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科背景下能力培养型通识课程改革探析

2024-03-27王耘郝振萍宰学明郭玲范俊俊金潇潇王淼徐淑娟

高教学刊 2024年7期
关键词:通识课程新农科能力提升

王耘 郝振萍 宰学明 郭玲 范俊俊 金潇潇 王淼 徐淑娟

摘  要:“线上线下+虚拟仿真+社会实践”多元融合的教学模式是新农科背景下通识课程教学的一种创新,不仅能解决通识课程参与度低、教学效果差的问题,而且有助于学生和教师“双中心”的深度学习。课程由以园艺与健康慕课课程、虚拟仿真实验和多形式翻转教学为主体的第一课堂,以及以加速知识内化为目的的社会实践、社会服务和创新创业训练为主题的第二课堂构成,形成“以研促教、以赛促学、赛教结合”的教学特色。知识体系对接专业技能提升,重构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和老师的创新意识、科研素养和可迁移能力,使其成为健康生活的实践者、倡导者和传播者。在新农科教育背景下,优化农学通识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扩大农学知识的受众面,培养多学科背景学生的“三农”情怀,引导学生认清在创造社会价值过程中的自身价值和社会定位,激励更多学生投身美丽乡村建设。

关键词:新农科;通识课程;“双中心”能力提升;混合式教学;园艺与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7-0123-05

Abstract: It is an innov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construction to establish a diversified teaching mode of online and offline mixing, virtual simulation experiment and social practice. It can not only solve the problem of low participation in the course, but also help both students and teachers to focus on deep learning. The teaching team constructed the theoretical teaching content and chimeric virtual simulation experiment of the MOOC course Horticulture for Food and Nutrition Security. The curriculum knowledge system combines students' professional skills to enhance students' motivation to study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This course focuses on the combination of teaching with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and social service.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we create the second classroom in the field, construct the multi-level teaching mode of "theoretical learning-innovation practice-ability improvement", and explore the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 of "promoting teaching by research, promoting learning by competition, and combining teaching with competition". This teaching method enables students and teachers to become practitioners, advocates and communicators of healthy living, and to improve their teaching and research literac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agricultural education, students of various majors are trained to realize their own value and social orientation in the process of creating social value. It encourages more students to devote themselves to building beautiful villages.

Keywords: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general courses; "dual-center" capability enhancement; mixed teaching model; Horticulture for Food and Nutrition Security

新農科建设紧随美丽中国、健康中国、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和地方需求,不断变革和发展传统的农科知识体系,交叉融合多学科知识,以适应全球新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1],这要求我们培养出技能和创新相结合的“三农”工作队伍。本文结合园艺与健康课程混合式教学及“双中心”能力提升训练经验,阐述学生如何利用互联网平台、翻转课堂和虚拟仿真实现自主学习以及利用校内外实践和创新创业竞赛等方式达到提升能力的目标;如何利用农业通识课程优势,让更多的学生关注国情、关注农耕文化、关注新乡村建设,达到提升农业通识课程质量的目标。

一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业通识课程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各大农林院校的新农科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但是对于一些综合性大学,往往非农专业的学生由于对农学课程接触较少,存在对农业缺乏社会认同感、价值认同感和职业自信[2],很难引导造就出知农爱农的新型农林人才。农业通识课程是让学生主动接触涉农知识的一条捷径。该类课程具有通才培养优势,有助于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表达能力、道德和伦理素养、职业规划与准备等[3]。然而现有涉农通识课尤其是选修课程往往缺乏顶层设计,因而容易忽视学生参与课程实践活动以及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开发,造成了教师和学生双重“划水”的现象。探索如何将农业通识课程与大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兴趣点相匹配,提高学习主动性;如何重构教学内容打破专业壁垒,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如何利用课程建设和教学实施,提升学生和教师的可迁移能力的改革势在必行[4]。

后疫情时代,随着教育理念的发展、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技术的现代化等变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逐渐成为符合Z世代大学生学习方式的教育新常态[5]。本课程通过不断改革,形成了多元融合的教学模式,满足了学生实践知识探索的需求,强化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突出了教与学的相互融合,推动了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提升。引导更多跨专业学生参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培植跨学科的乡土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动能。

二  “五导向”教学改革思路

园艺与健康是一门跨学科的通识性课程,课程组确立“五导向”设计思路(图1),搭建“教学做”一体、“教研赛”融通的育人平台,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使命,以“三有三會”课程目标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实现双向能力的提高,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

第一,以“育人”为宗旨,导向价值引领。从事农业农村工作,需要树立“扎根大地、科技兴农”的思想,立德筑魂非常重要。课程组将劳动教育和德育内涵融入通识课程,用鲜活的思政案例回答“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引导学生了解扎根祖国大地的历史责任和“三农”情怀,养成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工匠精神,树立正确的专业价值观。

第二,互联网“赋能”,导向知识迭代。遵循“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结合创新研究”的原则,重构教学内容,引入智慧农业、农产品安全等课程周边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更新拓展在线课、虚仿实验、微视频资源库等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增加课程趣味性、科学性,使课程内容向深度和广度拓展。解决课程知识架构老旧,学生参与度低,教学效率低等问题。

第三,靶标“两性一度”,导向能力培养。基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及创新能力培养需求,拓展通识教育知识结构体系,设计创新型探究式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采用翻转课堂的项目式教学和赛教融合型Sandwich教学法[6],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在探索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置农民讲堂、中小学劳动课堂、农事帮扶和农业科技宣传等形式的社会实践环节,反向促进学生学习效能。

第四,创新“园艺+”培养,导向创新应用。融合营养、医学、食品安全、智慧农业和国防等多学科交叉知识点,将农学知识渗透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让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共享知识与技能。挖掘园艺产品的“热点”和“前沿”,打通多元思维,植入创新基因,满足新时代对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

第五,“六环节”教学,导向持续改进。在“教师导学、学生自学、小组研学、现场综学、循环评学、长期跟踪”的过程中多结点、多途径收集数据,优化测评体系,增加成果考核和课程结束后的跟踪反馈,对教学方法、课程建设、“双中心”能力进行可持续改进。

三  能力培养型通识课程构建与实践

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围绕金陵科技学院新型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以园艺与健康课程为改革试点,将OBE理念、人才差异化培养等现代教育教学思想融入课程,课程组制定了“三有三会”(有责任、有理想、有自信、会思考、会运用、会创新)的目标,拓展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途径,经过多轮教学实践打造了可持续性改进的能力培养型通识课程教学新模式,提高了农业通识课程育人能力。课程教学设计如图2所示。

(一)  顶层设计,立德树人

加强课程统筹规划,结合专业教学、第二课堂和养成教育等,融合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课题组科学设计总体架构和标准体系,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三农”情怀和创新创业意识[7],激发学生学习内动力。通过对大量资料的汇集和对学生兴趣点的调研,重构教学内容,涵盖水果、蔬菜、花卉、茶、食用菌、药用植物六大类园艺作物,剖析产品的自然、社会和科学属性,分析其与人类关系。以荔枝保鲜为例,运用动画讲解采收后呼吸作用和贮藏保鲜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使学生学会全面、辩证看待和分析问题,了解抓住事物主要矛盾的重要性,并延伸出保鲜新技术的创新开发,凸显我国劳动人民和广大科研工作者勇于创新的民族精神,引导学生树立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思想,增强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使命惑和责任感。

(二)  因材施教,整合提升

课程以学生为中心,以自主学习为核心,以提升能力为导向。教学过程中树立强烈的“学生意识”,全面了解学生,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教学规律和教学基本原则,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课程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程参与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通识课的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对所学内容的知识储备不同,混合式教学模式满足了针对不同知识背景和学习能力的同学开展不同教学策略的要求:零基础的同学采取课前自学方式,课堂以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为导向引导探究,课后利用更多碎片化的时间通过视频回放等方式反复强化学习效果,教师利用线上工具了解学生学习状态进行督学;有一定学习能力的同学主要采用模块化自主学习方式,教师对凝练出的高层次问题进行答疑讲解,实时参与学生讨论和互动,从而实现个性化辅导;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需要更多的课外实践完成学习内容的内化和升华,本课程配套多种课外实践形式进行创新创业训练,如开设开放实验室及参与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健康科普站工作、技能竞赛和在线课制作等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能力。课程组在制作线上教学内容时自主设计了多个动画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直观的理解,动画制作由教师和各专业学生分工合作,艺术学院学生协助漫画形象设计,园艺、食品和人文学院学生参与脚本草拟,动漫学院学生进行动画制作,这种形式的实践使教师更了解学生,学生更了解课程,极大地提高了团队合作能力、学生学习兴趣和效果,反向推动了通识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  问题导向,翻转课堂

园艺与健康是一门适合以学生兴趣为导向构建翻转课堂的课程。智慧树和优课联盟平台为在线开放课程提供了教学资源的保障,虚拟仿真实验、开放实验室、课外实践实现了线上线下混合式实践教学模式,教与学的时空翻转,使课堂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舞台[8-9]。学生通过课前视频学习,根据兴趣或最新的社会关注点如“园艺产品与人体健康关系”“药食同源”等选择某一专题,分小组查阅文献、整理研究热点;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辨证、综合地拆解专题内容,提高辩证能力。以“农药安全”为例,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食品安全战略为引言,结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剖析“韭菜、草莓农残多”的案例,润物无声地融入“法治自信”教育,学生通过学习农药相关知识,了解科学种植的重要性;根据对该专题理论基础资料的收集,汇报有毒有害物质对健康的影响,对减少农残的方法进行玻璃鱼缸式讨论,衍生出绿色农业的理念,课外拓展水培种植的知识点,通过大咖讲座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正确方法对存在问题及未来科学研究的价值进行分析和论证,提高学生知识归纳整理、陈述和思辩能力,进一步通过对食堂、菜场果蔬样品农药残留检测的探究性实践项目,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实现理论知识的内化,达到会运用的目标。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案例分析法提高了学生的农产品安全意识和职业素养,树立了尊重自然的生态价值观和正确的职业道德观,以实践践行了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10]。

(四)  赛教结合,师生共赢

传统通识课程无论对学生创新实踐能力的培养,还是对教师素质要求都较为薄弱。一二课堂融通的混合式教学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突出教师创新能力的提高。通过多轮教学实践,课程形成“以研促教、以赛促学、赛教结合”的特色。课程组教师不断对知识进行结构化和深度化加工,将“有点甜的海棠叶茶”“茄子新品种选育”“保障舌尖安全的新型检测元件”“彩叶耐盐植物的培育”等研究项目吸纳进课程教学模块中,显著提升了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以研促教”不仅使得课程内容丰富有深度,而且反向推动教师个人教科研业务能力和水平的提升。“以赛促学”的个性化理念,激发学生分解任务完成挑战,提高学习兴趣记忆专研和创新的能力。如“植得”团队将第二课堂搬进田间,针对性地指导农民实际操作,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形成农民学技术、学生学经验的双课堂(图3)。在实践过程中不仅训练了高阶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而且越来越多的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健康、关注农耕文化,通过一届届学生的经验积累,形成了串联科技服务、对接劳育课堂、助推农产品销售三个创业实训模块,并在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投身乡村振兴的热情。这一过程不仅是对专业知识的应用巩固,也是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教师在指导学生竞赛的过程中,丰富了循序渐进培养学生能力的经验。“赛教结合”促进了教师对教学方法改革、教学理念的转变,激发了教师的紧迫感和学习潜力[11],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动力和学业挑战度,促进了对理论联系实际的理解,实践创新能力有了质的飞跃。近年来,教师指导学生在“互联网+”“挑战杯”和“创星杯”创新创业竞赛等竞赛中多次斩获奖项,主持了国家、省、校级大学生创新项目8项,发表论文7篇,授权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最终实现教师和学生“双中心”深度学习和能力提升[12]。

(五)  综合考核,动态优化

跟踪学生的发展以及对课程动态教学过程的反馈,已成为教学改革的常态。考核不仅要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要反映出创新实践技能的掌握、综合能力的提升及对复杂农业问题的解决能力等情况[13],从而根据反馈对教学及时做出调整。课程组在“六环节”教学基础上,建立了学期内多形式的课程考核与学期外跟踪效果反馈的课程评定机制。学期内学习效果评测采用“线上+线下”过程性评价方式(表1)[14],旨在引导学习者转变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以“如何让年轻人爱上茶”为考核案例,制定如首席执行官、销售总监、产品研发、技术总监、财务总监和形象代言人等不同的角色,按人数划分小组。学生利用移动沙丘相互认识,自荐推选出项目首席执行官,执行官通过招兵买马组建团队;成员依据自身角色完成资料收集、走访调研、材料整理,合作制定出设计方案与实施细则,课堂上由形象代言人或销售总监进行宣讲。小组汇报后教师进行点评,并引导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形成小组间的创意整合通过步步优化,形成创业计划雏形。根据各小组设计的创意性、可行性等进行自评、互评和老师评分,按2∶3∶5加权后获得小组得分(占60%),所有成员该项得分相同;课后总结报告由学生独立完成(占40%),由教师评分,综合成绩作为过程性考核的一部分计入总分。长期评价主要是对园艺专业学生技术指导、科普讲座等社会服务能力、暑期社会实践、学业成长反馈、竞赛参与以及对非园艺学生参与课程相关创新创业实践的调查。通过对短期和长期教学反馈的收集,总体评价课程教学内容是否切合人才培养目标,保证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四  结束语

疫情背景下,从园艺跨界到健康具有时代意义,园艺与健康通过重构教学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工匠精神,助力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助力健康中国的全面推进,实现“三全育人”目标。

近几年的改革实践表明,相较于传统线下课堂教学,通过在线平台、智慧教室、仿真实验和VR全景教学等信息化手段混合线下课堂及开放实验室,提高了课堂主体性与主观能动性。以学校 “南京战略”为抓手,带领学生服务周边种植基地,设计和拓展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创新创业训练及社会实践环节,“融通教育”使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互补互融,发现通识课程里的创新创业孵化器。整个教学中体现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育人理念;体现了教师、学生“双中心”发展的教育理念,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课程认知、自学能力、学习兴趣、科学探索精神,提高了科技创新、理论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语言表达与人际交往等综合能力,达成了“三有三会”课程目标,而且极大地提升了教师的授课兴趣和技能、团队合作、创新创业培训等能力,最主要的是提升了学生和教师两者持续学习能力。通过课程的学习无形中让更多学生接受农业,增强了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课程发挥了通识课优势,深化和农科教讲师团、营养学会、农学会和中小学的合作,利用信息化等手段最大限度将课程对全社会开放共享,提高社会服务的能力,为打造安全健康饮食、生活恬静的美丽中国做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旭辉,刘晓雨,王洪梅,等.基于新农科建设的线上线下混合虚实互补探究式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21(6):58-63.

[2] 汤芬芬.基于国家线数据的农学研究生教育遇冷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1):3-4.

[3] 钟英.地方本科院校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建设策略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7):29-31.

[4] 田杰,吴艳云.基于话语分析的我国大学通识课程“水”的表征与归因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38(8):145-150.

[5] 孙崇德,李鲜,徐昌杰,等.教育新常态下通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以“园艺产品品质与营养健康”线上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1(44):58-61.

[6] 徐杨超.赛教融合型Sandwich教学法在高职高专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22,40(7):53-54.

[7] 刘传俊,姚科艳.新农科建设背景下本科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行动逻辑[J].高等农业教育,2021(1):43-47.

[8] 吴平,韩阳瑞,孙正国.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探索——以园艺植物识别与应用课程为例[J].现代园艺,2020,43(7):196-197.

[9] 郝志强,张晓颖,冯玉玲,等.“线上+线下+虚拟仿真”多元化实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究[J].山东化学,2021,50(15):186-187,189.

[10] 蓝蔚青,孙晓红,金银哲,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群育人模式的改革探索[J].包裝工程,2021,42(23):136-140.

[11] 董小琼.技能大赛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融合的实践研究[J].科技风,2022(5):13-15.

[12] 赵宏,郭蕴.面向综合能力培养的大学计算机通识课程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21(6):15-19.

[13] 孙小川,任旭琴,陈伯清,等.新农科背景下设施园艺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黑龙江农业科学,2021(11):98-101,102.

[14] 赵文莉.过程性评价在项目教学法中的应用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8.

基金项目: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新农科背景下《园艺与健康》通识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2022-R-101546);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项目(无编号);金陵科技学院校级教育教改课题“基于园艺通识课程数字教创共同体培养‘π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YJG202306)

第一作者简介:王耘(1985-),女,汉族,江苏南京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农产品品质与安全。

*通信作者:宰学明(1968-),男,汉族,江苏仪征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植物生理学。

猜你喜欢

通识课程新农科能力提升
基于“新农科”发展的《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教学改革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资源昆虫学》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的《动物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初探
新农科背景下观赏果树栽培与资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应用型通识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通专融合视野下高职教育集群型课程模式建构
高职院校通识课程教学实施研究
匠心优化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英语课堂
学生写作能力的实用价值及其提升
高校通识课程《美术鉴赏》双语教学实践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