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范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的意义与路径

2024-02-24陈芳

科学导报 2024年7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师范院校乡村振兴

陈芳

关键词:师范院校;志愿服务;乡村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1]。大学生既是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和专业性人才,也是新思想新技术的前沿群体[2]。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不仅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劳动力,也是响应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举措,有利于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发布中央一号文件,对新发展阶段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做出总体部署。大学生作为高素质人才,通过志愿服务的方式助力乡村振兴是响应国家战略的需要。

志愿服务乡村振兴是一项重要的实践活动,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了解国情、关心社会,在实践中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在磨练中修炼品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需求。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高校“立德树人”目标实现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增长知识、丰富社会经历和体验、塑造奉献品质,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渠道和客观要求。

志愿服务是加快乡村振兴的重要渠道,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引导学生通过志愿服务在乡村振兴中担当奉献,为加快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志愿服务乡村振兴是大学生将第一课堂知识运用于第二课堂实践的大好舞台,高校应该高度重视,做好前期调研,统筹项目规划,做好入村调研,动员学生到需要他们的地方去,提升精准服务水平。

根据师范院校专业特色,构建“志愿服务+”模式。第一,构建“志愿服务+乡村教育”模式,通过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等方式号召学生到基层去,通过支教的方式服务乡村,提升乡村教育水平。第二,构建“志愿服务+科普”模式,利用高校各类科普基地资源开展“环境教育与科普”“航模表演”等活动,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第三,构建“志愿服务+技术”模式,让新理念新技术进乡村,通过参与乡村环境综合治理等方式带领大家认识和了解农村,培养人们热爱农村、心系农村的情怀。

大学生是志愿服务的主体,我们要激发志愿者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提升服务质量。第一,加强志愿者的培训,根据志愿者服务的具体项目,通过专题讲座、专题研讨会等形式开展培训,提升志愿者的服务能力和水平。第二,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做好志愿者服务保障,提升志愿者服务的内生动力。

高校可通过志愿服务标兵、志愿服务先进个人评选等方式广泛宣传志愿者的优秀事迹,号召更多的同学主动投身到志愿服务乡村振兴中。同时,在做好服务项目的基础上做好经验总结、成果凝炼,积极参加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以赛促进,以赛促改,营造积极、浓厚的志愿服务氛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胡洪彬.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3(09):15-20.

项目信息:1.本论文为南充市社科研究“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项目“师范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以南充市某高校为例”研究成果,项目编号:NC22B015;2.本论文为西华师范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师范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2SC004;3.本论文为西华师范大学2021年度德育研究会项目“师范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现状及对策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DY202108;4.本论文为西华师范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新时代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8E004。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师范院校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发挥志愿服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载体作用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对就业选取的影响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
浅析师范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
应用转型期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心理调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