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对线装书《通志略》的民间修复实践研究

2024-01-28姚甜甜吕富华

广西教育·D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原书通志书页

姚甜甜,吕富华

(赤峰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通志》是南宋郑樵综合历代(上起三皇,下迄隋代)史料撰写的一部纪传体通史,仿司马迁《史记》体列,全书二百多卷,五百多万字。由纪、谱、略、世家、列传、载记等六种形式组成。其中略分为二十篇(五十二卷),称《通志二十略》,简称为《通志略》。《通志略》是《通志》一书中的精华部分,涉及诸多知识领域,堪称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

笔者此次修复的是《通志略》卷一百十九和卷一百八十一两册,大德三山郡庠刻本,是现存最早的刻本。线装,五眼装订,黄麻纸。两册书书衣均为淡黄色厚麻纸,书衣上各有一书签标明书名和卷数。书高31.5 厘米,宽26 厘米。正文半叶9 行,行21 字。版框上下单线,左右双线。黑口双鱼尾,上刻有书名和卷数。整册书字体端正大气,行间疏阔。

一、《通志略》破损状况及处理

这两册待修复的古籍,书页均酸化严重,尤其是天头、地脚部分,颜色比中间内容略深。纸质纤维很脆弱,出现破损、缺失情况。有个别书页脆化严重,掉渣,个别书页粘连,部分书页有水渍,个别书页存在缺字缺栏情况。这两册书书脑尺寸都略窄,书口都出现开裂。综述,两册书同时存在酸化、脆化、水渍、残破、粘连等情况,破损等级属于重度破损。

(一)酸化

酸化除了古籍自身的水解和氧化以外,大气的污染也是造成古籍酸化的一个重要原因。《通志略》是民间流通的书籍,由于保存条件和环境的不断变化,造成纸张酸化严重,纸纤维被破坏,失去韧性,纸质变脆,严重影响到古籍的利用与流传。因此在修复前,要对整册古籍进行去酸处理。对《通志略》采取的是碳酸氢钠溶液清洗法,由于纸质酸化严重,不能整册或多页放水槽清洗,只能进行单页去酸清洗。取一裱板,以大概15 度斜角放置在大托盘中,取碳酸氢钠与水按5‰比例配成去酸溶液,依照书页顺序逐叶对书页进行喷洗,喷洗过的书页放置30 分钟左右,然后用纯净水把残留的溶液清洗2—3 遍。脆化掉渣严重的书页去酸,则需要先用毛笔沾去酸溶液进行划洗,再用纯净水把残留的溶液清洗干净。

(二)脆化

书页酸化严重会导致纸质变脆。脆化书页的拆揭,需要借助启子等工具慢慢进行,书口磨损严重的,需要用2B 铅笔在书页右下角轻轻标数,这样可以防止在拆散、清洗、修复、装订时出现错页。注意力度要适宜,不能损伤到书叶,尤其是书中的内容,脱落的字体和纸张一定细心保留,待修复时放回原处。

(三)粘连

《通志略》中有若干书页粘连严重,受潮脆化所致。针对这种情况的揭页,采用蒸揭和粘揭同时进行的方法,即先用皮纸把粘连的书页包裹严实,外面再裹一个毛巾,放入蒸锅中去蒸,目的是软化粘连书页中墨的胶质,蒸大概5 分钟左右,取出。把两页比书页略大的毛边纸反面刷上稠稀适宜的浆糊,把粘连的书页夹在有浆糊一面的毛边纸中间,取石板轻压一会。待毛边纸略干,轻轻试揭粘在一起的毛边纸,粘连的书页就会分开粘贴在各自一边的毛边纸上,再喷水揭去毛边纸,这样就把粘连在一起的书页分开了。

二、《通志略》修复材料的选用

(一)修复补纸

这是修复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修复补纸的种类、厚薄、帘纹都会影响修复质量。两册待修复的《通志略》 纸张均为淡黄色的黄麻纸,纸质正面光滑,细薄,背面较为粗糙,有草棍、纸屑粘附,纤维长,质地坚韧耐久。同册书有的书页纸帘较宽,约有一指左右,有的书页纸帘不明显。黄麻纸明清时使用就极为稀少,后人抄造极难,选用纸质相同的旧纸进行修复存在困难,一是旧纸来源有限,二是年代久远,纸质老化,其附着力和牢固程度都差。因此《通志略》的修复用纸选择了新纸。材质相似的新麻纸在修复市场上也很少见,在遵循修复“整旧如旧”和“过程可逆”原则的前提下,最后选用了与原书厚薄适宜、帘纹较不明显的竹纸作为修补用纸。对于若干焦脆书叶的裱补,选用了薄棉纸,棉纸的软薄质感正好可以中和书页的脆硬。书口处溜口用纸选用略微带黄的薄皮纸,皮纸的韧性可以起到加固保护书口的目的。

(二)修复用的染料

为待修复的书叶配色是很重要且严格的一个环节,它直接影响修复后的美观。为减少色差,要对选用的新补纸进行染色,目的是为了使修复后的外观与原书相似和谐,不是为了“做旧”或“以假乱真”。染色所用的染料不能使用对纸张有损的化学颜料,修复一般选择植物染料或矿物颜料。染色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在色差的处理上,要遵守“宁浅勿深”的原则,将其染成与原书色泽相似的补纸;二是颜色要“相似”,不是“天衣无缝”,没有辨识度,这样也是为了确保修复对象的真实性,也给后人留存一个比较清晰、有时代特征的修复痕迹。《通志略》修补用纸染色使用的是矿物颜料,将国画颜料中的藤黄、胭脂以及墨汁,以合适的比例调好染汁,在操作过程中,要不时搅拌保证染液均匀,用浸染法染出所需纸张数量。

(三)修复用黏合剂

传统修复用的黏合剂就是俗称的糨糊,糨糊是用从小麦面粉中提取的淀粉制作而成。古代一向重视浆糊的制作,书籍中有历代制作浆糊的原料、配方、方法等的记载。使用浆糊不仅具备加固作用,同时也有防腐、驱虫的作用。现代修复用的制糨材料就是纯小麦淀粉,对小麦进行淀粉提取的过程中,不添加任何添加物。具体提取方法是:将面粉加适量的水揉成面团,醒一个小时左右,放入冷水中揉洗,洗出白浆,洗完面团中所有白浆,用清水进行沉淀,待清水和淀粉澄清分明,将清水倒掉,将提取的淀粉用冲制法或熬制法制作成糨糊。根据修补时的不同情况,调制糨糊的稠稀。

三、《通志略》主要修复过程

(一)书页的修复

此书书口开裂,天头、地脚、书脑都酸化破损,部分书页脆化修补困难,在修复中采用了补破、镶补和裱补相结合的方法。一是对书口的修补也叫“溜口”,即把开口的书页粘连起来,把薄皮纸裁成一厘米左右宽的纸条,在皮条上刷上均匀的浆糊,要使用快速抹浆,快速连口、快速风干的操作方法,争取在书页松胀前完成连口工作,用力均匀,不要过分拉扯,注意书口的不对称或书口弯曲。二是对破损书页的补破,在补破之前用小喷壶将补纸喷湿,保证与所修书页的纸张收缩力度一样,还要注意补破用纸的纹路、横纵丝缕与原书页趋向一致,浆水稀稠得当,使修复好的书叶平展、干净。三是针对脆化书页的裱补,部分书叶因为脆化缺少韧性,需要用薄棉纸对其进行裱补加固。薄棉纸的柔韧恰好可以调和焦脆书页的脆性,浆糊的稠稀、力道的轻重要把握好。

(二)书背的接补

待修复的两册书书背略窄,均有不同程度的破损,后期的装订会压住边缘的字体,为了开本美观且不影响书的内容,采用的修复方案是对书背进行接补。将每张书页的书背接补1.0 厘米宽的补纸,去除后期的修裁、打磨,最后使修复后的书背比原书背宽0.5 厘米左右。

(三)喷水压平

修复完成的书页会出现膨胀不平的情况,需要喷水压平。把吸水纸铺垫在工作台上,再把修补好的书页放在吸水纸上,然后用喷水壶或喷雾器喷上水,喷完后再放第二页、第三页。书页要错落开,放平,约三四张为一层,放多了不易晾干,而且也不易压平。喷水做到整体潮润即可,不宜过多,过多会使补裱的浆水失去粘性,甚至造成托裱的纸张脱落。喷水后用吸水纸前后垫好,放在台上用石块或其他重物压实。开始要压得轻一些,使水分能扩散到整个书页上。然后倒页一次,再在书页夹板两端加重物重压,过几个小时再进行倒页,书页在多次倒页中得到通风机会,也容易倒干压平展。

(四)装帧

古籍装帧是修复工作的最后程序,也是检验修复效果的最重要环节。拆散的书页在经过修复、压平后,需要加上护页,前后配上书衣,重新装订成原来的形式。《通志略》的装帧主要包括以下工序:折页、修剪、敲书、衬纸、加护页、压实、齐栏、草订、打磨、包角、加封面封底、打眼、穿线。在对《通志略》进行装帧时,一是对原书进行了开口衬纸,即用两张单页纸衬在书页夹层里,保证整册书的平整。二是保留了书背处的补纸宽度,每册书加0.5 厘米宽的书背。三是两册书都撤掉了原有的封面封底,换做撒金浅绿色的书衣。四是去掉了原书签。五是对修复好的书籍用仿古色的绢做了包角。六是把原书的五眼装订改成了四眼装订。

四、《通志略》修复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一)修复用纸的选用

《通志略》用纸为黄麻纸,由于市场上购买不到,就选用了材质完全不同的竹纸作为修复用纸,这样修复后的效果就没有做到最好。选配修复用纸是修复工作中的重要环节,适合的修复用纸,会使修复后的效果协调美观,增加古籍载体的耐久性,还可以最大限度地达到“整旧如旧”的效果。因此在修复用纸的选用上,力求选择与原书制作工艺、帘纹、厚薄、疏密程度、收缩、张力、强度以及柔软度尽相一致的手工纸,但是没有适合的修复用纸也是馆藏单位和民间修复公司遇到的共同难题。鉴于修复用纸难求的情况,建议如下:一是民间的修复公司和“非遗”手工纸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定制专门的修复用纸。虽然费用高但修复质量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尤其对珍贵善本的修复,可以同时提高原书的经济价值和艺术价值,是很有必要的。古籍的制作材料多为传统的手工纸,原料以木本植物韧皮纤维和竹草类植物的茎杆为主,纸的酸碱度和纤维的性能比机制纸更适合修复古籍。手工纸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非遗”手工纸也是目前国内公藏单位古籍修复最主要的用纸来源。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约有19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2 项手工纸项目入选各级“非遗”名录。民间修复公司为“非遗”手工纸传承人提供纸质样本,达成长期的合作关系,既能保证民间修复公司的修复用纸,又能促进“非遗”手工纸的传承和发展。二是修复单位通过拍卖会、向藏家购买等方式收集古旧的修复材料。因为旧纸的纹路、材质与古籍书叶的连纹几乎一致,颜色自然,修复后外观效果好,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古籍的“旧感”,这是新材料无法达到的效果。修复机构要留心这类修复用纸的采购,用以修复一些研究价值高、稀有的善本书籍。综上,民间修复公司需要制定科学的用纸规范,积极探索修复用纸的多渠道化途径。

(二)修复档案的建立

古籍的修复档案是对古籍修复过程记录的常规档案,对保留历史原貌信息,记载修复过程,传承修复经验,保证修复的可逆性以及评估修复技艺等都有重要作用。《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WH/T23-2006) 是我国最早对古籍修复档案作出要求的行业标准。文件中提到修复档案的建立应该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核查书的册数和卷数;二是登记书的名称、年代、具体的页数,有缺失的书叶要登记清晰位置。书籍纸质的种类、纸张的厚度、病例分析情况、pH 酸碱度等信息要记录清楚;三是纸张的纤维标本要留存;四是对采用的特殊的修复技巧和方法要进行影像资料记录。但具体的修复档案标准一直没有规范化的文件出台,因此,当前各个修复单位使用的内部修复档案各不相同。在修复《通志略》时,也建立了档案。登记了书名、册数、页数、书衣有无、破损状况、修复要求、简单的修复方案等。作者认为还是过于粗略,比如书中焦脆、破损粘连严重的书页应进行特殊拍照存档,整册书的去酸方法以及采用的局部特殊处理方法应文字记录,纸张纤维标的实物、照片要有留存,对原书的改变性修复应有前后对比的照片记录等等,修复档案都应该涉及。修复档案的不完善甚至缺失,也是导致我国修复技艺的经验总结未达到理论高度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民间的修复公司应意识到建立完善修复档案的重要性,结合修复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适合的规范科学的修复档案。每一个修复工作者更应该从修复的每一套古籍入手,严格要求自己,做好修复档案工作,也给后人留存一份真实的资料,以供再修复时参考。

(三)科学的检测仪器和设备

古籍修复是一门古老的手艺。2007 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后,古籍修复事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2008 年,经国务院批准,古籍修复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传统技艺门类。新形势下的古籍修复行业需要的已经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承,而是新科技成果的利用与创新,是先进的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是综合性修复人才的培养。为适应新发展、新需求,科学的修复设备、工具、材料都成了现代修复技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色差仪可以减小依靠目测配纸因光线出现的误差,使配纸更加精确。测厚仪确保修复后的书页平整,与原书保持一样的厚度。显微镜可以观察到纸张内部的成分含量,使选配修复用纸更加科学。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将会使古籍修复工作更加科学,修复手段更加合理多样。民间修复公司因为运营成本较高,修复理念和公藏单位也是有所出入的。一般中小型规模的民间修复公司为了节约成本很少或者没有购买必要的检测设备,比如酸碱度仪、文献脱酸机、纸张厚度仪、纤维质量分析仪、红外显微镜等等。《通志略》这两册古籍酸化严重,具体的pH 值因为没有仪器检测,确切的数值就没有记录,去酸后的数值是否达到标准的要求,也无法比较。纸张纤维老化程度、色度、厚度也没有进行检测登记,原书具体的纸张种类及成分含量就不得而知了,没有科学的检测设备,重要的修复用纸选用环节就缺少了科学性。对《通志略》的修复工作凭借手感和眼睛的直观感觉、依据个人修复经验完成。因此,民间修复公司的经营理念和修复方法要跟上时代发展,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将会使古籍修复工作更加科学、修复手段更加合理多样,这样会进一步扩大和推动民间古籍修复事业的发展。

(四)“整旧如旧”原则在修复中的运用

“整旧如旧”原则是赵万里先生在20 世纪50年代主持《赵城金藏》的修复工作时提出的恢复策略,之后也成了古籍修复工作中最重要的、贯彻始终的原则。“整旧如旧”实质是要保持古籍的原貌或原状,具体来讲就是要保持古籍的文物性、资料性、艺术性不因为修复而消失。因此在修复中,古籍的原始文献形态,比如装帧形式,原书的册数、书衣、书签等,原则上不能随意地改变。《通志略》是有原书衣的,保存也较完整。私人藏家的要求是更换原书衣,修复后装订淡绿色洒金纸笺书衣,去掉了原书签,加了原书原本没有的包角,把原书的五眼装订改成了四眼装订,对于这些改变性修复,与古籍修复的“整旧如旧”原则是不相符的。古籍修复是古籍原生性保护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古籍保护的目的在于传承和利用。民间修复带有较强的个人审美意识,为了提升古籍的整体品相或者价格,修复可以按照收藏者个人意愿进行改变,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修复机构应该提高“保护”古籍的意识,积极地承担起古籍流通与传承的责任,制定严格的修复标准,防止在修复中造成的“保护性破坏”,在做好业务的同时,也要肩负起对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使命。每位古籍修复人员在不断提高修复技术的同时,更应该提高保护文物的意识,不能仅仅参考古籍所有者的想法,要从专业的角度给他们提出科学的修复方案和建议。

(五)古籍的“再生性保护”

为加强古籍保护工作,2007 年1 月19 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文件要求“在古籍保护的同时,应加强利用,采用数字化和整理再造等方式,使珍稀古籍化身千百,服务社会”,明确提出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作为古籍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渠道。2022 年4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要求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利用好,挖掘古籍的时代价值、促进古籍的有效利用。这些文件都强调了古籍的“保护”与“利用”的重要性,民间古籍修复单位应意识到新时代古籍“再生性”保护的重要性。“再生性保护”是有效利用的一种途径。现代社会的“再生性保护”大概有四种方式:一是古籍的影印出版;二是古籍的微缩复制;三是古籍的数字化;四是古籍的整理再出版。目前古籍数字化和微缩复制主要是国内较系统的机构,如图书馆、学术机构和相关数字化企业进行研究开发的方向,民间修复机构需要专业的数字化人才和一定的财力才能进行数字资源库的建设,这是很难实现的。民间修复单位可以和商业机构,如出版社合作,以市场需求或者收藏价值需要为导向,选择修复好的一些有研究价值的善本或者孤本作为对象,用图像扫描方式形成电子扫描本或者影印出版,从而使“私人藏品”在社会流通,也是嘉惠学林之举。笔者修复的《通志略》这个元大德版本,经查阅资料发现存世量很少,内容是和中国古代政治相关的典章制度和学术文化,探索其演变过程,有很高的版本研究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应该进行扫描保存或者影印出版。由于没有意识到“再生性保护”的重要性,修复完成后交付给了藏家,书籍的藏与用的矛盾没有处理好。其实不管是民间的还是馆藏的古籍,都是中华古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每年修复流通的古籍,各个修复机构应该加以统计,进行记录、研究、保护,让书写在古籍中的文字真正“活”起来,这才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最好的传承方式。

通过对《通志略》的修复,尤其是对修复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思考与总结,深刻感知到古籍修复工作是一件“不遇良工,宁存故物”的事。民间修复机构同样肩负着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重要使命和责任。希望相关部门和组织要积极地完善相应的准入制度和要求,进而使民间的修复工作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在一定程度上积极地推进我国古籍保护工作的发展。

猜你喜欢

原书通志书页
白马和马可以是同一匹马吗
《绥远通志稿·文征》辨误手记
《水浒传》在日本江户时期的传播
你听,从书页吹来了春天的风
轻轻地打开书页
《回疆通志》史学价值论析
云南编年史之力作——评述《新纂云南通志·大事记》
《新疆图志》通志局本与东方学会本探析
把微笑夹进书页
《天津通志·军事志》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