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灸八髎穴联合内服益气润肠中药汤剂治疗1例中风后气虚便秘患者的护理体会

2024-03-02冯瑞萍

中西医结合护理 2024年1期
关键词:润肠气虚大肠

李 娟, 冯瑞萍, 黎 玲

(1. 重庆两江新区中医院, 重庆, 401135;2.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 河南省骨科医院, 河南 洛阳, 471002)

脑卒中又称中风,因气血逆乱、脑络痹阻或血溢于脑而致,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言语蹇涩,口角歪斜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便秘是中风后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研究[1-4]发现,其发生率达30%~60%,中风后长期卧床的偏瘫患者便秘发生率可高达90%。中风后便秘患者因用力排便容易使腹内压增高,引起血压、颅内压增高,容易造成再次中风,严重者会诱发脑疝危及患者生命。因此,中风后保持大便的通畅对中风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意义。

西医多用导泻药、促胃动力药、灌肠等方法治疗中风后便秘,短期效果明显,但其根治效果不佳、存在药物依赖性、易复发、损伤肛周黏膜等缺点[5-6]。中医学认为[7-8],中风后气虚便秘患者因中风致活动不利、胃气不佳、正气不足、气血虚弱、瘀滞肠络,加之气虚则津液运行不畅、大肠传导无力、水谷糟粕蓄积于大肠,则发便秘。采用灸八髎穴可以调节全身气机、通经活络,并结合益气润肠中药汤剂内服以健脾益气、养阴润肠,从而增强便秘治疗效果。本文总结1 例灸八髎穴联合内服益气润肠中药汤剂治疗中风后气虚便秘患者的护理体会,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67 岁,主因“左侧肢体无力、功能障碍5+月”以“脑梗死恢复期、左侧偏瘫”于2023年6 月13 日入住科室。头颅CT 示:左侧基底节腔隙性脑梗死。入院查体,中医四诊:①望诊:望之少神,肢倦懒言,神志恍惚,精神差,面色少华,舌淡苔白。②闻诊:言语稍蹇涩,语速慢,无异常气味。③问诊:左侧肢体活动无力,小便正常,大便干结,排便过程困难、无力,不易入睡、睡后易醒。④切诊:腹部胀痛拒按,脉弦滑。既往史:高血压病史,口服药物控制;便秘史6 月余。中医诊断:缺血中风病;肝肾亏虚,气虚血瘀证。西医诊断:脑梗死恢复期、左侧偏瘫。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遵医嘱通过中医治疗、饮食护理、情志护理、运动指导及口服中药饮剂,患者气虚便秘的症状消失,无不良反应。

2 护理

2.1 护理评估

护理评估内容:①便秘:患者有便秘史,平时每4 天解大便1 次,排便频率评分为3 分;排便过程困难,每次排便需约20 min,排便所需时间评分为2 分;大便干结,大便性质评分为3 分;腹部胀痛,疼痛评分为4分。②肌力:左上肢肌力0级,左手肌力0 级,左下肢肌力2 级,右侧下肢体肌力4级。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 指数评分25分。④压疮风险:Braden 评分13 分。⑤跌倒坠床风险:跌倒坠床评分65 分。患者纳食一般,纳眠差,情绪忧郁,家庭和睦,生命体征平稳。

2.2 护理问题

护理问题包括:①便秘:与气虚导致肠蠕动减慢有关。②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风险:与患者中风后长期卧床有关。③焦虑:与患者便秘担心预后有关。④有坠床的风险:与患者左侧肢体功能障碍有关。通过护理评估,确定患者便秘情况为首要问题,且判定该患者为气虚型便秘。

2.3 护理措施

2.3.1 中医外治法:给予患者灸八髎穴。八髎穴是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左右成对,总称“八髎”。八髎穴的取穴部位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经络腧穴学》穴位定位标准。①艾灸八髎穴:分别在患者上髎、次髎、中髎、下髎穴艾灸,与皮肤间距2~3 cm,以皮肤潮红、局部温热为宜,30 min/次,1 次/d,7 次为1 个疗程。艾灸八髎穴能够提高中枢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和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通过艾灸的热力刺激穴位,从而刺激肠内神经元,增强肠道蠕动和消化吸收的功能,进而改善便秘[9-10]。②针灸八髎穴:以八髎穴为主穴,配穴以承山、足三里、大肠腧等进行针刺,行平补平泻法,20 min/次,1 次/d,7次为1个疗程。针刺八髎穴治疗便秘的机制[11-14]:八髎穴的深部主要是第1、2、3、4 骶神经之走行,而骶神经根走行于椎管内,针刺八髎穴能刺激骶神经及分支,从而使副交感神经兴奋,进而增强肛管、直肠的感知功能,促进肠道蠕动,增加肠液的分泌,润滑粪便,从而达到治疗便秘的效果;结合“脑-肠轴”理论,深刺八髎穴影响大脑中枢功能活动,调节脑肠肽的代谢,从而改善直肠的敏感性及肠运动节律,促进排便。

2.3.2 中医内治疗法:针对气虚型便秘,给予益气润肠综合治疗方法,标本兼治。给予“补阳还五汤加减”中药汤剂口服,方中重用黄芪:防风大补元气、祛风解痉;赤芍、川芎: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烫狗脊、盐杜仲、枸杞子:补肝;煅牡蛎:平肝潜阳;炒酸枣仁:养心安神;柴胡、醋香附、合欢皮:疏肝解郁;麸炒白术、炒鸡内金:健脾消食;甘草调和诸药。3次/d,温服,每次100mL。全方消补兼施,标本兼治,共奏益气润肠通便之功。

2.3.3 饮食护理:中风后气虚型便秘患者应以益气健脾、养阴润肠、顾护机体津液为基本饮食原则[15-17]。指导患者进食益气健脾类食物,例如:党参、山药、红枣薏仁粥等,忌木耳、萝卜等行气类食物;摄入富含粗纤维食物,如绿叶蔬菜(菠菜、韭菜等)、水果(香蕉、火龙果);适当补充养阴润肠类食物,如黑芝麻等;尽量减少辛辣刺激、肥甘厚味的食物摄入,以加快肠蠕动。

患者每日应补充身体所需水分,每天饮水量>1500 mL。依据子午流注理论[18]:卯时(05:00-07:00)大肠经旺,因此喝水可以促进肠蠕动,大肠传导糟粕能力最强;已时(09:00-11:00)脾经旺,喝水补充流失的水分,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此时气血运行加速、推动力强,依据培土生金原理可增加肺功能,又因肺与大肠互为表里,从而可以改善大肠功能;未时(13:00-15:00)小肠经旺盛,饮水可以增强小肠泌别清浊、降火之功能,使糟粕传入大肠;酉时(17:00-19:00)肾经旺盛,喝水可以增加排毒功效;大量的水分可以软化粪便,促进胃肠蠕动,利于排便。

2.4 护理结局

2.4.1 评价指标:①数字疼痛评分法(NRS)标准:0 分,无疼痛;1~3 分,轻度疼痛;4~6 分,中度疼痛;7~10 分,重度疼痛。②排便频率评分标准:1~2 d 排便1 次,0 分;3 d 排便1 次,1 分;4~5 d 排便1 次,2 分;>5 d 排便1 次,3 分。③Bristol 大便性质分级及评分:分为 7 个等级,分别为I 型粪便呈分散坚果样、II型粪便呈现腊肠样或硬结状、III型粪便呈腊肠样,表面有裂缝、IV 型粪便表面较为光滑呈现柔软样腊肠便、V型粪便为软团状、VI型糊状便、VII型水样便。IV~VII型,0分;III型,1 分;II 型,2 分;I 型,3 分。④每次排便所需时间评分标准:<10 min,计0 分;10~<15 min,计1分;15~<25 min,计2分;≥25 min,计3分。

2.4.2 干预效果:通过中医治疗、饮食护理、情志护理、运动指导及口服中药饮剂,患者气虚便秘的症状消失,无不良反应,住院10 d后于2023年6月23 日好转出院。出院2 周后电话回访,患者自述排便正常,1~2 d 排便1 次,大便质软,每次排便时间<10 min,患者及家属对本次护理结果满意。患者相关评价指标变化见表1。

表1 相关评价指标变化

3 讨论

中药治疗便秘注重辨证论治,本研究使用灸八髎穴联合内服益气润肠中药汤剂是中医外治法和内治法的结合,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的指导下将药物、灸法、穴位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达到一种综合的治疗效果,能有效缓解疾病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千金方》记载“大小便不解,灸八髎”,故八髎穴自古就是治疗便秘的主要穴位。有研究[19]表明,以八髎穴为主穴治疗便秘其有效率达80%~93.3%。通过刺激多气多血之八髎穴,可补益肾气,肾气充则水液输布,水液输布则津液充足,津液足则大便滋润;血行畅则水谷精微输注有常,大肠及盆腔脏腑得以濡养,鼓动肠道以传化物,故可改善中风后气虚便秘。

补阳还五汤出自《医林改错》,是益气活血通络的经典方剂[20-22],再配以健脾、安神的加减方得到“补阳还五汤加减”,达补肝肾、益精髓、益气活血化瘀之功。此方诸药合用,使气行血行,气旺血旺,肠道得濡,大便得以通畅,从根本上解决了中风的气虚血瘀及便秘的气虚不通的问题。

因病程长、并发症多、自理能力差、治疗周期久等诸多因素,中风后便秘患者易出现情绪低落、焦虑等负性情绪。对于此类患者,可给予语言疏导法、五行相胜法、五音疗法等方法进行针对性的情志干预。同时,给予患者腹部按摩、提肛运动等运动指导以促进肠蠕动、提高排便辅助肌功收缩力,进而增强排便功能。

综上所述,本文分析灸八髎穴联合内服益气润肠中药汤剂治疗中风后气虚便秘的临床效果,充分发挥中医药及中医护理技术的优势,配合个性化的情志护理、饮食护理、运动指导等中医综合护理,有效改善中风后气虚便秘症状。但本文仅为个案报道,可进一步加强多学科协作,拓展多中心及前瞻性研究,深入探索该病发病机制,优化治疗方案,研究出效果好、不良反应少、患者依从性好的治疗及中医护理方案。

患者知情同意:所有个体参与者或其监护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利益冲突声明: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润肠气虚大肠
Systematic Evaluation of Maren Runchang Pill (麻仁润肠丸)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Senile Constipation
大肠变懒了
大肠变懒 了
HPLC法同时测定五仁润肠丸中10种成分
气虚便秘用白术莱菔汤
气虚了,病多了
大肠镜检阴性慢性腹泻与末端回肠病变的关系分析与探讨
活血润肠汤治疗肛肠术后便秘40例
气虚发热病机探析
润肠通便功能试验中造模剂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