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整体保护视角下的传统村落活态传承
---以元江坡垤村为例

2024-02-20汤祺张云

农业与技术 2024年3期
关键词:村落整体景观

汤祺 张云

(西南林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4)

传统村落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在不断演化中形成更加精粹的文明和山水。村落不仅承载着人们思念记忆,也是传统文化重要的传播媒介。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传统村落的保护,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一大批古村落在开发规划中得以拯救和保存。传统村落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中华农耕文化的传承载体和具象符号[1]。目前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偏向于老寨附近建新寨让居民撤出村寨,组建相关公司进行开发。围合村落,留一个入口收门票进入,修建主要建筑和街道,只为满足游客需求,其中居民多为表演性质的生活劳作,是常见的开发方式。目前,传统村落中,建筑长期空置、年久失修,缺乏维护;村内原住民不断外流,空心化现象严重;村内基础设施不健全,产业结构单一,大大限制了村庄发展等。重申报,轻保护,粗鄙化的旅游开发带来了原有文化的瓦解,传统村落的文化在逐渐消亡。而2021年2月翁丁佤寨被大火销毁,至此中国最后一个拥有古朴粗犷韵味的古村落也随之消失,各界人士都为此叹息,而村寨因为采取新寨保护模式,丧失了其快速发现并灭火的功能,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需要受到重视,探求一个模式打破困局非常重要[2]。整体保护对于传统村落的活态传承是一种可行途径,较之简单直接的片面保护,其更具深层次的分析以及与现状的动态结合,从实际出发才能实现活态传承。

1 整体保护

整体保护是一个较为广泛的说法,搜索发现整体保护相关论文内容非常广泛,有区域性的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工业遗产、文化生态、传统村落,近年来的论文中对于城镇历史街区,及古居民点等的整体保护的论文较多,传统村落整体保护的数量居于其后。屠李等通过对历史性城镇景观方法的总结分析,梳理其核心方法层积认知及整体保护,并将其用于传统村落保护中[3]。王洪铸解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系统地分析长江流域水生态系统面临的困境及根源,提出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整体保护战略刍议,包括相关保护原则及关键科学问题[4]。韩卫成等通过从经济、政策、法规等方面的思考,对影响中国古城肌理形态的要素分析,在对山西有历史文化资源的古城保护规划的基础上,从各方面考量总结古城肌理修复方法[5]。钱利等通过对青海小流域与传统村落整体保护的方法整合、具体措施以及体系的策略设想,对青海地区小流域乡村居住环境研究的匮乏进行填补[6]。整体保护作为一个核心理念贯穿于《关于历史性城镇景观的建议书》中,开篇其强调“有必要更好地设计城市遗产保护战略并将其纳入整体可持续发展的更广泛目标”,而无论是城市还是传统村落的遗产保护都应达到这个目标。

1.1 整体保护的概念

“整体保护”的原则是完整性和真实性,在遗产保护领域的规划方式、认知形式、价值评估均有体现[4]。历史性城镇景观方法主要是为了将城市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框架相结合,在认知评估和管理方面均有所变化。对于遗产的认知,不同与常规范式中的认知,而考虑到了历史层积对遗产的改变和触动。不同于对特定时空的认知,多时空层层叠加会更加全面和整体[7]。不同时期有多种各异的社会形态和发展历程,决定因素主要包括土地利用模式、空间组织、视觉关系、地形地貌及与技术相关的基础设施的各个部分,简单来说主要包括遗产区域当前保留的物质空间要素和对该区域产生作用的变化机制,如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对于价值的评估,对该区域拥有的各类资源及价值分类汇总,在层积认知的基础上各方协商,对遗产的保护和价值有更深入的评估,协调其历史价值与社会、经济、文化价值方面的矛盾;对于保护及管理机制,从民生出发更新相关机制,改善民众生活和发展社区建设,通过提高公众参与度、利用现代化工具进行科普及有效监管[8]。

1.2 整体保护引入传统村落保护的可行性

整体保护引入传统村落保护是较为必要的,虽然其在历史性城镇景观方法中主要是针对历史性城镇景观,但传统村落与历史性城镇景观方法所针对的遗产类型具有许多共性。都具有历史层积,运用层积认知进行分析的方法几乎类似,可以借鉴使用;都具有鲜明特点和个性,无论是历史性城镇景观还是传统村落都因其位置文化等具有其自己的个性和特点,需要其专属的策略;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二者都需要相关产业盈利从而留住人口更好的发展。这个矛盾存在于各类遗产中,通过一个动态的认知方式去探索保护方法对于现今传统村落可能更加值得探索。整体保护活化对于村落的各类空间激活,产业复兴,从而解决空心化问题非常有效,只注重重构和修缮村落自然空间或传统建筑,忽视原有的历史文化、民俗活动、生活趣味,村民缺乏活动的空间,没有产业发展,村落剩下的只是冰冷的建筑与空间,而无生机可言。对于云南的大部分传统村落而言,特别的民族文化、活动及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活态传承的重点。如触媒效应,一般一个村落的整体保护与活态传承,对于这个镇、县或者市都有着点激发线,线带动面的效果,对村落保护乡村振兴都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9]。

1.3 整体保护的内容体系

传统村落整体保护从而达到活态传承的目标,一直以来保护与发展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整体保护的理论及其应用的梳理。从整体保护的相关方法层积认知对传统村落的空间、价值和背景进行层积分析,结合村落活态传承的目的,从村民、产业、景观、文化、机制等5个方面具体讨论整体保护的活化路径选择,见图1。层积认知在空间方面主要是历史发展脉络,各类空间演变进行等,在此基础上对相关的政府村名等进行调查得出共同价值认知,得到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运行机制。整体保护策略则主要从管理机制变化、村民参与、景观提升、产业链完善发展、文化保护发展5个方面展开。

图1 传统村落整体保护的活化路径

图2 坡垤村全貌图

图3 坡垤村公共空间现状图

2 元江县坡垤村概况及资源

2.1 坡垤村概况

坡垤村隶属于云南省红河州红河县浪堤乡虾里行政村,属于坝区。位于浪堤乡西南边,距离虾里村委会2.5km,距离浪堤乡10.5km。是一个美丽的彝家山寨,就地取材,土墙土顶的传统民居土掌房(也称土库房)依山而建,层层迭迭,鳞次栉比,蔚为壮观。2019年,坡垤村列入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之列,坡垤村是一个自然村,隶属于元江县洼垤乡它才吉村委会,位于元江县东南方向,与元洼公路相连,距离元江县城60km,距洼垤乡12km。全村在哀牢山山脉的一个分支上依山而建,平均海拔约有1400m,年平均温度为25℃。

坡垤村选址于半山坡的区域,北面和东面被山林环绕,北面为黄草坡头,东面为进龙坡头。村子的南部有坡垤水库,西部和南部被大面积农田环绕,自然景观环境较好,周边大山水格局自然和谐。村落整体坐北朝南,建筑为土木结构,属典型的彝族土掌房建筑风格,村落民居以面积大小不等的“一颗印”形式院落组成。目前村落核心区建筑整体风貌较协调,风貌保存完整。坡垤村现状街巷空间为多种不规则的形式,主要是由较密的建筑所围合而成的小尺度街巷空间。街巷空间有收有放,形式较为自由。现状街巷铺地方式较单一,主要为土路面和水泥路面[5]。

2.2 地域资源

坡垤村地势相对较陡,地处半山坡,北面和东面被山林环绕,南部为坡垤水库,西、南为大面积农田环绕。从村内相对较高的地方可以观赏到远处山青水秀的田园风光。村内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村落结构真实且完整;浓厚的民族文化活动经久不衰;独具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凝结着彝族本土文化色彩的生态智慧和生动的社会生活。村内整体地势起伏较大,远看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村落依山而建,得天独厚的气候使得自然植被保护的较好。集中连片分布的土掌房是彝族独特的建筑风格,具有独特的民族貌特点和文化内涵。村落建筑古朴大方,从建筑单体造型结构到建筑群空间布局,无不体现出民族建筑的高超水平和浓郁的艺术气息[10]。

2.3 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

坡垤村的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到元江县城车程需要2h,保护发扬工作难以全面开展,至2013年坡垤村被列入“中国传统古村落名录第二批”中。经济发展网络普及村民了解到外面生活,劳动力大量外流,部分村民搬离定居城镇。建筑的保护应该是实现其在人民生活中的价值,也就是说有人居住的建筑存在更久,也更加历久弥新。目前坡垤村经过建设大体保留了土掌房的肌理,道路建设也是石板铺就,但在重建或修缮出的建筑中也存在原有古建筑风格不一致的,且一些土掌房因无人居住已经坍塌。在坡垤村的传统建筑中装饰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又以木雕、石雕最具代表性,砖工和砖雕水平次之。在村内,许多木雕石雕都存在着腐蚀严重、漆面脱落等问题,砖雕壁画则主要存在着表面涂画、腐蚀严重等问题,加上年久失修,技艺失传等原因,致使建筑装饰已经没有了昔日的光彩[10,11]。村落的基础设施绿化水边都有所改善但不够深入和具体,没有太多活动和吸引力,游客都是路过式游赏停留时间不常。民俗文化和活动没有体现,无具体的简绍,居民对当地认同感和文化自信不强。

表1 坡垤村资源分类表

3 坡垤村整体保护路径

3.1 坡垤村的层积分析

从历史脉络来看,坡垤村源于清中叶后期,坡,一种野草,垤,小平地。坡垤解释为有这种野草的小平地。普氏家族通过茶马古道在滇中与滇东南地区之间贩盐,安家于此是因为坡垤位于两地之间,交通便捷。村庄规模及空间逐步扩大,从初始时的几家几户到现如今已具相对规模,建筑沿山坡程台地式层层上升,相对于路旁空间,进入内部后道路较窄,活动空间多于屋顶之上。

各类空间,从大区域来说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中南部,地处元江中上游,距省会昆明220km,距玉溪市城区132km,辖区面积2858km2,下辖10个乡镇(街道),81个村(社区)。最高点海拔(阿波列山)为2580m,最低点海拔(小河垤)为327m,相对高差达2253m。山区面积2766.54km2,占总面积的96.8%,坝区面积91.46km2,占总面积的3.2%。从小村落来看村庄主要山坡于元洼公路夹角处为一片水池,水池边有村落唯一的民宿,但建筑为中式斜顶四合院,虽色调统一但与当地整体风貌不搭。水边空间建有木栏杆和亲水楼梯,但相对简陋。池塘水质不佳,植物生长杂乱。村落入口广场有石碑,有休息座椅桌子,但活动范围不大,在公路旁存在安全隐患。村落中2家小卖铺位于公路两侧对口,其中物品太过单一。一些房屋因长期无人居住已经倒塌,村落中独特景观为土掌房屋顶晒作物以及人们的不同活动,总体可以看出有设计的痕迹,但后期没有管理维护。

村落具体价值评价,村落建筑保存相对完好,具有一定观赏价值;村落为彝族传统村落,有非遗传承及彝族特色的民俗文化;保留了一部分的彝族传统生活气息。但交通闭塞,从元江县城驾车要2h以上才能到达,村落没有发展系统的产业导致人口外流,大部分村民为老人和小孩,村民的文化自信感不强,询问中其认为没有可看可参与的。村落除了特别的建筑再无其他可参与的活动,村落的基础设施绿化水边都有所改善但不够深入和具体,没有太多活动和吸引力,游客都是路过式游赏停留时间不长,且服务设施简陋。村落现状较不理想,相关部门重申报,但后期维护管理不到位,民俗文化活动得不到发展传承,无具体的简绍标识。从各方面来看坡垤村都需要一条整体保护的路径,来实现活态传承。

3.2 坡垤村的整体保护路径

前述主要是通过对村落从历史到空间再到价值的分层分析及其形成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机制的理解,目的是了解空间、社会、经济变化,给整体保护提供依据。传统村落作为综合性的生产生活空间[12],其活太传承应遵循“整体保护”理念,主要着眼于村民、产业、景观、文化、机制等,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协调,构成联动系统。通过整体保护激发内生动力,固本培元,弘扬传统文化,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升产业体系,完善管理维护机制,恢复生产生活实现整体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3]。

3.2.1 绘“少长闲集,群贤毕至”的人才图

传统村落营建者及活力主体是村民,也是村庄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力量,在村路的整体保护中起决定性作用。只有村民真正了解了整体保护的体系并且参与其中村落的活化才更有希望。村民自身选择及发展途径和村落现状相关,影响着村落的发展走向。科技时代导致的文化不自信亦或是被同化问题突出,建立村民文化自信,爱自己的文化并且乐于传播是村民活化的重要手段。重视村民主体地位,培养主人翁意识,建设时重点考虑村民的需求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14]。形成多主体建立联动关系,共同建设目标,搞好可持续发展行动。具体可以开展整体保护小课堂,组织村民对坡垤村文化的回忆交流,规划设计意见箱广泛收集意见,多开展相关文化活动等。任何形式的村落保护,首先要考虑的是村民,只有将村民视为传统村落整体保护活化的核心,才能打消村民长期存在的片面认识,观念“活”起来,行为“动”起来,才能激发村民的创造力、文化自觉和积极性,从而为其他方面的整体保护提供动力源泉,留住原有人才,吸引多元人才加入。

3.2.2 绘“稻粮丰硕,猪肥鸡壮”的富足图

农乃乡之本,保留乡风文明,农业不可或缺。农业是基础,是主要收入来源,也是主导产业。其衍生出的农耕文明是村落灵魂组成的重要部分,也就是“农性”。然而,如今传统的刀耕火种开始被遗忘,大量田地被荒废,农产品缺乏特色,村落的农业也随之开始荒废。激活农业可以采取生产闭环如有循环关系的种植驯养;对于坡垤村的梯田式种植来说,有规划的种植具有景观特色的农作物,如油菜花梯田;可以开展特别的农业活动,如晒谷子作画、编玉米、摸鱼大赛等,吸引游客前来参与带动经济。

除农业外农村经济形式还有贸易集散地、旅游业、当地消费等。近几年文化产品的销售也是各大遗产地的一大经济来源。于坡垤村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阿哩的传唱体验馆,六一商业街更具特色化的丰富及宣传,水果美食的售卖等都是经济形式的更新。传统村落不能只拘泥于传统的活化模式,更需要形成完整体系化的新型经济体系,激活市场需求,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新修交通和服务设施,提高村民收入,满足村民的日常需求,以及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旅游是多方聚合的产业,多种产业发展,推动村落与外部的联系,使村落快速融入哀牢山旅游区域经济体系中,为其他要素的活化提供外部环境和经济基础。在文旅一体化、全域旅游的大背景下,传统村落优美的自然风光,良好的生态系统,丰富的文化遗存,悠久的历史底蕴成为发展旅游的重要资源。旅游使一大批符合生态规律、充满人文情怀的传统村落得到了活化,适度、可持续的旅游开发是促进传统村落复兴的有效路径[11],是传统村落遗产保护的重要手段。坡垤村旅游产业主要抓住民族特色及其特别的建筑风格,其他的文化衍生物及农业风光体验为辅助吸引游客并留住游客,但特别注意自身特色的保留及淳朴民风不被商业化。

3.2.3 绘“歌舞齐聚,彝风依旧”的祥和图

传统村落的特色要素,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是传统村落有别于一般村落的重要基础。村落文化是村落居住者在特定历史时期适应特殊生态环境的产物,是彰显传统村落魅力和特色的重要元素。坡垤村的文化主要有阿哩、彝文化、酒文化、民族农耕文化、刺绣、建筑等。对于这些文化的传承除了举行活动外,小型展览、公众号推送、网络售卖也是一些不错的传承宣传方式。

3.2.4 绘“绿树村边,青山郭外”的山水图

村落景观是自然与人文资源共同组成,是村民生产生活的环境,也是农村不同于城市的标志符号之一,其主要包括生产景观、建筑景观和自然景观3大类别。具体来说,生产景观就是居民劳作生活的场景,坡垤村的屋顶晒玉米稻谷是特有的,具有丰富色彩的景观,其根据季向而更具生命力;建筑景观就是土黄色有小小窗户的土掌房,不仅可以整体观赏,单独的一栋也包涵岁月的故事和生活的智慧,雨季时房屋颜色有所加深也别具趣味,除此之外的历史遗迹需要对其内涵深挖并解读;自然景观当属这周围的大山,设计一个观赏台就可看自然的荒野与人工梯田互相融合,向更远处就是一山连一山的高原山区景观。对于这些景观需要设计者的深入了解,联系成一个整体,并且引领游客去探索。

3.2.5 绘“村美民富,美丽和谐”的新蓝图

其存在许多弊端,如财力有限难以兼顾保护和发展;传统村落保护不受重视;缺乏专业人员;对效益要求大于其保护要求等。因此,要构建高度参与的共建共享机制,结合传统与现代机制活化治理。成立选举产生的村落保护与发展委员会,明确权责,涉及相关问题投票抉择;由村民自主参与设计,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政府和企业只能提出建议,不可强制执行;民间活动政府与企业不参与,保持原真性;组织监管部门,监督管理等一系列机制,做好机制更新。

4 结语

传承的一种可行方式——整体性的保护活化,只有维持传统村落的真实形态,才能保证村落的永续发展。本文借鉴了城镇历史遗迹的保护方法,经过分析运用于传统村落。整体保护是在对传统村落整体有大致了解的情况下进行,不是一味地强调全部,同时过程实际是层层递进的,有主次和先后之分,对其中各个部分的关联性和内部协调做好准备。本文具体对坡垤村的整体保护进行了探讨,并根据分析结果从5个方面对村落保护提出路径,目的是对坡垤村的各方面进行讨论,探讨一个坡垤村发展及活态传承的体系。希望可以为坡垤村以后的保护发展提供一些线索。

猜你喜欢

村落整体景观
林中村落
静谧村落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歌曲写作的整体构思及创新路径分析
关注整体化繁为简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