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产教融合的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广东药科大学智能康复产业学院为例

2024-03-16邱学军赵杰赵昌林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4年4期
关键词:药科产教校企

邱学军,赵杰,赵昌林

(1.广东药科大学 健康学院,广东广州 510310;2.广东药科大学 智能康复产业学院,广东广州 510310)

产教融合在2014 年5 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被首次提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深化产教融合的重大改革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1]。产教融合是指高等教育机构积极将学术专业与实际产业相结合,促使教育和产业界之间紧密互动,从而使学校在人才培养、科研以及科技服务等领域都具备产业化运营实体的特质。这种模式促使学校与企业形成紧密一体的办学关系,是当代高等教育的关键支撑之一。产教融合是构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2],全面推进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对解决高等教育同质化、学生就业难等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产业学院作为高校教育组织创新的产物,起源于职业教育,并随着政策的发展逐渐转向本科层次的应用型高校[3]。产业学院将立德树人作为核心使命,注重学生的全面成长,通过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利用企业和高校教育的各自优势,深化产教融合,推动高校积极探索符合新时期社会需求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产业学院致力于塑造特色鲜明的专业,通过建立校企协同培养机制,使教育与社会融为一体;通过充分应用社会资源来开展教育,以服务社会为己任,同时促进自身的持续发展。产业学院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大量适应产业需求的高水平、应用型、多元化人才以及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支持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和新兴领域的发展,并为社会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4]。近年来,国内外高校纷纷设立了产业学院,参与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实践。

1 国内外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现状

产教融合作为当前研究热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美国率先实施了产教融合,提倡“工学交替”合作教育模式[5],旨在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实践脱节的问题。加拿大高校学生每4 个月在学校和企业之间轮换学习,这种产教融合模式培养的毕业生深受企业欢迎,成为其他国家效仿的榜样。英国高校产教融合模式分为短期实践和长期实践两种,其中学生长期实践有“2+1+1”和“1+3+1”两种安排,被形象地称为“三明治式”模式。德国的产教融合则以“双元制”为特色,学生学习阶段1/4 的时间在企业参与实践[6]。法国和澳大利亚采用“学徒制”模式,而日本主要推行企业教育,企业在人才培养中扮演主导角色[7]。国外产教融合培养模式起步早,各有独特优势。

自2017 年12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以来,国内各高校随之对产教融合进行了一系列试点。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在内的40 多所北京高校,积极与企业、科研机构共建了200 多个国家级研究中心,形成了紧密的产教融合共同发展格局。近年来,广东省政府也加大了对产教融合的支持力度,通过联袂广东省内100 所优质技工院校和1 000 家企业共同搭建“百校千企”校企合作平台,鼓励学校和企业合作共建办学。通过学校与产业园区的对接,政府提供财政支持,在学校和企业产教融合共同培养人才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江苏、上海等18 个省市根据自身情况相继制定了产教融合相关政策和实施意见。各地政府积极组织,通过政策和财政支持推动产教融合;高校和当地企业积极参与,共同实施产教融合育人政策,致力于为社会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2 高校产业学院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国内部分高校已经联合行业企业建设了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学院,根据各自学校专业特点探索高水平产教融合育人新模式。高校利用教育资源和人才优势,积极吸引社会企业的投资、装备、专业技术人才和委托项目等资源,采用成果转化、校企合作等多元化的产学研合作方式。这一策略的目的是激发高校的创新活力,不仅能反哺地方经济、参与社会发展,还能加强学校的办学设施、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经费资助及后勤服务等软硬件建设。此外,产教融合的实施还有助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落地发展,增加教师和学生的研究、实践、实训和就业机会,提高高等教育水平,培养更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创新人才。然而,就目前高校产业学院的实际运行情况来看,还存在一些制约产业学院人才培养的问题。

2.1 培养条件欠缺

师资、教材、课堂设计是保证人才培养的“硬”指标,然而,从目前已经设立的高校产业学院的培养现状来看,存在不注重师资队伍优化建设、教材过时、没有真正做到与时俱进、以传统课堂授课为主,创新实践活动不足或者导向性不强等问题。正是因为产业学院的培养模式与高校传统人才培养差异不大,教师同质化现象严重,未能建立符合现代产业学院需求的产业型、学术型、工程型等不同属性的多元化师资队伍。很多产业学院所设专业的教材直接来自校内传统专业教材,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教材内容陈旧、过时,与市场需求脱轨,不能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对创新性培养所需知识获取的问题。另外,尽管根据相关要求,诸多产业学院都有产业导师和学术导师,两者都可以为学生进行授课,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会出现产业导师和学术导师相互脱节的现象,来自企业的教师缺乏对课堂思政元素等的把控,而来自高校的学术导师在授课过程中理论未能有效联系实际,这样容易造成产业学院教学与实际脱节,创新型人才培养受到限制。

2.2 培养理念落后

现代产业学院要求教育组织与产业组织深度融合,生产与教育有机融合。但是部分高校在产业学院教学的实际落实中依然出现了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在实际教学环节,创新实践的课程所占比重依然不够,甚至出现把高校原来的实验课作为产业学院的实践课来开展的现象,高校专业课程与产业平台未能融会贯通,没有真正发挥产业学院的主体作用。另外,部分高校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与实际的产业需求脱节,难以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8]。

2.3 培养机制不成熟

对于医药类高校来说,大部分教师同时具备教育教学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在完成专业教学的同时还可以参与部分临床诊断和治疗工作。国家也大力支持“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但是绝大多数医药类高校青年教师承担了较多的专业课程,入职后忙于备课和行政琐事,对现代教学方法、教学设计以及临床实践的理解比较片面,对企业、医院岗位要求和行业发展情况认知不足,难以紧密融合理论教学及实践应用,最终导致培养的产业学院创新型人才水平不高[9],难以培养出对重大基础性或前瞻性问题具有敏锐洞察力、具备宽广的跨学科知识和国际视野、能够组织和承担重大科研任务或重要合作项目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0]。

3 医药类高校产业学院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的任务

基于当前传统医药类高校学生仍存在重科研能力培养、轻创新实践训练、考核模式单一化等问题,无法适应新时代背景下新医科建设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也无法应对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带来的挑战。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医药类高校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产教融合为抓手,不断深化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和教育创新,整合校内、校外各类要素和资源,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对创新人才的培养。

3.1 明确产教融合办学理念

“医药结合、多学科协调发展、产教融合特色鲜明”是现代医药大学的重要特征,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客观要求,将产教融合融入办学理念中是办好医药类高校的关键。产教融合作为赋能高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产品研究与开发的重要途径,在整合高校人才资源和医药企业研发技术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明确产教融合的办学理念,有助于医药类高校共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共同构建产教融合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促进卫生健康事业与医药科研创新的融合,加快高校基础研究成果向产业化技术转化。

3.2 把握产教融合办学主线

学校的首要任务是人才培养,而新医科建设要求高校注重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同时对学生个人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完善高校创新教育体系建设,必须以产教融合为主线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为高校提高办学质量和服务经济发展提供保障。新时期医药类高校的办学目标是培养具备应用能力、创新思维和专业素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人才。通过对学生进行“产学研用”结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树立创业精神,以便能够为企业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服务[11]。

3.3 搭建产教融合办学载体

产业学院扮演着将教育、科研和产业联系起来的关键纽带和桥梁的角色,也是高校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平台和窗口。没有健全的人才培养机制,高校将无法成功培养出卓越的创新型人才。因此,产业学院作为高校产、学、研、用结合的核心载体,应成为学校转变思路、积极发展的新方向,构建企业、高校、导师、学生等利益相关者均满意的利益共同体,形成基于产教融合的高等教育诸环节的长效运行机制[12]。

3.4 培育产教融合办学师资

产教融合办学成功的关键是师资。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无论是传统教育还是创新实践教育,教学过程都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的传道、授业、解惑。在推动现代产业学院产教融合的过程中,应注重培育专业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兼备的“双师型”教师。高校除了可以通过完善人才引进、师资培训、教师评价机制来培养教师的创新实践技能外,还可以直接引入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作为产业导师,为产业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注入师资活力。“内培外进”的师资培养体系可以打造既有较深专业理论功底,又有扎实技能本领的“双师型”师资团队。

3.5 改革产教融合办学机制

为了确保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始终具备活力和适应力,办学机制必须与宏观环境的变化同步发展。产业学院应该制定相应的运行机制,以适应产教融合的需求。通过对办学机制进行改革,力争使教学、科研和应用3 个关键领域协同发展,激发产业学院师生在这些领域的积极性;通过对办学机制进行创新,医药类高校可以利用专业在人才、技术和社会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强化办学理念,积极依托政府、企业来推动“政产学研用”全方位协同创新。具备活力的产教融合创新办学机制是一种满足社会需求,实行资源互补、相互促进的良性高效发展之路,可以形成学校、企业和政府之间互动互惠、共同发展的局面。

4 医药类高校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的实施与成效——以广东药科大学智能康复产业学院为例

根据教育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以及《广东省教育厅关于推进本科高校产业学院建设的若干意见》的要求,为了加速学校产业学院的建设,深入推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广东药科大学于2022 年3 月启动了首批校级产业学院申报建设工作,最终智能康复产业学院等6 个产业学院获得了立项建设。这为广东药科大学构建高等教育与产业集群联动发展机制,打造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提供了契机[13]。

21 世纪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康复医疗行业也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政策的重点支持。为了促进康复医疗服务更加精准化、个性化、智能化,并利用先进技术改善患者的状态,提高康复治疗效果,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康复医疗服务的高质量需求,人工智能与康复医疗技术的结合成为一种新趋势,更多的医疗机构开始引入智能康复器械,并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打造数字医疗体系。广东药科大学智能康复产业学院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成立一年多以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灵活调整培养方案,深化产教融合,建成了校企共同招生、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设计培养计划、共同组建师资队伍、共同实施质量监控的共建共管共享的现代产业学院。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产学研合作,致力于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人才。这不仅有助于打造覆盖康复医疗器械研发、生产、流通和监管全过程的案例教学库,更将这些实践经验有机地运用到教学中。智能康复产业学院的设立切实满足了学生知识学习多元化的需求,不断提升了毕业生的培养质量。这一举措也为广东药科大学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深化学生培养机制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同时,新工科与新医科的融合发展提高了人才培养能力,培养出了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医药类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模式。

4.1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管理机制

智能康复产业学院对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大胆革新,积极探索构建符合医药类高校人才培养定位的新课程体系和专业建设标准。智能康复产业学院依托广东药科大学健康学院,积极推动“引企入教”战略,实施了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的创新,同时推动了合作式、任务式、项目式以及企业实际操作教学等多方面的培养模式综合改革。这一系列改革举措的目标是促进课程内容与科技发展的协同,教育过程与实际生产过程的紧密连接,以及培养人才与满足产业需求的深度融合。构建了高校与企业共建共管的组织架构(见图1),成立了理事会,秘书处负责理事会日常行政工作。理事会下设教学指导委员会、质量评估委员会、校企合作委员会、产业研究委员会4 个委员会,为产业学院创新人才培养保驾护航。产业学院院长由校方二级学院负责人兼任,同时聘请企业方负责人和二级学院科研副院长担任产业学院副院长,设立综合办公室,共同建设产业学院人权、事权、财权管理体制,建设科学高效、保障有力的制度体系。

图1 智能康复产业学院运行机制

通过随机选取康复治疗专业2023 届100 名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显示,有31%的学生有自主创业的意愿,有78%的学生表示会利用在产业学院学习到的知识创新地解决工作、生活中的问题。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结合,使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据广东药科大学访企拓岗部门反馈,2023 届康复治疗学专业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青睐,由此可见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获得了社会的认可。

4.2 提升专业建设质量

智能康复产业学院依托广东药科大学健康学院,以省级一流专业康复治疗学和健康管理学为基石,以省级工程中心(广东省光与健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省级示范中心(健康康复实验中心)为抓手,紧密围绕国家和广东省确定的卫生领域重点发展方向,着力推进康复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发展,深入挖掘专业内涵,主动进行专业结构调整,构建特色鲜明的康复专业,推动智能康复技术的发展。通过紧密对接康复产业链,与优秀企业君安医生集团(广东)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实现多专业的交叉融合,促使广东药科大学康复相关专业迅速发展。根据康复行业和产业的前沿发展趋势,积极调整专业建设方向,探索智能康复产业学院的专业建设路径(见图2)。为了更好地满足产业需求,广东药科大学与企业合作成立了质量评估委员会,引入行业标准和企业资源来提高专业标准化水平[14]。这一系列措施旨在确保智能康复产业学院的专业设置与发展紧密贴合国际康复行业的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加符合实际产业需求的专业培养。

图2 智能康复产业学院专业建设路径

4.3 开发校企合作课程

广东药科大学坚持以“目标导向、需求导向、产业导向”为原则,确保市场需求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智能康复产业学院通过定期举行教材编排和课程建设校企双方教学研讨会,校企双方教师共同授课和编写教材,压实实习实践要求和内容[15],深度推动课程改革新思路、促进科研与育人新途径的拓展,加快课程教学内容更新迭代,系统性地重塑了产教融合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通过深入推进培养模式改革,灵活调整培养方案,积极探索产教融合的途径,校企联合开设了语言康复、自闭症康复、吞咽困难治疗、脑瘫康复等特色课程,将与企业需求紧密相关的项目纳入学生毕业设计选题库。同时,积极引导本科生参与科研和实践,学生在失语症、智能针灸、脑机接口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并以第一作者发表相关论文8 篇。通过浸润式实景、实操、实地教学,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明显提高,具备解决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复杂问题的能力。

4.4 打造实习实训基地

为了提升智能康复产业学院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校企双方面向社会共同开设了康复治疗师短期培训班,积极安排学生作为培训助理参与产业学院康复治疗师培训,通过“师徒制”手把手、面授的技能培训,为学生提供更多专业交流、研讨和培训的机会,将智能康复产业学院打造成了一个创新实践的培养、培训中心。同时,基于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企业为产业学院学生开放了智能康复机器人生产基地,广东药科大学每年可以派遣20~30 名学生深入企业参与研发、生产等环节,把课堂从大学搬到了企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产学研用协同发展。通过全面整合企业实践教育资源,充分利用企业提供的优质条件,校企双方建立了高效运营、开放共享的智能康复实习实训基地。

4.5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广东药科大学根据现代产业学院开设要求,积极尝试校企双向流动的人才机制,制定了灵活的人事制度。鼓励智能康复产业学院的企业参与方通过意向确定、自主报名和学校审核,安排企业骨干、优秀技术和管理人才到高校兼职任教,担任产业导师;同时鼓励产业学院校方教师接受行业培训,深入企业一线,通过教师企业实践岗位积极开展研讨、培训等业务,担任学术导师。在这个过程中,智能康复产业学院逐步打造了合理的兼具专业理论知识与较强实践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16]。目前,智能康复产业学院拥有17 名学术导师和12 名产业导师,其中绝大多数的产业导师具有博士学位、高级职称或10 年以上研发经历,他们是学生融入产业一线的重要引导者。近两年,智能康复产业学院学生在“校企双师”的指导下,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客广东”生物医药与健康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高校赛道获得国家级立项1 项、省级立项4 项、校级立项5项,多名指导教师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通过强化竞赛牵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4.6 搭建“产学研用”服务平台

目前,智能康复产业学院校企双方通过资源整合,共建了“医学影像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智能康复机器人研究中心”等高水平、实践型联合实验室,发挥学校人才与企业产业优势,深化产教融合,完善人才培养协同机制,增强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促进社会发展。智能康复产业学院成立一年多以来,累计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 项、实用新型专利7 项、外观专利1 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 项,获得I类医疗器械注册证3 张并成功进行了成果转化。同时,智能康复机器人、足底识别系统、体态评估系统3 个II 类医疗器械项目正在进行注册证申报。以上项目的实施与孵化均在校企共建的“产学研用”服务平台完成,极大地推动了广东药科大学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升了高校服务产业的能力,为当地产业转型升级贡献了力量。

5 结束语

产教融合是高校产、学、研、用于一体,实现互补、互利、互动、多赢的实体性人才培养的关键。医药类高校应积极加强与相关优秀企业的深度合作,从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实习基地、师资队伍、“产学研用”服务平台等方面积极探索产教融合的新路径。同时,培养条件、培养理念和培养机制要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将产教融合教育理念融入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为医药类高校培养出更多创新思维活跃、实践经验丰富、深受企业欢迎的新医科、新工科复合型人才,为当代中国卫生健康事业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药科产教校企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中国药科大学2020年1~7月获授权专利情况(3)
中国药科大学2020年1~7月获授权专利情况(1)
中国药科大学2020年1~7月获授权专利情况(2)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中国药科大学2018年1~6月获授权专利情况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