你喜欢

政治文明交融政权
党的七大擘画建立新型国家政权的蓝图
真美
根雕与古钱币的完美交融
中外艺术精品展览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三个特性
太行山第一个苏维埃政权
交融的独特优雅
马士英与弘光政权
中国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研究的力作——《中国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理论研究》评介
也谈微博新闻传播与政治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