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周朝冕服“十二章纹” 图案的纹样分析

2024-02-02马慧雪

今古文创 2024年1期

【摘要】“十二章纹”是古代祭祀服上的典型图案装饰纹样,是封建社会等级制度和文化制度体现。本文通过对中国周朝冕服十二章纹纹样含义的分析梳理,探讨冕服中政治因素和服装制度因素对设计所起的制约作用,结合中国文化和美学传统观念,论述十二章纹图案的历史成因与发展,以及中国周朝冕服“十二章纹”图案在现代设计中的传承与运用。

【关键词】周朝冕服;十二章纹 ;图案装饰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01-009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1.030

周朝冕服是祭祀时穿着的礼仪性服装,主要形式是玄衣曛裳。其中,玄衣代表天,曛裳代表地。日、月、星、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十二种图案被称为“十二章纹”[1]。通过对十二章纹纹样系统性的了解,试从其纹样的含义、受到的影响和应用及发展等方面进行剖析,探究十二章纹能够源远流长的原因 , 以及在现代设计中的传承与运用。

一、周朝冕服十二章纹纹样不同的含义

(一)十二章纹的溯源

图案纹样经过人类文明早期的彩陶、壁画、部落图腾直至发展到如今各式各样的标志,中国的图案设计从未停止过发展的步伐,其成因或出自人们对于大自然的崇敬与向往,或出自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与祝福。其中“十二章纹”是中国图案纹样发展过程中值得深入研究的纹样之一。

十二章纹,又称十二章、十二文章,是中国古代帝王冕服上的十二种装饰纹样也是封建王朝时期身份地位森严划分的标志之一。“十二章纹”纹样认为最早发现于夏代之前的彩陶上,其以单独的图案纹样作为装饰出现,被认为是古人对于氏族崇拜的象征。关于“十二章纹”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尚书·益稷》中,它记录了周朝有这些服装纹饰流行。根据《周礼·春官·司服》一书所记录,戴冕冠的人必须穿着相应的冕服,因此在形制上有严格的规定。其中,天子祭祀时使用的冕服称为“玄衣纁裳”,其上绘有十二章纹。公爵可以使用九章纹,而侯、伯级别以下的冕服则使用七章纹、五章纹等,以表示不同的等级。此外,冕服在颜色、质地和图案上也有明确的区别,不同级别之间不能混用,有严格的界限。这种冕服的等级制度在古代被严格遵循,旨在准确地反映人们的身份和地位。通过冕服的等级区分,社会中的人们可以迅速辨认出对方的地位和等级,从而确保社会秩序和等级体系的稳定。

就“玄衣纁裳”而言,其指用黑色布料制作上衣,并以绘制以纹样以象征未明之天,用绛色布料制作围裳,下摆用刺绣的形式制作纹样以表示黄昏之地。因从帝王至百姓都谨遵祖制穿着十二章纹纹样,故其成为当时流行并大规模使用的带有严格等级制度的服饰图案。十二章纹在中国历史的大部分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明确形成时期可以追溯到周朝。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时,十二章纹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代表了古代皇权和统治阶级的地位以及传递出当时人们的审美表现。因此,深入探索和理解十二章纹在中国历史中的意义,对于人们理解古代社会结构和审美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二)十二章纹的内涵

十二章纹由十二种完全不同且具有各自含义的图案所构成,但由于不同朝代的观念以及政策的不同,十二章纹的图案选择以及具有的美好含义都会随着朝代的更替而产生变化,据考证实际共有十六个纹章[2]。《尚书·益稷》中所记载的十二章纹则是现在普遍认为的十二种具有吉祥含义的装饰纹样,也是周朝最早开始使用的十二章纹,它们分别是日、月、星、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

“日”紋样绘于帝王冕服上衣的左肩,周朝视天子为太阳的化身,象征着希望以及天子地位的至高无上;“月”纹样绘于帝王冕服上衣的右肩,其意指有如玉兔般长生不老以及月亮般纯洁无瑕,象征着永恒的权力;“星”纹样绘于日,月纹样周围,因星星于古人而言是神秘的存在,人们渴求好的星象,故星纹样意味着吉祥和好运;“山”纹样绘制在帝王冕服上衣的袖口,以左右两边对称的形式出现,在周朝山象征着庄严和镇静,因此取其王者镇重安静四方,也意味着周朝天子王权的不可动摇;“龙”纹样绘制在山纹上方,自古以来帝王都以龙自诩代表了皇权的至高无上,象征着天子的不可捉摸和神通无比;“华虫”纹样绘于山纹下方,古人也称华虫为“雉”即拥有漂亮羽毛的红腹锦鸡,象征着文采的卓越,也有美丽高贵的吉祥含义,意味着天子的文采非凡能够用智慧治理国家;“宗彝”纹样是一对在古代祭祀时使用的器物绣在围裳上,有虎纹和譐纹两种,代表了古代帝王忠孝与供奉之意;“藻”纹绣于围裳上,通常代表了干净纯粹,象征王权冰清玉洁不可沾污;“火”纹取自其光明是生存和生命的象征,寓意国家能够蒸蒸日上;“粉米”作为不可或缺的粮食,取其滋润养人之意,也代表了国家可以为人民无私的奉献一切;“黼”纹是刃白身黑的斧,意思为割断,做事果断之意,象征君臣做事绝不优柔寡断;“黻”纹是两个向背的弓形,寓意着臣民有背恶向善的品德。

(三)十二章纹的美学特点

周朝冕服十二章纹的美学特点主要分为礼仪之美、图案之美、色彩之美三个方面。其美学上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一件件充满历史气息的冕服上,更是透过冕服这个载体看到其中蕴含的礼仪制度和文化思想的美。

十二章纹的礼仪之美作为一种政治制度衍生产物,代表了文化与政治的融合,是周朝天子为巩固其统治地位,体现等级化、制度化、规模化的表现形式。冕服是专为祭祀设计的服饰,为凸显尊卑有序其由周朝统治者亲自颁布制定服装的要求与纹样,由此为十二章纹的礼仪之美奠定了基础。冕服形制承袭古制,内在是反映了周朝森严的等级礼仪,使着衣者时刻清楚自己所处的关系位置。帝王公卿的冕服根据官位的大小从上至下依次是:天子着十二章纹,公卿着九章纹,侯着七章纹,伯着五章纹,以下再着三章纹和一章纹。

十二章纹的图案之美主要体现在每种吉祥图案都是因古代生产力的低下导致当时人们面对自然灾害无能为力,只能将希望寄托于神明,以此为契机产生了许多具有美好含义的图案纹样。“日”“月”“星”纹是古人通过观测气象从而安排农活以此而产生的;“山”“藻”“火”“粉米”纹是古人对于大自然理解的呈现;“龙”“华虫”纹则是以一些动物想象而成;“宗彝”“黼”“黻”纹是由古人对于器物的崇拜而产生。这些纹样体现了古人对于自然的向往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之美。

十二章纹的色彩之美主要由“玄衣纁裳”体现,即黑色上衣,绛色围裳。就色彩的搭配而言,玄色体现出庄重、端庄、神秘,纁色体现出明亮、大气、贵重,上暗下亮的配色具有对比而不失稳重。此配色辅以十二章纹,能够带来生机与灵动。

二、周朝冕服十二章纹纹样受到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政治制文化的影响

十二章纹是特定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其同时也受到了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影响。周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础。周朝的冕服十二章纹纹样是当时的重要礼仪服饰,其中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影响。而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明确实行封建等级制度的朝代。冕服十二章纹纹样中的“衮”和“冕”是表征不同等级的服饰,可以看出封建等级制度对其影响。

周朝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稳定了社会秩序。冕服的制作和授予也都需要经过中央政府的批准和授权。《论语·泰伯》有:“子曰,禹,吾无间然矣……恶衣服而致美黼冕”句子,可以看出周朝冕服在祭祀时的重要性,十二章纹也逐渐变成了身份等级的标志纹样。具体用法为:天子之服绘与绣用日、月而下的十二章,诸侯则龙衮而下至于黼黻,士服藻、火,大夫加粉米。上得兼下,下不得兼上[3]。周朝天子赐予他的臣子着章文的权力即使赐予他们诸侯国的权力。周朝帝王还会亲自给他的臣子赐予服装以此来笼络人心。

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制度不仅包含封建等级制度,也包含着周易思想。周朝奠定了中国的周易思想,冕服十二章纹纹样中的“兕”“豕”“牛”“羊”等图案,正是八卦中代表不同方位吉凶的图像,反映了周易思想在其中的影响。

(二)中国衣冠服饰制度文化的影响

在中国周朝,十二章纹受到中国衣冠制度文化的影响,不同的身份等级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周朝冕服十二章纹就是代表其服装等级制度的重要服饰之一。

十二章纹和中国的衣冠服饰制度关系密切,中国最早的衣冠服饰制度创于春秋时代[4]。据《尚书·益稷》一书记载可知,周朝冕服十二章纹并非在同一时期出现而是慢慢发展起来的。据《周礼·明堂住》的记载可以推断,在周冕十二章纹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之前,各个部族已经使用不同的图案来表示自己身份了,十二章纹是后人通过对之前部落旧俗的梳理整合而形成的。

周朝冕服十二章纹共分为衮和冕两种。衮是士族贵族的服饰,是周朝五等爵位之间的区别,越高爵位的人穿着的衮越多。衮的款式比较固定,主要是由长袍、短衣、大袖、紧袖、佩带等组成,花纹也是按照统一标准来做。冕则是贵族气派礼仪的必备饰物,整个冕的花纹布局都是按照规定来的。一般来说,冕分为九级,高贵的人物穿的冕级别越高。在服装等级制度方面,周朝冕服十二章纹的衮和冕都是根据分级标准来区分的。随着爵位的不同,服饰质料、颜色、纹样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以区分身份尊卑。因此,冕服等级在周朝的贵族封建文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代表了不同的身份与地位。

三、周朝冕服十二章纹纹样应用与发展

(一)十二章纹的发展与传承

周朝冕服的十二章纹样是在周朝贵族服饰中的重要元素,代表了贵族的身份和地位。这些纹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发展和演变。在早期的周朝,冕服的纹样相对简单,主要以几何图案和简洁的线条组成。这些纹样多用于衮和冕的装饰,如领口、袖口和下摆等部位。它们通常以日、月、星、火、山、藻等基本几何形纹路为主,体现了早期周朝社会的朴素和简约风格。随着周朝的发展和繁荣,冕服的纹样逐渐变得更加复杂和精致。在中期周朝,纹样开始出现更多的曲线和装饰性图案,如宗彝、黼、黻纹样等。这些纹样的引入丰富了冕服的设计,增添了一种优雅和华丽的氛围。到了晚期周朝,冕服的纹样进一步演变,呈现出更多的动植物形象和神话传说的图案。例如,龙、华虫等神兽纹样成为冕服上常见的装饰元素。这些图案的运用不仅展示了贵族的威严和尊贵,同时也传达了对神灵和吉祥之物的崇拜和信仰。

周朝冕服纹样的发展经历了从简约到繁复、从几何到曲线、从抽象到具象的演变过程。这些纹样的变化反映了周朝社会的演进和贵族阶层的审美趋向,同时也展示了当时对于神圣、权力和吉祥的追求。目前,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复兴的浪潮中,十二章纹得到了重新发掘,并在现代服装设计、文化创意产业和礼仪用品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同时,也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活跃在各个领域中,以时尚、简易、大众化等方式被广泛传承。

十二章紋在历史长河中展现出了发展和传承的重要性,代表着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传承。随着现代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重视,十二章纹的传承方式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创新,将原本朴素的图案融入现代时尚中,以新的方式、表达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

(二)十二章纹的创新与应用

在当今中这个讲求高效的时代,十二章纹纹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之一,大家应当积极应用并赋予新的时代特征,同时保留原有文化底蕴。传统纹样的表现技法和形式需要呈现多样化特点,能够与时俱进。[5]例如,中国移动的标志设计借鉴了十二章纹样中的“日”的形象演变,以蓝色表示通信行业,网络形状则象征通信服务的无处不在。这种创新设计使传统纹样与现代技术融合,展现了企业的服务理念。故宫博物院的淘宝店推出的十二章纹万能刺绣布贴,则保留了传统纹样的形式,作为服饰的一部分进行展示。

周朝冕服的十二章纹在当代室内设计中可以进行创新应用,将十二章纹的图案元素应用于壁纸和墙面装饰中,可以营造出充满古典气息的空间感。同时可以选择将十二章纹作为壁纸的整体图案,或者将其作为墙面装饰的细节元素,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为室内空间增添独特的文化氛围和艺术价值也能够焕发出十二章纹纹样新的生命力。

十二章纹同样被运用在当代的服装设计中。香港女歌手郑秀文在其2013年的巡回演唱会中,穿着一套独特的冠冕造型,其中就包括了十二章纹的元素。这套冠冕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王朝文化,色彩斑斓且细节精致。不但高级定制服装青睐使用十二章文元素,许多时装品牌都运用其作为印花图案,在服装的设计上加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营造出别具风格的时尚氛围。例如,某流行品牌在系列设计中,曾推出了印有十二章纹图案的T恤和衬衫。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数字技术的应用成了十二章纹创新的新平台。在数字化图案制作和印刷的帮助下,原本传统的十二章纹图案可以在电子媒体上快速引入,成为各种数码产品的重要设计元素。利用3D技术,可以对十二章纹进行三维建模,在设计中加入丰富的纹样、色彩和元素。利用增强现实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将十二章纹带入到真实世界,让用户更深入、直观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文化价值和美学特点。利用动画效果,可以让十二章纹更加生动、活泼,为传统文化注入现代感与时尚元素,让其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接受。同时,利用数码化技术也可以更加精确地处理和诠释十二章纹各种元素的绘制方式和美学特点。

传统纹样如“十二章纹”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意识和艺术符号,涵盖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研究和挖掘其艺术特征,重新解读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创新性传承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将传统纹样應用于现代设计是一种积极的实践,既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又能重新诠释其现代价值。这样的创新性传承有助于保持传统文化的活力,让中国传统纹样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挥其美学和文化魅力。

四、结论

十二章纹是中国古代人民结合自然界重要物质和文化思想所创造的具有特殊意义的图案矩阵。它体现了古人对于美的理解,是华夏文明的具体体现。对十二章纹的深入研究与挖掘,有助于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并将其古为今用,传承并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领域,深入研究和传承十二章纹的文化与艺术性具有重要意义。结合现代设计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传承并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将其与创新性设计相结合。

因此,对于十二章纹的深入研究和挖掘对于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实践传承有着重要作用。在保留其文化与艺术内涵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设计的创新性,能够推动国内设计领域对于传统文化设计的发展与应用。

参考文献:

[1]韩笑.十二章纹艺术图式语言探析[J].美术教育研究,2021,(16):52-53.

[2]吴雨,王强.历代冕服考略——“古礼”传统与王朝制度的互动[J].艺术传播研究,2022,(04):70-78.

[3]管兰生.中国古代“十二章纹”思想新探[J].中国美术,2011,(03):108-109.

[4]白雪,唐朝冕服“十二章”纹样分析[J].艺海,2018,(03):122-123

[5]刘琼.中国传统服饰中的“十二章”纹样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10,(05):78-79.

作者简介:

马慧雪,女,安徽建筑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环境设计及相关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