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菜系相关博物馆(三)

2024-02-28竹迪飞

餐饮世界 2024年1期
关键词:湘菜粤菜顺德

竹迪飞

中国湘菜博物馆

湘菜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汉朝就已经形成菜系,以湘江流域、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三种地方风味为主。1974年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一批《遣册》竹简中便有不少湘菜菜谱,可以看出汉代湘菜饮食烹调方法已发展到炙、豉、曲、糖等12种,所记录的菜品已有一百多种。今天湘菜的一些传统烹饪方法,大都是由此继承发展而来。

湘菜制作精细,用料上比较广泛,口味多变,品种繁多;色泽上油重色浓,讲求实惠;品味上注重香辣、香鲜、软嫩;制法上以煨、炖、腊、蒸、炒诸法见称。

为进一步彰显和传播湘菜文化的丰厚底蕴和强大竞争力,继发起成立湖南省湘菜产业促进会后,湖南一批餐饮业有识之士决定创建中国湘菜博物馆,并经数年的多方搜寻,投入重金保护豫湘阁、玉楼春等一批湖湘餐饮老字号,收集幸存民间的明清餐饮器皿等各类历史文物、文献和各类食品生产、加工制作工具等文物实证及名优特产,着力将该馆打造成中国餐饮产业的湘菜领导型品牌,湘菜原辅材料的标准化产业基地和湘菜产业链人才教育培训基地。

2009年12月,以展示湖湘地区饮食文明为主题的中国湘菜博物馆在长沙劳动路正式挂牌。湘菜博物馆集中展示了湖湘地区饮食文明史的文史资料和各类文物实证,分湖湘饮食器具、餐饮烹饪器具、酒楼厅堂器物、餐饮文史资料等七大类文物展藏品,其中不乏唐、宋时期的长沙铜官窑彩瓷碗、罐等珍贵文物。该馆高贵典雅、融中国古代文化与现代设计风格于一体的装修风格,别具特色。展品中那些唐代望城的彩瓷罐、明代耒阳的石磨、清代长沙府的紫檀木包银筷,直到文革时期的食堂饭碗,几乎就是一部活的湘菜发展史。

成都川菜博物館

川菜以独特的麻辣味道和丰富的烹饪技巧闻名。明末清初,辣椒传入,直至清末,川菜的风味特点逐渐定型,并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创新发展。

川菜取材广泛,调味多变,菜式多样,口味清鲜,醇浓并重,以善用麻辣调味著称,并以别具一格的烹调方法和浓郁的地方风味闻名,融汇了东南西北各方的特点,博采众家之长,善于吸收和创新。

成都川菜博物馆以继承川菜文化传统、弘扬四川美食为宗旨,秉承“美食面前有食无类”的理念,为美食王国的无国界公民打造川菜文化传播平台。

博物馆位于成都市郫都区三道堰古镇,2007年5月18日正式开馆,占地面积约40亩,藏品6000余件,川西民居建筑构成新派古典园林风光,包含了四川本土文化的重要部分:川菜、川酒、川茶、川戏、川派建筑、川式园林等等。馆内拥有价值400万人民币的泡菜坛、全国最大的灶王祠、世界上最好的氨氮含量超过国家出品26倍的手工豆瓣等。

博物馆景区内分为典藏馆、川菜原料展示区、灶王祠、老川菜馆一条街、川菜原料加工工具展示区、互动演示馆、品茗休闲馆、“玩做菜”文化互动体验之旅等。

典藏馆以文物、典籍、图文陈列展示川菜的历史文化,游客可以了解川菜文化的起源、演变、发展。在这里可以看到川菜在不同时期使用的不同器具,了解当时的生产力和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及当时的审美需求。典藏馆展出了从战国至现代的3000多件川菜饮食器皿,这些藏品在使用功能上可分为煮食器、盛食器、酒器、用餐器、茶具,从材质上可分为青铜、牙骨、陶、瓷、铁器、木、竹等。另外,藏品中还包括了与川菜有关的文字介绍和书籍、图稿等。

在川菜原料展示区,游客能够了解到多个品种的川菜原料以及蔬菜、家禽等无公害绿色产品。博物馆内的“川菜之魂”郫县豆瓣全部采用清朝的特制方法进行独家手工酿制,游客将在现场体验拥有三百余年历史的郫县豆瓣传统制作工艺。

灶王祠是传统川菜文化以及四川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民间,灶王司职“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敬灶王,崇食尚饮,感悟“一餐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珍惜生活,与自然与社会和谐共处。

老川菜馆一条街是川菜的“清明上河图”。游客将在畅游老四川街景民风中领略川西民居建筑风格,同时可以在独立私密包间亲自体验正宗川菜制作工艺。

川菜原料加工工具展示区展示了一系列先辈们曾使用过的川菜原料加工工具,可以从侧面了解先辈的生活场景。

川菜博物馆是一座“可以吃的博物馆”,带来全新的参观理念——参观除了用眼和耳之外,还可以用口和鼻。互动演示馆现场演示川菜的刀功、火候及成菜过程,是川菜非物质文化核心内容,它们是动态的、经验的、艺术的,只能通过演示的形式陈列。游客可以参与互动;川菜的香和味,游客能通过味觉亲自感受;游客还可以了解川菜的就餐形式:零餐、雅间、筵席。游客的互动是今天川菜文化的组成部分,游客的参与构成了今天的就餐形态。与一般餐馆把厨房藏起来不同,这里把厨房放在正中央,通过相关的互动演示和参与,来展示川菜技艺这种非物质文化。

品茗休闲馆体现了川菜文化“茶饭相随、饮食相依”的特点,川菜文化集文化、宴饮、娱乐、休闲为一体。饮茶品茗是川菜文化的组成部分。川人饮茶形式不拘一格:春秋之季在阳光之下喝坝坝茶;盛夏之时在树林中、在林荫下饮茶纳凉;茶房品茗则四季皆宜。

顺德美食博物馆

粤菜源自中原,传承了孔子所倡导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中原饮食风格,做法比较复杂、精细。粤菜狭义上指广府菜,广义上又包含潮州菜(潮汕菜)、东江菜(也称客家菜)。广府菜是粤菜的代表,自古有“食在广州,味在西关”“食在广州,厨出凤城(顺德)”的美誉。

顺德美食文化源远流长,天下闻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美食之都”的称号,并有“中国厨师之乡”美誉。

中原饮食文化同当地丰富农渔物产的结合,成为粤菜文化和顺德饮食文化的起源;顺德地区地处珠三角水网平原,造就了桑基鱼塘的生产模式,盛产淡水塘鱼、禽畜和蔬果,蚕丝业、蔗糖业的发达使当地人民生活殷实富足,劳动人民在农闲之时,比较注重饮食烹调并互相揣摩,美食之风十分盛行。

顺德美食之风,萌芽于秦汉,孕育于唐宋,成型于明代,兴盛于清中,鼎盛于民初,辉煌于当下。经过千百年的传承改良,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如今,在华侨城欢乐海岸PLUS国际文化和美食交流中心,有一座面积达3700平方米的现代化美食文化博物馆,是市民探寻顺德美食的“前世今生”、重拾岭南美食记忆的绝佳选择。

博物馆分为“鸡有鸡味,鱼有鱼味”“识饮识食,人生积极”“做食,有得食”“顺德滋味,世界知味”四大展区。以美食为线索,探寻美食与人和城市之间的美味印记,将美食背后的社会变迁、文化传承与时代精神用好看又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

第一展厅重点介绍了顺德的特色食材。由水流、桑树、鱼群、蚕丝组成了名为“桑基鱼塘”的沉浸体验空间。顺德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清代缫丝业的大发展更让顺德成为“南国丝都”“广东银行”,“讲饮讲食”之风随之兴盛。而广袤的桑基鱼塘正是支撑缫丝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孕育顺德人美食基因的摇篮。

第二展厅主要介绍了顺德的烹饪方式。顺德人不仅好吃,还会吃,所谓“不时不食”。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还展出了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美味求真》。

“粤菜第一书”《美味求真》是粤菜鼎盛時期的记录和见证,是清代一个广州文人兼美食家出于对美食的热爱,食遍广州当年的酒楼食肆后编写的广东第一本菜谱,记载了一百多道粤菜的详细做法,该书当年有十多个版本,是厨师随身携带的厨房秘籍。

第三展厅试图将著名顺德厨师做一个档案性的梳理,博物馆以纪录片的方式,走访了120多位分布于顺德、香港、澳门、北京等地的顺德大厨,并拍摄了其中约30位名厨的美食故事,做了一个“厨出凤城”的影像档案。从曾经给毛主席主理餐食、主持过数十次国宴的国宝级大厨康辉师傅,到曾在日本发扬顺德菜的香港凤城酒家掌门人谭国景师傅,再到“顺德十大名厨”罗福南师傅,以及年轻一辈的厨艺传承人,顺德厨师凭借过人厨艺为家乡赢得“中国厨师之乡”美名,也把顺德美食传播到世界各地。

第四展厅主要探寻顺德美食与世界的关系,包括历史上南洋、东南亚各地的顺德厨师和国内亲人的往来信件,以及顺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美食之都”的过程等。

猜你喜欢

湘菜粤菜顺德
走进广东,细赏粤味
《广东省粤菜发展促进条例(草案)》提交审议 在全国率先探索地方菜立法
为什么点外卖建议你点湘菜?
在长沙,我无法拾起湘菜和自己
一代“食神“湘菜名厨石荫祥的故事
7.1声道定制影院+KTV案例 顺德华侨城
入味了,湘菜
纪实作品《粤菜大师》 定档6·25深圳卫视播出
中国粤菜产业发展趋势
世界美食之都——顺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