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日报》红色音乐文化的发展历程与艺术特征

2024-03-15曹正钰刘璐

当代音乐 2024年2期
关键词:艺术特征发展历程

曹正钰 刘璐

[关键词]红色音乐文化;发展历程;艺术特征

1945年11月,中共中央在东北地区创办了第一张报纸《东北日报》。《东北日报》记录与传播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以东北为主体,包括全国乃至世界的政治形势、思想运动、军事斗争、经济建设、文化生活等各方面内容,发挥了作为当时主要媒体的宣传与导向作用,为我国东北解放和经济复苏作出了重大贡献。《东北日报》于1954年8月31日终刊,《东北日报》第四版刊登了大量红色音乐文艺作品,其艺术风格多样,曲调来源广泛,历史意义深远,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艺术特征。

一、《東北日报》红色音乐文化的发展历程

《东北日报》在其创办的9年里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参与新中国初期的经济恢复,每个时期所刊登的红色音乐内容及主题也各不相同,这主要体现了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革命任务的转移及相关政策的变化,是党为了更好地宣传党的政策、揭露敌人恶行、鼓舞人民斗志的需要。

(一)新中国成立前期

1945年8月,中共中央派遣军队及干部进入东北,并成立中共中央东北局。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发布“终战诏书”,历经14年的抗日战争以中华民族的伟大胜利宣布结束。国民政府一方面蚕食关内解放区,一面对东北解放区实施重点进攻,直至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相继发动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及“平津战役”,解放浪潮席卷南北,革命军民斗志昂扬。

华君武、安波、劫夫等优秀的文艺工作者随军来到东北地区,他们扎根东北大地,深人群众生活,创作了大批歌颂中国共产党及人民军队、动员人民发展生产、庆祝战斗胜利、纪念重要革命历史事件的歌曲。主要有《人民武装起来》(蓝天词、刘炽曲)、《反对内战》(丁毅词、任虹曲)、《解放全中国》(劫夫曲)、《慰劳伤病歌》(荒草词、一鸣曲)、《前进,东北人民解放军》(晓权曲)、《歌唱党的二十六周年》(晓星词瞿维曲)、《歌唱共产党》(李鹰杭曲)、《咱们姐妹也光荣》(雪楠词曲)、《工人进行曲》(刘斌曲)、《打铁歌》(潘青词、刘郎曲)、《人民的先锋》(何士德曲)、《义勇军进行曲》(聂耳曲)、《咱们工人力量》(马可曲)等。

新中国成立前期,《东北日报》刊登的民谣多以当时的政治、军事及经济有关,以反映东北人民支援前线、宣传农业病虫害防治、反映国统区人民水深火热等为主。这些民谣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大都从东北农村的现实生活出发,抒发了对东北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关切,表达了人民群众在土地改革、生产建设中的热情和活力。这些民谣传播极为广泛,激发了普通读者、知识青年的创作欲望,如《做军鞋》(王芳苑词曲)、《送郎上战场》(朱秀璨创作)、《全力支援全国战争——歌谣五首》

(张谏创作)、《抓害虫》(柏章创作)、《蒋管区民谣》(王枝之创作)、《长春蒋匪“十好”》(马殿武创作)、《光荣扁》(王家乙创作)等。

改编歌曲是以地方民歌小调为基础,经重新填词创作完成的歌曲形式。《东北日报》刊登了大量以东北地区及关内民歌小调为基础曲调的改编歌曲,如改编自东北打椿调的《咱们穷人坐天下》(任虹填词),改编自东北秧歌调的《挣上一匹马》(鲁亚农填词),改编自陕甘宁边区荷包调的《建政歌》(曹文初填词),改编东北民歌《放风筝》曲调的《咱们姐妹也光荣》(雪楠填词),改编白东北秧歌调的《支援大军解放全中国》(可马填词),等等。

由于《东北日报》是中共中央东北局机关报,党在当时不仅从苏联的共产主义革命中汲取了营养,同时也从苏联的文艺观念、文学作品中汲取了大量营养,加之东北同苏联天然的地缘关系,苏联文学对《东北日报》副刊的整个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东北日报》副刊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还译介了大量的外国文艺作品,其中苏联歌曲居多,这些歌曲的刊登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形式,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实现,如《铁路员工进行曲》(古玛契作词、杜那也夫斯基作曲)、《青年团劳动进行曲》(奥沙妮娜作词、奥斯特洛夫斯基作曲)、《青年团的荣誉》(奥斯特洛维作词、塔巴赤尼果夫作曲)、《送斯大林》(稣雨珂夫作词、勃朗太拉作曲)等。

(二)新中国初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中国各项事业百废待兴,党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措施都紧紧围绕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这条主线。1950年,新中国为了筹集资金,第一次发行国债,即“人民胜利折实公债”。《东北日报》刊登了大量鼓励人民购买公债的歌曲,如《爱国买公债》(安波词曲)、《多买公债有荣光》(曹汀词、安波曲)、《买公债歌》(张林祥词郝文秀曲)等。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周年,同时也为了迎接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八一五”纪念日,《东北日报》刊登了部分以“庆祝八一五”为创作主题的歌曲,如《‘八一五纪念歌》(晓星词寄明曲)、《庆祝‘八一五》(孙芋词沙青曲)等。除此之外,歌颂新中国、歌颂人民领袖、歌颂人民军队等主题的创作歌曲也较为常见,如《义勇军进行曲》(田汉词、聂耳曲)、《毛主席》(井岩盾、徐秋凤词,王卓曲)、《人民爆破手》(吕冀词曲)、《猛虎下山岗》(天蓝、杨勤词、刘炽曲)、《东北和平的力量》(东北文教队集体创作)、《唱红五月》(巩志伟词曲)等。

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日报》也刊登过少量的民歌民谣,如《生产歌谣》(维辑创作)、《五月红又红》(陶非创作)、《保卫世界和平》(王明希创作)等。或以民歌为基础曲调创作的改编歌曲,如由曹文初以陕甘宁边区绣荷包调为曲调填词创作的《建政歌》,雪楠以东北民歌《放风筝》为基础曲调填词创作的《咱们姐妹也光荣》,马可以东北秧歌调为基础曲调填词创作的《支援大军解放全中国》,等等。

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儿童歌曲,如《少年儿童之歌》(谢士鸣作词、李鹰航作曲)。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基本外交方针,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关系更为紧密。《东北日报》刊登了大量苏联歌曲,这些歌曲多以苏联领袖、军队、工人阶级为赞颂对象,表达了苏联人民对领袖和人民军队的爱戴之情。如《斯大林赞歌》(伊纽什金原作词、亚历山大洛夫作曲)、《苏联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团歌》(莫克洛渥索夫作曲)、《共产主义青年团》(罗尼柯夫作曲)、《铁路员工进行曲》(古玛契词、杜那耶夫斯基作曲)等。除此之外,大批从朝鲜和西班牙传人我国的革命歌曲也陆续刊登在《东北日报》上,如金顺男作曲的《朝鲜工人之歌》、郑律成作曲的《朝鲜人民进行曲》、C.巴拉西作曲的《国际纵队之歌》、杜那耶夫斯基作曲的《铁路员工进行曲》等。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同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东北日报》刊登了大量马可、沙青、王卓等文艺工作者创作的以抗美援朝战争为题材的歌曲,其中也转载了大量朝鲜作曲家创作的革命歌曲。这类歌曲以赞美朝鲜人民军队英勇杀敌、表达对美英侵略行为的憎恨、赞美朝中人民革命友谊为创作主题,如《朝鲜人民军战歌》(金澈词、胡然曲)、《朝鲜人民军进行曲》(朴世永词、郑律成曲)、《朝鲜工人之歌》(金顺石词、金顺男作曲)、《纸老虎,你逞不了凶》(沈正儒作词、良生作曲)、《和平民主,力量大》(郑文作词、史森作曲)、《把强盗消灭在太平洋》(秋里词曲)、《我们不能让》(沙青词曲)、《美国强盗太可恨》(马可词曲)、《抗美进行曲》(夏葵作词、高业作曲)、《我们是志愿兵》(井岩盾作词、沙青作曲)、《我們在胜利中前进》(鸣戈作词、王卓作曲)等。

二、《东北日报》红色音乐文化的艺术特征

《东北日报》红色音乐文化具有深刻的政治、文化和社会意义,它反映了近现代中国革命的历程,同时也传达了中国人民对于中国革命坚定的信念。《东北日报》红色音乐文化具有鲜明的革命性、进步的时代性和广泛的人民性。

(一)鲜明的革命性

《东北日报》红色音乐文化在中华民族重大的历史转折点诞生,在宣传党的重要思想、动员广大群众投身革命、统一群众思想和凝聚群众力量、传达革命精神、促进国际统一战线的形成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东北日报》红色音乐文化的革命性体现在其对新中国成立前期及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政治和文化方面的深远影响,同时也塑造了其特定历史时期的音乐景观。

1.宣传党的思想,动员群众投身革命

《东北日报》是党的先进思想和革命政策的宣传平台,以音乐的形式宣传党的政治路线和政策易于被群众接受及传播,有利于动员广大群众投身革命、促进劳动生产。如《人民武装起来》(蓝天词、刘炽曲)、《反对内战》(丁毅词、任虹曲)、《做军鞋》(白岩词、王芳亮曲)、《送郎上战场》(朱秀璨创作)等。

2.统一革命思想,传达革命精神

《东北日报》红色音乐文化对于统一马克思主义思想和文化、强调社会主义价值观、凝聚人民的力量、传达革命的决心和精神、鼓励人们参与社会改革和反抗压迫起到重要作用。如《爱国买公债》(安波词曲)、《我们不能让》(沙青词曲)、《‘八一五纪念歌》(晓星词寄明曲)、《把强盗消灭在太平洋》(秋里词曲)等。

3.促进国际统一战线的形成

《东北日报》红色音乐文化鼓励国际工人阶级的团结,支持苏联、朝鲜国家的革命运动。苏联及朝鲜革命歌曲在《东北日报》的刊登,让中国人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苏联及朝鲜人民在反对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战争中的不屈精神,这有利于共产主义事业国际统一战线的形成。如《朝鲜工人之歌》(金顺石词、金顺男曲)、《朝鲜人民军战歌》(金澈词、胡然曲)、《青年团劳动进行曲》(奥沙妮娜词、奥斯特洛夫斯基曲)、《送斯大林》(稣雨珂夫词、勃朗太拉曲)等。

(二)进步的时代性

《东北日报》红色音乐文化具有显著的时代性,它在新中国成立前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下崛起和发展,与社会主义运动、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影响密切相关,反映了党在新中国成立前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政策,是党和国家在历史重要转折点的重要文化组成部分。

1.社会主义运动的时代性

《东北日报》红色音乐文化兴起于新中国成立前期,这一时期正是全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建立和巩固时期。因此,《东北日报》红色音乐文化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及其价值观紧密相连,反映了社会主义时代的思想和理念。如《世界工人是一家》(鲍昌词曲)、《我们的朋友遍及全世界》(董风词、张鲁曲)、《国际纵队之歌》(E.艾缘曲、C·巴拉西曲)等。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时代性

《东北日报》红色音乐文化的时代性也与当时的社会和政治运动紧密相关。它在解放战争、土地改革和经济建设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鼓励人民参与革命事业,反对不平等和压迫,积极投身经济建设,如《参军去》(聂长林词、李尼曲)、《上战场》(梁志异词曲)、《修铁路歌》(马可词曲)等。

3.国际影响的时代性

《东北日报》红色音乐文化具有时代性,苏联和朝鲜等社会主义国家通过文化交流和国际宣传,将红色音乐传播到中国,影响了中国的音乐和文化,具有典型的时代性特点,如苏联歌曲《青年团的荣誉》(奥斯特洛维词、塔巴赫尼果夫曲)、朝鲜歌曲《朝鲜人民军战歌》(金澈词、胡然曲)等。

(三)广泛的人民性

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不同时期,《东北日报》红色音乐文化的形式和内容虽然有所变化,但它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具有广泛的人民性。《东北日报》的文艺创作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真实需求,表现形式和内容能够为人民群众所接受,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1.表达无产阶级的呼声

《东北日报》红色音乐所传达的革命思想代表了中国最广泛的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它向全世界传达了一个信息,即无产阶级是社会的主要力量,无产阶级应该团结起来,为实现共产主义目标而奋斗,表达了农民和工人阶级的呼声,如《平分土地》(谭亿作词、唐培竹作曲)、《咱们穷人坐天下》(任虹作词、东北打椿调)、《翻身谣》(雪立作词、鹰航作曲)等。

2.以中国传统民歌小调为基本曲调

《东北日报》红色音乐以中国传统民歌小调为基本曲调,歌词简单、朗朗上口,便于群众理解和接受,也易于传达革命信息。如:以东北民歌《放风筝》为基础曲调,由雪楠填词的歌曲《咱们姐妹也光荣》;马可在东北秧歌调的基础上填词完成的《支援大军解放全中国》;等等。

结语

《东北日报》红色音乐文化是中国革命文艺的典型代表,它是党在新中国成立前期和初期重要的政治和文化宣传阵地,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仅塑造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身份,还激发了广大人民对社会主义事业的热情和信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变革。这些歌曲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作为中国历史的重要见证之一,它们将继续影响未来的社会和文化发展。

猜你喜欢

艺术特征发展历程
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现状及发展趋势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天趣自然 质朴归真
壮族传统服饰的艺术特征及创新应用
浅析青主艺术歌曲的音乐风格
浅议侗族戏剧的艺术特征
电影《煎饼侠》的大众艺术美学特
试论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剖析与回归
国内奢侈品电子商务发展历程研究
新媒体时代表情包发展的传播学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