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歌德谈话录》中反映的自然观

2024-02-02马飞飞

今古文创 2024年1期
关键词:自然观艺术

【摘要】在歌德的助理爱克曼整理的谈话录中,歌德屡次提及自然。自然对于歌德来说不仅仅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世界,更是一种万事万物包括人的生存状态,对自然的把握也是对人自身的把握,创造“第二自然”也是对艺术的把握。

【关键词】《歌德谈话录》;自然观;艺术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01-0050-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1.016

在《歌德谈话录》中,歌德多次提到他对于自然的看法。自然一直都是艺术家和哲学家们讨论的一个焦点,从柏拉图将艺术看作是对自然的模仿,自然是对本源的模仿,到歌德将自然看作艺术材料,自然既是主宰,又是人的奴隶。自然的内涵在中西方文化传统中一直都是多义而复杂的。歌德所理解的自然,不简单是指人们所理解的自然界,自然既是客观存在的,又是世界达到美的程度的一种理想状态。

一、自然是什么

(一)自然是客观存在的、具有内在普遍规律的整体

歌德一生都在坚持不懈地研究自然,他对大自然的神秘充满了向往和探知欲。歌德晚年依旧坚持将文艺研究和自然科学研究齐头并进,他在这门学问上花费了半生的功夫,自然的研究和艺术上的研究起着相互促进的作用。“如果我没有在自然科学方面的辛勤努力,我就不会学会认识人的本来面目。”[1]189自然科学研究使得歌德比从前的学者更加具有唯物倾向。歌德在自然科学领域主张排除目的论的研究方法,他反对人将自己看作是造物的目的,反对把自然看成为自己所设,把自然看成是为人服务和利用的,“牛角来保护自己,不是因为牛有角,是用来保护自己的,而是因为它本来有角。”[1]234在对《颜色学》的研究中,歌德始终坚持应该盯住客观对象,而非从观念出发。他自述开始植物学领域的研究凭借的是实际经验,而不是从某种学说出发,他坚持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来研究自然这门科学,最后寻求普遍规律,并把各种现象归纳到普遍规律之中。他认为一个伟大的自然科学家不能脱离客观存在,必须扎根于现实土壤,从真实的、已知的出发去探测未知。他认为自然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以人的目的而存在的,歌德明确肯定自然的客观真实性,并且直言自然总是严肃、认真和正确的,缺点和错误总是属于主观的人。客观存在的东西,在歌德看来,都是自然。所以无论是针对自然科学他主张反对目的论,还是在文艺研究中主张从仔细研究自然出发,都体现了歌德对于自然的唯物主张。并且这个自然是有着内在规律的,只有当这种内在规律在事物本身发展中发挥到极致,物才能达到“美”。他喜爱遵照季节规律生长的玫瑰,认为温室中的花团锦簇是一种违反规律的状态,无法达到自然的意图——“美的状态”。

(二)自然是一种事物向“美”发展的过程和要求

他解释道:自己喜爱玫瑰,但更有耐心去等待五月份的花蕾,六月份的繁花绽放、芳香扑鼻,暖房中早早绽放的玫瑰就像是历史长河缓缓流淌中突然出现的暴力革命,它是不符合自然的,是突变的。而自然在歌德看来就是指一种循序渐进的发展状态。并且,歌德认为文学革命同样如此,它起先要求的也不过是较自由的形式,可是它并不停留于此,它还要把传统的内容和形式一起抛弃掉。[1]207

在歌德看来,非自然的是极端的,是一种过激主义,是突变的,是抛弃过往一切的一种非理性,而他自己提倡的则是一种温和谨慎的万事万物发展状态。歌德以橡树的自然生长为例表达自己对于“美”的生成的看法。在歌德看来,无论是土地贫瘠、竞争激烈的土地上长出来的高树冠、细树干的橡树,还是土地肥沃、空间宽广的土地上长出来的枝条横生的橡树,都没有“自然美”的特质,都缺失一棵橡树之所以为橡树的一切特点。橡树要达到自然发展的顶峰,必须是一种按照其自然定性的生长,一种按照美的目的的发展。而美藏在自然的背后,是自然的意图,是向“美”发展的过程和要求。自然的一切并不都表现为美的。但自然的意图(目的)固然总是好的,即使自然完全显现出来的条件不尽是好的。

达到美的自然的状态,不是无为而随意的,是有条件的。在这种发展过程中,自然就是一种平和、适当的状态,是一种符合事物内在定性的自在状态,这种自然状态不受到人工外力的摧残,也不是恣意生长。比如被割掉鬃和尾的马,从小就被紧束胸腹的内衣所歪曲和摧残的少妇,他们都遭受外力摧残,未能按照其自然定性发展而任意生长。枝蔓横斜的橡树,骨盘过于宽大、胸脯太过丰满的身体,都是超过自然定性,超越了目的要求的恣意发展,达不到美的要求和目的。

(三)自然是人存在和生活的一种理想状态

天才的出众之处在于创造力,创造力的生发离不开自然的助力,“水有助于创造力,空气尤其如此。空旷田野中的新鲜空气对人最适宜。在那里,仿佛上帝把灵气直接嘘给人”[1]170。歌德认为自然对人尤其天才的养成具有独特作用,比如喜爱室外活动是拜伦能够极具艺术创造力的重要条件。自然是人类恢复力量和新生的源泉,但城市不仅将人和大自然隔离,让人丢失自然的生气,还将青年人训练得过早地驯良起来,把一切自然、一切独创性、一切野蛮劲都驱散掉了,结果只剩下一派庸俗的市民气味。[1]171所以他认为人类应该按照自然的方式来生活,这样才能获得一种健全的力量,成为强健、温厚真诚并且充满自然生机的“理想中的人”。近代欧洲人的生活方式在他看来是违反自然规律的,而一个温厚真诚的人应该按照自然的思想和情感行事,像乡村农民那样保持健全的力量。

艺术作为人生存的一种反映,也可以窥探出歌德所认为的人的理想存在状态。古典时代人与自然一体,共处相安,这是席勒所说的诗的素朴状态;近代工业社会人开始与自然脱节,在节奏紧凑、竞争激烈的城市中生存的人类就像是失去“自然美”的橡树,眷恋着不可回溯的人类童年的素朴状态,即“回到自然”,这被歌德认为是浪漫诗的特征。歌德把“古典的”叫作“健康的”,把“浪漫的”叫作“病态的”,古典的是有生命力的,它强壮、新鲜、愉悦、健康,例如近代之前的《尼伯龙根之歌》和荷马史诗;浪漫的则多是病态、软弱的,例如近代城市文艺作品。创作者仔细观察自然,摹仿自然而又超越自然并且在伟大人格的生气灌注下才能得到古典文艺,近代城市病则催生了浪漫文艺。而歌德理解的古典主义实际上是现实主义。[1]220古典主义是健康的,书写的是道德的、健康的内容,是忠于自然的。自然的就是健康的、强健的,非自然的是软弱的、病态的,反映在人身上就是“近代城市病”,反映在文艺作品上是充斥着各种不道德、不坚强、“木偶人”和抒情泛滥的艺术创作。这也是歌德反对浪漫主義的缘由之一。所以歌德赞赏中国文化中人总是和自然生活在一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状态。

(四)自然是一种渐进、健康、强健的发展状态

歌德认为自然反对突变、跃进,相对地,自然是一种渐进的、温和的状态。歌德明确表示自己“憎恨一切暴力颠覆,因为暴力的跃进是不符合自然的,暴力颠覆得到的好处和毁掉的好处不过是相等而已”[1]82。不符合自然的暴力颠覆是激进的,而自己作为一个讲理性的温和的自由派(改良派),则更希望看到任何使我们看到未来远景的改良,即让事物渐进发展,等到有了有力的时机和条件,再去争取更好的东西。[1]205歌德这种自然观被后来的学者认为是不够辩证的。实际上,歌德虽然反对突变,但也认同自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时代永远在前进,人世间事物每过五十年就要换一个样子。”[1]24在他看来,自然是有机的、有生命的,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因为歌德对于自然的这种看法,所以他主张人应当自强不息,这种观点也体现在他的作品《浮士德》中。当然,歌德也指出,自然是自由地发展,但也必须是合规律的合目的性地发展。

(五)自然和神的关系

中世纪人们认为,神创造了自然。而斯宾诺莎否定上帝,将上帝和自然等同起来,他把自然界看作唯一的存在。斯宾诺莎的哲学在莱辛、赫尔德等人的宣传下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歌德的观点。

在歌德这里,自然和神都被放在很高的位置上。歌德的追随者爱克曼曾对他讲述过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一只被抓住的小鸟在被放了之后却仍旧返回鸟巢喂养小鸟。歌德解释这是因为上帝/神以内心的荣耀感动世界,是神的精神力量孕育了这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一花一木以及生物的本能行为。在对《圣经》和基督教会的批判中,歌德表示自己对宗教和自然科学怀有同样的虔敬。

在歌德那里自然和神具有同一性,神并不置于自然之上,并且歌德对于超自然的神的存在持一种否定态度。他并不否认上帝的力量仍在一些高明的人物身上起作用(歌德相信天才的禀赋是上帝的特赐),但他也认为人的意志和力量比神秘的天赋更可贵和可靠。在宗教信仰上歌德更像是一个“异教徒”,他不信教,但也没有完全抛弃宗教,歌德直言“我相信上帝,相信自然,相信善必战神恶”[1]22。宗教文化的影响渗透进了《浮士德》,但歌德心目中的“上帝”绝不是宗教意义上超自然的神,而是最高道德标准的体现,是理性和自然的化身。歌德于“理性”之外又加上“自然”,作为上帝的本质。在歌德这里,将自然放在了很高的位置。自然和神,二者成为并列存在,是具有一定同质性的二者。

二、对自然的把握

(一)自然科学研究

歌德和席勒都是继承文艺复兴的余绪,启蒙运动使得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日占上风,受其影响歌德也对自然科学研究颇有建树。“在我这一生中,一直到现在,重大的科学发明一个接一个出现,所以我不仅在早年投身到自然界,而且把对自然界的兴趣一直保持到现在。”[1]118一生中半数的时间都在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歌德,多次谈到自己对于植物学、颜色学、矿物学等的见解,而自然研究也深刻影响了歌德的自然观。自然在歌德这里不仅仅是用来获取知识、满足求知欲的客体,也使得他在文艺创作中能够更加得心应手。正因为对自然更加唯物和辩证地把握,歌德在文艺创作研究上也不断强调从实际出发,牢固地生长在坚实的大地上,热爱自然,从现实生活取材。

歌德一直主张从事科学研究要从实际经验出发,盯住客观对象,寻求普遍规律,把个别现象归纳到普遍规律之中,这种研究方式也影响了他在文艺创作上对特殊和一般的把握上。日渐重视自然科学研究是歌德所处时代的大势所趋,对自然科学的深入研究势必能让整个人类对自然的把握更加准确,日趋接近真实的自然。“如果我在顺便研究过的一些学科中做出了一点成绩,那就要归功于我出生的时代在自然界的重大发明上比任何其他时代都更加丰富……我好比一个人迎着晨曦前进,等到红日东升,它的灿烂光辉会使他不由自主地感到惊讶。”[1]119

(二)“第二自然”——艺术研究

艺术创作产生第二自然,歌德认为可以通过把握自然和艺术的关系进而把握自然。歌德的诗歌写道:“自然和艺术,像是相互躲藏,可是出乎意外,又遇在一起;我觉得敌对业已消失,二者好像同样吸引着我。”[6]321歌德曾评价道:沃尔夫如果能够对客观事物鞭辟入里,牢牢抓住客观真相即自然,才能够得救。因为只有这样,客观事物对他来说才有可能成为一种“第二自然”。

一切衰亡的和倒退的时代都是主观的,与此相反,一切健康的努力都是由内心世界转向外在世界,一切伟大的时代都是努力前进的,都是具有客观性格的。[1]96-97歌德所说的“转向外在世界”即转向自然,立足自然,在主观上并且要超越自然。歌德谈及吕邦斯的画作时,表示十分欣赏,并且直言这样看似临摹自然的画是完美的,但要创造出这样完美的“第二自然”需要的是诗的精神,这种诗的精神是一种已经失传的感受和观察自然的方式。这种诗的精神也是一种自由的精神,靠着这种精神,就会站得比自然更高一层,按照更高的目的来处理自然,即不仅仅是忠于自然,是自然的奴隶,从自然中获取材料,更是超越自然,又是自然的主宰,让自然材料服从自己较高的意旨,创造出生气灌注的“第二自然”,这方面做到极致的代表就是希腊的艺术家的作品。歌德主张提高自己的文化教养,把猥琐的实际自然提高到自己的精神的高度,把自然现象中由于内在弱点或外在阻碍而仅有某种趋势的东西实现出来。[1]178这样创造出的“第二自然”是比自然更高一级的自然,是将自然的意图表现出来的创作,是将自然发展的顶峰契合其自然定性所展现出来的美显现出来的方式。所以歌德认为吕邦斯的画中的景象就是不能够在实际自然中见到,但是确实高于自然的“第二自然”。

与之相反,歌德认为《巴黎圣母院》作为浪漫派文艺违反了自然本性,毫不真实。[1]248歌德对于自然的理解也潜藏在他对古典主义的推崇之中。在文艺上歌德宣扬回到希腊古典文化,在谈话中多次把希腊古典文化奉为最高典范。歌德一直强调古典是健康的,强健的,而浪漫是病态的,软弱的,他认为艺术忌软弱,近代青年的“城市病”就是一种软弱,所以是非自然的。但歌德也并不是要全盘清除浪漫主义,他主张将古典的和浪漫地结合在一起,做到通体完美。古典和浪漫地结合在歌德看来也能创造出“自然”,即自然的文学,但这种自然的文学还不能是纯自然,必须是第二自然,是经过伟大人格浸渍的。

三、结语

歌德对于自然的解释不同于神学家们将自然看作是神的外衣,给自然披上一层神性的光辉,而是在当时文艺复兴以及启蒙运动的影响下,将自然的神性脱下,正视真实的自然。同时,歌德又不同于其他学者,因为对自然的探知欲,以及理性主义美学的影响,对自然系统科学地深入研究也让他对自然的理解更加理性和真实。虽然歌德关于自然的部分观点存在矛盾以及不够辩证:比如他主张自然是合目的的、按照其意图发展的,但歌德反对自然研究中预设目的而进行研究;以及他只认可渐变却否认突变也可带来发展。但歌德对于人和自然关系的阐释,却是值得深思的。歌德不仅主张人和自然和谐共处,提出人只有和自然待在一起,才能够避免得城市病;并认为人能够从自然中汲取营养,在伟大人格的生气灌注下,通过艺术创作来产生伟大的反哺人类的“第二自然”。

参考文献:

[1]爱克曼编.歌德谈话录[M].朱光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78.

[2]歌德.歌德抒情诗新选[M].钱春绮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3]余渊.歌德论自然与艺术的关系[J].学术月刊,1963,(04):29-39.

[4]莫光华.自然研究对于诗人歌德的意义[J].国外文学,2009,29(02):45-52.

[5]杨振宇.自然与艺术 歌德与西方风景画中的一个观念[J].新美术,2014,35(09):59-69.

作者簡介:

马飞飞,上海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学。

猜你喜欢

自然观艺术
纸的艺术
直觉:爱默生超验主义改革的灵魂
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与奥康纳自然观的区别
浅谈园林艺术
浅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演变与发展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对公共艺术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