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可见的复制到思维的创造

2024-03-31袁晓萍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2024年2期
关键词:轴对称图形对称轴

袁晓萍

【摘   要】轴对称图形是图形的运动方式之一,“认识轴对称图形”是开启“图形的运动”学习的关键内容。教师从“学”的角度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教学进行重构,通过形成强体验的“关联设计”、制造强思维的“认知冲突”、延伸强迁移的“学习边界”,让学生在经历思维活动的过程中,将“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学习从可见的复制升级为思维的创造。

【关键词】轴对称图形;图形的运动;对称轴

轴对称图形是图形的运动方式之一,属于发生位置变化的图形运动。它具有极其丰富的几何内涵,在哲学、美学、建筑学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认识轴对称图形”是开启“图形的运动”学习的关键内容。在教学中,为了避免浮泛的觀察操作和简单的知识学习,避免学生局限于浅表的图形欣赏和判断,笔者从“学”的角度对该内容进行了教学重构,以激活、充实、改造学生的图形学习经验,让学生在经历思维活动的过程中,将“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学习从可见的复制升级为思维的创造。

一、形成强体验的“关联设计”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创设具有综合性与结构化的学习情境,设计真实、复杂的学习任务链,将概念的学习融入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调动多感官去体验,与同伴合作,与材料互动,形成属于自己的图形运动的认知结构和学习心智。

(一)连续任务,形成思维进阶的活动链

结构化的学习任务能确保思维的连续性。“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从真实问题的解决出发,设计层级化、多维度的连续任务,以“寻找—改造—创造”的探索活动,从寻找生活中、图形中的轴对称现象,到将非轴对称图形改造为轴对称图形,再到自主变换对称轴的位置进行轴对称图形的创造,不断丰富学生的翻折经验,引导学生以“对称轴”为线索,将相关的知识联结成结构化的知识链,如图1所示。

上述每个学习任务的设计都有其目标,又彼此关联,以“对称轴”为内在主线,保持学生思维的活跃状态,形成各种学习情境、学习任务的连贯进阶,使学生在连续任务中深化对轴对称图形概念的理解。

(二)多样情境,扩大学习素材的覆盖面

数学学习要以生活经验为基础,与已有知识相联系,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这样学生才能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数学与数学的关系。本内容在引入部分不仅采用了学生熟悉的植物、昆虫等生活素材,还使用了剪纸作品、京剧脸谱、古风建筑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将它们以图片、微视频等方式呈现在学生眼前,引导学生体会轴对称图形的平衡之美、庄重之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教学片段1】

(教师直接出示课题:轴对称图形)

师: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学习“轴对称图形”。有谁知道什么是轴对称图形?能不能从屏幕上找个图形作例子,和大家说一说?

生:我发现屏幕上的这只蝴蝶是轴对称图形。如果将这只蝴蝶对折就会发现,这只蝴蝶的两边可以完全重叠。

师:这名同学研究这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时,在头脑里对这只蝴蝶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这件事情是什么?

生(齐答):对折。

(教师出示一张蝴蝶图片)

师:老师带来了一只“蝴蝶”,现在大家可以直接动手折了。谁来给我们折一折,让我们看到刚才这名同学在大脑里的判断过程?

(一名学生边操作边表达)

师:要说明平面图形是不是对称图形,不仅可以通过观察和想象,还可以采用对折的方法。刚才这名同学对折时留下的折痕就像一根轴一样,可以使“蝴蝶”的左右两部分完全重合,这在数学上就叫作“对称轴”,可以用一条虚线表示。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完全相等、完全重合、对折、对称轴)

师:屏幕上还能找到其他轴对称图形吗?

生:(在三叶草上比画对称轴)这片三叶草也是一个轴对称图形,这是它的对称轴。

生:沿着三叶草每瓣叶片上的缝都可以找到一条对称轴。

生:原来有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不止一条。

师:刚才大家只是相互说一说、聊一聊,就了解了这么多轴对称图形的知识。现在老师奖励大家看个小视频,找找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请大家一边看一边用一个动作把“你为什么这样判断”表演出来。

(教师播放如图2所示的微课,学生跟着视频进行比画)

师:看了小视频以后,你对轴对称图形有什么新的认识?

生:轴对称图形不仅可以左右两边完全重合,也可以上下两边完全重合。

生:轴对称图形不一定是“正”的,也可以是“斜”的。

生:轴对称现象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除了生活素材,教师还要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熟悉的平面图形的判断上(如图3),借助格点图上提供的各种正向、反向的学习材料,包括是轴对称图形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以及不是轴对称图形的一般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基于轴对称的视角重新研究熟悉的平面图形,通过动脑想象和动手实践,逐步归纳、提炼出轴对称图形的本质,为学生后续学习平面图形的特征开启新的认知维度。

(三)具身学习,增加学科探究的体验点

有不少学生直到六年级仍会把一般的平行四边形误判为轴对称图形,主要原因是他们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缺乏翻折的经验。要获得对“轴对称图形”的精准认知,仅仅依靠静态的、纸上谈兵式的观察判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教师教学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每一名学生在动手翻折、动眼观察、动脑比较、动口表述、用耳倾听等活动(如图4)中纠正错误直觉,深化对轴对称图形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理解。

“做中学”“动中练”的设计,增加了学生的探究体验,让学生在一个个充满思考的、有趣的活动场域中进行探索,在多样的活动体验中进行聚类归纳,深刻体会对称图形不是静态的平面图形,它的本质是图形的运动,在操作中学,在想象中学,在反思中学,从运动的视角重新认识图形,从而掌握学科知识、发展实践能力。

二、制造强思维的“认知冲突”

学生是“天生的”问题解决者,教学的意义不是让学生获得知识,而是要通过不断制造“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在好奇、疑惑、思考、探索中进行自我否定与自我认知,成为主动的探索者和思考者。

(一)刻意营造困难:先想象判断,再操作验证

从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过程来看,“尝试失败”比“低效成功”有更长远的意义。笔者对学习过“轴对称图形”的学生进行测试,发现他们积累的关于轴对称图形的基本活动经验,基本停留在静态的视觉层面的“两边完全一样”,而不是动态的想象层面的“对折后完全重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刻意营造困难,将原有的“操作—判断”的学习路径,调整为“想象—判断—操作”的探索路径,让学生在操作前想象翻折过程,在想象中判断图形属性,在判断后操作验证想象是否正确。这样的挑战性学习需要学生进行多角度的尝试,在尝试解决问题中产生各种失败和错误,而这种“尝试失败”对后续的学习是有意义的。

【教学片段2】

师:你们能在图3的5个平面图形中找到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吗?有没有哪个图形比较特殊?谁来讲一讲你们在研究这个轴对称图形时有什么特别的发现?

生:我们研究的是平行四边形。这个图形在想象里是轴对称图形,但最后折的时候发现它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这个平行四边形很有意思,看起来是轴对称图形,折起来才知道不是。

生:我们研究的是圆形,发现圆形有很多对折的方法。

生:我们把所有想到的对称轴都画上了,但发现还有很多很多条对称轴,我们觉得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生:我们研究是正方形,研究时发现它有8条对称轴。

师:请你带着同学们一起折一折,找一找这8条对称轴。

生:老师,我这次只能折4条对称轴,不知道为什么折不出8条对称轴了。

师:谢谢你的操作,你让我们看到了正方形的对称轴,水平竖直有2条,斜着的也有2条。

生:老师,他刚才说的8条对称轴是把同一对称轴算了2次。我还发现,这4条对称轴都要经过一个中心点。

生:我们发现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一条是通过中心点横着的,一条是通过中心点竖着的。

师:那这个长方形能不能像正方形一样,添上斜着的2条对称轴呢?

生:不能。如果斜着折,沿着折痕不能使两部分完全重合。

生:这个三角形也是怎么对折都不能完全重合,所以它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哦,老师知道了,所有的三角形都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不对,等边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师:他说的这两个三角形长什么样?用手比画一下,它们的对称轴在哪里?

(根据学生的回答对这些图形的对称轴进行梳理并板书,如图5所示)

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平行四边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长方形到底有几条对称轴”“所有的三角形都不是轴对称图形吗”等易错易混的学习内容展开自我申辩、交流思辨,在互教互学中产生思维碰撞,一步步抽丝剥茧,形成对轴对称图形本质的感悟。

(二)实施反向创作:先确定对称轴,再设计图案

从翻折的方位看,不少学生局限于水平和垂直两个方位,斜向翻折的经验相对较弱。教师聚焦“对称轴”这一重要概念,设计具有可塑性的“创造轴对称图形”的活动,引导学生通过不断“变换对称轴”的方位,创设有趣的设计场景,自主设计多样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片段3】

师:刚才我们找了许多轴对称图形,接下来请大家自己动手“做”一个轴对称图形吧。用上刚才的三角形,你能不能补上一块同样的三角形,把整个图形变成轴对称图形呢?

(学生板演拼擺,如图6所示)

师:(将对称轴斜放)能不能移动对称轴,使轴对称图形长得不一样呢?

(学生创作作品,如图7所示)

师:同学们创作的这些轴对称图形,给你们带来什么新的启示?

生:对称轴可以在图形内,也可以在图形外。

生:原来对称轴的位置不一样,设计出来的轴对称图形也就不一样。

生:不管怎样设计,只要图形沿着对称轴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那它就是轴对称图形。

随着学生创造出各种轴对称图形,他们掌握了根据对称轴进行图形判断的思维方式,修正了自己的前认知概念,丰富了图形动态运动的经验,获得了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深度把握,实现了富有创造性的迁移。

(三)提供轻量支持:先有效失败,再适恰支持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设计者”“指导者”和“支持者”,要减少材料干预和操作指导的支持量。教学中,教师要摒弃提供具体、详细的操作步骤,简化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讲解,推迟规范性的指导,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同伴互动中经历“尝试失败”,产生探而不明、思而不清的学习状态,再通过追问、引导反思、提炼要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适恰的支持,引发学生新经验的生长。

三、延伸强迁移的“学习边界”

推进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关注一个课时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更要打通学段间、学科间的纵横联系,从整体的、综合的、整合的视角进行关联,打破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之间的细碎状态,为学生在整体学习背景中进行系统化思考赋能。

(一)与后续的轴对称学习内容相关联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与后续轴对称学习内容的关联,教师在提供探究素材时就要将所有的平面图形放在格点图的背景中,引导学生借助图形上点的位置来进行刻画、判断、想象。在“将非轴对称的图形改造成轴对称图形”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图形上点的位置变化来动态刻画改造过程,通过想象改造后图形点与点重合、边与边重合的对应关系,对轴对称图形中“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建立初步的体验,为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做好必要的铺垫。

(二)与整体的图形运动体系相呼应

数学是一种系统思维,教师应将所教内容置于整体的知识结构中去系统思考。作为“图形的运动”学习的起始内容,在图形的鉴赏与创作环节,教师将对折这一运动方式与平移、旋转等图形运动方式进行联系,将轴对称图形的学习置于整个图形运动的大背景中,让学生获得结构化、网络化的背景知识支持,提升学生的关系思维。

【教学片段4】

师:我们一起找到了各种各样的轴对称图形,还把非轴对称图形改造成了轴对称图形,并用简简单单的三角形创造了各种各样的轴对称图形。生活中的图形,除了可以通过轴对称运动来构建,还可以运用很多其他的图形运动方式。

(教师利用动态操作演示,如图8所示,启发学生进行比较)

师:图中的三角形是怎么运动的?

生:平平地移动。

生:旋转。

生:这两种方式在生活中也经常见到。

师:生活中,除了可以利用对折翻转形成轴对称图形,还能运用很多其他的图形运动方式,形成更多的图案。我们要带着运动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中的图形,发现更多的数学美。

在整体构建中,学生不但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还厘清了学习内容之间的边界,获得了图形运动背景下的整体感知,生成了新的图形学习视野。

(三)与课后实践探究相连接

学习不应局限于课堂,还可以延伸到课后。通过设计综合、开放的数学实践作业(如图9),能满足学生对图形创作的“更高期待”,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应用和创造。

通过设计“在大小相同的圆中,自选2个圆、3个圆、4个圆、5个圆,创作各种轴对称图形”这一有限制条件的实践作业,能激活学生的创造力,延伸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带着兴趣、知识、方法走出课堂,到课外进行更灵动的图形创作。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教育发展研究院)

猜你喜欢

轴对称图形对称轴
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探析小学数学轴对称图形教学的措施
“轴对称图形”教学实录与评析
从对称轴想起
先找对称轴!
在有趣的活动中逐步发展几何思维
抓牢对称轴突破二次函数
有几条对称轴
有效活动:概念孕育的沃土
浅谈如何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