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乐平的云岭情怀

2024-02-29陈雅静

铁军 2024年2期
关键词:乐平泾县全县

陈雅静

近年来,一条热门的网红路“皖南川藏线”在泾县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这条路沿线不仅有皖南山水的精华,还有“318川藏线”之险峻,有江南天路之称。同时,这条公路还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幸福路”。就在这条公路的最精华段,桃岭公路上竖立了一块路碑,但这块路碑,跟咱们常见的路碑不太一样,它除了标上了路名之外,还刻了400多字,介绍一个人,结尾写道“饮水思源”,桃岭人民的子孙后代永远纪念这位“一心为民”的好领导——王乐平同志!

王乐平,1928年8月25日生于安徽省无为县,1942年参加革命,先后在苏皖边区政府两淮盐政总局、鲁南军区、华东野战军八纵队等地工作。解放后又先后在巢湖、芜湖、广德、合肥等地任职,1966年至1976年任泾县县委书记。作为一名新四军老战士,他对老区人民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在担任泾县县委书记的10年里,一心为民,埋头苦干,为泾县工农业的发展、交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66年8月,王乐平来到泾县,以代理书记身份主持县委工作。当时“文化大革命”已全面发动,王乐平也未能幸免。根据在县委工作的老同志回忆:王乐平在一次次被批斗后就立即摘下高帽子投入工作,尽最大可能维持着机关、农村、厂矿的正常生活和生产秩序。我们在他的日记中找到这样一段话:“我作为一名20多年党龄的干部应该为他们负责,要为全县30多万人民负责。作为党的干部、人民的公仆,那就是要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正是这种不忘初心的坚定信念,给他带来了强大的行动力量。

泾县地处皖东南,是一个山区县,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说,农田数量本就不多,而且大部分农田是靠天收,一年一家劳动所得还不够家里的口粮。所以,王乐平到泾县上任伊始的第一件事就是狠抓农田水利建设、抓粮食生产。在王乐平任职期间,全县共建设了94座中小型水利工程,做到了村村有水渠,确保旱涝保收。同时,在深入调研后,他提出并指导村民分层用山,山上栽杉木,山坡种茶叶和油桐,山脚垒石造田种粮食,这样做既能保持水土,又能比较好地处理林、茶、粮的关系,发展了多种经营。

1972年8月15日,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晚间新闻联播节目里,头条消息就是《泾县领导成员深入山区调查研究》,1000多字的新闻,向全国人民介绍了泾县分层用山的这个做法,第二天《人民日报》以头版头条的位置全文发表了这篇新闻报道。

在王乐平的带领下,1975年全县一举摘除了全省缺粮县的帽子。油料产量达到3130吨,茶、棉、蚕茧等农副产品在原产量上翻了一番,农民人均收入在原有基础上增长了54%。

王乐平是个实干家。在他的带领下,泾县先后创办起了钢铁厂、化肥厂、水泥厂、农机厂、汽车配件厂等27个国有、集体工业企业,一大批乡镇企业在各个公社、大队兴起,泾县也成为全国的示范先进县之一,泾县钢铁厂生产的灰口铁,焦比等各项质量指标跃居全国钢铁的第四位,泾县钢铁厂也被评为全国先进单位。泾县化肥厂生产的化肥达到了国家二级标准,跃居全省化肥企业的头牌。

“1973年县办工业总产值是1965年的3.6倍;县办工业的发展,有力支援了农业,对改变山区面貌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是当年发表于《人民日报》《安徽日报》的一篇题为《泾县围绕农业办工业取得显著成绩》的新闻报道的副标题。中央和省两级党报之所以用了这么长的内容提要似的副标题,就是醒目地告诉读者,在那个年代,能取得如此巨大的工作成绩,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不多见的。

泾縣财政总收入1976年是1966年的10倍。工商税收增长了2.4倍。除此之外,他还因地制宜地改造荒山,植树造林,全县共建起了160多个社队林场。各个公社全部实现了“三通”,通路、通电、通广播。所以万里在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期间曾对他有过这样的评价:“王乐平同志是一个实干家,干了不少事。”

20世纪60年代末,靠着国家投资,全县有3条通往外县的干线公路,但还有三分之二的公社,80%的生产大队没通公路。大山里的竹木柴炭、矿产物资运不出去,山里人需要的生产、生活物资运不进来。

当时泾县的“五小工业”发展虽已走在了华东地区乃至全国的前列,但是桃岭人却依然穷困闭塞。桃岭没有一分农田、一寸公路,3.2万亩山场有8万方的可采木材运不出去,百姓只能将大树锯成木板,挑出山外换点柴米油盐,可是挑回的粮食却只够全大队吃3天,冬天一旦大雪封山,家家都会断粮。桃岭的情况让王乐平的心情十分沉重。

1972年的夏天,王乐平再次来到大山,这一次他是来发动修路的。就在皖南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里,召开了群众动员会,王乐平坚定地说:“我们要用自己的双手劈开一条通往山外的幸福路,3年不行5年,5年不行10年!”

1976年12月24日,历时4年多,桃岭公路竣工通车,王乐平兴奋地为通车剪彩。紧接着,班车通了,从桃岭出发两小时就能到县城,建了粮站,有了供销社门市部。当年,桃岭人均收入由不到100元增长到1000元,是修路前的10倍。第二年人均收入又翻了一番。

就这样采取“民办公助”的方法,从1967—1976年,10年间修通了全县110多条公路,总里程383.5公里。全县32个公社都通了公路,10多条乡村干线公路有客车班车运行。而在这之前乡村公路只有20公里。

在泾县工作期间,王乐平就住在县委大院二楼的一个不到20平方米的单间里,中间用木板弄了个隔断,外面是办公室,里面是卧室。卧室放着一张木板床,旁边挂着打着补丁的旧军装,床下总有那么一两双沾满泥土的解放鞋。根据当年的老同志回忆,王乐平还有一个特殊的“红锅巴袋”。王乐平下乡工作时,就用这个红锅巴袋装点锅巴,中午到村民家中借个碗,讨碗开水,就是一顿午餐了。

安徽省委原书记黄璜曾这样评价他:“王乐平扎根的是广大人民群众,他走遍泾川的山山水水,他以真诚而扎实的行动,为老区人民利益付出了心血和汗水,使干部群众从内心里信任他、尊重他、支持他。”

老区乡亲最懂感恩。2005年,泾县人民自发编写了一本书,书名叫《岁月钩沉——王乐平在泾县》,用来怀念这位30多年前在泾县工作过的老书记。

[作者单位:宣城市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基地管理办公室(中共泾县县委党校)]

(责任编辑周平)

猜你喜欢

乐平泾县全县
春种
乐平的眼镜
四十年巨变数字看发展
养生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及开发对策研究
泾县蚕桑产业发展困境与破解对策
最小二乘法教学研究
最小二乘法教学研究
男子信用卡诈骗10万余元还不上钱玩“躲猫猫”
泾县基层农产品检测机构建设的思考
金沙县召开2014年全县关工委工作推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