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问题导向的高校课程评估实施体系构建与实践

2024-02-20李大枝郭新伟谢攀

高教学刊 2024年5期
关键词:专家教学质量评估

李大枝 郭新伟 谢攀

摘  要:针对课程评估实施过程中实施要素协同化不足、信息化程度不高、持续改进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基于课程建设、教学实施、教学效果、持续改进情况评价的全过程视角,结合地方高校实际,以大学治理理论为依据,构建体现PDCA循环思想全要素、全方位、全协同的课程评估实施体系,促进教学督导、学生评教、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等工作协同推进,形成多元参与的持续改进机制,推进课程改革与建设,打造“金课”。

关键词:课程评估;实施体系;地方高校;问题导向;持续改进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5-0054-04

Abstract: In response to issues such as insufficient collaboration of implementation elements, low level of informatization, and incomplet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mechanism in the course evaluation process, a comprehensive course evaluation implementation system is 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whole process of course construction,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teaching effect,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local universities. The system is based on the university governance theory and reflects the PDCA cycle thinking in all elements, all round, and full collaboration. This promotes collaborative advancement in teaching supervision, student evaluation of teaching, and teacher teaching ability improvement, forming a multi-party participation in continuous improvement mechanism, advancing course reform and construction, and creating a "gold-standard" course.

Keywords: course evaluation; implementation system; local universities; problem-oriente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2018年起,教育部陆续出台《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等文件,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双万计划”。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教学效果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如何全面了解課程教学现状、推进课程建设、确保课程教学质量,提升专业内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凸显课程评估的重要性。

课程评估作为推动和强化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的有效途径之一,正在备受重视。2014年,北京联合大学对全校通识教育必修课程进行试评估,推进“成果导向、持续改进、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有效落实[1-2],2015年开始,陆一[3]对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的通识核心课程展开质量检测研究,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开始对公共基础课程、通识课程、新生研讨课和专业类课程进行分类评估[4],汕头大学自2018年始,基于OBE的课程评估体系对学校课程进行评估[5],各高校在构建较完善课程评估指标体系的同时,对构建科学的质量保障调研体系、课程评估实施体系做了一定探索。而全面深入推进课程评估,确保课程评估实效,尤其对于地方本科院校而言,从根本上解决课程评估实施与日常教学、课程建设、专项评估等协同度不深的问题,仍需要基于校情和人才培养实际,构建科学、高效的课程评估实施体系。

一  问题的提出

我国高等教育课程评估探索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2014年以前,高校的课程评估以“教学输入条件”评估为主,近年来,部分高校在“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等新理念指导下尝试“新”课程评估,取得了较好的建设成果,但纵观已有的课程评估实践和研究成果,以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居多,忽略实施体系构建,存在课程评估实施与日常教学督导和课程建设相互孤立、评估流于形式,以评促建力度不足、评估工作信息化程度较低、评估效率低等问题。

课程评估作为高校自我评估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应凸显其促进教学持续改进的主体。“科学的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和“有效的课程评估实施体系”堪称发挥课程评估促进教学持续改进的两翼,课程评估指标体系是课程评估有效性的重要前提,课程评估实施体系是课程评估有效性的重要保障。已有的课程评估实施体系研究以课程评估工作的落实为主,课程评估重在促进教学持续改进,课程评估实施体系应遵循实施要素协同化、实施主体多元化、评价手段信息化原则。汪劲松[6]在总结专业和课程评估体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指出课程评估在动态过程性评价等方面的不足。奚俞勰[7]基于课程评估工作实施调查,提出课程评估应引入多方面力量加入本科课程评估体系。冯晓云等[8]构建了质量保障、信息化融合、卓越教与学支持三支撑的保障机制。翁金芸[9]基于服务学习课程的主体多元性、内涵丰富性、情境动态性等特点,对高校课程评估的完善给出了合理的启示与建议。武勇杰等[10]针对课程评估需求不一、课程评估覆盖面小、常态化机制未形成等问题,以中北大学为例,建立了持续改进的课程评估工作机制。

综上,高等教育进入关注课程评估的质量保障时代,课程评估实施体系作为课程评估有效性的重要保障,是课程评估实施保障的系统工程,相应地,实施体系对应不同高校应体现差异性。目前,多数地方本科高校制定了体现“计划、执行、检查、改进”(PDCA)循环思想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其中,为实现教学质量监控常态化、制度化,教学质量日常监控涵盖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领导听课、督导听课和试卷专项检查等;为发挥教学质量评价、评估的导向和激励作用,采用学生评教、同行评价、督导组评价和领导评价“四元”评价模式,多维度综合评价教学质量,实现教学质量的定性与定量评价;为及时了解专业、课程建设情况,不少高校还开展专业评估、课程评估等。地方本科高校,如何发挥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效能,实现规范管理,把课程评估做深做实是亟需研究的课题。本文聚焦应用型人才培养,以课程评估为切入点,借助信息化手段,探索构建推进持续改进的课程评估实施体系,旨在充分发挥日常教学质量监控、教学质量评价的协同作用,促进课程教学改革,推动课堂教学革命,推进课内外教学有效衔接,打造一流课程,提升专业内涵。

二  课程评估实施体系构建

以大学治理现代化为目标,基于PDCA质量循环思想,结合学校实际,统筹考虑评估实施的各个要素、评估实施主体、评估实施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构建全域课程评估实施体系(图1)。

(一)  评估目标

基于问题导向的课程评估实施体系,旨在通过发现和解决教学过程及督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按照统一与分类、定量与定性、课内与课外、评估与引导的评估原则,构建系统化、全程实施过程,促进教学督导、学生评教、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等工作协同推进,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一流课程,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  评估方式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校的常规教学检查、教学督导、学生评教和课程建设结项等环节与课程评估工作有机结合,采用多元评估,既注重学生学习体验调查,又注重教学常态数据监控。一是多元化评估方式。从教师自评、专家评估、学生调查及数据监控等多方面开展评估。二是信息化评估方式。搭建课程评估系统,资源、数据共用共享,注重数据分析。

(三)  评估主体

包括教师、学生、校内外专家,充分考虑以上主体的意见、建议和感受,构建教师自我评价、学生评价、专家评价和校内外评价等多元参与的评价机制,打造多元化实施过程。一是教师。被评估课程负责人带领团队对标课程评估指标体系,撰写自评报告提交至信息化平台;并通过自评报告的撰写,进一步梳理课程建设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持续改进。二是学生。学生通过网络评教、面对面评教、完成评估专家的问卷、参加座谈等方式,基于自己学习收获对课程作出评价。三是校内外专家。由学校督导员、学科督导员、校外专家组成专家组,是课程评估的责任主体,专家组通过听课、看课、调查问卷、座谈、查阅试题试卷和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分析材料等,收集课程质量信息,通过信息化平台收集课程资源建设与利用、作业布置与答疑等课程质量的相关材料,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对课程进行综合评价。

(四)  评估实施平台

包括评估工具的信息化和评估方法的信息化,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和信息化手段,打造信息化实施过程。一是评估工具的信息化。依托超星泛雅平台搭建课程评估系统,评估专家以待评估课程学生的身份进入课程,了解课程资源建设和更新情况、作业布置和答疑情况等;评估专家同时以待评估课程专家的身份完成调查问卷、情况反馈和报告提交等。二是评估方法的信息化,注重数据分析。充分利用网络学习平台、督导平台等大数据,进行全程质量监控和评价,为结果评价、过程评价、综合评价等提供全面客观准确的信息服务。

(五)  评估结果及应用

坚持评估与引导相结合的原则,课程评估专家组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对每门课程给出评估结果,评估结果包括评估等级和改进意见两部分;课程评估结果纳入二级学院年度教学工作考核,是课程建设项目结项和新申请课程项目认定的重要依据,旨在形成课程建设质量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螺旋上升的闭环,服务学生培养。

三  课程评估实施体系应用

聚焦课程评估促进教学持续改进,统筹考虑课程建设、专项建设等评估督查与日常教学管理的协调推进,采取二级学院推荐与学校指定相结合,推进课程评估工作(图2)。

(一)  准备阶段

1  确定学期抽评课程

抽评课程为当学期开设的课程,由教务处和校督导专家组根据教学安排、课程特点、课程项目建设需求及二级学院推荐课程等确定,在开学后的第2—3周完成。

2  组建评估专家组、成立课程评估秘书组

在课程评估专家库中遴选相关专家,组成各类课程评估专家组,包括校督导专家、学科督导员、省级及以上一流课程负责人等;成立课程评估秘书组,由教务处、各二级学院课程评估联系人员等组成,负责课程评估的组织协调与服务支持工作。

3  开展课程评估培训

教务处牵头对专家组、抽评课程教师团队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相关文件和评估指标解读、课程自评报告和专家评估报告撰写指导等。通过培训,进一步明确课程建设与评估的具体要求。

(二)  实施阶段

1  课程自评

抽评课程的负责人,根据评估指标和评估标准开展课程自评,课程所有教学环节完成后,提交课程自评报告和该课程各教学班《试卷与教学效果分析报告》。

2  專家评估

持续时间从确定评估课程到下学期第三周。课程评估专家组,确定每位专家负责评估的课程,每门抽评课程不少于三位评估专家,至少有一位专家为非课程所属学院的专家。评估专家根据分工和评估要求,制定个人评估计划,收集课程相关信息,对每门抽评课程进行评估、形成评估报告。

3  结果反馈

课程评估专家组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对每门课程给出评估结果,课程评估结果包括评估等级和改进意见建议两个部分。课程评估等级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待改进四个等级。评估结果经本科课程评估领导小组审核通过后,以学校文件形式在全校范围内予以公布。参加评估的课程根据课程评估结果反馈,制定课程改进计划,提交至学校和课程所属单位,由课程所属单位及时跟进课程改进情况,促进课程教学持续改进。

四  课程评估实施体系运行中发现的问题与思考

课程评估是系统性、综合性工程,是学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其根本目的是建立持续改进的质量闭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按照课程评估实施体系开展两轮次课程评估以来,常规教学督查、单项检查、学生评教、课程项目中期检查及结项验收等协同推进,教学管理更加规范,多元评价有效落实、教学研讨常态化,课程质量稳步提升。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何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专家的整体水平,切实提高评价的科学性,提升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进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质量,是课程评估实施过程中的现实课题。

(一)  完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参与课程改进的主动性

作为评估主体之一的教师,同时也是课程建设的实施者。但存在教师的认识和行动与学校推进课程评估不同步,部分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热情较低,对于课程评估存在临时抱佛脚、应付等现象,参与课程评估的主动性不高。今后,在全面落实课程评估结果应用的同时,充分发挥二级学院在课程建设、评估中的责任主体作用,建议二级学院落实课程评估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课程评估激励机制,用好二级学院绩效分配杠杆,通过激励机制、体制建设,激励教师参与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师参与课程评估的主动性,推进课程教学改革。

(二)  强化责任意识,提高学生参与课程评估的积极性

作为评估主体之一的学生,同时是课程评估的受益者。但有的学生意识不到课程评估对提高课程质量的推动作用,对参与专家调查问卷、专家座谈等积极性不高,存在不说真话、应付等现象,来源于学生相关数据的科学性不够。这需要任课教师、辅导员、评估专家等协同发力,深入探索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加强教育与引导,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主体意识,强化学生在课程评估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  加强学习培训,提升课程评估专家的整体水平

评估专家既是课程评估的主体,也是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督导者。评估专家需要把评估指标理解深、理解透的同时,还必须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如对于涉及教学范式改革等很难进行量化评价的项目,须由评估专家或专家组进行研究和判断。在今后工作中,要进一步完善评估专家培训交流体系,支持评估专家参与业务培训、学术交流等,以教改项目、课程建设、教学沙龙等为依托,加强评价理论、技术与方法研究,提升评估专家队伍水平。

五  结束语

课程评估是学校内部质量保障的基础,高效课程评估实施体系的确立可以实现专项评估与日常教学过程管理的有机融合,推动课程建设目标、教学目标达成常态化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规范化。如何以课程评估为切入点,推动课程改革与建设,提升专业内涵,带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是当前高校需要不断深入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冯爱秋,林琳.构建本科课程评估方案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教育(高教),2017(9):79-81.

[2] 林如鹏,颜海波,张宏,等.构建五维课程评估体系实现课程与教学良性互动[J].中国高等教育,2014(10):37-38.

[3] 陆一.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质量监测诊断:“高能课”与“吹水课”的成因分析与甄别[J].复旦教育论坛,2017(15):53-60.

[4] 西南交通大学教学质量保障工作委员会.西南交通大学本科课程评估指导意见[Z].2016.

[5] 蔡映辉.评估与“金课”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9(5):49-54.

[6] 汪劲松.专业与课程评估:地方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途径初探[J].中国大学教学,2014(2):61-67.

[7] 奚俞勰.高校本科课程评估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A大学共公管理学院为例[J].高等教育,2018(8):146-147.

[8] 冯晓云,郝莉.探索构建以学生学习与发展为中心的课程质量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18(4):71-75.

[9] 翁金蕓.美国高校服务学习课程评估及启示[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20(6):44-48.

[10] 武勇杰,赵公民,高艳阳.遵循专业认证OBE理念的课程评估研究与实践——以中北大学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27):53-55.

猜你喜欢

专家教学质量评估
致谢审稿专家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请叫我专家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评估依据
专家面对面
立法后评估:且行且尽善
最终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