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五苓散理法对针刺临床的指导

2024-03-25潘婷张治国张重阳梁俊杰孟言邢御白鹏

环球中医药 2024年2期
关键词:五苓散病位膀胱经

潘婷 张治国 张重阳 梁俊杰 孟言 邢御 白鹏

张仲景将《黄帝内经》中脏腑、经络、气化的内容融为一体,形成了以六经辨证为核心的诊疗体系[1]。五苓散是《伤寒论》中的名方,首见于太阳病篇,历代医家对其病位存有争议,而正是这些不同的切入角度为读者展示了背后的理法。针刺理论将六经分为十二经脉,网罗全身,调脏腑气化,维持脏腑经络之间的平衡。从脏腑、经络、气化功能出发,依照五苓散的思路指导针灸临床,可以通过针刺经脉、腧穴、选择操作方法以达五苓散利水渗湿、温阳化气、培土制水之效。因此,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剖析五苓散证的理法方药并结合针刺特色进行选穴处方,以期为针刺的配穴提供思考。

1 病位所在,病机所指

《伤寒论》太阳病篇第71、72、73、74、141、156条,阳明病篇第244条,霍乱病篇第386条中均提及五苓散,其描述主要集中在太阳病篇。当外感寒邪,卫阳受损,出现发热、头项痛、脉浮等症,若是误下伤阳或正气不足,邪气循经入膀胱,导致水饮内停,津液不行而见小便不利、微热消渴[2]。五苓散所治病证的病位被明确定位在太阳膀胱,这赢得了大多数医家的认同。但值得一提的是单从下焦膀胱的角度来解释并不全面,而且在历代医家的实践中将五苓散的病位定在三焦[3]、脾[4]、胃[5]的临床实践也能取得不错疗效[6]。因此,笔者按照不同病位将五苓散条文加以总结,以期明确五苓散证背后所指的病机。

1.1 膀胱气化不利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已。”膀胱具有藏津液和主气化两种功能。《伤寒论》条文第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外邪入里而致膀胱气化不利,“浊水不去,津液不生”[7],津亏于上则口渴,水蓄于下则小便不利。陈明[8]认为第156条“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烦躁,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出现的“心下痞”是症状在中焦而病位在下焦的“虹吸”现象,太阳经脉循行身后,与循行于身前的足阳明胃经相互呼应产生,当膀胱蓄水时,令中上焦的水气聚而不散,气机壅滞,心下满闷不舒;第386条“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这里所言霍乱与感染霍乱弧菌而成的感染性疾病不同,多是由外感秽浊、饮食生冷所致,表现出上吐下泻,其病机为膀胱气化功能受到循经入腑的邪气影响,水津布散失调影响到肠胃气机。《金匮要略》中“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则是因为膀胱气化不利,水蓄下焦,水津不布,机体失养,故体瘦、脐下悸动,日久犯上。从脏腑、经络、气化的角度看来,膀胱气化不利实际上包含了四层含义:一是膀胱为州都之官,具有开阖津液的功能;二是膀胱为六经中的太阳,太阳为一身巨阳,为诸阳主气,阳气隆盛;三是在经络之中,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相表里,肾为元阴元阳之本,膀胱之阳得肾阳之助而能输布全身;四是从位置来看,膀胱为五脏六腑最低处,外感寒邪,其性阴,阴邪袭下[9]。

1.2 三焦水路不通

三焦是人体津液代谢的通路,参与了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的过程。《中藏经·论三焦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号中清之腑,总领五脏六腑、荣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由于其位置特殊,又将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肾膀胱包括其中。因此,肺通调水道,脾运化水液,肾主水的功能有赖于三焦气化功能的发挥。三焦气化功能失常,水亏于上则口渴、吐涎沫;水扰于中则胃中干、心下痞;水蓄于下则脐下悸、小便不利或下利;水溢肌肤则出现肉上起栗及湿疹[4]。柯琴对71条的注释为“微热犹在,表未尽除也,此不烦而渴特甚,饮多即消,小便反不利,水气未散也……必上焦得通津液得下”;吴谦在阐释水逆证时说“所吐之由,则因热邪入里,与饮相博,三焦失其蒸化,而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二者皆提及此为三焦水路不通[10]。

1.3 脾胃运化失常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二者配合是运化水湿的重要动力。持这种观点以张隐庵[11]为代表:“盖发汗而渴,津液竭于胃,必藉脾气之转输,而后能四布也。”《伤寒论》条文第72条“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与第73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为太阳病误下误汗伤津后,脾失运化,津失运转,水湿停滞,不能上承而致口渴,不能下运而致小便不利。依据症状程度的不同,较轻者用茯苓甘草汤,较重者用五苓散[12]。结合以方测证,茯苓、白术为健脾要药,贵在健脾助运,“少少与饮之”,以免汤剂增加脾胃主运化的负担。第71条“胃中干”“令胃气和则愈”及第156条、244条“心下痞”“痞不解”直指病位在胃,为胃阳不足,水停于胃而致水痞。水为阴邪,当水逆、水痞之证出现时首先损伤的是胃腑之阳,胃阳不足必然会引起水液运输障碍[13]。方后选用散剂,张锡驹云“散者,四散之意也”,此为布散津液;用“白饮服”,白饮为米汤或面条汤[14],意在养胃健脾,促进药物的吸收;“多饮暖水,汗出愈”旨在借助阳气,恢复脾升清的功能。赵锡武老先生曾说:“五苓散为中焦淡渗健脾之剂,能恢复脾之功能,使脾阳振则吐泻方止,而小便始利。”

2 水液代谢,直指核心

五苓散的条文内容包含的症状是复杂的,历代医家的解释也未统一,但能隐约看出病位在膀胱多是从经络理论角度出发,邪气从足太阳膀胱经的由表入里,以膀胱为核心,导致一系列水液代谢的问题,并波及三焦、脾胃。另外一部分医家认为病位为脾胃,多是从方药的组成及服用的角度出发,茯苓、白术健脾和胃,猪苓、泽泻利水化湿。而基于三焦是水液代谢的枢纽的功能,影响范围广,进而出现口渴、吐涎沫、头眩、心下痞等症状。

由此可看出五苓散的理法是着眼于整个水液代谢的过程,从“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素问·经脉别论篇》)来看,膀胱是水液代谢的终末环节,也最容易受到影响,同时也可逆向影响三焦、脾胃,这个过程也符合陆九渊、陆渊雷等伤寒大家所认同的“太阳—少阳—阳明”三阳传变规律[15]。因此,应考虑五苓散的核心病机为膀胱气化不利为先,三焦水路不通、水蓄胃脘、脾失运化,水饮内停可以出现在上述任何一个环节[16]。

经脉相互联系是六经传变的物质基础[17],经络畅通是脏腑发挥正常功能的必要条件。太阳经为一身之藩篱,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于身后,为阳中之阳,阳气所盛,卫气所行,能够抵御外邪。手足同名经经气相互贯通、感召、配合。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互为表里,肾主水,内藏真阴真阳,如尤怡[18]言“少阴虽为阴脏,而中有元阳,所以温经脏,行阴阳,司开阖者也”。其真阳化生命门之火,太阳寒水之化依赖肾阳温煦,二者一阴一阳,一表一里,相互配合,将太阳之气输布于表。督脉为阳脉之海,统摄全身之阳,其循行“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素问·骨空论篇》),与膀胱和肾经相连。因此太阳主表,也需借督脉之阳。而当病位进一步波及三焦、脾、胃时,也需考虑三条经脉是否通畅,配以不同的腧穴。

因此,五苓散病机的背后实际上包含了脏腑、经络、气化三个方面,三者共同参与了五苓散证的不同过程,核心为水液代谢失常。

3 方从法出,穴随证立

3.1 利水渗湿,温阳化气,培土制水

五苓散由茯苓、白术、猪苓、泽泻、桂枝五味药组成,共奏利水渗湿、温阳化气、培土制水之功。方中茯苓、白术、猪苓、泽泻为四苓,能利水。茯苓味淡,是太阳渗利之品,为利水消肿的要药。《神农本草经》谓其主“口焦舌干,利小便”,《雷公炮制药性解》言其“茯苓色白,是西方肺金之象也……微甘,是中央脾土之味也”,可见茯苓主补太阴,脾健而小便利,肺足则金水生,止口渴。白术味甘、苦、温,为补气健脾要药,能燥湿利水,脾升胃降,斡旋中焦,津液生而口渴止,汪机称其“脾恶湿,湿胜则气不得施化,津何由生?故曰膀胱者,津液之府,气化则能出焉。用白术以除其湿,则气得周流而津液生矣”。二者配伍,一温一燥,补脾胃而利水,实为培土制水。泽泻咸寒为阴,以泻伏水,主利水渗湿,且泻中有补,能“养五脏,益气力”(《神农本草经》);猪苓甘淡为阳,功似泽泻,“利水燥土,泻饮消痰,开汗孔而泻湿,清膀胱而通淋”(《长沙药解》)。二者配伍,主消水饮,利水渗湿以畅水道。桂枝为干燥嫩枝,量小力大,辛温而发散力强,能“和营、通阳、利水、下气、行淤、补中”(《本经疏证》),通阳而利小便。且章虚谷在《医门棒喝》中提到“三焦者,相火用事”,桂枝之阳也能为三焦提供动力。五药合用从脏腑、经络、气化的角度阐述了证、法的变化,融合而成的散剂使全方降中有升、表里同调、补泻兼施。

3.2 经络辨证,结合脏腑,通调水道

遵五苓散之理法,临床选穴方案有二,一以经络辨证为主,选足太阳膀胱经、督脉;二以脏腑辨证为主,选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

第一种方案为太溪、飞扬、天柱、大椎、脾俞、胃俞、次髎、会阳、委阳。太溪为肾经的原穴,为经气汇聚之地,激发肾阳,助膀胱气化;飞扬为膀胱经络穴,连肾经,取穴位于两肌肉之间似山下峡谷而出潜飞跃、阳气现于外而有升腾之象[19];天柱位居头上为天,以项为柱,与飞扬上下相配,激发太阳经气。合以太溪,表里配穴,气化有源。大椎为督脉要穴,手足三阳经交会之处,统领一身之阳,助阳化气,且能“主伤寒热盛,烦呕”(《黄帝明堂经》)。脾俞、胃俞为背俞穴,集脾、胃之气转行于背;委阳为三焦的下合穴,“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取委阳”(《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三穴合用,健脾和胃、调畅三焦。次髎、会阳为局部取穴,是膀胱经与督脉之会,能助膀胱的气化与津液的流行。次髎“主治大小便不利”(《古今医统大全》),其解剖层次下为第3骶神经后支[20],此神经参与发出的盆神经支配膀胱逼尿肌;会阳穴深层之下有阴部神经,而此神经支配尿道括约肌,因此次髎、会阳相配能够恢复膀胱功能[21]。此方案选穴主要集中于足太阳膀胱经上,重在激发太阳经气,再结合表里相合以及督脉统领一身之阳的关系,用阳气促进膀胱气化,多用于阳气不足兼有太阳蓄水证、痰饮,症见口渴、小便不利、脉浮。

二为足通谷、攒竹、后溪、阳池、中脘、水分、中极、阴陵泉、足三里、复溜。足通谷、攒竹为足太阳膀胱经经穴,取根结之意,上下相配,疏通太阳经经气。后溪为手太阳小肠经穴,能疏调太阳气机,且为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借助督脉之阳以散外邪,又五行属木,更有升发疏散之力。阳池为手少阳三焦经的原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难经·六十六难》),又有“三焦者,水谷之道路也”(《难经·三十一难》)之说,可以疏调水道。中脘、水分为降逆止呕、利水渗湿要穴,中极为膀胱募穴,利膀胱、理下焦,意在恢复膀胱功能,为局部取穴。阴陵泉为足太阴脾经的合穴,为胫骨内侧髁下之深泉,合入脾脏,五行属水,健脾化湿[22];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的合穴,五行属土,燥湿和胃。二穴相配,一阴一阳,培土制水。复溜为肾经金穴,金意象秋,主阳气的收敛下沉,下入于肾,鼓舞肾气。此种方案选穴主要从脏腑的角度出发,利用经络相连的关系,取穴主要集中与脾、胃经上,重在健脾和胃以治里,配以太阳经选穴,温阳利水以解表,多用于水逆证、霍乱,症见呕吐、泄泻、小便不利、口渴。

3.3 用针宜细,留针宜短,补泻兼施

临床上一般选用较细的毫针治疗。“病小针大,气泻太甚,疾必为害;病大针小,气不泄泻,亦复为败”(《灵枢·官针》)。不同粗细的毫针通过针体与周围组织的挤压力、摩擦力、牵张力产生不同的刺激参数[23],粗针得气快、针感强同时容易耗伤气血,细针得气慢、针感弱但少伤气血[24]。当阳气在表,经络之气上浮,多选取0.18×40 mm细针刺入以减少疼痛,调气机给邪以出路。

“病有浮沉,刺有深浅,各至其理,无过其道……浅深不得,反为大贼,内动五脏,后生大病”(《素问·刺要论篇》)。吴文尧在治疗一位90岁太阳病的患者常规治疗3次无效,将原进针深度1.5寸改为0.5寸,针1次症状明显缓解[25]。由此可见,外邪在阳经停留尚浅,“刺阳者,浅而疾之”(《灵枢·阴阳清浊》),针刺宜浅,针入约0.2~0.5寸;局部取穴(次髎、会阳、中脘、水分、中极)主要发挥近治作用,宜深刺,针入约1~1.5寸,刺激脏腑功能。

当选穴为方案一时,侧重阳气的激发,而阳气又借督脉与肾阳的蒸腾与温煦,大椎、太溪宜补;脾胃健而水行,脾俞、胃俞宜补;飞扬、天柱、次髎、会阳平补平泻,调太阳经气与膀胱腑气;疏通三焦畅水道,委阳宜泻。当选穴为方案二时,补后溪与复溜激发督脉与肾经阳气,足通谷、攒竹、中脘、水分、中极平补平泻;阴陵泉、足三里、阳池宜补,健脾和胃,运化水湿。由于针刺部位较浅,适宜进行开阖、徐疾以及迎随补泻。

留针时间是针灸疗效的重要刺激参数[26],临床寻求针刺最佳诱导期[27]。自古有“走马看伤寒”之说,太阳病外邪虽浅,但传变较快,一般一日1次或2次,应尽早控制疾病[28],但若遇表邪已解而水饮仍在,可调整时间为1~2日一次。留针时间约20~30分钟,需要治疗2~3次[29]。

4 小结

《伤寒论》中的方剂思想能够指导针刺处方的选择。《素问·天元纪大论篇》:“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所谓本也,是谓六元。”“六元”为“六气”,六气是作用于自然万物的反应,结合人体,六经作用于六气之化,又本于脏腑功能[1]。二者的关系是经脉为标,脏腑为本,通过所属脏腑的气化及经脉循行的联络功能最终形成了《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模型,创造性地提出了六经辨证理论,由此立论便从原理上把脏腑、经络、连及所产生的气化功能有机地融为一体。

经络学说是针灸的核心理论,基于脏腑、经络、气化功能构建的《伤寒论》同样可以选用针灸治疗。而在具体的针灸方法的选择上,用针还是用灸,粗针还是细针,温和灸还是麦粒灸等,可以结合具体的情况选用。选用的关键点首先是明确所对应条文或者方剂包含的核心思想,确定治法治则,综合脏腑、经络辨证,选择合适的经脉、腧穴,进而确定具体的操作方法,如此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猜你喜欢

五苓散病位膀胱经
基于数据挖掘丹葛五苓散治疗CHF作用机制及实验验证
蓄血证病机病位探析
国医大师唐祖宣应用五苓散经验
针灸联合茵陈五苓散加减治疗男性湿热上蒸型脂溢性脱发的效果分析
中医对痛风的认识
五苓散治盗汗
消渴病合并抑郁症之病位探析
下午动一动,疏通膀胱经
只要3个动作,解决身体90%的疾病
肾经、膀胱经开合时间与中医治疗肾病综合征疗效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