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识作曲家巴赫

2024-03-14徐妍

人民音乐 2024年1期
关键词:沃尔夫作曲巴赫

徐妍

2020年,当代音乐学家、巴赫研究泰斗克里斯托弗·沃尔夫(Christoph+Wolff)经由诺顿出版社推出《巴赫的音乐宇宙:作曲家和他的作品》(下文简称《巴赫的音乐宇宙》)。这是一本酝酿二十年之久的学术成果,建立在对巴赫作品整体而缜密的观察之上,通过作品留下的关键信息揭示了作曲家自觉的艺术观念。该著作展示出历史音乐学传统论题“作曲家与作品研究”的新境界,在扎实的实证分析基础上结合审美评价,绘制出一幅清晰而独特的巴赫音乐肖像。

一、沃尔夫与巴赫研究

作为“伟大作曲家”名单中首屈一指的对象,巴赫研究贯穿于西方音乐学术动向的诸多重要节点,相关研究成果的呈现以学术性传记和实录性文献的编纂出版为突出特点。前者通过福克尔、施皮塔、施韦泽等人,在自19世纪初建立的作曲家传记书写传统中留下典范之作;而在文献编纂方面,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的一百年间,《巴赫全集》、巴赫作品目录BWV《巴赫读本:书信与文献中的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生平》等大型项目的推进,更奠定并不断完善着作曲家研究的基础。

若论目前音乐学界最具权威的巴赫研究专家,当属克里斯托弗·沃尔夫。1968年,他以博士学位论文《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音乐中的古代风格:巴赫晚期作品研究》开启了钻研巴赫的学术生涯,上述两类研究也在他的工作中继续取得进展。他曾负责多项大型文献的再版工作,如《新巴赫读本:书信与文献中的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生平》和在2020年发布的新版(第三版)巴赫作品目录BWV3,进一步厘清了巴赫生平与创作的遗存问题,为后续研究贡献了更全面、更准确的信息。

此外,他在1975-2005年间担任过《巴赫年鉴》(Bach-Jahrbuch)的编辑,也是《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1980版)中“巴赫家族”词条的主要撰写人。1984年,沃尔夫于耶鲁大学音乐图书馆“纽迈斯特收藏”中发现了三十余首此前未知的巴赫管风琴众赞歌,更新了学界对巴赫早期创作的认识。可以说,沃尔夫对巴赫生平及其作品的掌握在同时代研究者中无出其右。

沃尔夫的其他代表性著作还包括《巴赫研究纲要: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作品的分析学和文献学研究》《巴赫论:生活与音乐》《巴赫家族》等,并涉及管风琴演奏研究、晚期研究、接受史等更为丰富的视角。2000年,《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博学的音乐家》在巴赫逝世250周年之际出版,几乎被视为施皮塔之后最重要的巴赫传记,不仅入围普利策传记奖,也为二十年后的新作埋下伏笔。最终,在《巴赫的音乐宇宙》中,沃尔夫补齐了其巴赫研究的最后一块拼图,回归到作曲家研究的本质,通过全面考察巴赫音乐作品的路径重建巴赫的音乐形象。

二、对巴赫音乐创作内在线索的考察

书中化用了哲学家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Gottfried,Wilhelm,Leibniz)的格言“理论结合实践”(theoria,cum,praxi),但将“实践”前置,认为巴赫在作曲中“关心的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对理论的娴熟实践”(第334页,原版,下同)。纵观巴赫作品,能够发现他不囿于在单一体裁中寻求无限发展,而是更乐于在不同类型的音乐中达成作曲试验的新目标,这种卓越的实践探索精神牵引着作者考察巴赫打造的音乐宇宙。这也是为何此书在章节设计上,既不是按照创作分期进行的顺时性叙事,也没有根据不同的体裁类型分类讨论,而是从具有典范意义的案例中,抓住“标杆作品”所体现的巴赫作曲实践的内在线索展开论述。

其中,最核心也是贯穿全书的线索是称之为“全复调”(Vollstimmigkeit)的整体复调思维。巴赫的复调大师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不过,沃尔夫提出的“全复调”概念更为拓展,超出一般意义上的多声部对位写作,指向“复调技术与织体的全面采用,以及在典型的非复调体裁中写下的对位性乐段”(第9页)。和声也被纳入整体复调概念,因为“对一个主题的对位阐述从一开始就面临着揭示其和声特质的挑战”(第9页)。“全复调”在此成为巴赫抵达的复调作曲的理想境界。

和谐统一的概念是另一个解读巴赫音乐的关键线索。微观层面的统一在于乐思发展,宏观层面则上升到结构设计和文本处理的策略,如创作《圣诞节清唱剧》时,巴赫通过引用同一首众赞歌曲调建立起首尾乐章的关联性,加之乐章内部的调性循环以及乐章之间的调性对比、配器对比和动機对应关系,使分别演出的六个部分实现整体上的统一。对和谐统一的终极解读甚至可引申至宗教意味的“音乐的完美”(第6页),或者更抽象地理解为:“在巴赫的音乐宇宙中,哲学、理论、作曲和演奏无与伦比地融为一体”(第341页)。

还有一条不完整但潜在的线索,即音乐风格。多维度的风格术语散见于作品分析中:法国风格、意大利风格、协奏曲风格、奏鸣曲风格、复古风格、歌唱风格、幻想风格……但何为巴赫的个人风格?书中只总结性地概括巴赫的标志性风格是“对位复调”(第97页)。这也许正是巴赫丰富的作曲实践带来的难题,因其“是一位精通各种风格的作曲家”(第309页),反而在关键的风格阐释方面难以做出凝练且全面的回答。

沃尔夫的结论往往从单一作品导向总体特征,也因此对阅读者的曲目储备提出了较高要求,他摆脱了作曲家生平和创作顺序的制约,直接以问题意识作为切入点,如第二章为“变革型的创作与表演方法”、第三章为“寻求自主的器乐设计”。尽管巴赫的创作目标不断变换,但通过内在线索的追溯,依旧成功地勾勒出巴赫音乐宇宙的全景。

三、对作曲家自我认知的启示

作为一部“作曲家与作品研究”专著,通过分析与解读音乐作品来阐明作曲家的创作手法、音乐风格、作曲理念乃至艺术内涵是题中应有之义。而超出书写预期的是,沃尔夫塑造出一个更加具有作曲家自我意识的巴赫形象。

历史上对巴赫的刻画多集中于他如何尽职尽责地履行教会职务,但沃尔夫更侧重于展现巴赫作为一名作曲家的自觉性,揭示他在职务任命和委约创作的表象之下,暗藏的有意识、有策略的职业发展路径。书中使用了充满现代职场意味的“项目”(project)一词,将每套作品都视为巴赫给自己设定的作曲项目,有阶段性的具体目标,也有明确的实施步骤,如“他基本上以三个明确的步骤来完成有关键盘组曲的这一章节,从六首《英国组曲》到六首《法国组曲》,再到六首帕蒂塔,然后就把这一类型丢在一边不再回头”(第33页),这种“三部曲”模式同样反映在受难曲和清唱剧的创作实践中。相关论证意在证明,尽管终生受雇于宫廷和教会,但巴赫的创作依旧体现了对个人作曲目标的执行。

此外,巴赫多次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主动整理也是一种作曲家自我意识的表现。目前留存的器乐作品几乎都带有“作品集”性质,是由于他依照特定类型给作品分组的方式,为自己建立起个人创作档案以及相应的评估标准,这种习惯从1708年的《六首托卡塔》和《管风琴小曲集》一直保持到最后的《赋格的艺术》。自18世纪40年代中期开始,巴赫还对已创作完成的成套作品进行过一系列重大审阅、改进和修订,第七章用一整章的篇幅探讨了作曲家的“自省与重审模式”,沃尔夫认为这是巴赫为了给自己打造一份满意的音乐遗产而进行的筛选工作。

将巴赫视为更具独立意识的作曲家的观点并不是在本书中才提出的,早在沃尔夫的巴赫传记中,他就做出过巴赫晚期向着独立艺术家发展的论断。事实上,巴赫的创作活动处于现代意义上的作曲家概念成型之前,但沃尔夫仔细地观察到其作曲自觉意识的萌芽,并重点讨论了它在巴赫音乐创作中的主导地位,其对作曲家自我身份认知的重新审视超出了一般的“作曲家与作品研究”范畴,尽管具有相对鲜明的主观性,但不失为反思巴赫艺术创作的一种启示。

四、对实证-批评研究方法的回答

在当下“新音乐学”蓬勃发展的氛围中,沃尔夫的写作似乎有些跟不上潮流,这本2020年的新作依旧采取了“作曲家与作品研究”的传统范式,坚持以实证分析作为主要研究方法。

历史上的多项巴赫文献编撰工程在实证主义研究领域留下过深刻的痕迹,从1954年持续至2007年的《新巴赫全集》尤为声势浩大,同时也引起反对的声音,因为投入如此巨大精力的结果是,“巴赫的作品年表被改变了,但仅此而已”。不过,随着巴赫文献的实证工作逐渐走向尾声,相关研究也呈现出进一步发展。同样长期沉浸于文献实证工作的沃尔夫在本书中将考据、分析、比较更加完善地结合起来,最重要的是,其实证分析兼具审美批评。

书中多次强调巴赫的创作构思与艺术手法在同时代人中的创新性,旨在阐明巴赫的作曲实践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令人惊訝的连贯叙事”,而且每一部都是由“独创且奇特的概念组合、推动和塑造的”(第338页)。例如,《键盘练习》第一册中的六首帕蒂塔,其基于音阶顺序的六个调自然地分布为大小调各三种,但又呈现相反序列的巧妙布局;又如三部清唱剧和三部受难曲共同将圣诞、受难、复活和升天四个重要节点串联起来的宏大的整体设计等,均因“没有先例”,从而更加凸显巴赫的创意。

由于巴赫身为键盘演奏大师和作曲家的双重身份赋予了其艺术更多的创新可能性,对音乐表演因素的考虑也渗透在分析批评中,甚至细致到了钢琴指法对作曲产生的影响,如二部创意曲在演奏上要求双手具有同等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并以把拇指作为双手不可或缺的第五根手指的这种新指法来提供支持”(第61页)。

突出的变革性、创新性、原创性成为巴赫音乐价值的重要评判指标,最终导向对人的评价———“它们显示了一颗好奇的、不断追求的音乐心灵”(第15页)。当然,传统实证分析中的资料考据依然扎实饱满,书中收录了约七十张重要手稿和乐谱抄本图片等一手文献资料,此外还有表格五十余个,所包含的信息包括清唱剧的结构与经文内容的对照、弥撒曲的仿写来源,以及不同版本乐谱的对比分析等。展现最终结论的一张表格背后,透露的是庞杂且精细的案头工作,仿佛让人看到了一场又一场精彩的推理解密。

从历史的角度看,传统实证主义奠定了巴赫研究的根基,而在新版BWV发布之际完成的《巴赫的音乐宇宙》,则以实证与批评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展示了作曲家及作品研究的新视角。对读者而言,遥远的巴洛克时代的作曲大师,再度鲜活地站在我们面前。

结语

中文领域的巴赫研究译著首先以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音乐家传记丛书”为标志,满足了国内读者了解古典音乐家生平与主要作品的阅读需求,至2017年施韦泽的《论巴赫》和2020年加德纳的《天堂城堡中的音乐:巴赫传》中译本的陆续出版,则体现了高质量学术性传记的译介价值。但与此同时,如音乐译著出版领域的整体现状一样,巴赫译著也存在一个十分明显的问题:过去二十年间译介的图书在体裁类型上绝大部分仍是人物传记。这一现象表明,对于以作曲家为主体的音乐译著而言,亟需呈现更为多样化的选题视角。

《巴赫的音乐宇宙》这本出自巴赫专家之手的最新著作,展现了对巴赫音乐成就的全景式观察,每一章、每一节都不乏鞭辟入里的分析与拨云见日般的论断,尤其对于熟悉巴赫作品的读者来说,其中的启示妙不可言。与传统的“作曲家及作品研究”路数不同,沃尔夫凭借扎实的学术功底,深化了作品研究的本质,在研究立场、研究方法、书写范式乃至研究视野与学术格局等方面,将引发国内学界的进一步思考。除了令人臣服的学术论断,才思涌动的遣词造句也让本书更具可读性,给严肃的专业研讨增添了生动而浪漫的意象,其行文流畅,用词精准,“一切都为了最终的目的———‘唤醒灵魂”(第338页)。最后,“音乐宇宙”的标题更彰显作者的浪漫情怀,他将那些非凡的曲目视为“巴赫浩瀚的音乐星空中清晰可辨的星座”(第xvi页),背后所蕴含的对巴赫艺术的深情将令所有痴迷巴赫音乐的人动容,愿每一位热爱巴赫的读者都能跟随沃尔夫的文字,重识这位浩瀚宇宙中永恒的明星。

猜你喜欢

沃尔夫作曲巴赫
AI:像贝多芬一样去作曲
我的妈妈是狼王
巴赫
邀你来我家
作曲心语
吉恩·沃尔夫是科幻小说界的普鲁斯特
George Gershwin
OEHLBACH(奥勒巴赫)MATRIX EVOLUTION
西方近代音乐之父巴赫
成长感言/ 来自一支红玫瑰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