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口腔运动训练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在吞咽障碍婴儿中的应用价值

2024-03-22张利敏周俊霞林萍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4年1期
关键词:奶量营养性经口

张利敏 周俊霞 林萍

(河南省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郑州 450000)

婴儿吞咽障碍在临床中比较常见,早产、药物及气管插管术等均有可能引发此种情况。吞咽障碍可造成患儿经口喂养困难,致使其无法获取充足的营养及水分,加剧生长发育异常的可能性,还会导致吸入性肺炎,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1]。目前可通过鼻饲管喂养和肠外营养支持等方法供给患儿营养,但上述干预方式无法彻底满足患儿的营养需求,且实际应用期间容易加剧并发症或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性。因此,尽快找寻一种能够帮助患儿缓解经口喂养困难的干预治疗方式十分关键[2]。非营养性吸吮作为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婴儿吞咽障碍的干预方式,其是将安慰奶嘴置于婴儿口中,由此依靠外界规律地给予婴儿干预刺激,促使婴儿规律吸吮,从而使婴儿逐渐适应吞咽模式,最终实现鼻饲管喂至经口喂养、母乳喂养的过渡[3~4]。但该方式手段单一,见效较为缓慢,实际应用时存在明显局限。而口腔运动训练可不断刺激,按压患儿两侧脸颊部、舌尖等口腔功能区,进而能够提高咀嚼及舌部活动能力,强化患儿对舌内肌运动的感受,使其对吞咽反射更加敏感,从而改善患儿喂养情况,促进生长发育[5~6]。鉴于此,本研究探析口腔运动训练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在吞咽障碍婴儿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1 月至2023 年1 月就诊于医院的100 例吞咽障碍患儿,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联合组,各50 例。对照组男24 例,女26 例;年龄2~10 个月,平均(6.85±2.08)个月;分娩方式:阴道分娩32 例,剖宫产18 例;出生体质量2 500~4 000 g,平均(3 275.28±589.35)g;身高48~73 cm,平均(58.26±12.17)cm。联合组男22 例,女28 例;年龄2~9 个月,平均(6.46±2.15)个月;分娩方式:阴道分娩30 例,剖宫产20 例;出生体质量2 500~4 000 g,平均(3 241.56±592.73)g;身高48~74 cm,平均(58.49±12.25)cm。两组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字2020001005 号)。

1.2 入组标准 (1)诊断标准:符合《中国吞咽障碍评估与治疗专家共识(2017 年版)》[7]中的吞咽障碍相关诊断标准,满足以下任意一项均可确诊:将奶嘴置于患儿口中,患儿无吸吮、吞咽动作;具有不明显的吸吮动作,但无法吸出奶液;可吸出奶液,但无法顺利吞咽至体内。(2)纳入标准:均为足月且单胎妊娠;身体可耐受鼻饲喂养;所有患儿意识清醒,入院时各项生命体征处于平稳状态;家属对本研究内容均知情同意。(3)排除标准:无吞咽反射;因其他疾病(如肌无力或消化道畸形等先天性疾病)引发的吞咽功能异常;患有脑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疾病;合并严重感染。

1.3 干预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及非营养性吸吮。常规干预:包括间歇喂养、鼻饲管喂养、体位管理等。非营养性吸吮:采用安抚奶嘴锻炼患儿吸吮能力,于每天8:00~9:00、12:00~13:00、17:00~18:00 三个时间段,喂奶前30 min 通过触觉或听觉进行良性刺激唤醒,并于口腔中放置安抚奶嘴,5 min/次,3次/d;随后尝试用奶瓶喂养患儿,每次训练时间≥10 min,3 次/d;若瓶内有奶量剩余,则采用胃管注入患儿体内。可将经口吮奶量达到120 ml/(kg·d)且能够无须管饲作为训练目标。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口腔运动训练。(1)前期培训:明确安排每一位医务人员的工作,开展婴儿吞咽障碍干预方式的相关培训,组织考核,确保其能够熟练掌握口腔运动训练的相关知识与技能。每次训练前,医务人员需观察患儿肺功能是否良好、鼻导管吸氧下有无发绀情况,明确后方可开展训练。(2)具体过程(于每天8:00~9:00、12:00~13:00、17:00~18:00 三个时间段,喂奶前30 min 开始训练):医务人员清洁手部后戴上非塑胶手套,首先用食指点状按压20 次患儿下颌舌骨肌;再选用沾过水的无菌棉签对患儿嘴唇进行点、蘸,将棉签置于舌尖部,观察患儿有无吞咽动作;医务人员将食指伸入患儿口腔内,对其两侧脸颊部做点状按压动作20 次,随后按压患儿上颚15 次(由外向内的顺序);接着对按压患儿舌部15 次(由舌尖向舌中、舌后根按压)。训练时间10 min/次,3 次/d;结束后予以患儿经口吮奶≥10 min。上述两组干预过程中,医务人员需密切关注患儿是否有吸吮奶瓶、瓶中奶量是否减少现象;均持续干预1 个月。

1.4 观察指标 (1)吮奶情况。经口吮奶量:根据患儿进食初5 min 内的吮奶量为准;吮奶速率:每分钟经口吮奶量(ml/min)=吸吮摄入奶量/所用时间。(2)经口喂养及住院时间。其中喂养时间包括开始经口喂养时间、完全经口喂养时间。(3)临床干预效果。根据新生儿口腔运动评估量表(NOMAS)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最高10 分,最低0 分,得分越高提示口腔运动能力越强。正常:10 分;改善:4~9 分;无效:0~3 分。总有效包括正常与改善。(4)发育情况。分别于干预前后根据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评估患儿智力发育指数(MDI)、精神运动发育指数(PDI),前者包含163 条项目,后者包含81 条项目,每条项目均分为0 分(未观察到)、1 分(观察到)。分值越高表明发育情况越好。(5)喂养不良反应,包括腹胀、消化不良、吐奶等。(6)护理满意度。干预结束时,根据我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评估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内容包括护理有效性、护理舒适性、护理专业性、护理质量及护理服务态度等内容。得分>80 分表明非常满意;得分70~80 分表明满意;得分<70分表明不满意。总满意包括非常满意与满意。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吮奶情况对比 干预前,两组5 min 内经口吮奶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联合组5 min 内经口吮奶量与吮奶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吮奶情况对比()

表1 两组吮奶情况对比()

注:与本组干预前比较,*P<0.05。

?

2.2 两组经口喂养及住院时间对比 联合组开始及完全经口喂养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经口喂养及住院时间对比(d,)

表2 两组经口喂养及住院时间对比(d,)

?

2.3 两组临床干预效果对比 联合组临床干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干预效果对比[例(%)]

2.4 两组发育情况对比 干预前,两组PDI、MD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联合组PDI、MDI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发育情况对比(分,)

表4 两组发育情况对比(分,)

注:与本组干预前比较,*P<0.05。

?

2.5 两组喂养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联合组喂养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两组喂养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例(%)]

2.6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联合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6。

表6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例(%)]

3 讨论

非营养性吸吮对刺激患儿吞咽反射的作用存在一定局限性,可能会导致患儿吸吮后无法顺利自主吞咽,在治疗后经口进食困难现象存在的可能性仍然较高。若患儿仅单纯接受非营养性吸吮干预,其恢复周期长,易增加患儿不适及家庭经济负担,多种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8]。对此,还需尽快寻找更有效的干预方法,以促进患儿吞咽功能恢复。口腔运动训练可积极刺激患儿的唇舌、咽喉等感官,从而可刺激吮吸动作所需的肌肉群,促进患儿做出吸吮等动作,有利于提升吞咽等生理功能,由此可尽早实现完全经口喂养[9~10]。

本研究联合组5 min 内经口吮奶量、吮奶速率及临床干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且经口喂养时间、完全经口喂养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提示给予患儿口腔运动训练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干预方案的效果显著,能够提高患儿进食分量及效率,从而改善喂食困难状况,同时还可减少患儿实现完全经口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分析原因为,非营养性吸吮干预方案中会予以患儿安抚奶嘴,可持续强化患儿吸吮能力,同时不断对患儿产生视觉、味觉及感觉的多重刺激;联合组患儿在非营养性吸吮同时进行口腔运动训练,可在喂养过程中对患儿下巴和脸颊起到支撑作用,帮助其更好地进行吞咽,从而使其能够规律地完成吸吮、吞咽、呼吸等一系列动作[11]。此外,通过对患儿口腔功能区等进行点状按压或叩击,可直接刺激口腔中的感觉神经,从而提高口腔的感知及反馈能力,还能够促进吞咽原始反射的形成,由此可提高患儿颌、舌动作的协调性,促使其产生多次吸吮动作,从而加快患儿进食能力的发育[12~13]。两种干预方式联合使用可将干预优势放大化,协调、同步患儿的吸吮与吞咽动作,这对促进患儿吞咽功能障碍恢复也起到了关键作用,由此可缩短患儿住院时间,具有良好的干预效果。

本研究联合组干预后PDI、MDI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提示口腔运动训练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干预吞咽障碍患儿能够促进其智力及运动发育,有助于其身心生长发育。分析其原因为非营养性吸吮可刺激患儿口腔内迷走神经,从而加快机体胃泌素释放,对促进胃肠蠕动及胃排空均具有积极作用。非营养性吸吮可避免患儿因鼻饲管引起不适而产生的哭闹情况,患儿配合度较高,同时也对患儿的睡眠具有积极作用,可增加睡眠时间,促进其生长发育。此外,患儿通过口腔运动训练可刺激口腔三叉神经系统,并能够加快口腔吸吮发生器对外界刺激的感知,促使患儿自主吸吮[14]。长期训练则能够促进患儿舌、下颌等肌肉发育,加快其成熟,进而能够提高口腔运动能力。口腔运动训练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干预能够有效促进患儿生长发育[15]。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组喂养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分析原因为,患儿接受非营养性吮吸后予以其口腔运动训练,二者联合应用可强化吞咽反射,进而能够缩短完全经口喂养的过程,由此能够显著减少因鼻饲管喂养引发的并发症。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提示口腔运动训练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干预模式可提升吞咽障碍患儿家长满意度。这是因为二者联合干预可帮助吞咽障碍患儿改善喂养情况,有助于患儿生长发育,进而可减少家长因患儿疾病而产生的不良情绪,可拥有较好的护理感受;患儿在干预后也可有效改善病情,患儿病情好转后家长也能够切实感受到医务人员的用心及关心,从而提升护理体验,进一步提高护理满意度。综上所述,尽快予以吞咽障碍婴儿口腔运动训练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干预方案可提升患儿的进食能力,促进其吞咽功能恢复,并能够缩短住院时间,还可有效改善其智力及运动发育情况;两者联合应用可发挥更好的干预效果,并能够减少喂养不良反应,且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较高。

猜你喜欢

奶量营养性经口
经口内镜联合颈外超声穿刺注水定位成功取出颈深部异物1例
小儿推拿呵护孩子健康成长(七十九)——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钙剂联合维生素D3治疗儿童中重度营养性佝偻病的临床观察
宝宝饱不饱,衡量有四招
You Must Have A Healthy Diet
抚触护理对新生儿排便、奶量及高胆红素血症的影响
Should a colonoscopy be offered routinely to patients with CT proven acute diverticulitis?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and metaanalysis of best available evidence
经口不切开胃底折叠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
151例蒙古族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临床分析
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