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省湿地公园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

2024-02-20余东琴

农业与技术 2024年3期
关键词:经济基础禀赋贵州省

余东琴

(贵州地矿测绘院有限公司,贵州 贵阳 550018)

1 研究背景

湿地是连接水陆生态系统的纽带,因具有强大的水文循环和环境调解功能,优质的生态效益,以及丰富的资源潜力,被称作“地球之肾”。同时与人类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对科学发展有着极大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科技价值。湿地的价值可通过开发与利用来实现,但由于湿地形成的特殊性及其生态脆弱等特点,故在对其开发时需要人类加以保护,否则可能导致其失去所有价值,对社会环境和科学研究造成巨大的损失。通过保护湿地资源提高其基本的生态环境质量,可改善我国生态环境和保障社会经济发展[1]。随着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旅游需求也相对增多,开发湿地生态旅游是一个湿地资源利用重要途径,也是一个旅游热点,湿地景区以高质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使人们产生旅游需求[2]。

查阅文献发现,国外湿地研究成果颇为丰富。Brinson等基于湿地水文地貌分类体系提出湿地功能评价的方法[3],Ainslie在Brinson的HGM评价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一种快速的湿地功能评价方法[4],Mbaiwa提出建议以维持湿地的可持续发展[5],Sidle等提出周边农业活动对湿地的影响及管理手段[6]。

目前我国湿地旅游开发评价的研究开展较少。沈一慧从湿地旅游入手,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龙文区北部湿地旅游的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7],张新妍建立基于GIS空间分析功能对湿地生态旅游规划的研究[8],卢晓旭等利用层次分析法评价江苏湿地资源旅游开发适宜性[9]。根据部分研究结果可知,由于经济发展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湿地资源在面积、物种多样性等方面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贵州省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区,湿地资源十分稀缺。针对贵州省特殊的喀斯特地貌,面对以上问题,研究贵州省湿地公园的适宜性开发,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湿地资源,促进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大尺度范围上构建覆盖较广的湿地资源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是有必要的。本文通过层次分析法结合ArcGIS可达性分析,以贵州省的45个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探究贵州省湿地资源旅游开发适宜性,望能为贵州省湿地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一定参考。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概况

贵州省地处我国西南部,云贵高原东侧,位于长江和珠江上游。省境内岩溶地貌发育典型且分布极广,是著名的喀斯特省,同时湿地资源十分稀缺。根据《贵州省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报告》,截至2012年底,全省湿地总面积为20.97万hm2,湿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19%,有4个湿地类14个湿地型,其中自然湿地面积15.16万hm2,占湿地总面积72.31%;人工湿地5.81万hm2,占湿地总面积27.69%。目前,贵州省已获批成立45处国家湿地公园。

2.2 数据来源

本文主要湿地公园数据来源于《中国湿地资源·贵州卷》、湿地中国网(http://www.SHIDI.ORG)、贵州省林业局网站(http://www.gzforestry.gov.cn)等;经济数据来源于贵州省统计年鉴中各地区人口数和各地区生产总值;地理数据,通过高德坐标拾取器提取各湿地公园的空间坐标,贵州省行政边界来源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将数据导入ArcGIS进行转换得到基础信息数据;道路网和交通节点,将《贵州省地图集》中的贵州省道路网进行配准和数字化操作得到贵州省道路网络数据,通过《贵州省地图集》、贵州汽车站时刻表、贵州省交通图等统计得到贵州省高速公路出入口、火车站、汽车站、机场交通节点的数据。

3 研究方法

3.1 层次分析法

本研究采用的是美国运筹学家Saaty T L[10]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层次分析法(AHP),该方法是一种多层次权重分析决策方法,对贵州省的湿地公园旅游开发适宜性进行评价。通过建立判断矩阵,计算权重,修正判断矩阵,通过一次性检验得到正确的权重。

3.2 模糊评价法

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指标权重评价体系,然后基于贵州省湿地公园旅游发展的现状特征,利用模糊评价法[11]对各项指标进行模糊赋值,结合各指标的权重,计算出各指标得分,并通过对比分析得到最终结果。

3.3 可达性分析

可达性是体现交通网络中各个节点之间的相互作用,旅游景点是旅游活动最强烈的地方,也是交通问题最突出的地方,因此旅游景点的交通可达性是研究的重要部分。考虑到不同的交通工具到达旅游目的地的差异较大,利用ArcGIS技术分析不同交通方式抵达目的地的时间距离,可根据不同的便利程度吸引游客[12]。

本研究结合国家标准《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并考虑贵州省的道路网数据和交通节点,理论速度设置如表1所示。

根据不同级别的道路设置时间成本如表2所示,由于水域面积对交通影响较大,则将其设置为阻隔层,阻隔值设为100,计算机场、火车站、汽车站和高速公路出入口等交通节点到湿地公园的时间,即为研究区相应的可达性,最后综合分析得到可达性评价如图1所示。

图1 贵州省湿地公园交通可达性分异

表2 道路时间成本

3.4 确定指标和评价模型

在建立湿地公园适宜性开发的指标建立时,要充分考虑到旅游的3个系统,即客源地、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出行3个方面。从目的地来看,资源禀赋是湿地公园旅游开发适宜性主要因素,通过湿地的基础自然资源条件确定其资源禀赋的状况。资源禀赋通过湿地公园面积、湿地极重要面积所占比重以及保护区等级等方面来评价其综合价值。从客源地来看,一般用城镇依托、交通可达性、人口经济基础作为客源规模和旅游需求指标[13],城镇依托主要考虑县城和行政地以及邻近县和市距湿地的距离,人口经济基础主要通过湿地公园所在的行政县和近邻县、行政市和近邻市的人口和人均GDP作为衡量指标[14]。交通可达性是旅游出行的重要衡量指标,本文以现有的交通路网为基础,栅格可达性技术作为支撑,测算各地到湿地公园的交通可达性。

湿地公园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根据建立指标体系各评价因子的权重,采用加权指数和法计算各湿地公园的总分值,计算模型:

(1)

式中,Y为某湿地开发适应性的总分值;i为评价因子序号数;n为评价因子数;Pi为该场所的第i个指标因子的总权重;Ai为该场所第i个评价因子的分值;本文中n=19。

3.5 贵州省湿地公园旅游开发适宜性聚类分析

将测算出的湿地公园旅游开发评价指标的各项综合评分作为变量,利用SPSS软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分成4类,最后得到贵州省湿地公园不同类型的分类。

4 湿地公园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

4.1 构建指标评价体系及确定权重

采用层次分析法,测算资源禀赋、城镇依托、交通可进入性和人口经济基础4个指标的权重,分别计算各子因子的指标权重,并对其进行多次测算和修正,得到贵州省湿地公园旅游开发适宜性开发的指标体系及其指标权重,如表3所示。

4.2 结果分析

通过对各个湿地公园的指标结合资源禀赋、城镇依托、交通可达性以及人口经济基础将其进行评分,利用模型计算得到贵州省湿地公园的开发适宜性的总评分,如表4所示;同时根据表4,整理得到贵州省湿地公园旅游开发适应性评分湿地公园空间分布图,如图2所示。

图2 贵州省湿地公园旅游开发适应性评分

表4 贵州省湿地公园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

由图2可知,贵州省旅游资源条件较好的湿地公园主要分布在贵阳市,黔东南以及毕节北部地区湿地公园数量较少,目前开发的湿地公园适宜性评分都在50分以下,其余遵义、六盘水、铜仁、黔南、黔西南地区湿地公园分布较为均匀。从湿地公园适宜性的评分来看,分值较高的湿地公园主要集中在贵阳市,这主要是由于贵阳市完善的交通和优越的区位条件,作为贵州省的行政驻地同时为打造“避暑旅游城市”的目的,贵阳市湿地的保护与开发都得到了较好的管理。铜仁地区和黔西南地区虽有较多湿地公园适宜性评分相对适中,多山地的地理条件和相对发展较落后的人口经济以及交通条件限制了当地湿地旅游发展。距离贵阳市较近的地级市的湿地公园适宜性评分都相对较高,说明高适宜性开发水平的湿地公园对周边地区产生部分辐射效应,而相对较远的地区没有产生辐射效应。

根据表4,以55分为分界,将贵州省湿地公园分为2大类,贵州省湿地公园旅游开发适应性的分值范围在72.32~39.91分。其中,分数在55分以上的湿地公园有19处,55分以下的湿地公园有24处。其中也有存在自身湿地条件较好但评价分值却在55分以下的情况,可见旅游资源条件较好的场所,若交通可达性和人口经济基础条件比较落后,则该场所的旅游开发会受到一定限制。

将湿地资源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各要素评分设为变量,在SPSS软件中进行聚类分析,分成4类,如表5所示。

表5 湿地公园旅游开发适宜性聚类结果统计分析

由表5可知,第1类湿地公园各项要素指标都处于较高水平,其中资源禀赋和人口经济基础具有一定优势,属于旅游开发高适宜性湿地公园;第2类湿地公园资源禀赋一般而交通可达性和人口经济基础处于较高水平,属于较高现实适宜性湿地公园;第3类湿地资源禀赋和城镇依托水平都较低,而交通可达性和人口经济基础处于一般状态,有大多数湿地公园属于这一类型,说明在喀斯特地区湿地资源稀缺,虽基础条件设施达到标准但自然资源相对较少,若加强生态保护同时适当开发人工湿地提高生态环境质量,这一类湿地公园适应性评分即能提高,而第3类则属于具有较高潜在适宜性湿地公园;第4类湿地公园各项指标水平都较低,这一类型的场所在开发时比较困难,因此被划分为低适宜性湿地公园。

5 结论及开发建议

5.1 结论

本文通过层次分析法从资源禀赋、城镇依托、交通可达性和人口经济基础4个方面,构建湿地公园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对贵州省的湿地公园旅游开发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得出结论:贵州省湿地公园旅游开发适应性的综合评分范围在72.32~39.91分;此外,通过图2看出,贵州省湿地公园数量较少,主要集中于贵阳市,其次黔西南地区北盘江大峡谷和铜仁地区的湿地公园分布相对其他地区数量较多,同时铜仁地区的湿地公园分布较为均匀。而黔东南地区、遵义北部、赤水地区以及毕节地区北部的湿地公园数量极少。造成这种情况是因为贵州省喀斯特地貌脆弱的地理条件决定了湿地的稀缺性。

将贵州省湿地公园旅游开发适应性评价的各类子系统的分值作为变量,通过SPSS聚类分析,可将贵州省湿地公园分为4类,即有1个高适宜性湿地公园,5个较高现实适宜性湿地公园,22个较高潜在适宜性湿地公园,17个低适宜性湿地公园。通过该聚类分析可以看出,资源禀赋、交通可达性以及人口经济基础条件对湿地公园的旅游影响较大,若以上条件水平较低,则会限制湿地公园的旅游开发适应性。

5.2 开发建议

5.2.1 积极开发高适宜性湿地公园

高适宜性湿地公园具有较高资源禀赋,城镇依托,交通可达性条件以及人口经济基础;特别是资源禀赋和人口经济基础条件,为湿地公园的有效积极开发奠定一定基础。同时,良好的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可提高游客与湿地场所的联系,较高水平的人口经济基础,其旅游需求也随之提高,可促进湿地公园所在地的各项发展。贵阳市的湿地公园可借鉴、分析和规划,加快开发过程,积极保护原有的资源和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感,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

5.2.2 适度开发较高现实适宜性湿地公园

较高现实适宜性湿地公园的资源禀赋和城镇依托条件一般,说明湿地公园自然条件和区位条件不具有优势,但交通可达性和人口经济基础水平较高。较好的交通条件以及人口经济基础可促进游客的旅游需求,同时也稳定了旅游地的客源,所以这类湿地公园具有发展成高适宜性湿地公园的条件。由于此类湿地资源禀赋条件一般,所以在开发时更应注重湿地公园的质量保证,开发过程中要注意条件适度,充分利用完善的基础设备和客源环境条件,促进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5.2.3 与经济发展同步开发较高潜在适宜性湿地公园

较高潜在适宜性湿地公园的交通可达性和人口经济基础水平一般,城镇依托和资源禀赋条件水平较低,适宜性均分较低,只有提高湿地公园的城镇依托以及资源禀赋条件,同时提高经济发展,才能让游客产生旅游需求,以此起到发展湿地公园的作用。这类湿地公园的发展应当与经济共同发展,当旅游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增强时,也促进了湿地公园的旅游发展。

5.2.4 暂缓开发低适宜性湿地公园

低适宜性湿地公园的各项指标条件以及适宜性均分都非常低,说明这类湿地公园的条件不够纯熟,因此此类湿地公园不适合旅游开发。只有人口经济水平提高,同时交通条件以及周边城镇发展较完善,才能使游客产生旅游需求。因此,应先提高这类湿地的人口经济水平,积极改善交通条件,同时保存好湿地公园本身的自然价值。认真做好湿地资源的保护工作以及暂时限制开发,实际上是为了未来更好的发展,以达到湿地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猜你喜欢

经济基础禀赋贵州省
贵州省种公牛站
讲故事的禀赋——梅卓长、短篇小说合论
不动产登记地方立法的思考——以贵州省为例
贵州省党代会开得最成功
浅析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的经济基础与政策
长沙市建成“全面小康之市”的路径分析
Китай и Россия должны продолжить упрочивать 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й фундамент отношений всеобъемлющего партнерства и стратегического взаимодействия
基于禀赋压力系统分析的水资源承载与分区管理
论马克思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辩证解释及文化空间
温文尔雅禀赋 中和为美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