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背景下资源勘查工程一流专业建设与探索

2024-03-04高迪齐永安郑德顺李云波

高教学刊 2024年6期
关键词:双一流工科一流

高迪 齐永安 郑德顺 李云波

基金项目:2021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项目“资源勘查工程”(教高厅函〔2022〕14号);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地质类专业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2021SJGLX367);全国煤炭行业高等教育研究项目“新工科背景下《煤及煤系气地质》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21MXJG169)

第一作者简介:高迪(1980-),男,汉族,河南周口人,博士,副教授,副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煤及煤层气地质学。

DOI:10.19980/j.CN23-1593/G4.2024.06.007

摘  要:随着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等教育必然要担当起新的使命和时代重任,而专业建设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柱,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关系着我国能源资源安全,为此,在充分分析河南理工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建设基础上,查找目前存在的问题,对标“一流专业”和“新工科”建设要求,结合河南理工大学特色优势,探索“双一流”背景下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建设路径,总结取得的一些成效,以期进一步促进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内涵式发展,同时为我国其他兄弟院校相关专业建设提供借鉴,为实现地球科学强国目标贡献科技和人才力量。

关键词:双一流;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建设;新工科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6-0032-04

Abstract: With fully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y for invigorating China through science and education, the workforce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the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higher education is bound to assume a new mission and the heavy responsibility of the times, and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pillar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and a basic platform for talent training. The major of resource exploration engineering is related to China's energy and resources security. Therefore, on the basis of fully analyzing the construction of resource exploration engineering specialty in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we fin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first-class major" and "new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comb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f our university, we explore the construction path of resource exploration engineering major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first-class", summarize some achievements, so as to further promote the conservation development of resource exploration engineering major, and at the same time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related majors in othe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and contribut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human resources to realize the goal of earth science power.

Keywords: double first-class; resources exploration engineering major; construction site of national first-rate undergraduate major;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018年10月8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1]。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办出世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是本,本科教育是根,一流本科和一流本科教学,是内涵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培养一流人才的“四梁八柱”[2-3]。

地质工作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行性、战略性、公益性工作,进入新时代,在维护国家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安全、支撑生态文明建设事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更应该与时俱进,在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新作为[4],尤其是要實现我国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和“双碳”战略宏伟目标,都需要地质人才的强力支撑[5]。而人才的培养需要专业这一基本单元来实现,本科专业建设的好坏关系着“双万计划”和“内涵式发展”的实现,所谓“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尤其是对于地方高校来说,整体实力与“双一流”建设高校尚有较大差距,争取到“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难度相对较大,而如果地方高校利用自身特色优势,在某一个点或者某一个方向把“一流专业”建设做好,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和彰显度,是实现弯道超车的突破口和切入点[6]。因此,“双一流”专业建设对于高校的整体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也为各高校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重要契机[7-9]。特别是对于资源勘查工程国家一流专业更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改造升级传统地质类专业,适应新时代背景下地质新工科的人才需求,全面探索资源勘查工程本科专业建设已经是迫在眉睫。

河南理工大学(简称“我校”)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从1909年建校起就设立了相关专业,1958年重新恢复招生,先后经历了煤田地质与勘探—地质工程—资源勘查工程等专业名称,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专业前期奠定的坚实基础下,如何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产业革命,适应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中原经济区的高质量快速发展,实现地质类专业转型升级和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替,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面临的重大课题。对于专业建设,国内不少学者从建设的目标、主体、机理、困境、路径等不同视角出发探讨了国家一流专业的探索和实践[10-12]。本文介绍了近几年来我校资源勘查工程在专业建设的一些探索及取得的成效,以期能够为其他相关专业提供一些借鉴。

一  河南理工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建设基础

(一)  专业建设基础

河南理工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起始于1909年我校设立的采矿冶金门,1956年煤田地质与勘探专业招生,1998年更名为地质工程专业,2010年再次更名为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该专业2007年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2018年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21年获批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具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流动站,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质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二)  专业定位

河南理工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瞄准国家能源资源未来发展,紧紧围绕中原经济区高质量发展,培养适应国家清洁能源勘查和战略矿产资源工程设计领域人才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扎实基础、宽阔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系统掌握清洁能源和战略矿产资源勘查领域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得到相关的工程训练,能解决清洁能源和战略矿产资源勘查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能够在清洁能源及战略矿产资源勘查工程领域从事资源勘查评价、科学研究及管理等工作的创新型人才。

二  河南理工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  缺乏积极的政策导向

目前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重申报、轻建设”的倾向,即使纵观世界各国名校,对世界一流大学的评价因素仍然主要看重科研成果和人才称号,缺乏反映本科专业质量水平的指标体系,尤其是对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来说,实践性强、需要较大的投入,而我校目前未能构建一流专业建设所需的一流课程、一流教材、一流教学团队、一流实践基地等扶持政策、资源调配、地位保障等积极政策导向,致使专业发展受到掣肘。

(二)  新工科建设滞后,不能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

目前我校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仍采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新工科建设滞后,学生对行业未来发展的新方向、新领域和新技术认知不足,实践与创新能力不强,尤其是随着新的产业革命和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加速了煤炭产业向绿色、智能、高效方向发展,为我校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转型升级和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战略机遇,面向未来,把握机遇,实现新工科建设历史性突破,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  “产学研”未能有机统一

目前课程的设置未能及时与行业企业产业的发展有效对接,培养内容脱离生产实际,不能很好地支撑行业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工科理科化”突出;主动与大型企事业单位联系的意愿不强,没有有效地建立校企合作基地,虽然建立了部分“产学研”基地,仍然是“两张皮”,学生较少参与到企业进行实践,缺少企业行业专家深入指导学生进行生产实践;大部分教师博士毕业即入校,既缺少工科实践又缺少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用“理”的方法解决工程实践问题,重视软件模拟忽视实践创新,从而导致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难以满足企业需求;此外,最新科研成果未能较好地进教材、进课堂,科研和教学不能有效地相互支撑。

(四)  创新创业意识不强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和关键策略。大学生作为最有激情的群体,是创新的重要力量和核心支撑,但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学生大多认为创新创业主要集中在新材料、新能源及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方向,参与度不高;创新创业激励政策较弱,教师在指导创新创业上投入精力较少;传统地质专业缺乏创新、创新创业课程针对性不强、理论实践结合不足等都制约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三  “双一流”背景下资源勘查工程一流专业建设探索

河南理工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为实现一流专业和新工科建设要求,以服务中原经济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新工科建设为引领,加强顶层设计,通过对现有专业进行优化、调整、升级和换代,开设清洁能源勘查、战略矿产资源等方向;与中国平煤神马集团、河南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等签订“产学研”战略协议;邀请企业行业专家在专业培养方案,专业课程、教材、团队建设,产学研合作,实习实践实训指导,毕业实习(设计)、答辩,就业创业指导、就业和人才需求信息反馈等全过程参与教学活动;打造科研育人教学团队,促进教学与科研双向互動;全方位改革培养模式、拓展专业能力、更新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方法,实现专业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相互匹配、相互促进,探索“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模式,专业建设路线图如图1所示,详细叙述如下。

(一)  强化专业建设顶层设计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主动适应国家能源资源和中原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知识创新、科技进步、产业升级需要,按照“总体规划、特色现行、重点突破、共同发展”的思路,制定煤系气等清洁能源和战略矿产资源为特色的专业建设规划,扩大煤系气资源高效勘探开发的行业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精心谋划专业远景发展规划,加强全过程专业建设质量保障和评估体系建设,积极申报现代产业学院或专业特色学院,确保目标定位准确,建设思路清晰、建设方法得当、保障措施有力、计划切实可行。

(二)  厘定培养目标,重构培养体系

根据行业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遵循需求导向、就业导向、特色导向和质量导向,结合学校发展定位,经过全方位调研,确定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新的培养方向,包括清洁能源勘查和战略矿产资源方向,重新定位培养目标,依据新工科建设,构建支撑毕业要求,重构专业知识体系和专业能力体系,并逆向设计课程体系和课程群,打造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的“金课”;在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邀请企业行业专家、国内外高校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著名学者、专业教师、在校生、毕业生等参与培养方案的修订。

(三)  构建新工科课程体系

在传统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补充学科前沿知识,增加新工科知识,如法律、金融、管理、环境、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知识,重新构建新的地学大知识体系;增加新工程能力,如工程思维、融合创新、数据研究、跨文化交流及终身学习等能力,重新构建新的专业核心能力体系;在原有工程师素质的基础上,从社会素质和个人素质两个方面重新构建新的素质框架。构建以教授带头,3~4人为团队的课程小组,打造一批融合知识、能力、素养三位一体的,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一流课程。

图1  资源勘查工程国家一流专业建设路径

(四)  打造教学科研团队

在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特色优势课程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瓦斯地质学”“地质学基础”“古生物地层学”“煤及煤系气地质学”等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加大人才引培力度,吸纳行业企业技术专家,深入开展“产教融合”,充分利用河南省地质局、平煤集团、河南理工大学煤系气高效开发利用研究院等企业行业的生产实际和平台,实现校企功能互补、企校资源共享的“产学研创”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模式,提升团队教学科研综合实力,科研成果及时反馈课堂。

(五)  增强创新实践能力

严格按照工程专业认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育教学活动,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满足其个性发展需求。丰富教学方法,尝试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扩充教学资源,增添课程趣味性,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参与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全面型人才。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与企业达成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和平台。积极鼓励和全力支持学生参与各项竞赛,培养他们的综合实践创新能力。设立资源勘查工程实验班,厚基础宽口径,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每名学生有学业导师指导参与科研训练,综合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四  结束语

“双一流”建设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重要战略决策,而本科专业建设是“双一流”建设中最重要的一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历来就是世界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性和基础性的专业,但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转型升级,必须全面转变传统专业的发展建设路径,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和专业内涵式发展为双驱动,不断探索资源勘查工程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新途径。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实践,我校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得到高质量发展,先后通过了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获得河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古生物地层学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地质学基础获批河南省一流课程,中国自然美景及其地质成因、古生物地层学获批河南省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样板课程;在煤层气勘探开发方面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团队带头人当选为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在平顶山煤田率先实现了河南省煤系气的商业化开发利用,在2022版培养方案修订中,将这些科研成果积极引进课堂。学生培养质量得到稳步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提高,获奖率和获奖面也逐步提高,获奖项目逐年增多,获奖级别逐渐提升,在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中荣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首次获得团体二等奖;一次就业率均保持在85%以上,尤其是在升学方面有显著提升,近年平均在45%以上,2022年专业考研录取率达到52.6%,其中实验班达到75%,保送至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及中国科学院相关专业,得到科研院所和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总之,我校资源勘查工程一流专业的建设,坚持立德树人,契合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战略,适应自然资源行业的新发展新要求,为实现地球科学强国目标贡献科技和人才力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EB/OL].(2018-10-08)[2023-04-17].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t20181017_351887.html.

[2] 吳岩.一流本科一流专业一流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7(11):4-12,17.

[3] 薛彦卓,李明伟,耿敬,等.“双一流”背景下船舶与海洋工程一流专业建设思考[J].高教学刊,2021,7(21):11-14.

[4] 丁全利.为高质量发展贡献地质力量[N].中国自然资源报,2022-07-12(3).

[5] 夏庆霖,唐辉明,石万忠,等.关于地质类专业新工科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20,29(1):40-44.

[6] 廖祥忠,谭笑.“一流专业”群:争创“双一流”的核心竞争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8(9):43-45.

[7] 叶鹏,韩玥,王秀平,等.“双一流”背景下电气工程一流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高教学刊,2022,8(4):39-42.

[8] 朱双杰,于士军,贾小丽.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滁州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J].滁州学院学报,2022,24(2):108-111.

[9] 侯向群,尹元元,张丹.地方高校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内容与路径[J].教育教学论坛,2023(5):26-29.

[10] 胡新丽.基于DCE框架的国家一流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以中南民族大学行政管理专业为例[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3):1-5.

[11] 孙芬,马璨婧.国家一流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经验与展望——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J].高教学刊,2022,8(32):14-17.

[12] 沈智慧,李龙江,程伟,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线上线下混合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3,6(4):126-128.

猜你喜欢

双一流工科一流
87年工科“学霸”成都追梦记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