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我决定理论在高中新生入学心理活动设计中的运用

2024-02-07张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4年3期
关键词:归属感自主性

张雨

摘要:当前,高中心理辅导活动课中存在学生参与度低、积极性差、投入水平不高等问题。自我决定理论认为当人们感到自己是行为的主人,能自主选择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时,有助于提升行为的主动性。基于自我决定理论,以高中新生入学心理活动设计为例,从提供自主机会、促进胜任感产生、提供与班级学校建立联结机会三方面阐述了提升高中生课堂主动性,满足学生自主、胜任、归属三种基本心理需要的策略。

关键词:自我决定理论;入学活动设计;自主性;胜任感;归属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03-0031-04

一、高中心理活动课存在的问题

1.学生不感兴趣。高中生的认知和社会发展水平较小学生和初中生有所提高,如果教师在课上仍重复使用小学和初中课上使用过的游戏,会让他们感到无聊,无法体会到活动的乐趣,更谈不上收获。

2.学生参与度低。高中班额一般在40~50人,教师无法关注到每个学生,部分学生成为旁观者。即使在小组活动中参与程度较高,但无法得到教师及时的指导和反馈,致使活动不顺畅,投入度低。

3.学生缺乏主动性。当前,高中班额较大,学生人数多,遵守规则、保障纪律才能确保活动顺利进行,这使学生在课上感受到很多约束,无法体会到自主参与的快感。

4.学生不重视。高中生学业压力大,心理课没有考核要求,学生缺乏内在动力,导致心理课成为学生可上可不上的课。

综上,只有改进心理课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参与课堂,才能使他们有所收获。

二、自我决定理论的主要内容

自我决定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和理查德·瑞安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人天生具有内在的自我决定倾向,只有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才能实现自我的成长、进步和自我价值。

自主的需要、胜任的需要、归属的需要是人的三种基本心理需要。自主需要是指人们有选择和决定自己的事情的需要;胜任需要是指人们在做事情中获得成就感的需要;归属需要是指人們与身边的人或组织建立情感联结的需要。当这三种基本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时,人们就会产生自我发展的内驱力。

动机不是简单地二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而是从外在动机到内在动机的连续体。这中间有四个水平,外在调节、内摄调节、认同调节和整合调节。当外界环境让人们体验到更多的控制感时,内在动机会被削弱;当人们能自己作选择和作决定时,胜任感和自主感就会增强。

大量以自我决定理论为导向的研究表明,教师和父母对青少年学习的自主支持对内在动机有积极影响。

综上,为了改善心理课上学生参与度低、缺乏主动性等问题,我尝试以自我决定理论为指导来进行学生入学活动设计,来提升学生参与活动的内在动力,提高学生在活动中的投入度,进而更好地实现“促进学生之间建立情感联结,对集体形成归属感,以及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活动目标。

三、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高中新生活动设计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观点,提供更多的自主支持,满足学生的自主需要、归属需要和胜任需要,可以促进学生内在动机的生成,进而促进学生自我的发展。为此,我采取了以下策略。

(一)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的机会

1.让活动准备成为活动的一部分

“真心话大冒险”是心理教师常用的活动,如何让真心话和大冒险任务卡的内容既要学生感兴趣同时又要发挥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的功能,心理教师们往往冥思苦想,而效果并不理想。我的做法是,把写任务卡内容的任务交给学生,任务内容的筛选也由学生完成,再增加挑选和剔除任务内容环节,由此激发学生对活动的兴趣。又如,在“你画我猜”活动中,让小组集思广益出题目,筛选出较好的写在题目卡上,然后在小组间彼此交换提供题目卡进行后续活动。准备题目卡的任务提升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让学生感受到这是“我们自己”的活动。

2.改变活动规则,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机会

例如,在“击鼓传球”活动中,可以改变传递轨迹,给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机会。学生可前后左右斜对角传递给就近的一名同学,在传递方向上增加了更多选择。还可以不固定轨迹,学生可走下座位传给任何一个人。为了避免球只在少数人手中传递,教师可适时提醒学生传递给更多同学。还可以先按蛇形或“回”字形逐个传递,保证每个人都有接到球的机会。传递的轨迹有多种变化,在变化中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对活动的热情也就越来越高。

3.把更多的角色交给学生

例如,在“猜猜我是谁”活动中,为了保证活动有序进行,心理教师往往会选择自己来读学生的描述卡,学生只负责猜。我的建议是,把读卡的任务交给学生,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把规则的细节交给学生来把控——让学生决定是猜对的人来读卡,还是让描述卡的作者来读卡。

又如,在“大风吹”活动中,通常由教师来说“大风吹”的内容,我的建议是交给学生来完成,提升他们的主动性。要相信高中生的能力,教师只需要提供给他们适当的帮助和支持,协助他们顺利完成任务即可。

(二)促进学生胜任感的产生

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吸引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提升学生自主感的同时,也能提升他们的胜任感。活动的准备工作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的,使活动精彩进行的道具皆出自学生自己之手,会使学生感受到这是自己的活动,体验到为活动作贡献的成就感。要达成这一点,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活动的细节,并对活动的实施有恰当的指导和支持。

1.为活动设置难易度,让学生自主选择

对于有挑战性的活动,要设置难度梯度,让学生逐步完成,或者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难易程度。例如,在“解开千千结”活动中,先让全班分小组进行活动,这样人数少,解开的难度小,学生更容易完成,有助于提升自信心;然后,再让学生两两组合进行活动;最后,挑战解开全班打成的结。

再如,在“相見欢”活动中,最初的活动规则是要求学生用诗词介绍自己的名字,这对有些学生来说是困难的。对此,教师可以调整规则,设置成用诗词、歌词、成语或谐音梗等方式介绍自己的名字,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2.游戏之间进行嫁接,增加活动的复杂多样性

有些游戏富有趣味性,但对于高中生来说太容易,缺乏挑战性,对此,教师可适当嫁接,增加游戏的难度。例如,将“击鼓传花”和“真心话大冒险”活动进行嫁接——在“击鼓传花”过程中,鼓声停止,手中持花的学生抽取“真心话大冒险”任务卡,完成抽到的任务。

3.教师通过引导、示范,协助学生完成任务

例如,在“猜猜我是谁”活动的准备描述卡环节,教师先引导学生讨论分享从哪些方面介绍自己或他人,然后学生按自己讨论分享的各个方面完成描述卡。有了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做出更高质量的人物描述卡,为后续活动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活动中,教师可把读描述卡的任务交给学生。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任务,教师要明确活动的流程和规则——描述卡里的信息要按从难到易排序,同时要组织学生按规则竞猜,每读完一条信息要看有没有人猜,猜的人要举手示意。如猜错,继续读下一条信息,依次进行;如猜对,则把描述卡余下所有信息读完。为了保证学生能顺利完成这一任务,先由教师读第一个描述卡进行示范,然后再由学生读描述卡。学生读卡出现问题时,教师则提醒其注意流程和规则,如需要停下来提问、继续读之后的信息。当学生兴起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分享感受和想法,使其有所收获。

(三)为学生提供和集体建立联结的机会

1.创设沟通互助机会

在“真心话大冒险”活动中,写任务卡时,允许学生和身边的同学商量写一个或几个任务。在完成“真心话”或“大冒险”任务遇到困难时,允许学生寻求同学的帮助——唱歌记不住词或曲调,找同学带着自己唱;说出自己出糗或者做得最帅的事情,一时想不起来,请同学帮忙说出。在“相见欢”活动中,当学生在“有特色地介绍自己名字”环节遇到困难时,允许学生请小组同学支招,帮忙想出自己名字的特色。在“猜猜我是谁”活动中,不论学生猜对猜错,都请其说出理由,为学生创设彼此沟通、了解的机会。

2.设计更多合作完成的活动

合作完成任务能促使学生对集体产生归属感。如果任务的内容又与集体相关,效果就更好。例如,在“你画我猜”活动中,让小组成员每人画一笔,合作完成绘画;在“共绘家园”活动中,全班学生每人画一次,合作完成一幅“班级家园图”。画“班级家园图”本身就会促进学生集体归属感的产生,规定由班级成员共同完成,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集体归属感。

3.提供与班级、学校建立联结的机会

在课上的分组游戏中,可以让学生利用校园美景或校园活动等展现校园生活的图片制作拼图,也可以用“我爱高一某班”“我爱某某学校”等口号或校训中的一句话“重复报字”,报相同字的学生为一组。在“真心话大冒险”活动中,教师可课前准备好备选任务卡,增设一些有利于师生建立联结的任务,例如,“说出开学这几天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位老师并阐明理由”,或者“给你最喜欢的一位老师送一份小礼物”(提前准备一些小食品、文具或卡片作为备选礼物);还可以把其他教师(最好是这个班级的授课教师)邀请过来,以增加师生的互动机会。

四、反思与展望

(一)加强对活动实施效果的评价

在我校实施上述策略后,学生在心理课上的投入水平提高了,课上写其他科目作业的情况明显少了很多。很多学生感觉活动时间短,意犹未尽。对“猜猜我是谁”活动,有些学生会在下课时吵着要把上课没猜完的描述卡继续猜完;有些学生则不断追问下次课要做什么游戏。

在谈活动感受与收获的环节中,学生表示感到开心、愉快、有趣。学生在活动中进行了有效的人际互动,经常提到在活动中又记住了哪些同学的名字、哪个同学帮到了自己。在期末的考核总结中,很多学生写到这些活动给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期望心理课再多一些这样的活动。

不足是缺乏系统的活动效果评价。对此,可以开展一些小调查,收集整理活动效果的质化和量化评价。还可以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来检验参与活动与未参与活动的班级在同伴关系及班级凝聚力上的差异。

(二)开发成校本课程,推广给更多的教师

可以在现有活动的基础上继续开发更多活动,形成活动教案和活动手册,批量准备活动道具,形成校本课程,推广给更多的教师。教师在实际操作时可以替换活动,选择更适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的活动,以提升活动的效果。

(三)多种教育途径相结合

在活动中,教师要细心观察,发现需要特别关注的学生,后续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开设主题团体辅导活动或进行个体心理辅导;也可以开展家长讲座、家长团体辅导,或与家长个别沟通家庭教育情况,以更有效地帮助学生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

参考文献

[1]爱德华·L. 德西,理查德·弗拉斯特.内在动机:自主掌控人生的力量[M]. 王正林,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1.

[2]丁维维,毛志雄. 自我决定理论在中学生锻炼行为促进领域的应用[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5):84-91.

[3]盖笑松,王萍萍,李冬梅,等. 当代心理科学理论精华(第2版)[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

[4]刘丽虹,张积家. 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及其应用[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53-59.

[5]Chirkov V I,Ryan R M.Parent and teacher autonomy-support in Russian and US.adolescents: Common effects on well-being and academic motivation[J].Journal of Cross Cultural Psychology,2001(32):618-635.

[6]Vansteenkiste M,Simons J,Soenens B,et al.How to become a persevering exerciser?providing a clear,future intrinsic goal in an autonomy-supportive way[J].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2004(26):232-249.

[7]Sheldon K M,Krieger L S.Understanding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legal education on law students:A longitudinal test of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J].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007(33):883-897.

[8]Williams G C,Cox E M,Hedberg V,et al.Extrinsic life goals and health-risk behaviors in adolescents[J].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2000,30(8):1756-1771.

[9]Hagger M S,Chatzisaantis N L D,Culverhouse T,et al.The processes by which perceived autonomy support in physical education promotes 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y intentions and behavior: A trans -contextual model[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3,95(4):784-795.

编辑/于 洪 终校/高 珺

猜你喜欢

归属感自主性
价值感与归属感
止勘集团工会:提升员工的归属感和幸福指数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蒋佩琪 在大陆打拼更有归属感
英语学习的自主性及其教学应用
实用英语教材与艺术生自主性培养
发挥主体作用,加强高中数学复习的自主性
中职学校青年教师归属感调查
发展性教育督导与学校办学自主性
学校自评自主性缺失归因及强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