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大学生评价的困境与突破逻辑*

2024-03-14黄艳丽杨葛君吴涛许华山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4年4期
关键词:大学生评价教育

黄艳丽 杨葛君 吴涛 许华山

1 蚌埠医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处 安徽蚌埠 233030 2 蚌埠医学院临床医学院 安徽蚌埠 233030

0 引言

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以来,以全面落实立德树人为目标,克服“五唯”评价倾向,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培养思想正、品德高、能力强、身体好、心灵美的新时代大学生已成为各高校的一致追求和共同愿望。2020 年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提出“ 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学生评价体现了高校人才培养的理念和方向,不仅关乎学生对自身德智体美劳各方面能力变化的判断,也会影响学校对人才培养质量阶段性的把控。探索大学生评价改革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对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健康成长、推动高等教育评价改革和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本研究把大学生评价释义为对大学生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的综合评价。当下我国学者针对大学生评价及大学生综合评价研究,主要停留在评价理念、要素与框架[1]等理论思辨,以及素质学分制[2]、学生学业成长档案袋[3]等评价模式的新探索上。虽然对研究学生评价具有参考意义,但是融合新时代教改新要求、社会需要以及学生自我发展的大学生评价体系还未真正成形,秉承科学评价理念以及搭载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创新性评价方式离落地还有一段距离。大学生评价改革势在必行。大学生是国家重要的人才储备,在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浪潮下,大学生评价对于引导高校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确保教育的正确发展方向,培养高质量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作用。结合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时代背景,明晰新时代大学生评价改革的价值意蕴,剖析高校大学生评价改革的现实困境,并探寻破解多重困境的实践逻辑,以期为推动高等教育评价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践借鉴。

1 开展新时代大学生评价的价值意蕴

探寻新时代大学生评价并非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对于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完善体制机制、改进选人用人标准等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

1.1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满足学生自我实现内在需求

全面发展评价观强调评价应以学生为本,对学生素质发展、过程和绩效的价值进行全面判断,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潜能得到激发[4]。新时代大学生评价以全面发展评价观为指引,不局限于某一方面,而是对学生思想认识、道德水平、学业成绩、实践能力等进行全面综合评价,以此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大学生通过内容丰富的指标体系、多元评价主体的评价意见、贯穿大学生成长历程的评价记录,明确自身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优势和不足,充分认识自我、规划自我,找准自己的努力方向和定位,促使自己全面和充分发展。另外,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指出,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即人们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或者潜能并使之完善化。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有自由、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和渴望。开展大学生评价,完美契合了学生自我实现的内在需要,体现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可和尊重,表明学生评价并不单单是外部的被动推进,而是学生自发、内在、主动的诉求。高校可以通过大学生评价,引导学生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最终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目的。

1.2 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助力教师专业发展

大学生个性多样,有不同的擅长领域,新时代大学生评价涵盖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开展大学生评价可全面细致地呈现大学生的优势与短板。作为大学生评价的重要评价者、参与者,教师多维度的评价内容有利于引导教师形成多元的成才观念,不再以分数作为唯一评判学生的标准,而是更加全面客观辩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有教无类。教师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确定每一个学生最合适的发展道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力求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潜能都能得到开发。例如,可以让外向热心的学生担当班干部或者活动组织者,让内向稳重的学生承担细致的机械式工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此外,教师通过评价反馈结果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一步判断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效果,反思自己的教学优势和不足,从而提升教学投入度,潜心钻研教学技巧、磨炼教学技艺,促进自己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新时代大学生评价是一个师生教学相长、相互促进的过程。

1.3 发挥大学生评价“教育指挥棒”的作用,促进高校立德树人机制不断完善

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佼佼者,是国家的未来、社会的希望。然而受传统应试教育和人才评价方式的影响,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往往存在重智商轻情商、重理论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等问题,其中大学生评价模式的片面和不成熟,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5]。评价作为“教育指挥棒”,影响着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甚至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所以新时代高校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充分发挥评价“指挥棒”的积极作用,以全面客观、科学精准的大学生评价体系作为有力支撑。高校应把人才培养的质量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通过建立健全大学生评价机制,倒逼高校以产出为导向,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培育角度出发,持续改进高校办学定位、专业设置、师资力量、课程建设、教学资源与利用、管理模式、教学保障等,不断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培养素质高、专业精、能力强的新时代大学生。

1.4 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促使社会选人用人方式更加科学

2020 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显示,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4.4%[6],表明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但培养质量愈发参差不齐。专业类型繁杂、数量庞大的毕业生群体,给用人单位选人用人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之前有学者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知识广泛、专业技能熟练、综合能力强的人才成为社会的新宠[7]。在高校,一张第一课堂的学业成绩单已远远不能概括学生在大学阶段成长的全部,对社会和用人单位而言,了解学生在大学期间的成长轨迹和收获,才能为他们评价毕业生提供客观公正的佐证材料[8]。开展大学生综合评价可以为企事业单位选人用人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多维度立体化监测和评价大学生的成长历程,为用人单位提供毕业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成长状况,使用人单位不仅可以了解毕业生的专业成绩,而且可以了解毕业生的道德品质和实践能力,甚至可以从德智体美劳细化的评价指标中了解学生某一方面具体能力的高低,更加精准地帮助用人单位找到合适的毕业生,使社会选人用人方式更加科学。

2 新时代大学生评价改革的现实困境

《总体方案》的发布将教育评价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各高校在教育评价特别是学生评价上开展了不少有益探索,但在肯定当前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存在的诸多挑战和问题。

2.1 重“评教”轻“评学”,评价观念有偏差

当下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主要分为政府主导的审核评估、水平评估、专业认证、专业评估等,以及学校主导的师德师风评价、教师教学质量考核、领导(督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教等,虽然对高校改进教学水平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义非凡[9],但这些评估方式都以考评学校(专业)整体办学质量或者教师个体教学能力为主,对学生评价涉及较少。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知识是学习者根据原有的经验在自己头脑建构所得,所以评价“学校如何”“教师教得如何”并不等同于“学生学得如何”,学生评价的地位必须得到重视和提升。另外,大多数高校教学管理部门负责学生学业考核、体育(艺术)学院负责劳动教育与体育教育、团委负责第二课堂成绩单、学生处负责学生事务管理,虽然各部门对学生的监控、评估、考核等对学生的身心成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实际上各部门缺少有效协同,只顾做好自身分内之事,学生成长监测的多头管理、现实中的行政壁垒都与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相割裂。总之,高校不仅普遍存在重“评教”轻“评学”的问题,而且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统一评价体系尚未真正形成,与新时代教育改革新标准新要求相偏离,评价观念亟须修正。

2.2 重“定量”轻“定性”,评价方式浅显化

科学的评价方式和手段才会带来正确的评价结果。目前高校开展学生评价多采用定量评价,主要体现在学业成绩、综合测评、评奖评优的票数以及参与课外活动折算的社会责任学分等。这些做法试图把大学生这一复杂个体在大学期间的各种表现转换成数字计算,以判断学生的高低优劣,而这种片面、单一、简单的评价结果却被看成学生个人价值的代表,评价方式既浅显又粗暴。有学者指出,“泛考试化”的评价方法不能与多元评价内容、评价目的、教育信息化等有效匹配,呈现某种“滞后”[10]。而定性评价侧重于对学生学习态度、思想认识、道德品质、心理素质、行为习惯及不可量化的创新思维等方面的价值判断,可用于对学生课上课下参与情况、日常行为表现以及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等进行评价[11]。但定性评价因主观性强、操作难度大,多数高校在对学生评价时很少采用。梳理我国对学生评价的相关研究可以发现,充分利用多元回归等数学统计方法,或者结合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AR 行为分析等新技术手段,开展大学生评价的成熟做法相对较少。如果一味追求排名式量化评价,忽视定性评价,且不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优势,最终难以对学生成长历程进行跟踪分析,形成精准的学生画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服务。

2.3 重“外在”轻“内在”,评价过程形式化

高校领导身兼多职、事务繁忙,一线教师教科研压力大,种类繁多的外部评估已占用了学校大量的时间和精力[12]。目前多数高校的学生评价通常停留在为完成基本教学任务而进行的随堂测验、期末考试、实习考核等过程中。当然,也有部分学校对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进行积极探索,但现实中,学生评价一般牵涉面广、琐碎复杂,还未形成成熟的、可复制可推广的学生综合评价范式。一些学者为了较全面反映学生的素质,具体的综合测评内容易出现过分求全、求大的倾向,应评则评、无一不评,评价内容过于复杂,缺乏专门的线上学生评价系统作支持,操作难度大,实用性低,而且容易出现一刀切的误区[13]。此外,高校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最具价值的评价结果的反馈和利用一般也未能达到预期。在具体实践中,为降低行政成本,高校对学生评价数据的处理方式是统一处理完后集中发布,缺少针对性和有效性,造成数据延迟,对人才培养的激励和改进作用大打折扣[14]。总之,高校发动全校力量开展学生评价,容易高开低走,评价闭环控制因时间延长、工作量繁杂、主观性强等原因导致效果不佳,学生评价在外部行政力量的推动下,逐渐成为形式主义的表演工具。

2.4 重“选拔”轻“发展”, 评价功能狭隘化

当下,一些高校开展学生评价主要是为了判断学生某一项能力合格与否、优劣程度、水平高低等,或者仅仅为考试考核、评奖评优服务,久而久之造成了极端强化评价的选拔功能,过于重视终结性评价,相对忽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的现象。斯塔弗尔比姆曾说,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15]。通过实施教育评价,引导评价对象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激发和维持评价对象的内在动力,并反馈评价信息为评价对象提供调整行为的客观依据等。教育评价的目的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查找问题、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最后促进教育教学质量螺旋式上升。但是实践中,教育评价的鉴定和选拔功能无比凸显,教育评价特别是学生评价俨然成了区分、差别化学生的主要工具,学生评价的导向、激励、调控、监督、教育功能被泛化的考核、测验、评优等鉴定和选拔功能挤压[16]。当下开展学生评价以横向比较为主,忽视学生纵向发展,发展性教育评价、增值评价的现代评价理念更未充分贯彻和落实,整体呈现重“选拔”轻“发展”的评价导向,教育评价功能日渐狭隘化。

3 新时代大学生评价改革的突破逻辑

当前高校大学生评价仍存在诸多问题,且存在较大的现实误区,因此,探究破解大学生评价改革现实困境的破解路径已然迫不及待、势在必行。

3.1 更新评价观念,依托现有资源搭建评价工作框架

新时代大学生评价须以适应个性化学习和全面发展需要为出发点,评价观念不仅要从重“评教”转为更重“评学”,还要从“对学习的评价”和“为了学习的评价”转为“评价即学习”,即评价与教学具有一体性,强调与学生自我进行比较的发展性、增值性评价,倡导学生自我实现、自我管理[17]。《总体方案》指出,要“探索开展学生各年级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新时代大学生评价不仅包括学生学业成绩,还要体现思想、身心、艺术、劳动等各方面的变化。当然,大部分高校对此类工作都已深耕多年,但普遍缺少系统化体系化的归置和统筹,本研究提出学生评价体系资源框架(图1),帮助高校梳理和分析学校现有资源,在此基础上形成统一的学生评价体系。当下高校学业水平考核通常采用以随堂测验为主的过程评价、以期末考试为主的终结评价以及实习考核、毕业论文(设计)等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程度,形成第一课堂成绩单。高校积极落实2018 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对学生参加思想道德、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文体艺术和素质提升等第二课堂情况进行描述性评价,形成第二课堂成绩单。此外,各高校内部基本上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18],通过组织教师评学、班风学风监测等形式展开学生测评。高校教务及学生管理部门通过开展教学学术比赛、文体实践等活动,在助力学生成长和学生能力测验上积累了不少有益经验。高校应以现有质保体系为基础,整合“两张成绩单”,协同教务及学生主管部门,统筹学校现有资源,吸收各类评价之长,以科学评价观念为指导,为 大学生评价的开展奠定工作基础、搭起工作框架。

图1 学生评价体系资源框架

3.2 信息技术赋能,探索立体多维多元学生评价范式

《总体方案》指出,“加强专业化建设……创新评价工具,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在数据挖掘与智能分析中的应用,研发支持PC 端和手机客户端的学生综合评价系统,将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的活动组织经历以及取得的成绩导入系统,录入典型材料和客观数据,经整理分析、审核公示后形成学生评价档案,勾画学生个人能力雷达图和成长轨迹。为了尽量避免评价过程过于抽象、可操作性差等问题造成教育评价效度和信度差的现象,构建新时代大学生评价范式应该围绕几个方面开展:评价标准坚持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相结合,重视个体内差异评价,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评价方式坚持量化评价与非量化评价相结合,依据德智体美劳细化各级指标内涵,规范评定标准、统一记录格式,保障评价内容可分析可比较;评价主体上坚持他评与自评相结合,不仅有学校评、师评、同学互评,还有学生自评,体现多元参与,确保结果公正客观;评价功能坚持诊断性、过程性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引导教师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评价过程坚持客观记录、据实评价,以日常表现为依据,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主要经历和典型事例做客观记录或写实描述,督促学生不仅注重成绩,更关注全面成长。总之,新时代大学生评价范式应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以评价标准多维、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式多样、评价过程更长、评价功能更全、评价理念更先进,形成一个对学生大学阶段成长历程进行详细记载与科学诊断的大学生综合评价范式,以此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3 转变评价策略,秉承“五育”并举落实落细评价指标

《总体方案》指出,改革学生评价要“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新时代大学生评价应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评价体系各级指标应围绕“五育”并举、全面发展落实,既要明确具体、内涵丰富,又要可量化、可实现。本研究遵循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五个维度的新时代教育发展改革新要求,初步拟定学生评价体系理论模型(图2),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细化内涵实质,形成指标全面、科学合理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例如德育,根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等系列文件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内容,重点评价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心理素质、行为习惯;智育,根据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及《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重点评价学业、创新精神;体育,根据《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等文件,重点评价身体素质、健康观念、合作精神;美育,根据《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重点评价审美感知以及文化理解、艺术表现及创意实践;劳育,根据《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文件,重点评价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

图2 学生评价体系理论模型

3.4 融通价值理性,促进评价回归诊断发展原始功能

学生评价在教育评价中处于核心和基础地位,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内涵建设。高校学生评价可以作为选拔人才、评奖评优、岗位(职位)推荐等的重要参考和依据,这一评价应用方式在整个教育管理中是必不可少的,但目前仅停留在学生评价的工具理性层面。高校通过对学生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的全面诊断和精准研判,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对学生的支持和服务,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充分的发展,保证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激发,个性化发展得到尊重和体现,并在此基础上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这是学生评价的价值理性层面。高校应主动避免过度追求学生评价的工具理性,防止对学生评价的极端化应用,造成的学生标签化、区别化,甚至形成“唯分数论”“差生论”等负面影响。高校应积极融通学生评价的价值理性,注重评价诊断、激励功能的发挥,把开展学生评价当作开始而不是结束,当作手段而不是目的,促进评价回归诊断学情、促进学生发展的原始功能。例如高校借用现代技术手段定时定点精准推送评价结果,引导学生在充分了解自我的基础上及时有效地调节自己的生活状态和学习策略,以增值评价理念为指导,唤起学生自我完善、自我调控的意识,引导学生多元化、个性化发展。

4 结束语

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构建学生评价体系,对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梳理大学生评价改革的内涵意蕴、审视改革的现实困难、厘清改革的实践突破逻辑,可为进一步构建指标全面、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学生评价体系奠定基础。未来研究者以评价体系为基础,建立健全大学生评价的机制,深入细化评价指导思想、内容、程序、组织管理、具体要求等,形成高校大学生评价工作实施办法,积极推进大学生评价常态化、长效化,实现对学生成长的全面监测和记录,以期为其他教育评价改革探究提供经验借鉴。

猜你喜欢

大学生评价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