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绥远通志稿·文征》辨误手记

2022-02-14王钟

语文学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原书匈奴

王钟

(内蒙古文史馆馆员,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一、两汉文(358-382页)

1.《遗匈奴书 一》(第358页):“皇帝敬问大单于无恙……服绣祫绮衣、长襦锦袍各一。此疏一……”

此文节录于《汉书·匈奴传》。上述末句“此疏一”原书作“比疏一”。“此”为“比”字误。

疑字形相近致误。“比疏”,古人辫发上的一种金属饰物。《史记》作“比余”。而“此疏”古今无意。

2.《遗匈奴书 二》(第359页):“皇帝敬问大单于无恙……朕闻天下颇覆。地不偏载……”

此文节录于《汉书·匈奴传》。上述句中“天下颇覆”原书作“天不颇覆”。“下”为“不”字误。“颇覆”意为偏至一侧,或只覆盖住一部分。一字之差,其意大谬。

3.《匈奴》(第359-361页):“窃料匈奴控弦大率六万骑……所图莫不行矣……人道信为大操……垂羡而相告……”

此文录自《贾谊新书》卷四。上述句中“所图”原书作“所孤”,“人道”原书作“仁道”。“垂羡”原书作“垂洟”。

“所图”与“所孤”、“人道”与“仁道”其意不同。“垂洟”,垂涕、垂涎之意。《说文》解洟字为:鼻液也。《礼·檀弓》:待于庙垂涕洟。而“垂羡”难解其意。

4.《论伐匈奴书》(第364-366页):“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秋迨兵……快心匈奴……转输河北……夫不止观虞夏殷周之统……”

此文源自《史记》列传第五十二《平津侯主父》。《汉书》在文字上略有删改、压缩,用于列传第三十四《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中。此《论伐匈奴书》即引自《汉书》,但多有误引之处,如上述第二句:“秋迨兵”原书作“秋治兵”,第三句“快心匈奴”原书作“甘心匈奴”,第四句“转输河北”原书作“转输北河”,末句“夫不止观虞夏殷周之统”原书作“夫不上观虞夏殷周之统”。“迨”与“治”、“止”与“上”皆属因形而误,“河北”与“北河”属倒置。此类舛误,致使文意大变,或令读者不解其意或以其舛讹误导读者。

5.《谏击匈奴书》(第366-367页):“臣闻之……今郡国相守……凡二百二十人……”

此文录自《汉书·魏相丙吉传》,《资治通鉴·汉纪十七》亦节选引用。此处所录有倒、脱之误。如“今郡国相守”原书作“郡国守相”。西汉时郡、国并存,守为郡守,相为国相,班固著《汉书》,惯用“郡国守相”一词,并为后世史家沿袭。“凡二百二十人”一句,原书作“凡二百二十二人”,脱“二”字。

6.《备边塞议》(第367-368页):“周秦以来……斥夺其地……令罢乘塞……”

此文录自《汉书·匈奴传下》,《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一》亦节选引用。上述“斥夺其地”《汉书》、《资治通鉴》两书均作“斥夺此地”,“令罢乘塞”两书均作“今罢乘塞”,“令”为“今”字误。此句意为“现在撤除守卫边疆的要塞”。

7.《奏上答北单于书稿》(第374页):“……欲修和亲从辅身安国。计议甚高……”

此文录自《后汉书·南匈奴传》。首句“欲修和亲从辅身安国”,原书作“欲修和亲以辅身安国”。“从”为“以”字误。

8.《谏征匈奴疏》(第375-376页):“……扰动天下以事戎狄。诚非可以垂恩中国……今家给人足……诚来有我无吉已……前太仆祭彤远出塞外……奈何复欲龚其迹……”

此文节录于《后汉书》列传第十五《鲁恭传》,标题为辑者根据文意而撰。上述首句中“戎狄”原书作“戎夷”。第二句中“可以”原书作“所以”。第三句“今家给人足”原书作“令家给人足”。第四句中“无吉已”原书作“而吉已”。第五句中“前太仆祭彤”原书作“前太仆祭肜”。祭肜(读zhàiróng),人名,东汉颍川颍阳人,字次孙。先后任黄门侍郎、辽东太守、太仆。曾伐北匈奴。文中所述“前太仆祭肜远出塞外”,即指其出塞外伐北匈奴之事。末句中“复与龚其迹”原书作“复与袭其迹”。

可见此段讹误之处多为字形相近所致,如:“今”与“令”、“彤”与“肜”、“龚”与“袭”等。

9.《谏伐北匈奴疏》(第377页):“……简贱礼仪……故因其未降,羁縻蓄养,边人得生……”

此文节录于《后汉书》列传第三十一,标题为辑者根据文意而撰。上述首句中“礼仪”原书作“礼乐”。“礼仪”与“礼乐”概念不同。第二句“故因其未降”原书作“故因其来降”。“未降”与“来降”其意相悖。

10.《匈奴和亲议》(第377页):“……所因时异。然未有拒绝放弃……”

此文节录于《后汉书》列传第三十。上述末句中“放弃”原书作“弃放”。两词虽意思相同,但顾及上下文句,两字如此倒置,其语境文风大变。

11.《前汉书匈奴传赞》(第378-380页):“……承武帝旧击之威……辟居北垂塞露之野……”

此文节录于《汉书·匈奴传》。上述首句中“旧击”原书作“奋击”,末句中“塞露之野”原书作“寒露之野”。《新唐书·吐蕃传》亦有“吐蕃居寒露之野,物产寡薄”之句。今多有文章在引用此文时,引作“塞露之野”。疑为以讹传讹。讹起何时何文,待查。

12.《车骑将军窦北征颂》(第381-382页):“……塞不施襗……刘残寇于沂根……四行分任……”

此文录自唐宋间藏本《古文苑》卷十二,班固作。首句“塞不施襗”原书作“寒不施襗”。襗:衣裤相连的服装。第二句中“沂根”原书作“沂垠”,意为边境。末句“四行分任”原书作“四行分仕”。“仕”古通“士”。“寒”与“塞”、“根”与“垠”、“任”与“仕”字形相近,辑录或誊抄者不懂文意或不求文意而致误。

13.《徙朔方报杨复书》(第382页):“昔此徙者。故城门校尉梁喜……”

此文为后汉蔡邕流徙朔方时作,《渊鉴类函》第一百五十二卷、《北堂书钞》均录此文。其第二句“故城门校尉梁喜”原书作“故城门校尉梁伯喜”,脱“伯”字。

二、魏晋南北朝文(382-394页)

14.《大夏龙雀刀铭》(第382页):“剑之利器。吴楚湛卢。大夏龙雀……”

此铭文录自《晋书》卷一百三十,《载记》第三十《赫连勃勃》。首句“剑之利器”原书作“古之利器”。《水经注·河水三》记朔方水、统万城时亦记此铭文:“铭其背曰:古之利器,吴楚湛卢,大夏龙雀,名冠神都……”“古”改作“剑”疑为辑者误改。

15.《大夏功德颂》(382-385页):“夫庸大德盛者……贤君相承。百王继轨……二十余载……周豫为争夺之数……径阳摧隆周之锋……威形彰于伐叛……俎豆与干戈俱运……玄栋镂棁……帝释忉利以神功……清宫启建……仁被群生……咸截九围……”

此文录自《晋书》卷一百三十,《载记》第三十《赫连勃勃》。标题为辑者据文意而撰。全文约1500字,讹误十余处。如上述从第二句始,依次为:

“贤君相承,百王继轨”原书作“贤辟相承,哲王继轨”。“贤辟”“哲王”两词意同,意为贤明的国君或君主。

“二十余载”原书作“二千余载”,“十”为“千”字误。此处意思是赫连勃勃把两千多年前的大禹认定为皇祖。

“周豫为争夺之数”原书作“周豫为争夺之薮”,“数”为“薮”字误。

“径阳摧隆周之锋”原书作“泾阳摧隆周之锋”,“径”为“泾”字误。

“威形彰于伐叛”原书作“威刑彰于伐叛”,“形”为“刑”字误。

“俎豆与干戈俱运”原书作“俎豆与干戈俱连”,“运”为“连”字误。俎和豆为古代两种礼器。干和戈为古代两种兵器。

“玄栋镂棁”原书作“玄栋镂榥”,“棁”为“榥”字误。棁,意为梁上的短柱。榥,意为窗口、窗棱。

“帝释忉利以神功”原书作“帝释忉利之神宫”。帝释:佛教护法神之一。忉利:佛教语,意译“三十三天”,以有三十三个天国而得名。神宫:帝释居住的地方。可见“神功”与“神宫”其意大不同。

“清宫启建”原书作“清都启建”。“清都”误作“清宫”。

“仁被群生”原书作“仁被苍生”。“苍生”误作“群生”。

“咸截九围”原书作“威截九围”。“咸”为“威”字误。

16.《后汉书匈奴传论》(第385-387页):“……朔方颇能,无复匹马之踪。六十余年矣……”

此文节录于《后汉书》卷八十九列传第七十九。此句原书作“朔易无复匹马之踪”。“方”为“易”字误,衍“颇能”二字。“朔易”指朔方、易水,这里借指北方地区。

17.《言防蠕蠕事宜表》(第387页):“……分兵要害。观农积粟……”

此文节录于《魏书》列传第二十九。此句原书作“分兵要害,劝农积粟”。“观”为“劝”字误。“劝”字繁体为“勸”,“观”字繁体为“觀”,疑字形相近致误。

18.《论边事书》(第388页):“……征镇驱使。但虞侯。白直一生……”

此文录自《魏书》列传第六。句中“虞侯”原书作“虞候”。“虞候”为官名。本为掌水泽出产的官,《左传》昭公二十年:“薮之薪蒸,虞候守之。”与句中“白直”并列,“白直”为两晋南北朝时的武士名称。

19.《议安置蠕蠕主表》(第389-391页):“……不诚信顺……则捐我资储……镇防西北。加以配衣……足食足矣……可无通虑……”

此文节录于《魏书》列传第五十七。上述首句“不诚信顺”原书作“不识信顺”。“诚”为“识”字误。第二句“则捐我资储”原书作“则损我资储”,“捐”为“损”字误。第三句“镇防西北。加以配衣”,原书作“镇防西北。宜遣一良将。加以配衣”,脱“宜遣一良将”五个字。第四句“足食足矣”原书作“足食足兵”,“矣”为“兵”字误。末句“可无通虑”原书作“可无过虑”,“通”为“过”字误。

20.《谏遣使蠕蠕表》(第393-394页):“……国富民强……不失位于城中……扫清逋孹……”

此文节录于《魏书》列传第十二。上述首句“国富民强”原书作“国富兵强”。第二句“不失位于城中”原书作“不失位于域中”,“城”为“域”字误。末句“扫清逋孹”原书作“扫清逋孽”,“孹”为“孽”字误。“孹”古同“擘”,作名词时意为大拇指,作动词时意为掰开、撕开等。“逋孽”,意为流窜的寇孽,而“逋孹”非汉语词语,不解其意。

三、隋唐文(395-416页)

21.《讨突厥诏》(第395-396页):“……非常王之道……旧民之所……互朔野之追蹑……诸将今行义含育……”

此文节录于《隋书》列传第四十九。上述首句“非常王之道”原书作“非帝王之道”。第二句“旧民之所”原书作“旧居之所”。第三句“互朔野之追蹑”原书作“亘朔野之追蹑”。末句“诸将今行义含育”原书作“诸将今行义兼含育”,脱“兼”字。

22.《上文帝书》(第397页):“……计失财百姓不宁。计得则万代之福。”

此文节录于《隋书》列传第十六。首句“计失财百姓不宁”原书作“计失则百姓不宁”。“财”为“则”字误。

23.《赐启民可汗诏》(第398页):“……言念丹款。良足嘉尚。”

此文节录于《隋书》列传第四十九。句中“良足嘉尚”原书作“良以嘉尚”。“足”为“以”字误。

24.《为乔补阙论突厥表》(第399-403页):“……臣识闇劣……首尾二十余年……诸名王贵人左伊秩訾且渠当户以下将众五万……夫以汉祖之圣……势威雷电……逼近汉南口……盖中庸之一老臣……其地东西及南北皆是大碛……臣请执锐先驱……”

此文是收录在《全唐文》里的一篇散文,为唐代文学家陈子昂所作。今国家图书馆藏有清嘉庆十九年武英殿刻本、光绪二十七年广雅书局刻本《钦定全唐文》(董诰等编)。此文收录在卷二百九。全文约两千字。本志稿全文刊录。在“隋唐文”里篇幅最长,舛误亦最多。对文意影响不大者不计,较重者即有上述诸句。依次辨误如下:

“臣识闇劣”原书作“臣诚闇劣”,“识”为“诚”字误。

“首尾二十余年”原书作“首尾三十余年”,“二”为“三”字误。

“诸名王贵人左伊秩訾且渠当户以下将众五万”原书作“诸名王贵人右伊秩訾且渠当户以下将众五万”,“左”为“右”字误。“伊秩訾”是匈奴王号,汉代匈奴有左、右伊秩訾王。“且渠”、“当户”均为匈奴官名。

“夫以汉祖之圣”原书作“夫以汉祖之略”,“圣”为“略”字误。

“势威雷电”原书作“势盛雷电”,“威”为 “盛”字误。

“逼近汉南口”原书作“逼近河南口”,“汉”为“河”字误。

“盖中庸之一老臣”原书作“盖中国之一老臣”,“庸”为“国”字误。

“其地东西及南北皆是大碛”原书作“其地东西及北皆是大碛”,衍“南”字。本句意为三面是大漠,衍此“南”字,就成了四面全是大漠了。

“臣请执锐先驱”原书作“臣请执殳先驱”,“锐”为“殳”字误。

25.《三受降城碑铭并序》(第404-406页):“……控弦俾垒而旋……七狄右衽……其可驰跅……劘述旧职……廓平穷荒……”

此文为唐人吕温作,《全唐文》收录于卷六百三十。上述诸句均有讹误,首句“控弦俾垒而旋”原书作“控弦劘垒而旋”。“劘垒”意为逼近敌人的营垒,亦指战争。次句“七狄右衽”原书作“北狄右衽”。第三句“其可驰跅”原书作“其可弛柝”。汉语成语有“弛柝罢警”。第四句“劘述旧职”原书作“俾述旧职”。末句“廓平穷荒”原书作“廓乎穷荒”,“平”为“乎”字误。

26.《赐回鹘可汗书》(第407-408页):“……合先文诰……便合率渐复旧疆……冀今被国……宗正少卿兼御史中丞李师偃……”

此文录自《全唐文》卷六百九十九。唐人李德裕作。上述首句“合先文诰”原书作“今先文诰”。次句“便合率渐复旧疆”原书作“便合率领渐复旧疆”,脱“领”字。第三句“冀今被国”原书作“冀令彼国”。末句“宗正少卿兼御史中丞李师偃”原书作“副使宗正少卿兼御史中丞李师偃”,脱“副使”二字。

27.《赐回鹘书意 奉宣撰》(第408-409页):“……外遏将帅之言……今借一城……”

此文录自《全唐文》卷六百九十九。唐人李德裕作。上述首句“外遏将帅之言”原书作“外遏边将之言”。末句“今借一城”原书作“所借一城”。

28.《赐回鹘可汗书意》(第409-410页):“……近各得本申奏……且令于两都及大原信向处行教……”

此文亦录自《全唐文》卷六百九十九。唐人李德裕作。上述首句“近各得本申奏”原书作“近各得本道申奏”,脱“道”字。末句中“大原信向处行教”原书作“太原信向处行教”。“大”为“太”字误。

29.《赐太和公主敕书 奉宣撰》(第411-412页):“……为三室之懿亲。先朝割爱降婚……”

此文亦录自《全唐文》卷六百九十九。唐人李德裕作。上述首句“为三室之懿亲”原书作“为王室之懿亲”,“三”为“王”字误。

30.《云中古城赋》(第414-415页):“……风吹横笛……溯古城之为何……乘万里之沙漠……榛棘蔓而永合……腾麕聚糜……”

此文录自《全唐文》卷二百九十六,全文约六百字,为唐代文人吕令问作。上述诸句有讹误。首句“风吹横笛”原书作“风飘横吹”。次句“溯古城之为何”原书作“诉古城之谓何”。第三句“乘万里之沙漠”原书作“弃万里之沙漠”。第四句“榛棘蔓而永合”原书作“榛棘蔓而未合”。末句“腾麕聚糜”原书作“腾麕聚麋”。“糜”为“麋”字误。《归化城厅志》(内蒙古图书馆藏,刘鸿逵监修,沈潜总纂,光绪二十三年抄本)亦全文刊录。上述前两句,即“风吹横笛”、“溯古城之为何”,该本与之相同。疑其所录底本已有讹误,或该文即照录于《归化城厅志》。

31.《朔方献千里马赋》(第416页):“……流离而走邱来格……涉燕水之遥……擅奇于绛阙之下。沛文于紫庭之前……轶其群兮相高。视远加迩。遵其路兮以驶……或銮辂而见损……称德以喻夫俊义。服劳以勤夫忠者……”

此文录自《全唐文》卷六百四十三,为唐代文人王起作。上述诸句有讹误。依次为:

“流离而走邱来格”原书作“流离而走血来格”。“邱”为“血”字误。

“涉燕水之遥”原书作“涉燕宋之遥”,“水”为“宋”字误。

“擅奇于绛阙之下。沛文于紫庭之前”原书作“权奇于绛阙之下。沛艾于紫庭之前”,“擅”为“权”字误,“文”为“艾”字误。

“轶其群兮相高。视远加迩。遵其路兮以驶” 原书作“轶其群兮相万。视远如迩。遵其路兮且千”,“高”为“万”字误,“加”为“如”字误,“以驶”为“且千”误。

“或銮辂而见损”原书作“或銮辂而见捐”,“损”为“捐”字误。

“称德以喻夫俊义。服劳以勤夫忠者”原书作“称德以喻夫俊乂。服劳以劝夫忠者”,“义”为“乂”字误,“勤”为“劝”字误。

全文约四百字,讹误处触目皆是,非善读难享美文之美!

四、宋西夏金文(417-425页)

32.《新唐书突厥传序》(第417-419页):“……搉其至富……婉治之姿……故曰严尤辩百未详也……使其不得进……衡以长戟……”

此文节录于《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上述首句“搉其至富”原书作“搉其至当”,“富”为“当”字误。次句“婉治之姿”原书作“婉冶之姿”,“治”为“冶”字误。第三句“故曰严尤辩百未详也”原书作“故曰严尤辩而未详也”,“百”为“而”字误。第四句“使其不得进”原书作“使不得进”,衍“其”字。末句“衡以长戟”原书作“冲以长戟”,“衡”为“冲”字误。

33.《论复置丰州札子》(第419-420页):“臣等伏见国家复置丰州故城……然其地势弧绝……不须增益……”

此文节录于《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九十五。上述首句中“复置”原书作“复修”。第二句中“地势弧绝”原书作“地势孤绝”,“弧”为“孤”字误。末句“不须增益”原书作“不更增益”,“须”为“更”字误。

34.《西夏复刘锜檄》(第420页):“西夏国檄告大宋元帅刘侯、侍卫招讨吴侯。十二月十二日传檄书一道……”

此文节录于《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百三十三。《三朝北盟会编》明、清抄本、刻本甚多,但所载此文之文字多有不一。仅开篇数句,即屡有异述,如光绪三十四年刻本(国家图书馆藏,善本书号00046)作“西夏国告檄大宋元帅刘侯、侍卫招抚成侯、招讨吴侯。十二月二日传檄书一道”,明抄本(国家图书馆藏,善本书号10995)又作“西夏国告檄大宋元帅刘侯、侍卫招讨成侯、招讨吴侯。十月二日传檄书一道”。句中官谓、主送者数及月日等均有异于《绥远通志稿·文征》所录。

此文节录不足一千字,与所见数种古本勘校,倒、脱、衍、误者随处可见,无从罗列。若非录者玩忽,疑是选了劣本。

五、明清文(425-482页)

《明清文》共辑文三十篇,其中明文七篇,清文二十三篇。文题下有的标注“节录”字样。凡“节录”者,有为缩短篇幅而断章择句之疑,或录自野史杂籍。如所录明代倪岳《言边事疏 节录》一文,与《明史》列传第七十一、《明皇疏钞》卷五十五等所刊原文篇幅及文中用词多有差异,但文意大致相同。明代曾铣《复河套疏 节录》等亦如此。

35.《平云西碑记》(第435-436页):“……杨公以本兵而低总督……文兼武勇……”

本文录自《归绥道志》(贻谷等修,光绪三十三年抄本)卷三十五。上述“杨公以本兵而低总督”原书作“杨公以本兵而代总督”,“低”为“代”字误。“文兼武勇”原书作“文廉武勇”,“兼”为“廉”字误。

36.《论安置把汉那吉疏》(第436页):“俺答横行塞外……骨肉离叛。千里来降……”

此文录自清《御选明臣奏议》卷二十八。原书标题作《言边事疏》,明臣王崇古作。上述“骨肉离叛。千里来降”两句中间脱“巴噶奈济”四字。“巴噶奈济”即标题中的“把汉那吉”,是俺答的孙子,此文是王崇古向皇上陈述对来降的“巴噶奈济”安置意见。

37.《议与俺答通贡市疏》(第437页):“……不能置诸部于身后也……吉能、宝兔。侵扰西鄙……”

此文录自《御选明臣奏议》卷二十八。原书标题作《言宜许谙达贡市疏》,明臣王崇古作。上述句中“置”原书作“制”。“宝兔”原书作“宾兔”。“宝”为“宾”字误。“宾兔”为明代蒙古右翼鄂尔多斯部领主。

38.《平定噶尔丹诏》(第439-440页):“……而贼益困慼……随阿察阿穆塔台地方饮药自尽……亦可哓然其喻于天下臣民矣……”

此文录自《清实录·康熙朝实录》卷一百八十四。上述首句中“困慼”原书作“困蹙”,为处境窘迫之意。第二句“随阿察阿穆塔台地方饮药自尽”脱“于”字,原书作“随于阿察阿穆塔台地方饮药自尽”。末句中“哓然”原书作“晓然”,“哓”为“晓”字误。

39.《大将军费襄壮公传》(第443-445页):“……康熙十九年厄鲁特噶尔丹不靖……我当先示弱以矫之。而一鼓作气以擒之……”

此文录自《归绥识略》(清张曾纂,清抄本)卷二十六,《归绥道志》、《归化城厅志》均刊录此文,清袁牧作。上述首句脱二十字。原书作“康熙十九年,以御前侍卫为火器局总管,兼议政大臣。二十九年厄鲁特噶尔丹不靖”,因脱字,致使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之史事提前了十年。第二句中“矫”字原书作“骄”。末句“而一鼓作气以擒之”原书作“而后一鼓作气以擒之”,脱“后”字。

40.《敕建绥远城碑》(第446-448页):“……兵户司衙门各一……各有家室居住……祠舍仓库之材……”

此文录自《归绥县志·金石志》(郑裕孚纂,郑植昌修,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上述首句中“衙门”二字原书作“衙署”。第二句中“居室”原书作 “居处”。末句“祠舍仓库之材”原书作“祠寺舍仓库之材”,脱“寺”字。

41.《查复各厅地方情形禀》(第457-462页):“……命案词讼……拖延未结……此讼狱之难于厅断也……”

此文录自《归绥识略》(清抄本)卷二十。上述首句“命案词讼”原书作“命盗词讼”。第二句“拖延未结”原书作“拖延莫结”。末句中“厅断”原书作“听断”。

42.《书归绥志城郭后》(第466页):“……虽孟子言城郭不完。非门之灾……”

此文录自《归绥识略》卷八。上述句中“非门之灾”原书作“非国之灾”。语出《孟子·离娄上》“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之句。“门”为“国”字误。

43.《书归绥志济恤后》(第467页):“……惟归化城地狭人稠……每于朔望日。总施钱文……及各月典卖着身袄裤……”

此文录自《归绥识略》卷十九。上述首句中“地狭”原书作“地广”。第二句“每于”原书作“毋于”,“毋”误作“每”,则此句文意逆变。末句“各月”原书作“冬月”,“各”为“冬”字误。

44.《归化义地碑》(第469页):“……表以石椿……”

此文录自《归化城厅志》卷二十一。上述“表以石椿”原书作“表以石桩”。“椿”为“桩”字误。“桩”繁体为“樁”,与椿字形体相近,疑因此致误。

45.《附议准口外各厅改制条文》(第473-482页):“……回任候开……遞请将归化同知廉吉等……倘食库……西五厅则蒙古私约……照旧全文……”

此文录自《归绥道志》卷三十六。上述首句“回任候开”原书作“回任候升”。“开”为“升”字误。第二句中“遞请”二字原书作“遽请”,“遞”为“遽”字误,“遞”为递之繁体,“遽”为立即、赶快之意。第三句“倘食库”原书作“倘仓库”。第四句中“蒙古”二字原书作“蒙民”。这里“蒙”指蒙古族居民,“民”指汉族居民。意为蒙古族人和汉族人私下约定。此时的官方文牍常用“蒙古”、“民人”二词来代指蒙古族和汉族。末句“照旧全文”原书作“照旧全支”。“文”为“支”字误。

六、民国文(483-485页)

46.《王昭君墓碑》(第483页):“余少读社诗……归化南有青冢……存没多无可考……”

此文录自民国十二年(1923年)绥远都统马福祥撰文并书之碑文。《归绥县志·金石志》收录此文。上述首句“余少读社诗”原书作“余少读杜诗”,“社”为“杜”字误。此处“杜诗”意为杜甫的诗。第二句“归化南有青冢”原书作“归化城南有青冢”,脱“城”字。末句中“存没”原书作“存殁”。宋·梅尧臣有“旧交半存殁,新知慕徒倾”诗句。金元好问在《续夷坚志·旬会之异》中有“诸子感叹存殁,仍于故人设位”之句。

47.《青冢植树记》(第484-485页):“……以故考丰州古迹者……实有招提在……以启人民吊古遥集之思……”

此文录自民国十九年(1930年)绥远省政府委员冯曦撰文,武炳虞书之碑文。《归绥县志·金石志》收录此文。上述首句中“丰州”原碑文作“丰城”。第二句“实有招提在”原作“实有大招提在”,脱“大”字。末句“以启人民吊古遥集之思”原碑文作“以启后人吊古遥集之思”,脱“后”字,衍“民”字。

可能是辑“文征”者考虑民国即为修志之当代,仅录碑文两篇,但仍有脱、衍之误,今读之用之不可不察之。

综上,辨误四十七条,百余句。此外申明:其一,所录字词虽与原书有小异,但不失大意者未计。如《宋西夏金文》中《西夏复刘锜檄》,文中有“八荒朝贺”“佇闻戡定”等词,原书本作“八荒朝贡”“佇闻勘定”。“朝贺”与“朝贡”未失大意,“戡”属通假字,通“勘”,亦未失大意。此类者约数十条均未计。其二,所录字词虽与原书不同,但属于录者纠谬的未计。如《隋唐文》中《为乔补阙论突厥表》,文中有“今天降其灾以授陛下”“汉室衰残”等句,原书《全唐文》(光绪二十七年广雅书局刻本,国家图书馆藏,善本书号88607)卷二百九,本作“合天降其灾以授陛下”“汉宗衰残”。句中“合”改作“今”,“宗”改为“室”,余以为系纠原书之谬。此类者约数十条亦未计。

猜你喜欢

原书匈奴
两汉王朝对匈奴的战争诉求
白马和马可以是同一匹马吗
昭君出塞
匈奴王的珍宝
姚雪垠:卡片读书法
义退匈奴兵
经典宋词的新发现
——简评《宋词精华》
李代桃僵(上)
《水浒传》在日本江户时期的传播
飞将军抗匈奴