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阈下高职行政管理专业“一核四翼”课程体系的重构与实践

2024-03-07

职业技术 2024年3期
关键词:村镇课程体系职业

丰 云

(湖南开放大学,长沙 410004)

0 引言

2021年4月,习近平对职业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职业院校要将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与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目标有机衔接,加大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力度,构建适应职业需求及能力发展的课程体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课程设置是专业建设发展和学校生存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决定性影响因素,也是制约学科教学水平高低的显著要素[1]。农村基层干部是农业繁荣、农民增收的示范者和带头人,是农村发展、基层稳定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践行者与推动者,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首要条件就是要培养和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2021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中,更是将乡村人才振兴工作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1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行政管理(村镇管理方向)专业“一核四翼”课程体系设计

湖南网络工程职业学院村(社区)基层组织人才行政管理(村镇管理)专业是专门面向社区、行政村的社区工作者、村(社区)两委招生的高职专业,主要培养的是服务农村、农民的村级治理人才,包括村“两委”委员及后备人才。经过两年的办学实践,在专业培养目标、建设理念、平台建设、建设模式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课程体系方面仍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存在一定差距。为此,必须对乡村振兴战略下行政管理(村镇管理方向)专业就业岗位需求变化进行调查,依据典型工作任务应具备的基本职业能力,再对这些职业能力进行合并与加工,从能力发展的层次角度,构建“一核四翼”课程体系。

1.1 以行政管理(村镇管理方向)专业的岗位职业能力为课程体系构建的核心

1.1.1 调查基本情况

行政管理(村镇管理方向)专业属于高招扩招定向培养,专门面向社区、行政村的社区工作者、村(社区)两委等职业群。因此,在相关专家的指导下,设计了“乡村振兴战略下高职行政管理(村镇管理方向)专业人才需求情况调查表”,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专家咨询法以及文献调查法等对湖南部分地区乡村振兴管理局、村(居)民委员会等相关单位负责人、相关成员以及部分农村基层党员、后备干部等进行了定向职业岗位需求调查。

1.1.2 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经过调查与访谈,发现行政管理专业对应的工作主要岗位类别有:居民委员会负责人、村民委员会负责人、行政办事员、社区事务员等,但由于湖南网络工程职业学院行政管理专业采取定向培养方式,招生对象主要集中在居民委员会负责人、村民委员会负责人这两类岗位中,这两类岗位相关人员,也就是通称的农村基层干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些基本要求与农村基层干部需具备的职业能力息息相关。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也是重点,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发展强。“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农村美,美在“看得见的青山、望得见的绿水”的自然生态,不能“垃圾遍布村头、污水四处横流”。农村基层干部作为乡村环境整治的突击队,不仅仅是绿水青山保卫战的直接实践者,更是引领广大村民共同奋战的引领者与示范者,因此必须具备农村环境保护的治理能力。“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乡风文明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乡风文明建设渗透到乡村振兴的各个方面,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包括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遵规守约、尊老爱幼、邻里互助、诚实守信等。农村基层干部作为乡村文明的坚实守护者与重要传播者,必须具备乡村文化建设能力。“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石,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也是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最终奋斗目标。一个成功的村干部,往往也是一个优秀的生产者、经营者、管理者乃至企业家,他们懂农业、懂技术、懂市场、善经营、会管理,能够用好国家政策,善于将各类要素整合起来,带领广大村民推动产业兴旺,实现村民共同富裕。因此,作为农村基层干部,也应该具备生产经营与创新创业能力。

根据以上调查访谈结果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对这两类岗位职责的相关描述,对照乡村振兴的基本要求,提炼出了行政管理(村镇管理方向)专业的8项典型工作任务,同时,再对完成这些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基本能力进行了细分,提炼出了职业基本能力。

本专业的职业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之间的对应关系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行政管理(村镇管理方向)专业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

1.2 以“一般通用能力模块”+“基层治理能力模块”+“生产经营能力模块”+“综合实践能力模块”为课程体系的四翼

1.2.1 一般通用能力模块

该模块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通用能力,从能力层次上看,是属于专业能力体系中最底端的。通用能力主要指在不同学科领域、不同行业中能够共通的普遍知识和基础能力。本专业的一般通用能力主要包括:一是信息处理能力,指具备信息搜集、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能力,能够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熟练使用通用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二是语言表达能力,指能够运用中文、外语进行交流,具备较强的表达技巧,能在各种公共场合阐述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实用英语(1)(2)、信息技术”等课程。

1.2.2 基层治理能力模块

该模块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础治理能力,从能力层次上看,属于专业能力体系中的核心。从专业培养目标看,本专业培养的是面向村(社区)的两委班子等职业群,这些农村基层干部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具体推动者和实践者,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把手和推力,其治理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根基,关系到乡村振兴目标的如期实现。具体而言,这些基层治理能力主要体现在管理能力的培养和管理技巧的提升方面,主要包括:一是政策解读能力,指具备对党和国家的各项“三农”政策进行及时了解、认真梳理、逐项分析与科学宣传的能力;二是调查分析能力,指具备运用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对农村社会组织或其他各种社会事物展开具体调查,并对调查信息进行简单的处理与应用的能力;三是沟通协调能力,指具备运用常见的沟通技巧和领导的方法与艺术,协商处理与有效化解村(社区)管理中出现的各种矛盾纠纷的能力;四是组织策划能力,指具备调动所在村(社区)两委或其他农村基层组织的人、财、物的能力,将个人或组织未来一段时间的活动目标和目标实现途径进行预先筹划和安排的能力;五是依法行政能力,指具备依据各项政策法规,将党和国家的各项“三农”政策遵照相关程序具体落实到村(社区)两委或其他农村基层组织以及农村环境保护、农村文化建设的实际管理工作中的能力;六是公文写作能力,指能够熟练掌握各种农村常见应用文的写作规范,并能根据需要完成相应的文本写作。具体而言,行政管理(村镇管理方向)专业属于行政管理专业大类的一个研究方向,其本质特征是聚焦管理,既要掌握行政管理的一般技能,也要熟悉村镇管理的相关技能,开设“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公务员制度、行政案例分析”等行政管理专业的主要课程。同时,也根据乡村振兴的基本要求,开设了“农”字特色课程,如“村干部领导方法与艺术、村镇规划与管理、农村政策法规、农村常见纠纷调解、农村环境保护、农村文化建设”等村镇管理相关课程。

1.2.3 生产经营能力模块

该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生产经营能力,该能力属于专业核心能力之外的拓展能力。农村基层干部,作为乡村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领头雁与示范者,也应该具备生产经营技能。生产技能对应的是农业产业领域日新月异的新技术、新知识、新品种、新成果及标准化、信息化、质量安全等内容;经营管理能力对应的是品牌培育、市场营销、创业创新等内容[2]。具体包括:一是生产加工能力,指具备运用现代农业生产原理与生产技术开展农业生产、加工与转换的能力;二是经营管理能力,指具备运用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原理与方法开展农产品营销、乡村旅游经营管理的能力;三是创新创业能力,指具备在村(社区)实际管理工作和引领村民致富中敢于冲破观念束缚、勇于大胆探索、善于变革革新、不断提高破解难题的能力等。包括“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经营学、农产品营销实务、农村电商实务、农村创业专题与案例”等课程。

1.2.4 综合实践能力模块

该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是专业能力体系中的最高层次。该模块主要通过专门的实习、实训、实践等,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定岗实习和毕业设计。

基于职业能力的阶梯式模块化课程体系,通过对专业的工作领域、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教学分析,既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相衔接,又与岗位基本能力相匹配;既关注职业能力形成的自然逻辑,也突出能力层次之间的递进关系;既强调各模块之间的相对独立,又突出不同模块课程之间的有机衔接与系统统一,各模块之间的课程设置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职业能力的行政管理(村镇管理方向)专业阶梯式模块化课程体系

2 乡村振兴战略下高职行政管理(村镇管理方向)专业“一核四翼”课程体系的设计特色

课程体系的特色是专业办学特色最直接、核心的表现因素,是专业特色的集中概括和综合体现,决定着专业人才培养功能的发挥[3]。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特色如下:

2.1 坚持立德树人,突显三农情怀特色

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不论是必修课程还是选修课程,也不论是理论课程还是实践课程,课程体系及其具体课程内容,在课程定位及建设中都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将“课程思政”贯穿始终,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注重将三农情怀与课程教学融于一体,引导学生知农、爱农、事农、兴农,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增强职业认同感与服务理念,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整合。

2.2 立足岗位需求,展现职业教育特色

在通过对行政管理(村镇管理方向)专业对应的工作领域、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对岗位职业能力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按照职业能力形成的逻辑关系,按照就业岗位群任职职业能力在整个专业能力体系中所处的位置,作为课程取舍和模块组合的主要依据,构建了一般通用能力、乡村治理能力、生产经营能力(含创新创业等技能)及综合实践能力构成的“四位一体”的模块化能力课程体系。同时,根据农民学习者的基本特点和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提高实践教学课时比率,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2.3 聚焦乡村振兴,彰显本土农字特色

从乡村振兴对基层干部的基本能力要求出发,始终咬住“农”字不放松,紧密结合当地农业、农村、农民实际需要,开设“农”字头课程,如对接“生态宜居”开设“农村环境保护”课程;对接“乡村文明”开设“农村文化建设”课程;对接“治理有效”,开设“村干部领导方法与艺术”“村镇规划与管理”“农村政策法规”“农村常见纠纷调解”等课程。同时,立足湖南农村实际,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因地制宜开发了一系列接地气、卓有本土特色的课程。如“农村电商实务”“农产品营销实务”“乡村旅游经营管理实务”“农村实用技术”等课程,都是立足湖南各个村镇的产业特色、产品特色和旅游特色,以地方区域性的实际需求予以教学,能够真正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2.4 对接市场发展,突显创新创业特色

行政管理(村镇管理方向)专业培养的对象都是村干部或后备党员干部,他们是乡村振兴特别是农民致富的领头雁,应该对接市场发展,充分利用本土资源禀赋,以科技为依托,构筑宜农、宜工,宜商、宜旅的产业化发展蓝图。引领村民大胆创新创业闯市场,共同致富。因此,本专业课程体系中除了注重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部分课程的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中,还专门开设了“农业经营学”“农村电商实务”“农产品营销实务”“乡村旅游经营管理实务”“农村创业专题与案例”等课程,同时依托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基地及相关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与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

3 高职行政管理(村镇管理方向)专业“一核四翼”的实施策略

课程实施就是将课程计划付诸具体实践的过程,这是解决课程体系“怎么学”的问题。为确保以上课程体系设计能实现预期效果,在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3.1 树立动态调整的课程设置理念

课程体系是通过对学习者的基本学习需求及工作领域、工作任务等进行详细调研和职业能力细分基础上,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按照职业能力形成的逻辑关系进行构建的。但是,时代在变化,如“互联网+”现代农业等新生业态的出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势态的形成,要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课程体系的设置也要与时俱进,从而达到不断提高新型职业农民自身素质发展的需要。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岗位能力的基本要求不是一成不变的。为此,课程体系也应该坚持动态调整原则,对不合时宜、观念落后、内容陈旧或不受欢迎的课程要及时调整,对具有时代性、发展性与前瞻性的课程要及时完善或补充,从而不断适应学科发展及岗位需求变化,增强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实用性与时效性。

3.2 采取灵活多样的课程教学方法

行政管理专业(村镇管理方向)课程体系所涉及知识面较为宽泛,教学模式也相应灵活多样。要遵循农民特点和成人学习规律,创新教学组织形式,采取“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集中教学与分散教学相结合、固定课堂与流动课堂相结合”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来组织教学。同时,在具体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采取理论讲授、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分组讨论、现场示范、参观考察、模拟训练、顶岗实训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从而使课程内容以最优的教学组合方式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获、学有所思、学有所悟。

3.3 构建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学生完成课程实践、顶岗实训和综合实践的集中体现,也是学生了解社会、了解企业、了解岗位职责和生产实践的主要桥梁,更是实现职业教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强化实践教学,首先要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基地虽然承担一定社会服务功能,但人才培养仍是其核心功能和主要任务,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体现教育的根本特性[4]。要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根据学生和用人单位基本要求,充分整合社会各类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加强校企融合、校政融合、产教融合,共建共享包括村镇管理类、农村种植养殖类、乡村创业实务类以及乡村振兴示范类等类型多样、数量充足、匹配度高的实践教学基地。其次,也要构建虚拟实践教学平台。在信息化时代,如何发挥各类信息平台的优势,构建“电子政务实训室”“行政案例分析室”“公务员考试模拟系统”“基层治理实务”等在内的行政管理专业线上虚拟仿真平台,实现线上实践教学与线下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

3.4 完善多维互动的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是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是否实现的过程,是解决课程体系的“学习效果”问题,课程体系评价应做到:

一是评价内容多维化。要从课程学习态度、线上线下学习的过程和学习效果等方面对课程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二是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主体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程授课教师,还应该包括课程管理教师(或班主任),还有基于网络的学习过程后台数据考核,同时也应该包括农民学习者以及参与实践教学的农场企业家、村干部、相关专家等,而且,还应该包括政府主管部门等。

三是评价方法多样化。要坚持线上评价与线下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知识评价、能力评价与素质评价相结合。

四是评价结果导向化。要及时公开、公正地反馈评价结果,并充分依据评价结果,督促学生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3.5 培养专兼结合的双元师资队伍

在职业教育领域开设行政管理专业(村镇管理方向)的时间并不太长,相关老师多毕业于普通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大多缺乏农村基层行政管理工作实践经历,对课程体系实践内容的把握和实践技能的传授存在一定的短板。因此,必须加大双元师资队伍培养力度。双元师资队伍主要包括结构及素质两方面。在结构方面,由教育体系内的教师和行业企业师资共同组成。在素质方面,重点强调本校教师具有一定的行业企业实践经验[5]。一方面,通过定期组织骨干教师到涉农企业或村(居)两委或乡镇政府开展师资交流、实地调研、业务培训或挂职锻炼,以熟悉农村基层管理的相关流程,提升专业实践技能。另一方面,聘请、引入高校相关专业的专家、教授,或者是实践经验丰富的基层实践工作者、行业专家,农业生产、经营岗位的技术能手、“土专家”等直接担任专业培训专家或者专兼职教师。专兼结合的双元师资队伍共同开发岗位标准、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共编教材、共同备课、共同授课、共同指导学生实践,全程参与人才培养[6]。

4 结语

总之,作为党在农村工作的组织者与执行者,乡村振兴对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不仅具备一般通用能力,更要具备基层治理能力,而且作为乡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富裕的领头羊,也应该具备经营管理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以及综合实践能力。行政管理专业(村镇管理方向)课程体系从乡村振兴对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人才的基本要求出发,构建了基于能力层次的阶梯式模块化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满足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对接了职业岗位能力,推进了农村职业教育的供给侧改革,有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未来,本专业应该立足现实、动态调整,探索支撑乡村振兴的更科学、更合理的课程体系。

猜你喜欢

村镇课程体系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山西8个村镇入选第十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
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已达2409个
职业写作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我爱的职业
创建文明村镇 打造幸福家园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