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生活资源 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2024-01-31张军军

山西教育·教学 2024年1期
关键词:粽子课文情境

张军军

小学语文教学越来越关注将生活资源融入课堂教学环节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简化语文知识的学习难度,使学生能够从生活角度理解认知语文的内涵。融入生活资源有助于培养学生在语文教材中寻找生活内容的自觉意识,使学生的学习素养获得不断提升。

教师应在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引导下,鼓励学生利用生活资源进行语文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融入生活化内容,以此设定学习目标,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度理解。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之外运用教材中的语文知识,形成生活内容与语文教材互相促进的学习模式,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大自然的声音》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融合生活内容,为学生设定学习目标,让学生在明确学习目标的情况下进行语文学习,这样会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呈现大自然的各种美妙声音,让学生能够了解到生活中、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比如,描写“狂风、微风”的句子和描写“差异化树叶”的句子等,并启发学生思考:在生活中听到的狂风、微风有什么不同?生活中你看到的松树叶、杨树叶、梧桐叶、银杏叶等树叶有什么差别?不同的树叶,由于形状不同,会不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当秋天到来,落叶都被风抽干了水分,在随风翻飞的时候会发出何种声音?让学生结合生活内容,依据学习目标,在教材中寻找与生活内容相关的情境,通过生活与文字的结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更好地凸显生活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价值。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认知能力,简化语文学科的学习难度,教师应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感知语文问题,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这样,能使学生的语文领悟能力获得突破。小学阶段学生的语文积累较少,阅读能力也较为薄弱,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帮助学生进行生活体验,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问题,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以及文本的主题思想。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曹冲称象》一课的教学为例。课文讲述了年幼的曹冲为一只大象称重的故事,这在遥远的古代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但是,聪明的曹冲却想到了一个成人都想不到的办法为大象称重。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教师可以为学生构建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了解曹冲称象的整个过程,这能有效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如小茗在家准备称体重,忽然发现体重秤坏了,如何能帮助小茗在没有体重秤的情况下称体重?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生活化的情境,以此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进而引导学生感受曹冲的智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真正含义,培养学生养成乐学善思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小茗可以准备一浴缸的水,并用记号笔画好水位线,然后,可以完全浸入水中,并再次画好水位线,再将水加到二次水位线的位置,用大的饮料瓶盛水,可以记录共倒掉多少瓶水,用瓶子容積与倒水的次数相乘再除以1000ml,就会得出小茗的体重。通过这种与生活内容相融合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体验到自主思考的乐趣,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自觉意识。

在传统教育理念影响下,教师对学生开展教学大都将阅读及学习教材视为唯一教学渠道,而这种教育与实际生活脱离,不利于学生理解教材内容,久而久之,学生的思想会受到禁锢。所以,教师应强调以生活为中心,结合生活资源导入生活案例,这会让学生对文本知识感到亲切、自然,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在导入生活案例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再将课文内容呈现给学生,将二者进行对照,让学生思考生活案例与课文的相同点,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也帮助学生认知生活中案例的内涵,在进行交互学习的基础上,理解语文知识点,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坐井观天》一课的教学为例。这是一则哲理性、趣味性均较强的寓言故事,课文以对话的方式呈现故事内容,条理清晰、内容直观。为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地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思考问题,让学生在回家的路上仔细观察外面的世界。学生会发现,外面的世界有鲜花、有小溪、有湖泊,可是,外面的世界也有汽车尾气,有乱丢垃圾、伤害动物的现象等。这些问题能让学生感知世界并不都是美好的。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如何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如可以呼吁大家低碳环保出行,减少汽车尾气排放,不要乱扔垃圾,更不能伤害小动物等。然后,引导学生用生动的语言将外面精彩的世界讲述给井底的小青蛙听,让井里的青蛙听到外面的世界如此精彩,它就会想到要跳出井底看看外面的天空。通过这种结合生活内容的案例式的启发模式,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表达欲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

小学阶段的学生思想活跃、形象思维意识较强,动手能力较强。因此,教师可以结合生活资源,开展实践教学。这种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生活现象,对提高学生的观察感知能力及语文学习素养具有助推作用。此外,实践教学模式的趣味性较强,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可以更加自觉地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解决现有的学习难题,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信心。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端午粽》一课的教学为例。在引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家与家人动手包粽子。这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培养学生树立劳动意识,还可以通过动手制作粽子,引导学生深刻体会课文所描写的内容,对包粽子形成更深的感悟。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记录包粽子的每一个细节,包括包粽子之前的买粽叶、糯米、红枣,包粽子前一晚要泡粽叶和糯米。在包粽子的过程中,“我”是如何学会包粽子的,在包完粽子后,又是如何煮粽子的,以及“我”在品尝了自己包的粽子后有怎样的感觉。在教师引导学生亲手体验如何包粽子的过程中,学生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也通过记录生活与感悟生活,提高了习作能力。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作文与教材中的课文进行对比,这样可以分析自己的不足。如写作内容不够生动,写作的细节不够完美,无法突出真情实感等。教师还应引导学生互相阅读写作内容,帮助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确保学生进行思想交换,学会从多元视域思考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主动修改自己的习作,直到让自己满意为止,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责任意识,让学生懂得如何更好地完成写作。这个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字分析能力,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之,为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理解及运用能力,教师应将生活内容融入语文课堂教学环节,帮助学生从生活角度思考掌握语文知识的重要性,并通过降低语文知识学习的难度,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自主寻找文本中的生活元素,并将其运用在语文学习之中,不断尝试用语文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真正做到语文学习生活化,以此有效推动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作者单位:山东省博兴县吕艺镇京博希望小学)

(责任编辑刘源)

猜你喜欢

粽子课文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好吃的粽子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ПРАЗДНИК ДУАНЬУ И ЕГО ИСТОРИЯ
端午节,粽子香
背课文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