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过年时,我们可曾想起过他们……

2024-02-29贺钰祖

铁军 2024年2期
关键词:陈潭秋邓恩铭恽代英

贺钰祖

新春佳节万家团圆的时候,你可曾扪心自问当下岁月静好从何而来?

举杯同庆尽享欢乐那一刻,你是否想过革命先烈究竟为谁慷慨赴死?

依照华夏习俗,中国人过年忌讳谈论死亡,应多多祈福吉祥与太平才合规矩。殊不知,生活在太平盛世的人们,当须时刻铭记和感恩革命前辈拋头颅、洒热血的那种无私与悲壮,只有大家都这样,才能真正求得岁岁平安、年年幸福。

开始,陈潭秋牺牲的细节一直是个谜。直到数年后,兰州监狱有个叫李跃臣的囚犯举报说,亚洲影院有个检票员,就是当年杀害陈潭秋等人的刽子手。公安机关迅速抓捕已经自残毁容的鲁炳林,很快弄清了事情的真相。

1942年夏,新疆军阀盛世才全面倒向了蒋介石,陈潭秋接到延安关于全体党员撤出新疆的指令后,毅然把自己列入最后一批撤离。9月17日,盛世才派军警包围八路军办事处,逮捕了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等领导干部,将中共在新疆的全部人员,包括病残人员和家属小孩在内的100多人全部投入监狱,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新疆事件”。

1943年9月27日,为向蒋介石表忠心,盛世才下令秘密处决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当天深夜,负责行刑的迪化(今乌鲁木齐)第一监狱长,召来四五个手执木棍和绳索的刽子手,陈潭秋等人被蒙着黑布头套推到现场的一刹那,头上就遭到一顿闷棍,旋即脖子上被勒上了绳索。事后,盛世才严令封锁消息。陈潭秋等人的遗体被埋在迪化郊外六道湾的荒坡上。直到13年后的1956年,3位烈士的遗骸才被找到,并移葬乌鲁木齐烈士陵园。

1916年,陈潭秋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武汉大学的前身武昌高等师范学校。1920年,陈潭秋和董必武、包惠僧等在武汉建立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办《武汉星期评论》等刊物,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1921年,陈潭秋和董必武作为武汉党组织的代表,赴上海参加党的一大,成为我党的创建人之一。党的一大以后,陈潭秋利用其教师和记者的身份作掩护,到京汉铁路开办学习班,传播革命火种,经项英介绍结识了江南机器厂工人林祥谦。1923年,在陈潭秋等人的影响下,林祥谦、项英、罗章龙等领导了著名的二七大罢工。在吴佩孚部队用机枪扫射罢工工人,当场牺牲30余人,受伤200余人,林祥谦遭到逮捕的危急关头,陈潭秋组织幸存的罢工人员撤离转移,自己最后一个才离开。

大罢工失败后,陈潭秋先后被中央派驻江西、东北、江苏等地工作,次次出色完成任务。1933年,陈潭秋来到中央苏区工作。中央红军长征后,陈潭秋奉命留守瑞金。1935年2月,他向党组织提出建议,尽快分散突围出去,与福建的张鼎丞会合,进而保存革命火种,得到了中央分局书记项英的同意。

陈潭秋和谭震林随即率领红二十四师的1个营,由瑞金出发,在邓子恢接应下前往闽西与张鼎丞部队会合。一天拂晓,敌人趁红军战士休息时完成了包围。陈潭秋带领警卫班率先突围,警卫班战士全部牺牲。陈潭秋迅即把随身携带的银元全部抛向身后,敌人一见满地的银元立刻开始哄抢,说时迟,那时快,陈潭秋带着大家快速脱离了险境。

1939年5月,陈潭秋接任中共中央驻新疆代表和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负责人,赢得了新疆各族人民的敬重和爱戴。1943年9月,陈潭秋被捕后宁死不屈,受刑时仍厉声斥骂盛世才,随后被秘密杀害。由于消息隔绝,中共七大选举中央委员时,已经牺牲一年多的陈潭秋仍高票当选的事。

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以来牺牲最惨烈的一战。当时,为确保中央纵队安全渡江,第五军团第三十四师作为“绝命后卫师”与敌人殊死激战四天四夜,师长陈树湘在突围中腹部中弹被俘,他以非凡的毅力,毅然决然地用手伸进伤口掏出肠子绞断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1934年11月27日,红一军团先头部队已经顺利突过湘江,控制了界首到脚山铺之间的渡河点。28日,红三军团也顺利渡过湘江,并控制新圩部分地区。红八、红九军团也已占据有利位置,殿后的红五军团已扼守要地,阻击追击的国民党军。

红军五个军团已经为中央纵队搭好了安全通道,此时的中央纵队距渡江点仅有80公里,如果轻装急行,即可迅速过江。然而,博古、李德等一直不肯下令丢掉那些笨重的家当,区区80公里足足走了4天。

眼看国民党军已逼近江边,中央纵队却还未过江。此时,红五军团三十四师在江东,承担着全军最危险的“断后”重任。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师长陈树湘率官兵死守阵地,与数十倍于己之敌鏖战四天四夜,直到中央红军主力成功突围渡过湘江。

经此一战,红三十四师从6000多人锐减到不足1000人,损失十分惨重。此时,师长陈树湘接到中革军委最后一道命令:“立即向湘江渡口转移,并且迅速渡江。”然而,所有通往湘江渡口的道路都已被敌人完全封锁,三十四师已被敌人截断在湘江东岸,无法渡江追赶主力。渡江无望,陈树湘命令烧掉所有文件,率部向群众基础较好的湘南突围,准备去那里打游击。12月1日晚间,陈树湘率部开始突围,敌众我寡,三十四师被分割成数块,陈树湘带领的几百名官兵向东突围成功。接着,他们翻越了宝盖山,欲从凤凰嘴强行渡过湘江,这是最后的机会!不料,又遭到敌四十三、四十四两个师的猛烈阻击,战斗中师政委程翠霖、政治部主任蔡中和两位团长相继阵亡。一路上,他们始终无法摆脱敌人的重重围堵。12月12日早晨,陈树湘率余部经江永的上江墟,到达江华桥头铺附近的牯子江渡口,此时渡口雾气腾腾,四处寂静,陈树湘命令战士们做好战斗准备,抢渡牯子江渡口。待他们行至渡口中央時,忽然枪声大作,埋伏在此的敌军向他们猛烈射击,陈树湘不幸腹部中弹。他忍着剧痛,坚持指挥部队抢渡。12月14日,当红三十四师余部来到道县四马桥附近的禾田村时,又遭到道县保安团一个营的拦截,此时陈树湘已经奄奄一息,他命令其他人突围,自己留下掩护。

由于失血过多,陈树湘很快昏迷过去,待他醒来时,已经被俘。敌营长何湘欣喜若狂,为邀功请赏,命人将陈树湘抬上担架,还为他寻医送饭,但陈树湘拒医绝食,在路上,陈树湘忍着剧痛,用手从伤口伸入腹内,用尽最后的力气绞断了肠子而壮烈牺牲,时年29岁。陈树湘以坚毅决绝的惊天壮举,书写了对党的绝对忠诚。

1931年4月5日,邓恩铭将被押赴刑场枪决。得知消息后,山东济南监狱的狱友们含泪向他诀别。邓恩铭身负镣铐,含笑走出牢房,看似弱不禁风的他,脚步却是那样坚定。他昂首挺胸,高唱《国际歌》,阔步走向刑场,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口号从容就义。

1917年8月,邓恩铭前往山东求学,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五四运动爆发后,他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罢课运动,成为济南学生运动领袖。1921年春,他参与发起建立济南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对山东的中共党组织的创立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同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他和王尽美代表山东共产党早期组织出席会议,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当时的邓恩铭年仅20岁,是中共一大最年轻,也是唯一的少数民族代表。

1922年1月,邓恩铭以中共代表身份出席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受到列宁的亲切接见。回国后,他积极宣传马列主义,并致力于发展党组织和工人运动。父母在家乡给他定了亲,来信催他回家成婚,想以此拴住他。邓恩铭在给父母的信中说:“儿主张既定,决不更改。”

1922年底,邓恩铭赴青岛创建党组织,先后任中共直属青岛支部书记、中共青岛市委书记。1925年2月,邓恩铭组织领导青岛胶济铁路工人大罢工,威震千里胶济线,迫使当局答应了工人的部分要求。1925年4月到5月,鄧恩铭又组织领导了青岛纱厂工人大罢工,罢工工人达1.8万人,形成了青岛历史上威震中外的第一次罢工高潮,成为五卅运动的先导。

1925年11月,山东地区的中共机关被敌人破坏,邓恩铭被捕入狱。在长期艰苦的革命活动中,他积劳成疾,患上肺结核,加上敌人残酷折磨,病情迅速恶化,经地下党组织多方营救,获准保外就医。1926年6月,邓恩铭再次秘密回到青岛,担任中共青岛市委书记,在身处极端困境的情况下,他置生死于度外,完成了党组织的恢复和整顿任务。大革命失败后,他辗转青岛和济南之间,坚持领导党组织开展斗争。1929年1月9日,由于叛徒出卖,邓恩铭在济南再次被捕入狱。面对严刑拷打,他坚贞不屈,严守党的机密,并组织了两次越狱斗争,使部分同志得以脱险。随后,邓恩铭在济南纬八路侯家大院刑场英勇就义,年仅30岁。

“浪迹江湖忆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这首广州起义领导人之一恽代英就义前写下的豪迈诗篇,读来让人泪目。

1921年,恽代英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4月,他担任川南师范学校校长,聘请具有新思想的教师任教。1923年初,他应吴玉章等人邀请,到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和西南公学任教,继续传播马克思主义。他曾出席在南京召开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代表大会,并当选团中央执委会委员、宣传部部长,与邓中夏等一起创办和主编团中央的机关刊物《中国青年》半月刊,呕心沥血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主张。1925年他参与领导五卅运动。1926年5月出席在武汉召开的党的五大,当选中央委员。同年7月,他奉中央之命赴九江,任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委员,参与组织和发动南昌起义。12月参与领导广州起义,在张太雷牺牲的不利情况下,他临危不惧、沉着冷静地指挥战斗。1928年6月前往上海,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秘书长,主编中央机关刊物《红旗》。

1930年4月,中共中央准备在上海发动工人暴动,恽代英奉命担任上海沪东区委书记。由于形势异常严峻,党的活动经费常常中断。恽代英和妻子沈葆英有时连饭都吃不上。儿子恽希仲出生后,夫妻俩的生活更加艰苦。沈葆英身体虚弱,奶水不足,看着瘦骨嶙峋的儿子,夫妻俩心如刀绞。恽代英安慰妻子说:“目前困难之所以产生,主要是阶级敌人存在。我们艰苦奋斗,也是换取下一代光辉的未来。”作为沪东区委书记,恽代英每天穿着破旧的短衫褂,出没在杨树浦一带的工厂里做群众工作。看到患有肺病的丈夫日渐消瘦,妻子非常担心。恽代英却说:“我们天天都有风险……什么也没有,只有一颗火热的心,这就是我们的革命生涯。”妻子知道,早在黄埔军校时,恽代英就被蒋介石定为“黄埔四凶”之一,被国民党重点缉拿,现在却天天在敌人的鼻子底下活动,这无异于自投罗网,便低声问道:“你明天还去工厂吗?不能不去吗?我真是不放心啊。党要我保护你的安全,可是我……”话声未落已经哽咽。恽代英说:“我不能力挽狂澜,只能献身堵口。我为此而献身,也是死得其所!”

1930年5月6日,恽代英在上海不幸被捕。蒋介石赏识恽代英的才华,也清楚他在共产党内的影响力,于是特地派军政部陆军署军法司长王震南到狱中策反。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革命信仰,生死抉择之间,恽代英义正辞严地答道:“我是共产党员,必须革国民党反动派的命。这就是我现在的庄严任务!”1931年4月29日,恽代英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南京,年仅36岁。

1935年6月17日,宋希濂派属下向贤矩与随军军医来到狱中,为瞿秋白送来了蒋介石的命令和一桌食物。瞿秋白在死亡与叛变之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慷慨赴死。

那天晚上,瞿秋白睡了一个好觉。次日一早,他平静起床,换上黑衣白裤,仔细洗漱罢,给自己泡了一杯浓茶,点上一支烟,独坐窗前,读了一会儿《全唐诗》。太阳缓缓升起,瞿秋白洒脱地写下七言绝句,言说自己将死,未能完成心之所向的遗憾。落笔,刚好向贤矩等人来催促启程。瞿秋白微微一笑,又在末尾添了一句:眼底烟云过尽时,正我逍遥处……落款“秋白绝笔”,然后掷笔,起身,昂首,迈步,出门。

山坡上的亭子里已摆了一桌酒菜,瞿秋白向南而坐,自斟自饮起来。喝到兴起,不由高声吟唱,说“与世长辞,为真快乐也。”餐毕,瞿秋白从容走向刑场,唱起他无比熟悉的《国际歌》。进入刑场,他选定一处草坪,席地而坐,面含笑意对行刑者道:“此地甚好,开枪吧,正面来。”随即,正面饮弹,生命定格在风华正茂的36岁。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瞿秋白在北平以学生代表的身份,加入学生联合会,成为领导人之一。同月,反动当局逮捕大批游行学生,瞿秋白亦在其中。被营救重归自由后,瞿秋白以《晨报》记者身份远赴莫斯科工作。那段时间,他见到了列宁,听到了旋律雄壮、充满力量的《国际歌》。

1922年底,瞿秋白回国担任《新青年》等报刊编辑,不仅发表了许多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还把《国际歌》带回了祖国,将歌词译为中文的《国际歌》,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

1934年,红军主力出发后,正在养伤的陈毅意外碰见瞿秋白,诧异地问:“你怎么还没有离开?”未等瞿秋白回答,随即转头指着自己的马,对瞿秋白续言:“快,你赶紧骑我的马去追大部队,你的瘦马,就留给我吧。”瞿秋白平静地回望陈毅,道:“不用了,组织让我留下。”“留下”?陈毅沉吟一遍,无奈地摇摇头。

1935年初,瞿秋白的病癥愈加严重,中央分局决定送他到上海治疗,并派何叔衡等人与之同行,他们乔装成商人,带着亲属离开瑞金。10余天后,一行人行至长汀,因不熟悉地形,遭遇国民党武装的包围。为不连累其他人,年迈的何叔衡率先做出决断,毅然跳下山崖。瞿秋白见状,也停下脚步,对邓子恢交代说:“你赶紧带人离开,别管我了,我一个人躲在树林,或许能侥幸逃脱。”当天午后,实在没有力气再跑的瞿秋白无奈落入敌手。国民党曾多次派人前往狱中劝降瞿秋白,均被严辞拒绝。瞿秋白就义时的情景,当时的《大公报》是这样报道的:

早晨10点钟,瞿秋白按照“安排”,昂首出门,沿途以俄文和中文高唱《国际歌》。路上阳光洒落,寂无风声。在中山公园拍照后,他在拍照处的亭子里自斟自饮,面无惧色,自得其乐,并将“与世长辞”的死亡称为“真快乐”。此后直到前往作为行刑场地的罗汉岭,《国际歌》的歌声一直都没有停止。

90多年前,白色恐怖最严重的岁月,钱壮飞奉命深入龙潭虎穴,成为我党潜伏在国民党最高情报机关里斗智斗勇的红色特工。

1931年4月24日,参与领导中央特科工作的顾顺章在汉口被捕叛变。武汉特务机关发给国民党南京中央组织部调查科主任徐恩曾的6封特急绝密电报,全部落到独自值夜班的机要秘书钱壮飞手里。千钧一发时刻,钱壮飞决意冒死将这一重要情报迅速送达位于上海的党中央,使得中央机关和许多同志,如周恩来、瞿秋白、王明、博古、邓小平、邓颖超等得以及时转移。

钱壮飞赴上海报告顾顺章叛变的情况时,为了不引起敌人注意,忍痛决定将女儿和幼子留在南京。告别亲人的那一刻,钱壮飞轻轻抚摸着儿子钱江的头,问:“你会做饭吗?”钱江答:“做饭我不会,但是我会煮面条。”12岁的钱江并不理解父亲为什么这样问,还懵懵懂懂地说:“爸爸,再见!”一句再见,竟成永别。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使中国共产党避免了一场空前灾难的传奇人物,却在贵州南渡乌江的长征路上神秘失踪了。事发后,周恩来曾多次派人寻找,却始终没有结果。

新中国成立后,贵州省有关部门经多次组织专家实地调查,终于了解到,1935年4月1日,红军各路部队胜利南渡乌江后,有个身患疾病的红军,因掉队没有渡过乌江,在行至金沙县梯子岩渡口附近的堰田岩时,被当地土匪聂丛山杀害。之后,党史部门又通过访问见过这位红军的村民等知情人后最终确认,牺牲于堰田岩的这位红军干部,正是中革军委二局副局长、红军总政治部副秘书长、时年40岁的钱壮飞。

钱壮飞出生于浙江湖州一个殷实的商人家庭。1926年,经妻弟和妻子介绍,钱壮飞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展秘密工作。大革命失败后,钱壮飞身份暴露,举家搬到上海。在国民党无线电管理处的上海营业处工作时,精明能干的钱壮飞被其上司、湖州老乡徐恩曾看中,随即成为徐的心腹。1929年底,徐恩曾接管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调查科,并准备建立一个庞大的反共特务系统(后来演变成“中统”),并将钱壮飞调到南京,任命为自己的机要秘书。由周恩来领导的中央特科决定派李克农、钱壮飞、胡底组成一个3人特别党小组,“帮助”徐恩曾分别在南京、上海和天津建立了特务组织秘密指挥机关和4个掩护机构,控制了敌特机关的关键部位。钱壮飞和战友们与狼共舞,努力获取重要情报,在红军反“围剿”、惩治党内叛徒、营救被捕同志等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地群众发现钱壮飞的遗体并冒着极大危险将其就地掩埋。当时,大伙儿只知道这是一座无名红军的坟墓,每逢清明节,乡亲们都会上坟祭扫,添培新土。几十年后,经国家、贵州省相关部门确认公布,乡亲们才知道这座无名红军烈士墓里躺的竟然是“龙潭三杰”传奇人物之一的钱壮飞。

(责任编辑金锋)

猜你喜欢

陈潭秋邓恩铭恽代英
五四时期的恽代英与学生运动
写给母亲的诀别诗
黄冈市黄州区陈潭秋故居
王韵雪:不要给国家增加负担
印象邓恩铭(外一篇)
邓恩铭 不惜惟我身先死
恽代英的两副对联
纪念陈潭秋牺牲70周年学术座谈会征文启事
一位地下党员的隐秘人生
《中国青年》创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