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归因·困境·转向:互联网时代文字失语的亚文化症候

2024-01-29刘远军陈立瑶

新闻世界 2024年1期
关键词:网络语言

刘远军 陈立瑶

【摘   要】在互联网与现实联系愈加紧密的当下,网络语言已成为青年群体越来越常用的表达用语。媒体为贴近青年群体的语言习惯,也呈现出为追求语态年轻化而频繁使用网络语言的现象。文字使用不断为简化和经济适用性让渡,便会失去原有的灵韵。网络流行用语的固化使得部分青年群体患上“文字失语症”,坚守文字的底蕴和灵韵成为打破网络用语壁垒的有力举措。

【关键词】网络语言;文字失语症;语言经济性

【基金项目】重庆市语言文字科研重点项目:视觉转向语境下高校语言类课程应对“文字失语症”的策略研究(项目号:yyk23111)。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传递更加便捷。与此同时,网络热梗和流行用语的广泛使用使文字“失语”的倾向性愈加明显。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部分网友针对文字失语症候在豆瓣上创建了“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小组,参与人数超过30万,组内成员将这种“心中所想难以付诸文字”的窘迫现状称为“文字失语症”。“失语症”从心理学层面来说,是由于大脑掌管语言理解或输出的脑组织产生了器质性病变,导致语言功能无法正常使用。当下所产生的文字失语现象并非是由于病理原因所产生的语言表达障碍,而是由于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大幅度衰退、语言逻辑混乱而无法准确表达自己所思所想的“失语”现象。

一、文字失语症泛在化归因

“文字失语”作为网络衍生表达的新名词,在学术界并无相当准确的定义,因而其本身的内涵也难以界定。一般来说,文字失语被认为是一种表达能力的弱化,文字失语者常年处于网络世界的大环境中,且频繁使用网络用语。久而久之,在面临某些情境时,由于受自身语言使用习惯的影响,无法使用除了网络语言以外的其他词汇进行表达。与此同时,文字的灵韵与美感不断为语言简化和经济适用性让渡,这种语言使用习惯使其陷入一种恶性循环,造成表达能力的弱化。当下文字失语症已成为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也是大众所关注的社会问题,其产生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一)思维惰性:媒介依赖下的语言贫瘠

对于网络的极度依赖是造成文字失语的重要原因。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更多地给予受众获取信息的便利性,但由于其即时性的特征不可避免带来信息的碎片化。与此同时,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发生了改变,由以往的系统化、全面获取信息到碎片化、片面化地获取信息。碎片化获取信息的方式使受众难以进行系统全面的思考,造成思维窄化。美国《哈佛商业评论》原执行主编尼古拉斯·卡尔曾在其著作《浅薄》中断言“互联网让我们变得浅薄”。他指出,由于互联网对信息的过量承载,受众被迫加大略读的比重,形成浅阅读,削弱了解读、理解、记忆等阅读能力。现代人已经存在严重的网络依赖性。

媒介依赖加剧受众思维惰性。随着数字技术和智能化的发展,信息的生产与创造愈加快速便捷,人工智能在语言处理方面有巨大优势,能够快速、准确地处理大量的文本信息,并具有搜集、整理、归纳、阅读、编辑、组合、翻译等方面的能力,其发展对人类的语言能力提出了挑战。人工智能的发展是对传统信息生产模式的颠覆,当大众将信息生产权让渡给人工智能时,一定程度上也将思考的权利和语言能力部分让渡。在信息越来越丰富的今天,人们每天从各种自媒体、客户端、社交软件中阅读到大量碎片化的内容,积累了大量词汇,但无法用丰富的语言来表达自身的所思所想,世界变得极其丰富,而语言走向贫瘠。

(二)表达惰性:语言经济性原则下的文字便利

语言的经济性原则是指导人们进行言语行为的一条根本准则,目的在于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全面的释义。语言经济性原则(the economy principle of language)又称省力原则(principle of less effort),即用最小的认知代价获取最大的交际收益。这个概念最初是由美国学者George Zipf在1949年的著作中提出。他认为,人们在进行交流时会倾向于选择既能满足说话者完整表达又能满足听话者完全理解所需的最少字符。

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鉴于语言经济性原则,人们在言语活动中往往会选择使用较少、省力、熟悉或有最大表现力的表达单位。由于网络语言的经济适用性,越多青年群体热衷于使用网络语言进行交流。部分媒体为了能贴近青年群体的语言习惯,也呈现出为追求语态年轻化而频繁使用网络流行语的现象。在网络语言大行其道的環境下,或出于耳濡目染,或出于从众跟随潮流,网络流行用语已然成为年轻人语言交流中的必备。如当下年轻人常用“绝绝子”等网络用语用于表达对某物或某件事的赞叹,或是以汉语拼音字母缩写组合起来代替原本的汉语词素,如“dbq”意为对不起,“zqsg”意为真情实感。久而久之,文字的便利性会造成某种程度上思维的惰性、对网络用语的依赖性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下降,进而导致“文字失语症”。

(三)符号游戏:消弭文字意义与内涵

符号是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条件之一,大众通过符号进行各种交流活动,或借助符号理解认识现实世界。波斯特在探讨“符号”概念时指出:“通常情形下,一个符号由一个词和头脑中的一个图像组成,它联系着一个指涉物,即真实世界中的一个“物(thing)。”当个体之间进行符号交换时,符号就变成象征性的了;它们的意义在个体间含混地流动,这种意义必然与彼此的关系相联系。“这个词不仅仅具有某个‘意义’,它还被说话人彼此分享,像礼物的互换一样,丰富或缩减着社会关系。”[1]

新媒体时代,媒介技术的勃兴为人们提供了新的表达方式,符号作为意义的载体和沟通的桥梁,由社会和文化共同创造,某种程度上反映出特定社会和文化背景中人们的价值观和信仰。换句话说,大众通过媒介技术和社会背景创造各种各样的符号以使其适用于不同的文化语境,表达不同的意义。

当下所流行的网络热梗、流行语、表情包等都是为适应当下的社会背景与大众需要在文本和社会层面中所产生“符号游戏”。网友通过拼贴、置换等手段进行符号的生产和再生产,制造出多重表达意涵或符合自身需要的文本符号。如网络中各种表情包的风靡,通过各种P图技术或文本添加的再加工将其原本所能表达的简单意涵延伸,因而在当下网络社交中,常会有以表情包代替各种文字表达的情形。人们在这种符号和文本的再创作中体验其中乐趣并陷入符号生产和创作的“符号游戏”中,消弭文字原本的内涵和意义。

(四)群体狂欢:娱乐化加速对主流文化的侵蚀

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指出,现代生活可以被划分为官方的正式场和狂欢的自由广场两个部分。正式场是指受到规范和控制的公共领域,而自由广场则是指人们可以自由表达和交流的非正式空间。与现实中的面对面人际传播相比,现代网络技术所提供的大众传播具有匿名性,为网民创造了一个类似乌托邦的狂欢广场。互联网自身的文化构建逐渐以娱乐化为价值取向、以能产生最大化共鸣内容为主要目的,网络热梗、网络流行语、表情包等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与社交生活中。热梗和流行语也具有较强的传播能力,迅速在互联网上扩散并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而表情包则通过图像和动画表达情感,成为人们在社交媒体中表达自己的方式之一。这意味着人们更关注能够引起情感共鸣和娱乐化的内容,而不仅仅是信息。这种文化构建正在重塑互联网的数字文化景观,也进一步推动了互联网文化的发展。

新媒体时代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为社会个体提供了一个易连接、低门槛的“狂欢广场”。在这个“广场”中,每个人都是参与者。网络中热梗与流行语借助抖音平台等广泛传播,其内容简洁、易模仿的特点引发网民的争相转发甚至模仿和再创作,无论是接受者还是传播者都能获得浅层次的快感。在娱乐文化和社交媒体的影响下,人们的审美和语言模式可能会趋向娱乐化。这种现象在互联网时代尤为明显,因为大量的信息和内容在网络上广泛传播,让人们更容易受到娱乐化信息的影响。娱乐化的整体景观加速对文化领域的侵蚀,增加了“文字失语者”的基数。

二、文字失语症网络困境

互联网中的文字失语症不仅使得个体在处于某一场景中面临“失语”的境况,更可能引发诸多社会问题。

(一)场景缺失:线上繁荣表达加剧线下沉默

新媒体背景下,人们的社交生活多由线下转移到线上。由于网络的匿名性,人们的表达相较于线下的实际生活更加大胆直白,一些线上社交达人在实际生活中则是内向的个体。为了拉近彼此间的距离感,使文字更情感化,人们往往以当下流行的热门议题、网络热梗创造共同话题,或以标点符号的多重叠加以表达自身情感程度,如“尊嘟假嘟?!!!”以网络语言与标点符号的叠加使用表达其非常难以置信。除此之外,以文字的字数来量化聊天等级更加剧看似繁荣的表达的虚幻化。如当要表现话题有意思程度时,“哈哈”已经无法传递当事者对有趣话题的认可,不断增加的“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拉高了文字的原本表达阈值,甚至能够起到“情感包装”的作用。各种表情包的加持亦使得人们线上的聊天氛围更加丰富有趣,从而营造出线上对话有来有往、话语投机、互动良好的交际印象。而线下网络热梗的使用则与社交语境和场景的关联性较强,因而一定程度上人们减少了使用网络语言的频率,人们在线下对话场景中表情包也无法使用,而缺少网络语言和表情包的加持,基于无法伪装的情感与面对面交流带来的“压迫感”,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人们在线下的沉默。

(二)语言单一:陷入同质化表达的文字怪圈

西奥多·阿多诺和马克斯·霍克海默等人指出,在资本主义的统治之下,大众文化趋向流水线生产,文化作为一种商品向大众兜售。在流水线作业下,所生产出来的商品都趋于同质化和标准化。而受众在消费的过程中变成了同质化群体,但其自身没有意识到精神已经被束缚。当更多人的娱乐离不开明星八卦、肥皂剧时,人们也自然被驯化成同样的观看模式,造成审美一元化、用同一种语言模板来表达。表面上看似丰富多彩的互联网世界,在不断重复中培养大众单向度的审美,从而造成语言单一与同质化。看过的美景,吃过的美食,听过的佳乐,都在一句句“大家给我冲”中变得索然无味。语言和现实世界仿佛两条不相干的平行线,“百搭”的网络语言能形容大千世界的万物,其实质只是用情感代替内容、感性代替理性,在不断同质化的表达中形成网络语言的文字怪圈。

(三)文化区隔:加剧代际间文字失语

新时代塑造了人们新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建构了属于新一代的文化与社会结构。“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发散至他人的思维方式是从小即被内化了的,这成为他们与集体主义意识强烈的上一辈之间的也是最根本的区别。”[2]

随着全球化和网络化的兴起,Z世代的年轻群体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积极参与网络亚文化的实践和创造。他们借助互联網和社交媒体的力量,迅速传播和共享自己的创作和观点,形成一种强大的网络影响力。通过网络亚文化的生产和实践,表达自己的个性和态度,构建一个具有共鸣性和认同感的网络社区。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分享和互动,塑造丰富多样的网络亚文化。这些网络亚文化包括网络热梗、流行语、表情包、音乐、舞蹈、时尚等,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数字文化景观。这种独特的数字文化景观在青年群体和父辈群体之间形成审美与趣味上的代际差异,文化壁垒使父辈接触与交流时增加解码难度,随着不同代际之间所使用的语言差异,所产生的文字隔阂也逐渐加深,造成文化理解的歧义与区隔。文字失语症的泛化加剧代际之间的失语,文字失语者在面临线上与线下交叉失语的同时,也面临着与父辈文化交流中的失语。

三、文字失语症路径转向

不可否认的是,大众正面临网络语言文化退化的趋势,语言的功利性更被大众所看重,语言失去了真正的意蕴。这种语言文化退化的趋势实际上意味着大众思维逻辑的退化。随着互联网中网络流行语在人们日常社交中使用得越来越普遍,大众的文字失语现象越来越严重,不少媒体和学者在呼吁建立网络语言净化机制。然而,与其禁止诸如“绝绝子”等网络语言在网络中以及人们的日常社交中流通,不如转变大众思维,比如以精美诗句替换网络语言等。

(一)思维转向:从模仿到创新,抵抗思维惰性

改善文字失语现状需要从根本上进行思维转换。由于网络语言使用的普遍化和获取的便捷性,人们更倾向于使用简化语、缩略语和表情符号等非正式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然而,这种趋势也导致文字表达的贫乏和思维的表面化。诸如“真的栓Q”等网络流行用语的泛滥反映了当下人们的审美缺乏创新意识。改善当下文字失语者所面临的困境就要从模仿他人的语言习惯转变为创造独特表达方式开始,抵抗思维惰性,保持独立思考能力,避免沉迷于表面化的娱乐,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二)价值转向:从功能性到美学性,打破文化传承瓶颈

网络流行语作为互联网发展的产物,有利有弊,虽然网络语言的使用简便、形象、亲和、幽默,但频繁使用网络语言容易造成语言表达方式的单一,而一些表达更精美、准确的词语则被遗忘、冷落。久而久之,大众在互联网上使用的便是一串词不达意、无文化底蕴的“火星文”和“字母缩写”,而传统文字的美学价值会随之虚化,这会让诗词和成语等的传承遇到瓶颈,甚至会导致文化断层。由此,我们要重新审视文字的美学价值与意蕴,而非只关注文字的功能性。通过使用精美的文字表达,传递更深层次的情感和意义,让文字具有更强的感染力。通过对精美诗词等的再度传播,展现文字的活性和魅力,从而避免文化传承出现瓶颈。

(三)身份转向:从群体他人到个性自我,建构自我认同

在“符号游戏”的群体狂欢中,每个人都是群體中的一员,扮演着戈夫曼拟剧论中他人心目中的自我,通过参与互动进行仪式化展演以获得群体中他人的认可。然而过度沉溺于追随潮流容易迷失自我,过分关注他人的期望和评价,也会忽视自己的真实感受。自我认同应该建立在独立思考和真实表达的基础上,而不是仅仅通过他人评价来获得。在社交媒体的影响下,文字失语者为迎合大众,忽视了个性化发展,在被同化成群体他人的同时也失去自我的个性。在网络流行语的裹挟下,文字失语者需要建构自我认同,寻找真正与自身相契合的方式表达自我。

四、结语

治愈文字失语症不仅是个人需要,更是社会需要。文字是人类传承文化和思想的重要工具,它承载着我们的情感、思考和价值观。改善文字失语症,创新文字表达,能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文字之美、文化之美。

注释:

[1]马克·波斯特.信息方式:后结构主义与社会语境[M].范静晔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81.

[2]周晓虹.文化反哺:变迁社会中的代际革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136.

参考文献:

[1]曾一果.后浪:代际更迭与我国当代青年亚文化的转向[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1(01):52-63.

[2]张银虎.“文字失语症”的网络动因、心理表征与亚文化症候[J].新闻传播,2023(13):31-33.

[3]沈爱国,徐汇紫琳.文字失语症:互联网时代语言表达困境分析与对策[J].传媒评论,2022(12):44-46.

(作者:刘远军,重庆师范大学教授;陈立瑶,重庆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2021级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模因传播的规范化探索
浅析网络语言变体的特点
网络语言现象的文化思考
网络语言对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影响
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
从模因看网络语言的流行和传播
我看“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朝生暮死现象探析
模因论视域下的网络语言汉英翻译
模因论视角下的英汉网络语言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